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最爱你

来源 :伴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liwu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有一个小我3岁的弟弟。有一次我为了买女孩子们都有的花手绢,偷偷拿了父亲抽屉里的5毛钱。父亲当时就发现钱少了,就让我们跪在墙边,拿着一根竹竿,让我们承认到底是谁偷的。我被当时的情景吓傻了,低着头不敢说话。父亲见我们都不承认,说,那两个一起挨打。说完就扬起手里的竹竿。忽然弟弟抓住父亲的手大声说:“爸,是我偷的,不是姐干的,你打我吧!”父亲手里的竹竿无情地落在弟弟的背上、肩上,父亲气得喘不过气来,打完了坐在炕上骂道:“你现在就知道偷家里的,将来长大了还了得?我打死你这个不争气的!”当天晚上,我和母亲搂着滿身伤痕的弟弟,弟弟一滴眼泪都没掉。半夜里,我突然号啕大哭,弟弟用小手捂着我的嘴说,姐,你别哭,反正我也挨完打了。
   我一直在恨自己当初没有勇气承认,事过多年,弟弟为了我挡竹竿的样子我仍然记忆犹新。那一年,弟弟8岁,我11岁。
   弟弟中学毕业那年,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同时我也接到了省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天晚上,父亲蹲在院子里一袋一袋地抽着旱烟,嘴里还叨咕着,两个娃都这么争气,真争气。母亲偷偷抹着眼泪说争气有啥用啊,拿啥供啊!弟弟走到父亲面前说,爸,我不想上了,反正也念够了。父亲一巴掌打在弟弟的脸上,说,你咋就这么没出息?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你们姐俩供出来。说完转身出去挨家借钱。我抚摸着弟弟红肿的脸说,你得念下去,男娃不念书就一辈子走不出这穷山沟了。弟弟看着我,点点头。但我已经决定放弃上学的机会了。
   没想到第二天天还没亮,弟弟就偷偷带着几件破衣服和几个干馍头走了,在我枕边留下一张纸条:姐,你别愁了,考上大学不容易,我出去打工供你读书。
   我握着那张字条,趴在炕上,失声痛哭。那一年,弟弟17岁,我20岁。
   我用父亲滿村子借的钱和弟弟在工地里搬水泥挣的钱终于读到了大三。一天我正在寝室里看书,同学跑进来喊我,梅子,有个老乡找你。怎么会有老乡找我呢?我走出去,远远地看见弟弟,穿着滿身是水泥和沙子的工作服等我。我说,你咋和我同学说你是我老乡啊?
   他笑着说,你看我穿的这样,说是你弟,你同学还不笑话你?
   我鼻子一酸,眼泪就落了下来。我给弟弟拍打身上的尘土,哽咽着说你本来就是我弟,这辈子不管穿成啥样,我都不怕别人笑话。
   他从兜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用手绢包着的蝴蝶发夹,在我头上比量着,说我看城里的姑娘都戴这个,就给你也买一个。我再也没有忍住,在大街上就抱着弟弟哭起来。那一年,弟弟20岁,我23岁。
   我第一次领男朋友回家,看到家里掉了多少年的玻璃安上了,屋子里也收拾得一尘不染。男朋友走了以后我向母亲撒娇,我说妈,咋把家收拾得这么干净啊?母亲老了,笑起来脸像一朵菊花,说这是你弟提早回来收拾的,你看他手上的口子没?是安玻璃时划的。
   我走进弟弟的小屋里,看到弟弟日渐消瘦的脸,心里很难过。他还是笑着说,你第一次带朋友回家,还是城里的大学生,不能让人家笑话咱家。
   我给他的伤口上药,问他,疼不?
   他说,不疼。我在工地上,石头把脚砸得穿不了鞋,还干活呢……说到一半就把嘴闭上不说了。
   我把脸转过去,哭了出来。那一年,弟弟23岁,我26岁。
   我结婚以后,住在城里,几次和丈夫要把父母接来一起住,他们都不肯,说离开那村子就不知道干啥了。弟弟也不同意,说姐,你就全心照顾姐夫的爸妈吧,咱爸妈有我呢。
   丈夫升为厂里的厂长,我和他商量把弟弟调上来管理修理部,没想到弟弟不肯,执意做了一个修理工。
   一次弟弟登梯子修理电线,让电击了住进医院。我和丈夫去看他。我抚摸着他打着石膏的腿埋怨他,早让你当干部你不干,现在摔成这样,要是不当工人能让你去干那活儿吗?
   他一脸严肃地说,你咋不为我姐夫着想呢?他刚上任,我又没文化,直接当官,给他造成啥影响啊!
   丈夫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也哭着说,弟啊,你没文化都是姐给你耽误了。他拉过我的手说,都过去了,还提它干啥!
