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自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以来,今年已经整整30个年头了。新中国建立初期至今,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发生了翻云覆地的变化。有过坎坷也在快速的发展。一个国家对待穷人的态度。考验一个社会的良知: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就考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了。教师地位的提高是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直接表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灯塔型教师:师如灯塔带来亮光
建国初期的中国经济状况还是极其匮乏的,很多老师每个月只赚几块钱的薪水,福建师大附中退休教师李昭猷说,当初攒了一整年的钱,只够春节回家探亲一次的花费。很多老师的工作是又穷又累,每天写板书被粉笔屑困扰还容易得肺病。那个时代还流行扫盲,粱婉娜老师每天下课后,都要参加义务扫盲工作,给当地不识字的妇女、群众讲两个小时的扫盲课。即便如此艰辛,他们的内心却是丰富的,仅仅一个印着“育人光荣”的破铁桶。便是全部的精神寄托,全国闻名的模范教师史瑞芬还有幸和毛泽东主席共进晚餐,那在当时可是莫大的荣誉。可就是这些穷困潦倒、却满腹学问的新中国的第一批教师,给当地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光亮,也是他们的努力,培养出来一批又一批的国家栋梁。
物质匮乏期,内心却极其充实
那时还是解放初期,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好,学校没有房子住,她跟另外一位单身的老师就住在学校图书馆空置的小单间里面。自来水是肯定没有的,需要用水,就只能靠学校的工友每天帮忙挑来一担。伙食也不能自理,不过当时都在集体食堂开饭,每个月交8元钱,可以管一个月的伙食了。虽然只是8元,但是相对于他们一个月28元的工资来说,也是相当大的一笔开支了。比她年纪大一点的老师都还穿着长衫上课。思想比较开放的梁老师已经开始穿新式一些的服装。比如解放鞋,棉布衬衫什么的,当时压根没有校服的概念,有什么就穿什么。不过当时老师的地位并不算高,很多人都是没有办法才选择这个行业,按照当时的观念,大家都认为做老师很没有出息,又穷又累,当不上大官还容易得肺病,所以在外面根本得不到尊重。粱老师教的是英语,别看现在英语这么吃香,在那个年代却是最受冷落的。梁老师说,虽然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开设英语课程,但是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还很保守,非常排外,对英语也很排斥,所以每到上英语课,学生们总是不愿来上课,课堂纪律也很差,很多人甚至不愿做英语老师。
50年代搞扫盲,每个老师都有任务义务帮助群众扫盲,每天除了正常上课,梁老师还要额外利用晚上的时间给一些不识字的群众、妇女上两个小时的课,几乎没有自己的休息时间。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老师们还要下乡支农一个月,在村里跟农民一块积肥、割稻谷、收稻子,说是支农,但伙食费还得自己开支。每次去支农,家里的小孩就只有托付给邻居看管。从工作到退休,粱老师一直在这个行业里平平淡淡的做着本职工作。经历过地位卑微的时期。经历过文革读书无用论的年代,又遇到了第一个教师节,老师的地位终于得到认可,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如今,她还保留着90年教师节学校发给她的一个铁桶,上面印着几个大字:育人光荣。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臭老九”教师:老师像夜壶被人啐
臭老九,最早见于清嘉庆年间,但流传不广。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随“文革”之风狂起,臭老九其名远扬。全国各地造反派大做文章,一大批知识分子日夜遭殃,有的甚至命丧黄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臭老九大多恢复名誉,重新走上新的岗位,为祖国做贡献。
据说,臭老九的提法并不是毛泽东提出来的,而是历史形成的民间说法。从建国初期开始,就有“地(主)、富(农)、反(革命)、坏(人)、右(派)”的说法,这5类人属于专政、改造的对象。而文革开始后。又有“叛徒、特务、走资派”也成为专政、改造的对象。随着文革的深入,知识分子也成为改造对象。从而知识分子排在了“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的第九位,加上当时公认知识分子爱摆“臭架子”,所以就把知识分子称为“臭老九”了。
