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美女出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zha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江南出美女。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宁绍,一个有着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宝地,得江南水乡之灵秀,育千古美女之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里曾经产出过美女西施、孝女曹娥、情女祝英台、才女唐琬、侠女秋瑾。人们把她们统称“五女”。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女才。她们,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至今还荡气回肠的故事与传说。
  
  美女的沉鱼之姿
  
  世人多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女子的美丽,事实上这两句话说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沉鱼”指的就是西施。
  约公元前495年,越王兵败于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被囚于会稽山为吴王养马,受尽凌辱。后来越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献西施于吴王夫差,最后越国一举灭吴。
  脑海里一直有一个画面——西子捧心,那是怎样一个女人,用她柔弱的身躯拯救了一个越国。
  那个沉静的清晨,旷野迷茫,寒蝉凄切,西施在笙笛声中启程,远离亲人和故土,任小舟载往一个云深不知处的地方。美貌的西施像一道闪电照亮了吴王夫差昏沉的生命,从此他独宠西施。他宠她纯情娇嫩,从不争宠;他爱她聪慧过人,温柔如水。吴王经常为美人击剑,西施也风情万种地为吴王弦歌献舞。吴王深爱西施,常携西施登秀目葱茏的君岩山。他筑“娃娃宫”、掘“吴王井”、造“抚琴台”和“彩花径”,让西施享遍人间美景。
  吴王最后以社稷和生命为代价。一代美女成就了勾践事业,却使吴王成了刀下冤魂。
  在吴王的爱恨之中,美丽的西施是怎样挣扎的呢?几天的越王府调教就能使她的纯真和善良泯灭吗?吴王男子汉的气质和深情,从来就不曾打动过她纯洁如水的少女之心吗?吴王在洞悉了美人计之后,又为何不愿意手刃西施呢?
  不可否认,西施是个绝世的美女,不仅这样,她还是一个有着浓厚爱国情感的人,而且是个聪明的女人。假如夫差没有遇见西施,或许越国不会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因为西施不仅仅是用美色征服的夫差。假如西施没有遇见范蠡,也许吴国也不会失败,因为我相信夫差对西施也会有爱情。可是没有那么多的假如,历史不容更改。
  明代的《浣纱纪》写范蠡在越灭吴后,偕西施“乘扁舟而出三江八五湖”;元代的《范蠡沉西施记》写范蠡恐勾践重蹈夫差宠美误国,将西施沉江淹死;近代的《西施艳史演义》写的则是西施不忘夫差的恩情,自己投江殉节;上世纪90年代的《绝代美西施》一书则写西施毁容隐居,守候夫差墓前。美人不知下落,成为历史之谜,使今人不知真相。而我更愿意西施为吴王投江殉情或守候吴王墓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还西施为大义而献身、为忠贞而殉情的绝代美人形象。
  这样一个小小的女子,也许只想要一个安安稳稳的家,过平平凡凡的日子,可是在男人战争的世界里,却不让女人有安稳的日子,她作为礼物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结局却不得而知,是幸运还是悲哀?
  
  孝女冰心在玉壶
  
  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立身之本。老祖宗创造的这个并不显眼的“孝”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对先前历史孝意义嬗变后的总结。从创造出此字到《诗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为止,到弘扬儒家孝道观念的《孝经》的流行,再到《二十四孝图》的广泛传播,曹娥在无声无息中被拉进了孝之脉络中,成为世人眼中的“孝女”。
  时间定格在东汉汉安二年,这一年曹娥正好14岁。父亲曹盱是一位术土,经常亲自划船到江中做一些唱歌迎神的工作。
  一天,曹父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子胥时,被水所溺,不得其尸。曹娥沿江一边号哭一边寻父尸体七天,后投江而死,五天后背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虽然父女俩都没有了气息,身体已经冰凉了,但是,曹娥还是紧紧背着父亲,一点也没有放松。在场的人们见此都流下了眼泪,说是曹娥至诚的孝心感动了江神,才让她在水下找回父亲的尸首,并把他们送上水面。当地的县官得知后,也被曹娥的孝心和壮举深深感动,下令把他们父女好好埋葬,并且立了一块碑,将孝女曹娥的事迹记录下来,供人们瞻仰、怀念。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曹娥,就在她投江的地方建起了曹娥庙,曹娥所居住的村子也改名为曹娥村,那条舜江也就改称为曹娥江。传说曹娥投江救父那天是五月初五,所以,当地端午节的一系列纪念活动,自然也就与曹娥有关了。
  如今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来庆祝,然而,当我们沉浸在节日喜悦的气氛中时,是否还会记得这个凄婉感人的故事,并领悟到其中的真情真义呢?
  
