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密切相关,科学家把这类疾病统称为生活习惯与行为疾病。在我国,影响国民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行为存在范围非常广、种类非常多,一般的变革不可能产生明显效果,必须进行一场涉及面广、内涵深刻,甚至是脱胎换骨的“行为革命”,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目的。
行动1
分离人和畜禽混杂的生活环境——转变传统积习
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是由动物,特别是畜禽传播而来。目前全球已发现200多种疾病是人畜禽共患病,其中,我国就有120种左右。要防止这些疾病传染给人,首要之举是分开人与畜禽的生活环境。
如今,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人与畜禽混杂,相互间接触十分频繁,绝大部分畜禽粪便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因此,一些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大量存在。这是在卫生与健康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最主要的差距,也是影响民众健康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农村,人均居住面积比较大,再加上庭院的空间,做到人畜禽生活环境分离完全有条件。当前这种混杂状况,主要缘于传统习俗与旧观念。
党中央和国务院最近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强调“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如果各级政府对此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加大宣传、教育、指导和帮助的力度,及早分离人与畜禽的生活环境,就会明显减少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人与动物共患病的发生和传播。
行动2
让讲卫生成为一种习惯——要有危机意识
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许多传染病与地方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除了我们熟悉的甲肝、乙肝等传染病外,近年来新出现的陌生疾病,无论是2003年的非典,还是2005年发生在四川的人感染Ⅱ型猪链球菌病等,无不与卫生习惯相关。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防止疾病传播和患病的重要手段。它们包括:吃东西前、便后用流动的水洗手;不喝生水;不生吃、半生吃淡水鱼、河蟹、■蛄、近海海鲜(牡蛎、毛蚶、蛏子等)以及猪、牛等畜肉;不宰杀、加工、食用病死畜禽肉;不捕杀、烹饪、食用野生动物;加工、储存食物时应做到刀具、砧板及储存器具生熟分开;居室与工作、学习环境保持良好通风;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捂住口鼻;不吸烟、不酗酒;不沾染毒品;遵守性道德等。
行动3
科学健身适当增加运动量——预防慢性病发生
当前,许多慢性病发病的上升,缺乏体育锻炼是一个重要因素。以Ⅱ型糖尿病为例,得这种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肌肉的减少。到35岁左右,人体的肌纤维每年以3%的速度减少,肌纤维的减少直接引致胰岛素受体数量的减少。Ⅱ型糖尿病的初期,身体分泌的胰岛素的量并没减少,而是因为受体数量的减少使胰岛素的作用发挥不好。为此,胰腺就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量,久而久之,胰腺功能衰竭。此时,病人就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了。所以中老年人加强体育锻炼,对预防Ⅱ型糖尿病非常重要。体育锻炼一方面可延缓肌纤维的减少速度,同时可使肌纤维增粗,肌细胞膜面积增大,从而使胰岛素受体增多,使同等量的胰岛素发挥更好的降糖作用。此外,体育锻炼还可增加机体对糖的利用,减少对胰岛素的需求。所以,增加体育锻炼可以预防90%的Ⅱ型糖尿病。
近年来对体育锻炼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还可减轻和改善脂肪肝、动脉硬化等的程度,甚至可使冠状动脉内已形成的沉积斑块减小或消退。体育锻炼应在科学规律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可能得不偿失或适得其反。
行动4
合理调整膳食结构与摄入量——落实“八字方针”
近期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与膳食因素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快速上升,铁、维生素A等营养素缺乏在我国普遍存在。分析表明,我国居民在膳食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市居民的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少;二是城乡居民钙、铁、维生素等营养素普遍摄入不足。在摄入食物数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摄入的热量大大超过身体每日代谢所需的热量,超重与肥胖的人数迅速增加。分析还表明,肥胖等引致慢性病的发生率还会大幅度增加。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的健康素质、健康寿命,加重疾病负担,并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合理膳食”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之一。虽然,政府的组织、推动,科学界的研究和科普知识的宣传,市场的引导在改变人们的行为方面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进食是个人行为,能否做到合理膳食,个人的观念、行为、习惯仍起决定性作用。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述膳食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靠我们每个人自己行动起来加以改变。