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后有极左思想的人把知识分子排在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分子,特务,叛徒,走资派的后面,名列第9。流入民间,对知识分子谑称“臭老九”。季羡林先生曾经就身历了这段“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最野蛮、最残暴、最愚昧和荒谬的一段悲剧”历史,季老先生说那段时间之后,见了人,我是口欲张而嗫嚅,足欲行而趑趄。我几乎成了一具行尸走肉。是那段历史将我“异化”为一个“非人”。
在那段时光中,还有很多人都和季老一样,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徐泽强先生,当初的一段姻缘也是因为这段历史被一句“宁可嫁给鸡和狗,也不会嫁臭老九”生生拆散了。“在那个时代,好事从来轮不到你,坏事却首当其冲地撞向你,从来总是低人一等、抬不起头做人。连找个对象都是那么的困难。”徐老最后用这句话总结了60年代做教师的那段生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蜡烛”型教师:“臭老九”到“最光辉”
“文革”十年,“四人帮”鼓吹“知识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把教师和各条战线上的知识分子统统污蔑为“臭老九”。1977年邓小平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他们的价值重新得到了肯定。1978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被后人誉为“迎来了教育的春天”。会上邓小平肯定了教育工终者对振兴中华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迅速成为人们的共识。知识分子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知识分子不再处于社会生产关系的边缘,他们——技术人员、教师、专业人员和文化工作者在文化与经济结构中占据位置甚至是中心位置”。当时对广大教师来说最有意义的事件,就是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教师有了自己的节日。这表明教师职位的重要性重新得到肯定。但是教师的工资待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由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说法“修大脑的不如剃头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表明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严重的脑体倒挂现象。教育行业在国民经济12个行业中一直在倒数第一和第三之间徘徊。 20世纪80年代的教师往往被比作“春蚕”“蜡烛”。较之“臭老九”,这体现了对教师职业的赞美和对教师工作的肯定。但春蚕吐丝到死、蜡烛燃烧至灰都是无所要求的,这个称呼更表明当时社会对教师精神品质的苛刻要求:销蚀生命,无私奉献。但同时在这十年,我国教商事业发展迅速,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教师需求吃紧。数量短缺迫使学校“临时”聘用一些学历不达标的人员来满足对教师岗位不断增长的需求,所以也出现了很多不合格的教师。总的来说,此时教师社会地位比较尴尬,一方面教师的价值重新得到肯定,但同时教师素质堪忧,经济收入低。
77年恢复高考以后,邱雷凭着自己的体操功底进入了师范大专班,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一名体育老师。在她的印象里,80年代的教师条件比70年代之前的教师有所好转了,刚参加工作那会儿,领的是40多元钱的工资,算是中等的档次,跟其它行业比起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过,当时的住房条件可没有现在那么好,老师们住的都是老式的平房,通常都是一屋子几口人挤在一两间平房里头。当时学校里最高的房子就是两层的楼房。一栋办公用的,一栋做教室。说是楼房,那就完全不是现在的钢筋水泥了,教师和走道的地板全都是木板铺就。一走起路来咯兹咯兹响,楼上的人走到哪里,楼下的人全明白。不但地板是木的,门窗也都是木的,灯光还非常昏暗。
说到以前的体育课。邱雷老师就有点好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上体育课很单调,学生们清一色的解放鞋(那时候解放鞋就好比运动鞋),运动服就是红、蓝、绿三色镶白边儿的那种纯棉料子,质量好。可就是太厚。学校球场和体育器材少,排球场就是一块泥巴地,到了雨天又是水又是泥,所以体育课除了一些球类或田径项目,就没别的了。所以以前的学生都有一个感慨: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现在可不同了,体育课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对锻炼的兴趣,目的是享受运动,除了教学规定的课程,邱老师还引进了很多时下流行的健身项目,什么啪啦啪啦舞、街舞、健身操了,或者是一些民族体育项目,比如跳大绳、打竹杠等等,学生们的兴趣很高。现在你再到沛鸿中学去看看。全塑胶的足球场和跑道,舒服极了!
