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围绕临床高职专业外科学教学这一主题,因学时少,内容多,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以及课程考核方法及内容等方面探索教学调整新路。
关键词: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知识性技能人才:外科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它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知识型、实用型技能人才。外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和社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医学主干课程之一,为了适应医学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教学现代化的需要。各专业学生对外科学课程的感到压力大、无从下手。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外科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做到会学习、会应用。树立会学习的观念,自觉地把有关医学知识应用到医疗实践中去。
1、课程改革的定位与目标
面对医学教育的新机遇和挑战,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外科学是现代临床医学的主要支柱之一,社会需要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新型医学人才。必须重视调整和改革外科学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材体系等方面来改革外科学教学。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以疾病为中心”“以器官为中心”的学习观点,来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以社区需求为导向,使学院形成以培养社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为重点的教学特色,培养具有综合卫生服务能力的全科医学人才。
2、教学学时的改革
教学时间是课程的基础和依托,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由于受学时的限制,学时少、开设的课程多。对外科学授课学时适当调整,实现临床医学教育、基础医学和预防学教育、相关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社科等教育的和谐统一。我院三年高职08年级专业采用卫生部《外科护理学》第六版规划教材,总学时为102学时,理论课学时为70学时,实践学时为32学时。前15周为集中授课时间,每周六节课,后三周为集中实训时间、每周四节课。经常开展医学专题讲座,然后在理论课中系统地学习外科学知识与技能,并开展疾病防治的实践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3.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以卫生部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教材为授课主要内容,按照教学规律,重点讲授实用性内容,并将相同、相近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块,制定具体教学计划,以此来组织实施教学。重点内容集中讲授,如肿瘤部分的肿瘤总论将病因、病理、诊断方法、治疗措施重点讲授,然后把各论当中的肿瘤集中提上来一并讲授。重点放在各肿瘤疾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处理上。创伤部分总论与各论中的外伤也是这样。让学生能够掌握当今外科学的任务和治疗方法,知识的更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训教学改革
传统的外科学实验教学模式以验证性、重复性实验内容为主。但由于教学内容过分侧重验证理论,实训方法落后,实验水平偏低,实验教学严重滞后于学科的发展,呈现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脱节的现象,不利于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技能及操作能力,不利于培养知识型、实用型人才。为培养具有社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加强外科学整体观念和综合素质的训练和培养。1、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机会到实训室进行实验操作练习。2、安排部分实验课进入社区(如外科常见病评价、社区外科常见疾病的调查与疾病统计、分析、讨论等),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造力。3、采用问题式、病例教学法进行案例讨论(如水电解质失衡案例讨论、腹膜炎病人的描述性治疗、病例对照研究、突发性公共外伤事件应急对策(院外急救)、感染的具体治疗措施等),由学生自己组织实训教学(教师在旁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4、结合临床知识进行疾病的预防。如肿瘤病病人的早期诊断、分期及预防措施。5、重复的是步骤,课外练习的使用,增强学生练习打结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耐心的训练、用血管钳拣各种豆子、练习十字绣能力训练。既培养学习兴趣、又培养技能、耐心。6、集中实训与考试相结合,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切开与缝合,清创与换药、静脉置管、复苏、气管插管术等实行集中实训练习,经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实习阶段。为学生到医院实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调整实践教学体系与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加强医院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点,实习基地建在各级医院。我院学生都安排在县级以上的医院实习,对学生先集中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各科实习目的、内容、方法,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预防知识、健康咨询,帮助社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等。
6、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信息量。1、运用多样化的立体教学手段(板书、录像、幻灯、课件、网络课件以及其他网络资源)进行理论讲授。如破伤风病的防治、创伤的急救、烧伤的救治与美容,等录像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是学生对某一疾病的认识、理解更加深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医学理论知识的印象,解除病人痛苦的迫切愿望和对病人的同情,促使他们认识到肩上的责任。2、医学知识更新发展快,教材内容的更新和补充跟不上社会的需要和发展,需结合科学的发展开设外科学相关专题讲座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某疾病诊断新标准、治疗进展,如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新概念与营养支持疗法的应用,等。介绍相关新知识可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教学的实习课中加强实用性和真实性、技能性的操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设置情景如无菌术的评估、利用动物练习清创与换药、气管插管、引流管的应用等。4、改革“偏重知识测试,忽视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的传统考试方法。探索和建立形式多样、规范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方法。进一步完善题库建设,实行教考分离,主要考核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灵活运用知识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各种病历的书写,模拟医师资格考试。实训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实践操作能力。笔试与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等。
总之,通过外科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解决传统的“外科学”与基础课脱节、与实践脱节、与临床脱节的教学缺陷,把“知识型”、“应用性”、“技能性”思想贯穿于外科学教育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对外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注重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将来到社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使他们的操作技能大大提高。为高职医学生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就业提供更广闊的空间。