根据我国居民膳食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当前要做到合理膳食,应做到“调整、维持、控制、增加”这“八字方针”。调整——即改变进食程序,把水果放到饭前吃;维持——即要保持中国传统膳食高纤维素和食物多样化的特点;控制——即要减少食盐的摄入量,减少城市居民肉类、油脂的摄入量,控制好农村居民这两种食物的增长量;增加——即要加大水果、奶、谷物及薯类的摄入量,以保证必需营养素的摄入。
行动5
拒绝危险行为——学会保护自己
艾滋病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有严重威胁的传染病。一旦感染,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办法。近年来艾滋病在全球广泛传播,发病率增长很快。据调查,2005年我国新发艾滋病感染7万人左右,平均每天新感染约190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把艾滋病和恐怖主义并提为人类当前面对的两大威胁,可见国际社会对这种疾病的重视程度。染上这种病的主要原因是多性伴和无防护措施性行为(包括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与健康状况不清楚者发生不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以及静脉共用针具吸毒。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完全拒绝这种对生命和健康有高度威胁的不良行为,从而遏制艾滋病的流行与蔓延。
行动6
卫生工作者应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人行为革命
卫生工作者在这方面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加强健康教育,实施健康促进。把健康知识交给群众,应是卫生工作者经常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2.控制疾病的传播与流行,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在现阶段,要完全制止一些传染病个案或少数病例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及早发现首发病例,帮助民众控制与传播相关的行为,尽可能减少传播,还是很有可能的。
3.对慢性病患者实施有组织的干预,改变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减轻病情,延缓疾病发展,减少伤残。
4.加强执法监督,保证食品质量、医疗安全、环境卫生,依法控制不健康的习惯与行为。如不得贩卖“私、土盐”;血吸虫病流行区内,不得在有螺地带敞放牛、羊等家畜;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责任把自己的感染情况告知其配偶或性伴侣,并不得从事可能传染他人的行为等。(网摘)
编辑/张秀阳
行动1
分离人和畜禽混杂的生活环境——转变传统积习
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是由动物,特别是畜禽传播而来。目前全球已发现200多种疾病是人畜禽共患病,其中,我国就有120种左右。要防止这些疾病传染给人,首要之举是分开人与畜禽的生活环境。
如今,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人与畜禽混杂,相互间接触十分频繁,绝大部分畜禽粪便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因此,一些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大量存在。这是在卫生与健康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最主要的差距,也是影响民众健康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农村,人均居住面积比较大,再加上庭院的空间,做到人畜禽生活环境分离完全有条件。当前这种混杂状况,主要缘于传统习俗与旧观念。
党中央和国务院最近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强调“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如果各级政府对此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加大宣传、教育、指导和帮助的力度,及早分离人与畜禽的生活环境,就会明显减少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人与动物共患病的发生和传播。
行动2
让讲卫生成为一种习惯——要有危机意识
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许多传染病与地方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除了我们熟悉的甲肝、乙肝等传染病外,近年来新出现的陌生疾病,无论是2003年的非典,还是2005年发生在四川的人感染Ⅱ型猪链球菌病等,无不与卫生习惯相关。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防止疾病传播和患病的重要手段。它们包括:吃东西前、便后用流动的水洗手;不喝生水;不生吃、半生吃淡水鱼、河蟹、■蛄、近海海鲜(牡蛎、毛蚶、蛏子等)以及猪、牛等畜肉;不宰杀、加工、食用病死畜禽肉;不捕杀、烹饪、食用野生动物;加工、储存食物时应做到刀具、砧板及储存器具生熟分开;居室与工作、学习环境保持良好通风;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捂住口鼻;不吸烟、不酗酒;不沾染毒品;遵守性道德等。
行动3
科学健身适当增加运动量——预防慢性病发生