其实。邱老师曾经有机会可以离开教师岗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段,全国掀起了下海经商的热潮,那时邱老师的爱人正好也有机会到海南出任一家贸易公司的经理,并希望她能一起辞职到商海里“拼搏”。几经思考,邱雷老师仍然舍不得自己这份教师工作,虽然每天都要经受日晒雨淋。但是她觉得自己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教师这个普通的行业里面。
20世纪90年代:“—桶水”型教师:走向专业化的队伍
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开始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教师素质的提高变得非常关键,教师职业专业化问题被提了出来。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并且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资格标准和条件、申请认定程序、教师资格考试、在职教师资格过渡、法律责任等作出了原则规定。1995年作为教育事业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由此确立了完全的法律地位。按照《教师法》的要求。国务院于1995年发布《教师资格条例》,这标志着教师资格制度进入实施阶段。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初步建立了教师队伍的准入机制,力图把住入口关,解决不合格教师问题,从而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保证了教师的专业化地位和工资待遇的提高。
这个十年中,对教师队伍来说最振奋人心的事情,就是1993年10月31日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关于教师的单行法律——《教师法》。旨在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教师法》以教师为立法对象,把国家尊师重教的方针上升为法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重视,对教师职务重要价值的肯定。《教师法》提出“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各个层次的教师工资持续增加,从1990年到1999年教师年均工资由2125元增长至8392元。1999年将近是1990年的4倍。同时,教师住房问题也引起了国家关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住房和其他社会福利方面实行优待教师的政策,各级政府要制定切实的计划,尽快使城市教职工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到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然而,20世纪90年代存在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问题,成为这一时期教师流失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时期尽管加强了对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然而这种专业化要求更多地局限在对学历的要求上。此时的教师形象好似是“一桶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桶论”折射出来的是应试教育模式对教师资格的要求。一桶水显然远远多于一碗水,且碗中之水完全是由桶中的同质之水倒进去的。这暗示着教师只要具备足够多的知识储备就可以了。另外,桶中之水乃一桶死水,这似乎表明教师完全可以凭一时之学,终身从教,而无需更新和扩大水源。所以教师只要成功地把自己桶中的水“自上而下倒进”学生的碗中(灌输),就达到教学目标了,就是所谓的好教师。这种教师形象只重视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而忽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等情感和道德的因素。同时,随着“春蚕”“蜡烛”“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赞美教师的字眼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某种程度上也潜藏着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的危机。
新世纪:“妖魔化”教师:幻化各种形态,专业化程度提高
老师打人,老师罚跪,老师针刺学生……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字眼让老师俨然成了十恶不赦的“大魔头”。
当“教师”一词不再被光环所围绕,当教师成了家长的“眼中钉肉中刺”。“教师”这个词儿全然被彻头彻尾的“妖魔化”了。老师不是神圣伟大、高人一等的,但也不应该是被妖魔化的:他们是平常人,他们努力工作,好好生活。教师节到了,他们不想要鲜花、不想要消费卡、不想要豪华车,要的就是一份“理解”。 “尊师重教”作为一句口号已经家喻户晓,教育也被国家列入优先发展的行业,但是教师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并没有得到理性的评价。在猛烈的舆论攻伐中,公众实际上对教师采取了双重价值评价标准。
公众不能既希望中国教师和科研人员接受非洲的收入水平,又指望他们千出美国的科研成果;不能既默许他们赚取外快,又批评他们不务正业;不能既要求他们坚守清贫,又要求他们承受现实生活的压力。公众对教师在道德上的过高期望与政府对教育行业的优先发展战略显然是有罅隙的,甚至可以说是矛盾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教师的道德要求和物质报酬是激励不相容的。换言之。权利与责任应该对等。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教师对教育的投入和产出都是难以监督的,而且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如果对教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最终付出代价的还是整个社会。
