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然而,近年来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却并不理想,大学生信仰缺失、迷失、异化现象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本文分析了大学生信仰特点,探讨了提高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提升途径
作者:晋中学院 030600
信仰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信仰的指导有助于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环境和价值多元的选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因此,如何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信仰,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生信仰特点分析
综观当前高校信仰教育现状,不难发现,大学生信仰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主导信仰弱化,信仰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但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马克思主义主导信仰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使部分大学生在信仰选择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迷茫、困惑。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业与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对“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认同度极高,甚至有部分大学生选择宗教信仰与宿命论,当前大学生信仰呈多元发展格局。第二,主体意识增强,但呈现私人化、功利化特点。在当今“以人为本”理念的影响下,人们的主体意识觉醒。在信仰的选择上,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更多关注个人以后的发展,价值取向多从自身需求出发,关注世界、关心国事的理想与热情相应锐减,信仰呈现出私人化和功利化的特点。例如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性与超越性表示怀疑,甚至部分大学生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把加入党组织作为获取自身利益、寻求日后更好发展的手段。长此以往将加速大学生信仰异化,这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害无益。
二、提高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1.加强认知教育,培养信仰选择能力
第一,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加强信仰对大学生人生必要性的认知教育。要系统地设置有关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知识的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把握关于人生价值、理想信念、精神信仰方面的知识。要用大量的历史和现实告诉广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人类对自由解放的不断追求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要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树立正确符合社会共同认知的信仰观,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第二,关注精神内在需求,提供不断追求生命意义和提升人生境界的精神向导。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标志着整个民族未来的精神文化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立足大学生真实的精神生活,通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调研、访谈、聊天等多种方式了解他们内心最深处的精神需求,以科学的理论、恰当的方法和实实在在的人生道理去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开拓其价值追求视野,唤醒他们的信仰需要。
第三,加強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对信仰认识的自发觉醒。借助网络媒体,通过举办各类选修课、讲座、论坛、报告会等,帮助学生认清当前中国及世界形势,在大学生中广泛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普及,自觉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保持民族文化的精神创造力,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知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信仰马克思主义。
2.启发自我教育,激发人生内在动力
第一,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效应。信仰是一种非常隐蔽的内在心理活动,如果教育者仅仅通过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很难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在信仰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在剖析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意识到个体存在的重要性。教师要相信他们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要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有效转化为大学生的主体效应,激发他们追求高尚人生的精神渴望,引导他们调动自身的一切积极因素,将其集中到既定的人生目标上,将信仰切实应用于指导人生,使内心和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和提高,进而推动自身的发展和提升。
第二,创新信仰教学模式,促进学校主导教育与大学生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要根据教育的特点,优化教学方式,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实施多种手段,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在不断强化信仰对人生重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及自身经历的事情有更深刻的思考,鼓励大学生积极寻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精神信仰,让信仰变成大学生的精神力量。
第三,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增强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的信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身边的榜样对他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学校要充分考虑大学生主体心理诉求和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寻找符合不同层次大学生需求的榜样类型。通过榜样示范,以榜样的典型事例来让大学生产生感情的共鸣,进而将榜样的信仰内化为个人的信仰,从而达到“以一个灵魂来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目的。
3.开展实践教育,实现信与行的统一
第一,要将信仰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把社会发展的“大道理”与大学生个人生活和个体发展的“小道理”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中,更多地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从而获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理智和情感上的深刻感悟,在实践教育中感受高尚者的精神追求和坚定信仰,领略理想信念的超高价值。
第二,要将信仰与道德践履结合起来。道德是信仰的自我体现,人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自我超越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仰担当着人的精神洗礼的重任。而实践可以检验认识,加深体验,磨练意志,形成信念。为此,高校要不断强化实践的理念,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信仰教育理解和认同。超越是实现人性向善的关键,要让大学生在不断的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完成对信仰的完善,为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第三,要将信仰与日常行动结合起来。信仰是行为的基础,行为往往受信仰支配,信仰教育重在学以致用,信行统一。大学生要对信仰有真正的认识,要将信仰转化为日常习惯与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作为一个具有稳定信仰的大学生,更要将对科学信仰的热爱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求,使个体认识与行为趋于一致。
总之,大学生信仰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重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大学生信仰教育,结合具体情况,不断探过有效策略,提高信仰教育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王健勇.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06)
