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的存在,中国城乡教育不平等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家庭文化资本作为一种较为隐蔽的影响因素,在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实质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家庭文化资本在早期教育阶段、学校教育阶段和职业生涯阶段三大阶段的所发挥的作用,来探讨城乡教育不公平的部分原因。
关键词:教育公平;家庭文化资本;城乡差异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7-0016-02
一、研究意义与背景
纵观中西方的教育发展史,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的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这一公平教育的主张;在西方,柏拉图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最早提出通过法律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可以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接受教育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并且,由于教育能够显著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城乡教育的不平等的发展情况,又是中国教育不平等问题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认为中国城乡家庭的家庭文化资本有较大差异的前提下,本文试图解析当前中国城乡教育不公平的形成机制中家庭文化资本所扮演的角色。
二、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
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城乡教育的机会和成果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城乡家庭经济收入不同而导致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力度不同,而忽略了文化资本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根据国外学者的调查,在教育中,文化资本实际上比经济资本更为重要。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其著作《资本形式》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本有三种形式:个体化文化资本、客观化文化资本和体制化的文化资本。个体化的文化资本是以精神和身体持久的"性情"的形式存在,客观化的文化资本是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存在的(如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体制化的文化资本是一种客观化的形式,如学术资格和文化能力的证书。他发现在剔除了经济位置和社会出身的因素影响后,那些来自更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的学生,有更高的学术成功率。
家庭文化资本,主要指的是家庭成员通过相互交流和实践所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文化修养和文化商品等特定的社会资源。布迪厄认为,继承而来的家庭文化差异即家庭文化资本,例如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文化氛围、家庭藏书等影响着子女学习成绩及职业成就。个体通过家庭获得文化资本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逐渐被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人的性情、兴趣、价值等逐渐被内化的过程,它能转换成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同时,个体依赖于家庭给予的优势,可以通过学校延长其文化资本的积累优势,从而延续了家庭文化资本传承的不平等性,最后,个体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文化资本可以通过个体的学习成绩、获得的文凭和证书、所参与的教育机构、声望来证明。
三、家庭文化资本在早期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价值观、教养方式与教育参与
根据儿童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遗传和环境共同促成了气质的稳定性。早期气质的一些差异往往被文化信仰及其影响的抚养经验所鼓励,从而维持下来。故孩子的成长出现差异,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早期家庭教育的差异。如孙银莲在《论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一文中表述的:"家庭占有文化资本越多'距离学术领域的要求越近,为早期教育(文化资本积累)所做的努力就越不至于被体制化的权力所消解,从而使得家庭文化资本实现实质性的代际传递,并使文化资本的继承者在今后的教育中获得先发优势。"
而对比城乡家庭的文化资本,我们会发现,在早期教育中,由于城市家庭父母受正规教育的程度较高,他们所教授给孩子的语言、知识和价值观都更加接近于主流文化,而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自身所受教育有限,加上如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一方面,他们能够给予孩子的文化资本有限,另一方面,他们相对没有那么重视帮助孩子积累文化资本(这一点从农村女童较高的辍学率就可以看出),导致农村的孩子在早期家庭文化积累上落后于城市家庭的孩子。王洪兰认为,城市家庭更为注重智力文化资本中的高雅兴趣的传承,注重果断、自主、开朗等现代因素的品质文化资本;而农村家庭在智力文化资本传承的能力上则非常有限,在品质文化资本传承上,则侧重顺从、忍耐、勤劳等与传统文化因素相关的家庭文化资本。可见,在价值观上,两种家庭的教育选择并不相同,而这些影响对于孩子的价值观、认知能力和情商都用潜移默化的影响。故教育差异不仅仅是体现在正规教育上,而是在学前教育中就呈现出了分化。
四、家庭文化资本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多数与少数,主流与支流之争
(一)作为主流文化传递机制的学校教育
《我花了18年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作者写道:我不会作画,不会演奏乐器,没看过武侠小说,不认得mp3,为了弄明白营销管理课上讲的"仓储式超市"的概念,我在"麦德隆"好奇地看了一天……我没摸过计算机,为此我花了半年时间泡在学校机房里学习你在中学里就学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我的英语发音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听不懂,我只能再花一年时间矫正我的发音。