与多样化同时。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从2007年开始,我国学者开始系统地从国外引入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经验,教师专业化向纵深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教师的专业化只规定了教师的学历而且学历标准和达标率低。至2005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合格率分别达到98.62%、95.22%、83.46%。《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计划》还提出:“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的目标,经济发达地区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
除了学历标准提高之外,现代教育对教师内在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以来,我们教师的核心角色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现在要扮演多元角色,例如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开发者、教育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终身学习者等等。这些新的角色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以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而且教师逐渐从严谨的教科书、教学大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拥有对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决策、评价与管理权力。教师的人生价值逐渐从外在工具性价值走向生命发展价值。不再仅仅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是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体,个性自我被挖掘,个性魅力受到重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越来越明显。
在物质待遇方面,从2000年起,国家连年较大幅度地提高教师工资水平。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字,2005年,全国教师的平均工资超过了公务员工资的平均水平。其中,高校教师年平均工资超过2.33万元,比20年前增长了17.8倍。中小学教师年平均工资达到了1.33万元,比20年前增长了10.9倍。教师住房条件也大幅度改善,城镇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已,1993年的6.9平方米提高至2005年的26.05平方米,超过了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水平。2006年12月全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启动。此次工资改革中,教师工资上涨幅度最大。2007年工资制度改革中小学教师基本工资标准又提高10%。
在21世纪,教师职业已经不像在20世纪80年代那样是人人可为的。也不像在20世纪90年代那样几乎只要具备一定的知识量就可以胜任,教师职业正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专业。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曾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因此,可以说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教师社会地位会越来越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灯塔型教师:师如灯塔带来亮光
建国初期的中国经济状况还是极其匮乏的,很多老师每个月只赚几块钱的薪水,福建师大附中退休教师李昭猷说,当初攒了一整年的钱,只够春节回家探亲一次的花费。很多老师的工作是又穷又累,每天写板书被粉笔屑困扰还容易得肺病。那个时代还流行扫盲,粱婉娜老师每天下课后,都要参加义务扫盲工作,给当地不识字的妇女、群众讲两个小时的扫盲课。即便如此艰辛,他们的内心却是丰富的,仅仅一个印着“育人光荣”的破铁桶。便是全部的精神寄托,全国闻名的模范教师史瑞芬还有幸和毛泽东主席共进晚餐,那在当时可是莫大的荣誉。可就是这些穷困潦倒、却满腹学问的新中国的第一批教师,给当地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光亮,也是他们的努力,培养出来一批又一批的国家栋梁。
物质匮乏期,内心却极其充实
那时还是解放初期,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好,学校没有房子住,她跟另外一位单身的老师就住在学校图书馆空置的小单间里面。自来水是肯定没有的,需要用水,就只能靠学校的工友每天帮忙挑来一担。伙食也不能自理,不过当时都在集体食堂开饭,每个月交8元钱,可以管一个月的伙食了。虽然只是8元,但是相对于他们一个月28元的工资来说,也是相当大的一笔开支了。比她年纪大一点的老师都还穿着长衫上课。思想比较开放的梁老师已经开始穿新式一些的服装。比如解放鞋,棉布衬衫什么的,当时压根没有校服的概念,有什么就穿什么。不过当时老师的地位并不算高,很多人都是没有办法才选择这个行业,按照当时的观念,大家都认为做老师很没有出息,又穷又累,当不上大官还容易得肺病,所以在外面根本得不到尊重。粱老师教的是英语,别看现在英语这么吃香,在那个年代却是最受冷落的。梁老师说,虽然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开设英语课程,但是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还很保守,非常排外,对英语也很排斥,所以每到上英语课,学生们总是不愿来上课,课堂纪律也很差,很多人甚至不愿做英语老师。
50年代搞扫盲,每个老师都有任务义务帮助群众扫盲,每天除了正常上课,梁老师还要额外利用晚上的时间给一些不识字的群众、妇女上两个小时的课,几乎没有自己的休息时间。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老师们还要下乡支农一个月,在村里跟农民一块积肥、割稻谷、收稻子,说是支农,但伙食费还得自己开支。每次去支农,家里的小孩就只有托付给邻居看管。从工作到退休,粱老师一直在这个行业里平平淡淡的做着本职工作。经历过地位卑微的时期。经历过文革读书无用论的年代,又遇到了第一个教师节,老师的地位终于得到认可,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如今,她还保留着90年教师节学校发给她的一个铁桶,上面印着几个大字:育人光荣。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臭老九”教师:老师像夜壶被人啐