  情女的生死相许
  
  祝英台不是属于那种云鬓花颜、娇婉柔丽的女子,相反却是一位活泼爽朗而略带几分男性气概的闺阁人物。
  为求得更多知识学问,祝英台不惜女扮男装带着奴婢吟心到学堂求学,从而认识了梁山伯与路秉章,更与梁山伯成为结拜兄弟!同窗数载,经过无数共患难,英台对山伯渐生情愫,而梁山伯一本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后祝英台因母亲生病仓促回乡,接着被许配给了贸城姓马的人家。人非草木,风闻到祝英台居然是个红粉佳人,梁山伯迫不及待地赶到祝家,岂奈木已成舟,只有泪限相向,凄然而别。真是相见莫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
  三年的同窗,一同切磋学问:相互照顾扶持:风嫠展书读,挑灯写文章;春来花丛温步,秋夜畅谈理想;关怀疾病,分享欢乐。点点滴滴的往事都化作刻骨的相思,一点相思,万种柔情,从记忆的深处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贸城马家世代为官,宗族繁盛,梁山伯实在想不出什么充分的理由来横刀夺爱。因爱生忧,忧心如焚,闷闷不乐的梁山伯终于一病不起,溘然而逝。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就像是晴天霹雳,祝荚台放声大哭,肝肠寸断。然而这边愁云惨雾,那边却是催婚使者不断。祝英台万念俱灰,被迫答应出嫁马家。
  梁山伯被葬在贸城西郊邵家渡山麓,祝英台在出嫁时也要经过邵家渡。
  江南水乡的人们,结婚时多乘舟船。祝英台的喜船经过邵家渡时,忽然狂风大作,江面波涛汹涌。喜船连忙靠岸避风,祝英台也就从容上岸,前往梁山伯坟前祭拜。一声哀号,伤心欲绝,刹那间天摇地动,飞砂走石,白昼灰螟。就在迎亲和送亲的执事人员大惊失色时,忽见坟前裂开一条一尺多宽的隙缝。说时迟那时快,祝英台一跃而入,瞬间阴云四散,雨过天晴,坟中一对美丽的彩蝶飞出,在一碧长空中翩翩起舞。据说,这是梁祝精灵的化身。
  后来,宰相谢安奏请孝武帝,敕封该地为“义妇坟”,并立庙祀奉。至今宁波城西15里的高桥乡,倚山面水的山坡上,尚有一座构筑精致的庙宇,门题:“敕封忠义王庙”。庙内即供奉着官服的梁山伯和穿新娘子衣服的祝英台。庙右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坟。
  相传农历八月二十一日是祝英台殉情的日子。每年八月,四面八方的水陆香客,络绎不绝地前往忠义王庙进香,尤其 是青年男女更是成群结队烧香许愿,并在墓地绕行一周,以符合长久以来的古老相传的一句俗谚:“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祝英台坟上绕一绕。”
  祝英台,一个流传千古,让人为之动容的女子!
  