是谁规定了会作画、会演奏乐器、会使用电脑和英语就是理所当然的?这些城市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自然就掌握的东西,却要考上大学的农村孩子花成倍的时间去刻意地学习。这就是家庭文化资本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所谓的家庭文化资本并没有"好"与"不好"的区别,有的只是"接近"和"远离"主流文化的区别。
在中国,城市一直是文化的中心,城市家庭出生的孩子,天然地具有离主流文化近的优势,这些主流文化,又往往是学校教育所赞赏的、鼓励的。所以农村的孩子到了城里的学校,往往会感到不适应、自卑和辛苦,这是城市主流文化对农村次文化的一种排挤。如同王艳霞在《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一文中指出的,"农村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就存在着明显的文化上的弱势,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其早期的文化习得与学校文化存在异质性和不连续性。在文明与落后、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的预设下,学校教育强调同质性和普遍性,而乡土文化的多样性、异质性消失在学校教育设置的视野之外,其结果就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成了学校教育的'不适应者'和'学业失败者'"。
(二)作为社会分层机制的学校教育
布迪厄认为,主流文化实质上就是统治阶级所认同的文化,"教育体制所传播的文化与统治阶级的文化更为接近,统治阶级的惯习被转换成学校的一种想当然的文化资本。这样,那些拥有统治阶级的文化资本的人就更容易取得学业成功,并通过把学术等级转换成地位等级实现了从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这就将教育制度推广到了社会阶层分化机制的高度。这一点在高等教育阶段体现得尤为显著。"在国家重点院校,具有较强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强势社会阶层的子女占有较大的份额,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的子女逐渐减少。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地方院校聚集了最多的农村学生和最多的高校贫困生。"。与强势阶层子女享受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资源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低阶层家庭子女在高考中的平均录取分数线普遍高出高阶层的子女。北京某高校2003级不同家庭子女的高考录取分数平均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农民、下岗人员、个体经营者、工人、职员、中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这说明,农村学生和下岗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子女,只有其中非常优秀的那一部分才有机会考上大学。学校教育在进行文化再生产的同时,也在进行社会再生产并使现有社会结构合法化。
五、家庭文化资本在职业生涯中的作用――情商与社会资本
GostaEspring-Andersen在文中指出,在职场中,情商的高低起到了"somkinggun"的关键作用,从小在家庭环境里形成的认知能力,会对职业生涯产生长远的影响,而在职场中,交际技巧、个性和文化资本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比文凭少。这种认知能力(cognitiveability),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情商。从小,父母如果能用更民主的方式教养孩子,更多的赞美孩子,懂得用挫折教育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都会有利于孩子情商的发展。而在这些方面,由于城市家庭的父母往往具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也相应更加重视孩子认知与情商的培育,这种文化资本的积累将一直持续影响孩子的性格与人际交往,乃至职业生涯的发展。
布迪厄提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个人发展的三大资本。所谓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资本包括嵌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资源,当行动者在有目的的行动中希望增加成功的可能性时,它们能够被动员起来。不像人力资本,这是一种对社会关系的投资,是可以通过其他行动者获得的资源"。这三大资本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文化资本往往通过获得证书的形式转化为经济资本,而文化资本也往往和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相互关联,有着较好文化资本的家庭和个人往往有着较好的社会资本。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中,社会资本,社会关系网络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又显示出了差距。
我们往往认为,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教育竞争的结束,一份文凭能够保证孩子们的职业前途。而实际上,如果没有良好的情商以及较为稳定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一个人很难在职业生涯中感到轻松愉快。城乡教育差异最终表现在教育结果上,拥有更多文化资本的城市孩子可以比农村孩子进入更好的公司,获得更加丰厚的薪酬,教育不公平开始转向职业发展的不公平。
六、结论
家庭文化资本对教育的影响,是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就开始的:在早期教育阶段,文化资本的影响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教养方式以及不同程度的教养参与上,这为孩子进入学校后的表现,乃至一生的职业发展都奠定下了差异的基础;在学校教育阶段,文化资本占优势体现为接近学校所提倡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教育成为了统治阶级维持其文化的地方,并且日益成为社会阶层分化的机制;在职业教育阶段,家庭文化资本对个人的发展也仍旧没有结束,除了前两个阶段的差异积累外,家庭文化资本还在职场情商和社会资本两个方面深刻地影响作为教育成果检验方式之一的职场生涯阶段。故在讨论城乡教育不公平问题时,不要忽略了家庭文化资本这一重要因素,而促进农村家庭的家庭文化资本积累,尤其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阶段,或许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城乡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希望"我"不再需要用18年的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参考文献:
[1]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陈瑞芳,郑丽君.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7.
[3]苍翠.家庭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影响研究述评[J].幼儿教育,2008.
