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易水,俗称雹河、瀑河,发源于狼牙山东麓,流经易县南部,经瀑河水库注入白洋淀。
历史上南易水曾是政治军事方面的一条重要河流。战国时期这里是燕赵边界,南宋时再次成为宋辽边界,明时又是朱棣初起兵的战场,至今沿河仍留有多处遗迹。我们知道,燕文化是北方尤其是保定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南易水上的这些遗迹则是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些遗迹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燕文化的那种激越昂扬、慷慨悲壮的内涵。
送荆陉
两千多年前,荆轲南下刺秦走过南易水,留下了“送荆陉”这一千古遗迹。按史籍所记,“送荆陉”应是塘湖村南、南易水南岸的紫华山上的一处山口。当年,燕丹就是站在这里,目送荆轲驱车远去的。在那里,他们举行了庄严的祭祀路神仪式,然后话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易水寒”,众竭怒发冲冠,气氛达到最高潮,荆轲登车终不回顾。
易水因荆轲著名于世,而荆轲又借一首“风萧萧兮易水寒”把自己的行动羽化为一首慷慨悲歌。历史上有过不少刺客,而唯独荆轲被人们千年传诵,正是因为有那场悲壮的易水送别,有那首慷慨激昂的“易水悲歌”。
易水长城
南水北调要穿过南易水,对文物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北岸除发掘了两处古墓外,还发掘了一段墙体,这就是有名的燕南长城。
燕昭王时,为了防御北面胡人的南下骚扰,修筑了燕北长城。在南界,为了防御赵、齐、中山等国的进攻,修筑了燕南长城。燕南长城由易水堤防扩建而成,所以又称“易水长城”。易水长城西起狼牙山科罗坨的第二山峰,经柳泉到塘湖,便开始沿着南易水北岸向东蜿蜒盘桓,经徐水,走安新,过雄县,入廊坊,止于大城县的子牙河西岸,全长500多里。
长城建成后,这里就成了一道天险。那时,南易水河面宽阔,水流汹涌,北岸本来就是峭壁,加上高耸的城墙,自然成为一道易守难攻的屏障。从此这里也就成了鼓角相鸣、腥风血雨的厮杀战场。秦、赵多次攻燕。到了汉朝,仍战事不断。北宋时,这里又成为宋辽边界。杨延昭镇守于此,著名的“遂城之捷”“羊山之伏”都在南易水两岸,这两战迫使萧太后写下降表。千古易水,风雨萧萧,流出了多少故事,淘尽了多少英雄?
铜帮铁底运粮船
在南易水两岸流传着许多“燕王扫北”的故事,有一个叫“铜帮铁底运粮船”: 燕王朱棣与宫廷军队战于狼牙山,大本营驻地所需粮草要到40里外的塘湖驮运。一路河水汹涌,两岸山高坡陡,运粮十分艰难,眼看就要断了粮草。朱棣来到河边,看着咆哮的河水大声喝道:叫这河水潜流40里,变成“铜帮铁底运粮船”!朱棣就是后来的永乐皇帝,皇帝自然金口玉言,第二天河水就不见了。顺着河道运粮,顺达快捷,原来阻路的河道成为天然的运粮大道。直到今天,从塘湖村向西仍然是干枯的沙河床,只有暴雨时才有山洪泄下;而村东则聚泉成湖,清波荡漾,河水汩汩东流。
这个传说是有史料依据的。朱棣为夺取皇位,起兵北平,号称“靖难之师”,宫廷派军征讨。朱棣经过多年厮杀征战,终于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而燕赵大地却饱受战争摧残,“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有诗曰“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在南易水岸边有一个叫沈村的小村庄,《易县地名志》载:“沈村始建于明朝,燕王扫北时,幸存几户仍集居于此,故名剩村,沿至清朝演变为沈村”。这如同山里人把被狼叼走、咬伤了头骨而又侥幸生还的孩童取名“狼剩”一样。战争这匹野狼吞噬了多少生命?!