[2]王学俭,李东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作者简介:李晋丽,女,出生年月:1963年出生,民族:汉族,籍贯:山西省长治市人,学历:硕士学历,副教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提升途径
作者:晋中学院 030600
信仰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信仰的指导有助于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环境和价值多元的选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因此,如何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信仰,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生信仰特点分析
综观当前高校信仰教育现状,不难发现,大学生信仰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主导信仰弱化,信仰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但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马克思主义主导信仰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使部分大学生在信仰选择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迷茫、困惑。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业与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对“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认同度极高,甚至有部分大学生选择宗教信仰与宿命论,当前大学生信仰呈多元发展格局。第二,主体意识增强,但呈现私人化、功利化特点。在当今“以人为本”理念的影响下,人们的主体意识觉醒。在信仰的选择上,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更多关注个人以后的发展,价值取向多从自身需求出发,关注世界、关心国事的理想与热情相应锐减,信仰呈现出私人化和功利化的特点。例如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性与超越性表示怀疑,甚至部分大学生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把加入党组织作为获取自身利益、寻求日后更好发展的手段。长此以往将加速大学生信仰异化,这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害无益。
二、提高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1.加强认知教育,培养信仰选择能力
第一,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加强信仰对大学生人生必要性的认知教育。要系统地设置有关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知识的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把握关于人生价值、理想信念、精神信仰方面的知识。要用大量的历史和现实告诉广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人类对自由解放的不断追求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要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树立正确符合社会共同认知的信仰观,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第二,关注精神内在需求,提供不断追求生命意义和提升人生境界的精神向导。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标志着整个民族未来的精神文化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立足大学生真实的精神生活,通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调研、访谈、聊天等多种方式了解他们内心最深处的精神需求,以科学的理论、恰当的方法和实实在在的人生道理去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开拓其价值追求视野,唤醒他们的信仰需要。
第三,加強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对信仰认识的自发觉醒。借助网络媒体,通过举办各类选修课、讲座、论坛、报告会等,帮助学生认清当前中国及世界形势,在大学生中广泛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普及,自觉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保持民族文化的精神创造力,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知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信仰马克思主义。
2.启发自我教育,激发人生内在动力
第一,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效应。信仰是一种非常隐蔽的内在心理活动,如果教育者仅仅通过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很难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在信仰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在剖析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意识到个体存在的重要性。教师要相信他们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要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有效转化为大学生的主体效应,激发他们追求高尚人生的精神渴望,引导他们调动自身的一切积极因素,将其集中到既定的人生目标上,将信仰切实应用于指导人生,使内心和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和提高,进而推动自身的发展和提升。
第二,创新信仰教学模式,促进学校主导教育与大学生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要根据教育的特点,优化教学方式,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实施多种手段,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在不断强化信仰对人生重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及自身经历的事情有更深刻的思考,鼓励大学生积极寻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精神信仰,让信仰变成大学生的精神力量。
第三,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增强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的信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身边的榜样对他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学校要充分考虑大学生主体心理诉求和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寻找符合不同层次大学生需求的榜样类型。通过榜样示范,以榜样的典型事例来让大学生产生感情的共鸣,进而将榜样的信仰内化为个人的信仰,从而达到“以一个灵魂来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目的。
3.开展实践教育,实现信与行的统一
第一,要将信仰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把社会发展的“大道理”与大学生个人生活和个体发展的“小道理”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中,更多地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从而获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理智和情感上的深刻感悟,在实践教育中感受高尚者的精神追求和坚定信仰,领略理想信念的超高价值。
第二,要将信仰与道德践履结合起来。道德是信仰的自我体现,人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自我超越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仰担当着人的精神洗礼的重任。而实践可以检验认识,加深体验,磨练意志,形成信念。为此,高校要不断强化实践的理念,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信仰教育理解和认同。超越是实现人性向善的关键,要让大学生在不断的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完成对信仰的完善,为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第三,要将信仰与日常行动结合起来。信仰是行为的基础,行为往往受信仰支配,信仰教育重在学以致用,信行统一。大学生要对信仰有真正的认识,要将信仰转化为日常习惯与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作为一个具有稳定信仰的大学生,更要将对科学信仰的热爱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求,使个体认识与行为趋于一致。
总之,大学生信仰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重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大学生信仰教育,结合具体情况,不断探过有效策略,提高信仰教育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王健勇.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06)
[2]王学俭,李东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作者简介:李晋丽,女,出生年月:1963年出生,民族:汉族,籍贯:山西省长治市人,学历:硕士学历,副教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