   那一年,弟弟26岁,我29岁。
   弟弟30岁那年,才和一个本分的农村姑娘结了婚。在婚礼上,主持人问他,你最敬爱的人是谁,他想都没想就回答,我姐。
   弟弟讲起了一件我都记不得的事:我刚上学的时候,学校在邻村,每天我和我姐都得走上一个小时才到家。有一天,我的手套丢了一只,我姐就把她的给我一只,她自己就戴一只手套走了那么远的路。回家以后,我姐的那只手冻得都拿不起筷子了。从那时候,我就发誓我这一辈子一定要对我姐好。
   台下一片掌声,宾客们都把目光转向我。
   我说,我这一辈子最感谢的人是我弟。在我最应该高兴的时候,我却止不住泪流滿面。
   责编/昕蓉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天气寒冷,棉衣似乎也难抵挡  寒冷之气,其实,要想让身体真正  地热乎起来,还得依靠食物的力  量。在御寒食物中,除了我们所熟  知的牛羊肉等脂肪、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外,莲藕、萝卜等根茎类蔬菜也  有同样的效果。  “根茎类蔬菜介于粮食与蔬菜之间,比叶菜类蔬菜淀粉含量高,可以给  人体提供较多的热量。”北京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姜良铎说,据检  测,每100克根茎类蔬菜可以提供79100千卡
熊向晖是中国共产党情报史上的传奇人物,也是新中国杰出的外交官。他敏锐的思维和睿智的应对总能让人叹服。  1961年9月,已经退出现役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第二次访问中国,由熊向晖一路陪同。在访问洛阳时,蒙哥马利晚上在街上散步时,无意走进一个小剧场,里面正在演出豫剧《穆桂英挂帅》,翻译向他简要介绍了剧情。  中间休息时,他离开剧场回到宾馆。在宾馆他跟熊向晖抱怨说:“这出戏不好,怎么能让女人当元帅?”
职场冷暴力,大致发生在以下几个阶段:刚成为单位的新人;工作业绩不好,受人歧视;工作能力突出,受到别人的嫉妒;辞职交接,人走茶凉。针对不同情况的冷暴力,我们可以对症下药,找到对应的化解办法。  单位新人  许莉辞职后进入一家新公司工作。辞职前,她已经在那家单位工作了三年,目前的工作是她的第二份工作。因她有三年的工作经历,所以她认为自己是职场老人了,不能让别人小看。于是在新单位里,她处处显示出自己的职
“每到岁末,我都会心生畏惧。”近来有朋友跟我这么说,“这个时间接点总是提醒我自己,时光催人老。”  有位了不起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大部分人一到25岁就开始“守旧顽固”。他说得没错,大部分人25岁时就开始满足于工作。并且,他们还累积起一些偏见,美其名曰“原则”。这时,新鲜的事情已经刺激不到他们的大脑,他们已经停止成长了。  人一旦停止成长,不管他多大年纪,他就开始变老。而另一方面,真正了不起的
19世纪末期,林肯总统做出了建设太平洋铁路的重大决策,有上万名华工参与了铁路建设。可是,华工被当局瞧不起,在险要地段、开通隧道、爆破山腰等危险地段上,他们就让华工上。  在铁路建设初期,林肯总统来到铁路沿线视察,指着一些建设者问道:“他们都是哪里人?”随从告诉他,那是华工,是苦力。随从的眼神里露出轻蔑的神色。林肯总统轻轻“哦”了一声,一言不发。  后来,接近5个月的暴风雪致使雪崩频发,铁路建设被迫
儿时在听了九尾猫的故事后,他就梦想成为九尾猫。  故事说,和世间的一切生灵一样,猫也可以修炼成仙,每修炼20年,猫就会多长出一条尾巴,等到有9条尾巴的时候,就功德圆满了,连神仙都要敬让三分。他想,这多么了不起啊!  爸爸说,要做九尾猫,重在修炼啊!在11岁时,他就开始“修炼”自己了。当时父母开了一家工厂,他就在工厂里做“账房先生”,为100多人发工资,做得竟分毫不差。  然而,由此他也发现了一个秘
2014年10月20日,在韩国仁川市举办的第11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上,中国残疾人举重隊运动员石珊珊获得女子55公斤级举重金牌,这是她人生中收获的第24枚奖牌。  石珊珊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父亲石运平、母亲王玉廷都是贫穷百姓。只有14个月大的时候,石珊珊的双腿突然不能走路,母亲只得抱着她去当地医院治疗,可惜没有任何效果。  接下来的时间,石运平和王玉廷带着女儿,从家乡回隆镇冯庄村出发,前往河北省的多
过生日了,或者结婚纪念日了,来一个烛光晚餐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情,但是过后餐桌上或者是衣服上的蜡烛油的清理简直是烦死人,把原来的好心情都给弄没了。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清除蜡烛油呢?给您介绍一个简单的方法清除蜡烛油,让您随心所欲地享受浪漫的烛光晚餐。  首先我们要知道,衣物上的滴蜡用热水是洗不掉的,这种油性的污渍只能用加热的方法来去除。  具体操作方法是先用手把衣物表面的蜡质搓掉,或者用刀片轻轻刮去表
这个故事要从九年前的一场车祸说起。  那一天,台湾彰化县鹿港镇二十五岁的杨雅淳像平常一样骑着摩托车去上班。当她打算穿越一个路口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一辆轿车飞快地驶过来,恰好把她撞个正着,她整个人当即就被撞得飞将起来,然后重重地摔倒在地,当时就陷入昏迷不醒之中。  杨雅淳的父亲杨火炉听说这个消息后,把手中的活计安排一番,连忙奔了过去,这时候的杨雅淳已经被送往医院抢救。经过医生检查,车祸造成她脑部出血
每一束阳光都很温暖,每一棵小草都会开花  1  我的一个女同事,酷爱阅读,经典名著、杂志报纸,凡是,她喜欢的,她都读。而且,她感兴趣的,还做摘抄,写读后感。  我曾问她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什么,她引用了曾国藩的一句话回答道:“人不可无精神寄托,读书就是我的一个寄托吧!”  前些日子,她的散文随笔开始在本市的晚报副刊上发表。还有,前几天单位里举行演讲比赛,她获得了一个特等奖。  我敢说,这些成绩得归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