历史上南易水曾是政治军事方面的一条重要河流。战国时期这里是燕赵边界,南宋时再次成为宋辽边界,明时又是朱棣初起兵的战场,至今沿河仍留有多处遗迹。我们知道,燕文化是北方尤其是保定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南易水上的这些遗迹则是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些遗迹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燕文化的那种激越昂扬、慷慨悲壮的内涵。
送荆陉
两千多年前,荆轲南下刺秦走过南易水,留下了“送荆陉”这一千古遗迹。按史籍所记,“送荆陉”应是塘湖村南、南易水南岸的紫华山上的一处山口。当年,燕丹就是站在这里,目送荆轲驱车远去的。在那里,他们举行了庄严的祭祀路神仪式,然后话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易水寒”,众竭怒发冲冠,气氛达到最高潮,荆轲登车终不回顾。
易水因荆轲著名于世,而荆轲又借一首“风萧萧兮易水寒”把自己的行动羽化为一首慷慨悲歌。历史上有过不少刺客,而唯独荆轲被人们千年传诵,正是因为有那场悲壮的易水送别,有那首慷慨激昂的“易水悲歌”。
易水长城
南水北调要穿过南易水,对文物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北岸除发掘了两处古墓外,还发掘了一段墙体,这就是有名的燕南长城。
燕昭王时,为了防御北面胡人的南下骚扰,修筑了燕北长城。在南界,为了防御赵、齐、中山等国的进攻,修筑了燕南长城。燕南长城由易水堤防扩建而成,所以又称“易水长城”。易水长城西起狼牙山科罗坨的第二山峰,经柳泉到塘湖,便开始沿着南易水北岸向东蜿蜒盘桓,经徐水,走安新,过雄县,入廊坊,止于大城县的子牙河西岸,全长500多里。
长城建成后,这里就成了一道天险。那时,南易水河面宽阔,水流汹涌,北岸本来就是峭壁,加上高耸的城墙,自然成为一道易守难攻的屏障。从此这里也就成了鼓角相鸣、腥风血雨的厮杀战场。秦、赵多次攻燕。到了汉朝,仍战事不断。北宋时,这里又成为宋辽边界。杨延昭镇守于此,著名的“遂城之捷”“羊山之伏”都在南易水两岸,这两战迫使萧太后写下降表。千古易水,风雨萧萧,流出了多少故事,淘尽了多少英雄?
铜帮铁底运粮船
在南易水两岸流传着许多“燕王扫北”的故事,有一个叫“铜帮铁底运粮船”: 燕王朱棣与宫廷军队战于狼牙山,大本营驻地所需粮草要到40里外的塘湖驮运。一路河水汹涌,两岸山高坡陡,运粮十分艰难,眼看就要断了粮草。朱棣来到河边,看着咆哮的河水大声喝道:叫这河水潜流40里,变成“铜帮铁底运粮船”!朱棣就是后来的永乐皇帝,皇帝自然金口玉言,第二天河水就不见了。顺着河道运粮,顺达快捷,原来阻路的河道成为天然的运粮大道。直到今天,从塘湖村向西仍然是干枯的沙河床,只有暴雨时才有山洪泄下;而村东则聚泉成湖,清波荡漾,河水汩汩东流。
这个传说是有史料依据的。朱棣为夺取皇位,起兵北平,号称“靖难之师”,宫廷派军征讨。朱棣经过多年厮杀征战,终于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而燕赵大地却饱受战争摧残,“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有诗曰“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在南易水岸边有一个叫沈村的小村庄,《易县地名志》载:“沈村始建于明朝,燕王扫北时,幸存几户仍集居于此,故名剩村,沿至清朝演变为沈村”。这如同山里人把被狼叼走、咬伤了头骨而又侥幸生还的孩童取名“狼剩”一样。战争这匹野狼吞噬了多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