当前,许多慢性病发病的上升,缺乏体育锻炼是一个重要因素。以Ⅱ型糖尿病为例,得这种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肌肉的减少。到35岁左右,人体的肌纤维每年以3%的速度减少,肌纤维的减少直接引致胰岛素受体数量的减少。Ⅱ型糖尿病的初期,身体分泌的胰岛素的量并没减少,而是因为受体数量的减少使胰岛素的作用发挥不好。为此,胰腺就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量,久而久之,胰腺功能衰竭。此时,病人就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了。所以中老年人加强体育锻炼,对预防Ⅱ型糖尿病非常重要。体育锻炼一方面可延缓肌纤维的减少速度,同时可使肌纤维增粗,肌细胞膜面积增大,从而使胰岛素受体增多,使同等量的胰岛素发挥更好的降糖作用。此外,体育锻炼还可增加机体对糖的利用,减少对胰岛素的需求。所以,增加体育锻炼可以预防90%的Ⅱ型糖尿病。
近年来对体育锻炼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还可减轻和改善脂肪肝、动脉硬化等的程度,甚至可使冠状动脉内已形成的沉积斑块减小或消退。体育锻炼应在科学规律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可能得不偿失或适得其反。
行动4
合理调整膳食结构与摄入量——落实“八字方针”
近期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与膳食因素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快速上升,铁、维生素A等营养素缺乏在我国普遍存在。分析表明,我国居民在膳食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市居民的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少;二是城乡居民钙、铁、维生素等营养素普遍摄入不足。在摄入食物数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摄入的热量大大超过身体每日代谢所需的热量,超重与肥胖的人数迅速增加。分析还表明,肥胖等引致慢性病的发生率还会大幅度增加。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的健康素质、健康寿命,加重疾病负担,并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合理膳食”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之一。虽然,政府的组织、推动,科学界的研究和科普知识的宣传,市场的引导在改变人们的行为方面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进食是个人行为,能否做到合理膳食,个人的观念、行为、习惯仍起决定性作用。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述膳食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靠我们每个人自己行动起来加以改变。
根据我国居民膳食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当前要做到合理膳食,应做到“调整、维持、控制、增加”这“八字方针”。调整——即改变进食程序,把水果放到饭前吃;维持——即要保持中国传统膳食高纤维素和食物多样化的特点;控制——即要减少食盐的摄入量,减少城市居民肉类、油脂的摄入量,控制好农村居民这两种食物的增长量;增加——即要加大水果、奶、谷物及薯类的摄入量,以保证必需营养素的摄入。
行动5
拒绝危险行为——学会保护自己
艾滋病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有严重威胁的传染病。一旦感染,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办法。近年来艾滋病在全球广泛传播,发病率增长很快。据调查,2005年我国新发艾滋病感染7万人左右,平均每天新感染约190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把艾滋病和恐怖主义并提为人类当前面对的两大威胁,可见国际社会对这种疾病的重视程度。染上这种病的主要原因是多性伴和无防护措施性行为(包括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与健康状况不清楚者发生不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以及静脉共用针具吸毒。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完全拒绝这种对生命和健康有高度威胁的不良行为,从而遏制艾滋病的流行与蔓延。
行动6
卫生工作者应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人行为革命
卫生工作者在这方面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加强健康教育,实施健康促进。把健康知识交给群众,应是卫生工作者经常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2.控制疾病的传播与流行,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在现阶段,要完全制止一些传染病个案或少数病例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及早发现首发病例,帮助民众控制与传播相关的行为,尽可能减少传播,还是很有可能的。
3.对慢性病患者实施有组织的干预,改变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减轻病情,延缓疾病发展,减少伤残。
4.加强执法监督,保证食品质量、医疗安全、环境卫生,依法控制不健康的习惯与行为。如不得贩卖“私、土盐”;血吸虫病流行区内,不得在有螺地带敞放牛、羊等家畜;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责任把自己的感染情况告知其配偶或性伴侣,并不得从事可能传染他人的行为等。(网摘)
编辑/张秀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