  才女的爱情绝唱
  
  唐琬的一滴清泪,缠绵悱恻了整个南宋文学史。尽管唐琬也留有一首催人泪下的《钗头凤》,但得以流芳千古,却是借助了爱情的力量。唐琬是大诗人陆游的表妹,出身望族,自幼聪慧,人称“才女”。她与陆游青梅竹马,志趣相投,19岁时被陆游娶回了家。婚后,俩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如此才子佳人,理当是又一个赵明诚李清照式的组合了。可陆游的母亲却对这个如花似玉的儿媳妇一万个不满意,活生生地把二人拆散。恩爱夫妻转瞬之间劳燕分飞,陆游另娶,唐琬改嫁。
  多情自古伤离别。无法想象唐琬走出陆家大门时那眼神该是怎样的哀怨、惆帐和恋恋不舍,也无法想象当他们听说对方又走进婚姻殿堂时那万般悲痛与无奈的心情。但沈园的邂逅,却让他们明白了埋藏在双方心底里的深深情意。
  在沈园,陆游很意外地碰到了唐琬和赵士诚夫妇。甜蜜往事的回忆,使他痛苦得不能自已,对着粉墙,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钗头风》: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如血的夕阳下,一条长长的背影,伴随着惆怅,一拖就是千年。
  次年,唐琬独自一人又来沈园了。是重温旧梦,还是渴望又一次意外的相逢?然而,留给她的没有意外,只有那首词。泪水涟涟中,唐琬,也只有唐琬读懂了陆游的字字血,声声泪,她以爱回应着陆游爱的呼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两颗心,两首词,此时此刻,完全地融合在了一起。婚姻不在了,爱情却还是一样的固执。
  好女人生如夏花,唐琬终于还是愁怨而死。那双痴痴的大眼睛,带着无穷的心事和幽怨,轻轻地,又是不舍地,闭上了。而沈园,成了一个象征,永远荡漾在陆游心间。
  1192年,68岁的陆游回沈园时写下了“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的诗句,想表达的仍是无边的思念之情。1199年诗人作“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年迈的老人,脑海里闪现的仍是“她”的惊鸿倩影啊!1205年的一个夜晚,年过80的老陆游又一次梦游沈园了,“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细细算来,这个时间,当是陆游和唐琬结婚的60周年纪念了吧。
  生命可以结束,爱却没有尽头,能千古传唱的,都是爱情的神话。
  这场百转千回的爱情,注定不会被淹没在时间流逝之中。唐琬与陆游爱情的千古绝唱注定将在八百余年后被永远地定格,因为真爱永恒。
  