[4]贺斌.刍议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现[J].河北教育,2008.
[5]李德,李丰春.反思、借鉴与探索――国外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9.
关键词:教育公平;家庭文化资本;城乡差异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7-0016-02
一、研究意义与背景
纵观中西方的教育发展史,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的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这一公平教育的主张;在西方,柏拉图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最早提出通过法律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可以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接受教育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并且,由于教育能够显著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城乡教育的不平等的发展情况,又是中国教育不平等问题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认为中国城乡家庭的家庭文化资本有较大差异的前提下,本文试图解析当前中国城乡教育不公平的形成机制中家庭文化资本所扮演的角色。
二、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
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城乡教育的机会和成果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城乡家庭经济收入不同而导致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力度不同,而忽略了文化资本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根据国外学者的调查,在教育中,文化资本实际上比经济资本更为重要。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其著作《资本形式》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本有三种形式:个体化文化资本、客观化文化资本和体制化的文化资本。个体化的文化资本是以精神和身体持久的"性情"的形式存在,客观化的文化资本是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存在的(如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体制化的文化资本是一种客观化的形式,如学术资格和文化能力的证书。他发现在剔除了经济位置和社会出身的因素影响后,那些来自更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的学生,有更高的学术成功率。
家庭文化资本,主要指的是家庭成员通过相互交流和实践所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文化修养和文化商品等特定的社会资源。布迪厄认为,继承而来的家庭文化差异即家庭文化资本,例如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文化氛围、家庭藏书等影响着子女学习成绩及职业成就。个体通过家庭获得文化资本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逐渐被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人的性情、兴趣、价值等逐渐被内化的过程,它能转换成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同时,个体依赖于家庭给予的优势,可以通过学校延长其文化资本的积累优势,从而延续了家庭文化资本传承的不平等性,最后,个体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文化资本可以通过个体的学习成绩、获得的文凭和证书、所参与的教育机构、声望来证明。
三、家庭文化资本在早期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价值观、教养方式与教育参与
根据儿童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遗传和环境共同促成了气质的稳定性。早期气质的一些差异往往被文化信仰及其影响的抚养经验所鼓励,从而维持下来。故孩子的成长出现差异,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早期家庭教育的差异。如孙银莲在《论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一文中表述的:"家庭占有文化资本越多'距离学术领域的要求越近,为早期教育(文化资本积累)所做的努力就越不至于被体制化的权力所消解,从而使得家庭文化资本实现实质性的代际传递,并使文化资本的继承者在今后的教育中获得先发优势。"
而对比城乡家庭的文化资本,我们会发现,在早期教育中,由于城市家庭父母受正规教育的程度较高,他们所教授给孩子的语言、知识和价值观都更加接近于主流文化,而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自身所受教育有限,加上如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一方面,他们能够给予孩子的文化资本有限,另一方面,他们相对没有那么重视帮助孩子积累文化资本(这一点从农村女童较高的辍学率就可以看出),导致农村的孩子在早期家庭文化积累上落后于城市家庭的孩子。王洪兰认为,城市家庭更为注重智力文化资本中的高雅兴趣的传承,注重果断、自主、开朗等现代因素的品质文化资本;而农村家庭在智力文化资本传承的能力上则非常有限,在品质文化资本传承上,则侧重顺从、忍耐、勤劳等与传统文化因素相关的家庭文化资本。可见,在价值观上,两种家庭的教育选择并不相同,而这些影响对于孩子的价值观、认知能力和情商都用潜移默化的影响。故教育差异不仅仅是体现在正规教育上,而是在学前教育中就呈现出了分化。
四、家庭文化资本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多数与少数,主流与支流之争
(一)作为主流文化传递机制的学校教育
《我花了18年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作者写道:我不会作画,不会演奏乐器,没看过武侠小说,不认得mp3,为了弄明白营销管理课上讲的"仓储式超市"的概念,我在"麦德隆"好奇地看了一天……我没摸过计算机,为此我花了半年时间泡在学校机房里学习你在中学里就学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我的英语发音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听不懂,我只能再花一年时间矫正我的发音。
是谁规定了会作画、会演奏乐器、会使用电脑和英语就是理所当然的?这些城市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自然就掌握的东西,却要考上大学的农村孩子花成倍的时间去刻意地学习。这就是家庭文化资本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所谓的家庭文化资本并没有"好"与"不好"的区别,有的只是"接近"和"远离"主流文化的区别。