臭老九,最早见于清嘉庆年间,但流传不广。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随“文革”之风狂起,臭老九其名远扬。全国各地造反派大做文章,一大批知识分子日夜遭殃,有的甚至命丧黄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臭老九大多恢复名誉,重新走上新的岗位,为祖国做贡献。
据说,臭老九的提法并不是毛泽东提出来的,而是历史形成的民间说法。从建国初期开始,就有“地(主)、富(农)、反(革命)、坏(人)、右(派)”的说法,这5类人属于专政、改造的对象。而文革开始后。又有“叛徒、特务、走资派”也成为专政、改造的对象。随着文革的深入,知识分子也成为改造对象。从而知识分子排在了“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的第九位,加上当时公认知识分子爱摆“臭架子”,所以就把知识分子称为“臭老九”了。
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后有极左思想的人把知识分子排在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分子,特务,叛徒,走资派的后面,名列第9。流入民间,对知识分子谑称“臭老九”。季羡林先生曾经就身历了这段“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最野蛮、最残暴、最愚昧和荒谬的一段悲剧”历史,季老先生说那段时间之后,见了人,我是口欲张而嗫嚅,足欲行而趑趄。我几乎成了一具行尸走肉。是那段历史将我“异化”为一个“非人”。
在那段时光中,还有很多人都和季老一样,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徐泽强先生,当初的一段姻缘也是因为这段历史被一句“宁可嫁给鸡和狗,也不会嫁臭老九”生生拆散了。“在那个时代,好事从来轮不到你,坏事却首当其冲地撞向你,从来总是低人一等、抬不起头做人。连找个对象都是那么的困难。”徐老最后用这句话总结了60年代做教师的那段生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蜡烛”型教师:“臭老九”到“最光辉”
“文革”十年,“四人帮”鼓吹“知识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把教师和各条战线上的知识分子统统污蔑为“臭老九”。1977年邓小平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他们的价值重新得到了肯定。1978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被后人誉为“迎来了教育的春天”。会上邓小平肯定了教育工终者对振兴中华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迅速成为人们的共识。知识分子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知识分子不再处于社会生产关系的边缘,他们——技术人员、教师、专业人员和文化工作者在文化与经济结构中占据位置甚至是中心位置”。当时对广大教师来说最有意义的事件,就是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教师有了自己的节日。这表明教师职位的重要性重新得到肯定。但是教师的工资待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由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说法“修大脑的不如剃头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表明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严重的脑体倒挂现象。教育行业在国民经济12个行业中一直在倒数第一和第三之间徘徊。 20世纪80年代的教师往往被比作“春蚕”“蜡烛”。较之“臭老九”,这体现了对教师职业的赞美和对教师工作的肯定。但春蚕吐丝到死、蜡烛燃烧至灰都是无所要求的,这个称呼更表明当时社会对教师精神品质的苛刻要求:销蚀生命,无私奉献。但同时在这十年,我国教商事业发展迅速,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教师需求吃紧。数量短缺迫使学校“临时”聘用一些学历不达标的人员来满足对教师岗位不断增长的需求,所以也出现了很多不合格的教师。总的来说,此时教师社会地位比较尴尬,一方面教师的价值重新得到肯定,但同时教师素质堪忧,经济收入低。
77年恢复高考以后,邱雷凭着自己的体操功底进入了师范大专班,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一名体育老师。在她的印象里,80年代的教师条件比70年代之前的教师有所好转了,刚参加工作那会儿,领的是40多元钱的工资,算是中等的档次,跟其它行业比起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过,当时的住房条件可没有现在那么好,老师们住的都是老式的平房,通常都是一屋子几口人挤在一两间平房里头。当时学校里最高的房子就是两层的楼房。一栋办公用的,一栋做教室。说是楼房,那就完全不是现在的钢筋水泥了,教师和走道的地板全都是木板铺就。一走起路来咯兹咯兹响,楼上的人走到哪里,楼下的人全明白。不但地板是木的,门窗也都是木的,灯光还非常昏暗。
说到以前的体育课。邱雷老师就有点好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上体育课很单调,学生们清一色的解放鞋(那时候解放鞋就好比运动鞋),运动服就是红、蓝、绿三色镶白边儿的那种纯棉料子,质量好。可就是太厚。学校球场和体育器材少,排球场就是一块泥巴地,到了雨天又是水又是泥,所以体育课除了一些球类或田径项目,就没别的了。所以以前的学生都有一个感慨: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现在可不同了,体育课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对锻炼的兴趣,目的是享受运动,除了教学规定的课程,邱老师还引进了很多时下流行的健身项目,什么啪啦啪啦舞、街舞、健身操了,或者是一些民族体育项目,比如跳大绳、打竹杠等等,学生们的兴趣很高。现在你再到沛鸿中学去看看。全塑胶的足球场和跑道,舒服极了!