关键词: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知识性技能人才:外科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它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知识型、实用型技能人才。外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和社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医学主干课程之一,为了适应医学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教学现代化的需要。各专业学生对外科学课程的感到压力大、无从下手。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外科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做到会学习、会应用。树立会学习的观念,自觉地把有关医学知识应用到医疗实践中去。
1、课程改革的定位与目标
面对医学教育的新机遇和挑战,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外科学是现代临床医学的主要支柱之一,社会需要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新型医学人才。必须重视调整和改革外科学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材体系等方面来改革外科学教学。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以疾病为中心”“以器官为中心”的学习观点,来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以社区需求为导向,使学院形成以培养社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为重点的教学特色,培养具有综合卫生服务能力的全科医学人才。
2、教学学时的改革
教学时间是课程的基础和依托,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由于受学时的限制,学时少、开设的课程多。对外科学授课学时适当调整,实现临床医学教育、基础医学和预防学教育、相关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社科等教育的和谐统一。我院三年高职08年级专业采用卫生部《外科护理学》第六版规划教材,总学时为102学时,理论课学时为70学时,实践学时为32学时。前15周为集中授课时间,每周六节课,后三周为集中实训时间、每周四节课。经常开展医学专题讲座,然后在理论课中系统地学习外科学知识与技能,并开展疾病防治的实践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3.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以卫生部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教材为授课主要内容,按照教学规律,重点讲授实用性内容,并将相同、相近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块,制定具体教学计划,以此来组织实施教学。重点内容集中讲授,如肿瘤部分的肿瘤总论将病因、病理、诊断方法、治疗措施重点讲授,然后把各论当中的肿瘤集中提上来一并讲授。重点放在各肿瘤疾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处理上。创伤部分总论与各论中的外伤也是这样。让学生能够掌握当今外科学的任务和治疗方法,知识的更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训教学改革
传统的外科学实验教学模式以验证性、重复性实验内容为主。但由于教学内容过分侧重验证理论,实训方法落后,实验水平偏低,实验教学严重滞后于学科的发展,呈现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脱节的现象,不利于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技能及操作能力,不利于培养知识型、实用型人才。为培养具有社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加强外科学整体观念和综合素质的训练和培养。1、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机会到实训室进行实验操作练习。2、安排部分实验课进入社区(如外科常见病评价、社区外科常见疾病的调查与疾病统计、分析、讨论等),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造力。3、采用问题式、病例教学法进行案例讨论(如水电解质失衡案例讨论、腹膜炎病人的描述性治疗、病例对照研究、突发性公共外伤事件应急对策(院外急救)、感染的具体治疗措施等),由学生自己组织实训教学(教师在旁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4、结合临床知识进行疾病的预防。如肿瘤病病人的早期诊断、分期及预防措施。5、重复的是步骤,课外练习的使用,增强学生练习打结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耐心的训练、用血管钳拣各种豆子、练习十字绣能力训练。既培养学习兴趣、又培养技能、耐心。6、集中实训与考试相结合,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切开与缝合,清创与换药、静脉置管、复苏、气管插管术等实行集中实训练习,经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实习阶段。为学生到医院实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调整实践教学体系与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加强医院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点,实习基地建在各级医院。我院学生都安排在县级以上的医院实习,对学生先集中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各科实习目的、内容、方法,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预防知识、健康咨询,帮助社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等。
6、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信息量。1、运用多样化的立体教学手段(板书、录像、幻灯、课件、网络课件以及其他网络资源)进行理论讲授。如破伤风病的防治、创伤的急救、烧伤的救治与美容,等录像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是学生对某一疾病的认识、理解更加深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医学理论知识的印象,解除病人痛苦的迫切愿望和对病人的同情,促使他们认识到肩上的责任。2、医学知识更新发展快,教材内容的更新和补充跟不上社会的需要和发展,需结合科学的发展开设外科学相关专题讲座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某疾病诊断新标准、治疗进展,如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新概念与营养支持疗法的应用,等。介绍相关新知识可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教学的实习课中加强实用性和真实性、技能性的操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设置情景如无菌术的评估、利用动物练习清创与换药、气管插管、引流管的应用等。4、改革“偏重知识测试,忽视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的传统考试方法。探索和建立形式多样、规范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方法。进一步完善题库建设,实行教考分离,主要考核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灵活运用知识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各种病历的书写,模拟医师资格考试。实训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实践操作能力。笔试与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等。
总之,通过外科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解决传统的“外科学”与基础课脱节、与实践脱节、与临床脱节的教学缺陷,把“知识型”、“应用性”、“技能性”思想贯穿于外科学教育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对外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注重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将来到社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使他们的操作技能大大提高。为高职医学生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就业提供更广闊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