在中国,城市一直是文化的中心,城市家庭出生的孩子,天然地具有离主流文化近的优势,这些主流文化,又往往是学校教育所赞赏的、鼓励的。所以农村的孩子到了城里的学校,往往会感到不适应、自卑和辛苦,这是城市主流文化对农村次文化的一种排挤。如同王艳霞在《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一文中指出的,"农村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就存在着明显的文化上的弱势,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其早期的文化习得与学校文化存在异质性和不连续性。在文明与落后、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的预设下,学校教育强调同质性和普遍性,而乡土文化的多样性、异质性消失在学校教育设置的视野之外,其结果就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成了学校教育的'不适应者'和'学业失败者'"。
(二)作为社会分层机制的学校教育
布迪厄认为,主流文化实质上就是统治阶级所认同的文化,"教育体制所传播的文化与统治阶级的文化更为接近,统治阶级的惯习被转换成学校的一种想当然的文化资本。这样,那些拥有统治阶级的文化资本的人就更容易取得学业成功,并通过把学术等级转换成地位等级实现了从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这就将教育制度推广到了社会阶层分化机制的高度。这一点在高等教育阶段体现得尤为显著。"在国家重点院校,具有较强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强势社会阶层的子女占有较大的份额,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的子女逐渐减少。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地方院校聚集了最多的农村学生和最多的高校贫困生。"。与强势阶层子女享受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资源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低阶层家庭子女在高考中的平均录取分数线普遍高出高阶层的子女。北京某高校2003级不同家庭子女的高考录取分数平均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农民、下岗人员、个体经营者、工人、职员、中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这说明,农村学生和下岗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子女,只有其中非常优秀的那一部分才有机会考上大学。学校教育在进行文化再生产的同时,也在进行社会再生产并使现有社会结构合法化。
五、家庭文化资本在职业生涯中的作用――情商与社会资本
GostaEspring-Andersen在文中指出,在职场中,情商的高低起到了"somkinggun"的关键作用,从小在家庭环境里形成的认知能力,会对职业生涯产生长远的影响,而在职场中,交际技巧、个性和文化资本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比文凭少。这种认知能力(cognitiveability),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情商。从小,父母如果能用更民主的方式教养孩子,更多的赞美孩子,懂得用挫折教育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都会有利于孩子情商的发展。而在这些方面,由于城市家庭的父母往往具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也相应更加重视孩子认知与情商的培育,这种文化资本的积累将一直持续影响孩子的性格与人际交往,乃至职业生涯的发展。
布迪厄提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个人发展的三大资本。所谓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资本包括嵌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资源,当行动者在有目的的行动中希望增加成功的可能性时,它们能够被动员起来。不像人力资本,这是一种对社会关系的投资,是可以通过其他行动者获得的资源"。这三大资本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文化资本往往通过获得证书的形式转化为经济资本,而文化资本也往往和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相互关联,有着较好文化资本的家庭和个人往往有着较好的社会资本。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中,社会资本,社会关系网络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又显示出了差距。
我们往往认为,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教育竞争的结束,一份文凭能够保证孩子们的职业前途。而实际上,如果没有良好的情商以及较为稳定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一个人很难在职业生涯中感到轻松愉快。城乡教育差异最终表现在教育结果上,拥有更多文化资本的城市孩子可以比农村孩子进入更好的公司,获得更加丰厚的薪酬,教育不公平开始转向职业发展的不公平。
六、结论
家庭文化资本对教育的影响,是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就开始的:在早期教育阶段,文化资本的影响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教养方式以及不同程度的教养参与上,这为孩子进入学校后的表现,乃至一生的职业发展都奠定下了差异的基础;在学校教育阶段,文化资本占优势体现为接近学校所提倡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教育成为了统治阶级维持其文化的地方,并且日益成为社会阶层分化的机制;在职业教育阶段,家庭文化资本对个人的发展也仍旧没有结束,除了前两个阶段的差异积累外,家庭文化资本还在职场情商和社会资本两个方面深刻地影响作为教育成果检验方式之一的职场生涯阶段。故在讨论城乡教育不公平问题时,不要忽略了家庭文化资本这一重要因素,而促进农村家庭的家庭文化资本积累,尤其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阶段,或许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城乡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希望"我"不再需要用18年的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参考文献:
[1]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陈瑞芳,郑丽君.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7.
[3]苍翠.家庭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影响研究述评[J].幼儿教育,2008.
[4]贺斌.刍议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现[J].河北教育,2008.
[5]李德,李丰春.反思、借鉴与探索――国外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