其实。邱老师曾经有机会可以离开教师岗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段,全国掀起了下海经商的热潮,那时邱老师的爱人正好也有机会到海南出任一家贸易公司的经理,并希望她能一起辞职到商海里“拼搏”。几经思考,邱雷老师仍然舍不得自己这份教师工作,虽然每天都要经受日晒雨淋。但是她觉得自己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教师这个普通的行业里面。
20世纪90年代:“—桶水”型教师:走向专业化的队伍
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开始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教师素质的提高变得非常关键,教师职业专业化问题被提了出来。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并且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资格标准和条件、申请认定程序、教师资格考试、在职教师资格过渡、法律责任等作出了原则规定。1995年作为教育事业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由此确立了完全的法律地位。按照《教师法》的要求。国务院于1995年发布《教师资格条例》,这标志着教师资格制度进入实施阶段。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初步建立了教师队伍的准入机制,力图把住入口关,解决不合格教师问题,从而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保证了教师的专业化地位和工资待遇的提高。
这个十年中,对教师队伍来说最振奋人心的事情,就是1993年10月31日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关于教师的单行法律——《教师法》。旨在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教师法》以教师为立法对象,把国家尊师重教的方针上升为法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重视,对教师职务重要价值的肯定。《教师法》提出“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各个层次的教师工资持续增加,从1990年到1999年教师年均工资由2125元增长至8392元。1999年将近是1990年的4倍。同时,教师住房问题也引起了国家关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住房和其他社会福利方面实行优待教师的政策,各级政府要制定切实的计划,尽快使城市教职工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到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然而,20世纪90年代存在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问题,成为这一时期教师流失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时期尽管加强了对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然而这种专业化要求更多地局限在对学历的要求上。此时的教师形象好似是“一桶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桶论”折射出来的是应试教育模式对教师资格的要求。一桶水显然远远多于一碗水,且碗中之水完全是由桶中的同质之水倒进去的。这暗示着教师只要具备足够多的知识储备就可以了。另外,桶中之水乃一桶死水,这似乎表明教师完全可以凭一时之学,终身从教,而无需更新和扩大水源。所以教师只要成功地把自己桶中的水“自上而下倒进”学生的碗中(灌输),就达到教学目标了,就是所谓的好教师。这种教师形象只重视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而忽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等情感和道德的因素。同时,随着“春蚕”“蜡烛”“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赞美教师的字眼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某种程度上也潜藏着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的危机。
新世纪:“妖魔化”教师:幻化各种形态,专业化程度提高
老师打人,老师罚跪,老师针刺学生……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字眼让老师俨然成了十恶不赦的“大魔头”。
当“教师”一词不再被光环所围绕,当教师成了家长的“眼中钉肉中刺”。“教师”这个词儿全然被彻头彻尾的“妖魔化”了。老师不是神圣伟大、高人一等的,但也不应该是被妖魔化的:他们是平常人,他们努力工作,好好生活。教师节到了,他们不想要鲜花、不想要消费卡、不想要豪华车,要的就是一份“理解”。 “尊师重教”作为一句口号已经家喻户晓,教育也被国家列入优先发展的行业,但是教师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并没有得到理性的评价。在猛烈的舆论攻伐中,公众实际上对教师采取了双重价值评价标准。
公众不能既希望中国教师和科研人员接受非洲的收入水平,又指望他们千出美国的科研成果;不能既默许他们赚取外快,又批评他们不务正业;不能既要求他们坚守清贫,又要求他们承受现实生活的压力。公众对教师在道德上的过高期望与政府对教育行业的优先发展战略显然是有罅隙的,甚至可以说是矛盾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教师的道德要求和物质报酬是激励不相容的。换言之。权利与责任应该对等。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教师对教育的投入和产出都是难以监督的,而且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如果对教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最终付出代价的还是整个社会。
与多样化同时。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从2007年开始,我国学者开始系统地从国外引入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经验,教师专业化向纵深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教师的专业化只规定了教师的学历而且学历标准和达标率低。至2005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合格率分别达到98.62%、95.22%、83.46%。《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计划》还提出:“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的目标,经济发达地区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
除了学历标准提高之外,现代教育对教师内在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以来,我们教师的核心角色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现在要扮演多元角色,例如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开发者、教育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终身学习者等等。这些新的角色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以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而且教师逐渐从严谨的教科书、教学大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拥有对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决策、评价与管理权力。教师的人生价值逐渐从外在工具性价值走向生命发展价值。不再仅仅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是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体,个性自我被挖掘,个性魅力受到重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越来越明显。
在物质待遇方面,从2000年起,国家连年较大幅度地提高教师工资水平。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字,2005年,全国教师的平均工资超过了公务员工资的平均水平。其中,高校教师年平均工资超过2.33万元,比20年前增长了17.8倍。中小学教师年平均工资达到了1.33万元,比20年前增长了10.9倍。教师住房条件也大幅度改善,城镇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已,1993年的6.9平方米提高至2005年的26.05平方米,超过了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水平。2006年12月全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启动。此次工资改革中,教师工资上涨幅度最大。2007年工资制度改革中小学教师基本工资标准又提高10%。
在21世纪,教师职业已经不像在20世纪80年代那样是人人可为的。也不像在20世纪90年代那样几乎只要具备一定的知识量就可以胜任,教师职业正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专业。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曾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因此,可以说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教师社会地位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