  侠女的柔情梦想
  
  侠客,在现实世界中已经离我们久远。整日里为柴米油盐忧心劳神的我们,只能捧着金庸的武侠小说,想象降龙十八掌的刚猛,体味黯然销魂掌的落寞伤感:或是透过《武林外传》里“关东大侠”与“芙蓉女侠”的搞怪搞笑,看到武功稀松也能行侠仗义的一个另类江湖。在这个用看小说和看电视消磨时间的时代,侠客,已经走远。
  照片中的她,发髻高绾,手持利刃,面孔清秀,目光凛凛。她自称鉴湖女侠。一百多年后,常人对她的印象变为几个符号:“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的诗句,绍兴古轩亭口洒下的热血,还有她的名字——秋瑾。人们不会过多地探寻诗句的由来,也不会想到女侠本名闺瑾,留学日本时才改名瑾。
  秋瑾自幼习文练武,忧国忧民,婚后随官僚丈夫“混在北京”,终于不堪忍受“一地鸡毛”,于1904年抛家弃夫,只身前往日本。在日本留学的一年多时间内,“喜欢结纳革命志士,交游甚广”,一身武功虽无机会施展,文采和社会活动能力却是显露无疑。
  在日本,她有时穿着“貂裘”,手里是真的拿着宝刀的,那宝刀今天存放在绍兴的纪念馆里。后来大概貂裘真的换酒了,她就穿男式和服,穿学生制服,有时又穿得像个浪人。她的穿衣,不像现在大街上一些人因心灵空虚、精神苍白而打扮得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与她的整个革命活动联为一体。她发起过“共爱会”,“十人会”,加入过“光复会”、“同盟会”,而且还是“洪门天地会”横滨分舵的“白纸扇”,即大军师。
  秋瑾爱穿男装,是代表了当时中国最觉醒的女性的时装潮流。当时女性觉醒的标志,就是争取有与男人一样的权利。一千多年前的花蕊夫人早就痛骂过:“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900年后,秋瑾又接着诘问:“肮脏尘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时闻杰出。”秋瑾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痛感中国的极度女性化,因此涌现出一批豪侠刚烈女士,以夸张的男性化生活姿态向传统社会挑战。秋瑾身为女性,但她时时反抗命运加给自己的性别身份。她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她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又宣称“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尽管社会活动繁忙,但秋瑾的学习并未松懈。在实践女校,秋瑾不仅要学好全部普通师范教育的课程,还要学习工艺师范课程。此前,秋瑾在国内家塾所学皆是文史,因而这些课程多为陌生。留日学生王时泽的母亲与秋瑾同一寝室,王时泽在《回忆秋瑾》中记述:“我母亲多次谈到,秋瑾在校顽强苦学,毅力惊人,每晚做完功课,人家都已熄灯,她仍阅读,写作到深夜,每每写到沉痛处,捶胸痛哭,愤不欲生,待我母亲再三劝导,才停笔上床。”
  此种埋头苦读的行为与我想象中的侠客颇有些出入,待读到秋瑾动员国内女子赴日留学的启事时,方有些明白。“毕业以后委身教育,或任教师,或任保姆,灿祖国文明之花……”豪气干云的侠客,心中原来也藏着一个如此柔软的梦想。如若身处的不是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女侠,会不会放下刀剑?
其他文献
在秦汉之交的政治风云中,有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张苍,他跟随汉高祖刘邦一同打天下、治天下,建立了卓著的功勋,官至丞相,后来活到100多岁才去世,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唯一超过百岁的丞相寿星。  张苍的人生经历,颇富有戏剧色彩。据史书记载,张苍做过秦朝主管文书的御史。他为人很正直,对秦朝的残暴统治非常不满,经常发表一些抨击朝政的议论。秦王对张苍恨之入骨,准备指派公差逮捕他。有朋友向张苍通风报信,得知消息后,
期刊
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希耀的火苗?  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  是谁?甘愿触犯天条也要救人类于水火?  是谁?深受酷刑却无怨无悔?    啊!巨人,是你给人类带来火种。  送来光和热,送来人类新的纪元!  尽管上天和你蓄意为敌——  高山险峻,铁链加身。  烈日如火,暴雨如注——  但沉重的铁链只能锁住你的身躯,  却怎能锁住那颖坦荡无私的心!  难道仅仅是物质的火种吗?  不,你给予我们
期刊
2011年元旦前夕,山东省教育主管部门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以避免“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无独有偶,此前湖北省已有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然后重新编排后再发给学
期刊
说起天津,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把它的名字和北京联系在一起,的确,在天津的历史和文化里,有很多部分都和北京有关系。如果把这两座城市比作兄弟的话,天津更像是一个顽皮的弟弟,在它身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生活的趣味。    把笑声带给世间的老人  天津作家林希曾经写过一本著作,叫做《天津话逗你玩儿》。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林希认为,天津的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倍儿逗”,即便是在读音上,天津人都能找出些乐子来。作
期刊
在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中,晋文公“谲而不正”,楚庄王在当时中原人眼里算是“非我族类”,宋襄公傻得有些可笑,秦穆公功业偏于一隅,唯独齐桓公才是货真价实的一代霸主,以至孔子称道他“正而不谲”,孟子讴歌他“五霸桓公为盛”。   齐桓公的“正”,说白了也很寻常,就是他的处事从根本上合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节制,凡事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用最佳的方式实现自己既定的战略目标。用今天的话说,
期刊
前些年,香港的古装戏在大陆特别火。那几年,香港出了多少古装戏?比如《戏说乾隆》,内容完全是乱写的,不是说历史上真正的乾隆,但让他穿上古装,说明香港人内心深处还是有历史情结。同样一个故事,讲一个香港老板有了私生女,大家会觉得没什么好看,穿上古装,爱看的人就多了,这就是历史情结。虽然是香港,但毕竟还是中国人,文化心理还是有许多接近的地方,比如说,孙隆基写的对中国人的解读,全中国,包括港澳台都适用的。 
期刊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期?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恩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    古诗是与今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诗称今体诗或近体诗,非律诗则称古诗或古体诗。《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大多是文人模仿乐府之作,也
期刊
如果要给这个古老帝国的开放历程找到一个象征性起点的话,那么1862年是恰如其分的。这一年的6月11日,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包尔腾,踏进了位于北京东堂子胡同49号的总理衙门东院,开始了他给同文馆学生的第一堂英语课。    这是一座“按照北京标准的样式建造,地面用砖砌成,屋内的装饰也很少”,由一层平房围合而成的小院。它的前主人——大学士赛尚阿,曾是一个固执的排外主义者,他在1846年5月8日写给道光皇帝的
期刊
古往今来,在风雷激荡硝烟四起的历史关头,多少英雄豪杰长剑匹马,纵横四海,建功立业,百代流芳。然而同时,还有另外一些功败垂成的悲剧英雄,令人扼腕长叹。在近代中国和日本,处于同一时代的洪秀全与西乡隆盛的成败得失,便如一曲悲歌,余音难尽。他们都出生寒微却胸怀大志,以霹雳雷霆之手段,开创震古烁今之伟业;他们掀起惊天狂涛、几乎倒旋乾坤,却又都在辉煌的巅峰忽如大厦之倾,死于非命。而更发人深省的是,他们都壮心填
期刊
人之乐山好水,自古皆然。古人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今人更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就连孔夫子也曾站在江河之边,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喟叹,提出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历史宏论。  《论语》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仔细想想,这话所蕴甚丰。东坡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唐人常建诗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说的都是山和水的风情灵性,与智者、仁者几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