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又一个厄尔尼诺年?

来源 :科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生命之源,却也可能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
  在这个大部分表面积都为海洋所占据的星球上,海水的每个微妙变化,都可能引发全球性的气候异常,甚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给人类苦心孤诣建造起来的现代文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厄尔尼诺便是海水温度的变化,经过不断的酝酿,而爆发出的如蝴蝶效应般影响全球的气候现象。
  2014,厄尔尼诺再度来袭?
  说起厄尔尼诺,你脑海中是否会出现洪水不断、干旱频发的景象。没错,这种与灾害密切相连的气候现象,把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无论是热带还是温带,都搅得不得安宁。本来应该凉爽舒适的地方却异样地变得骄阳似火,本来应该温暖如春的季节却突然寒风凛冽;该下雨的地域,滴水不见,而应该少雨的区域,却又洪水不断……这便是厄尔尼诺,它如同有魔法般,具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超能力……
  美国气象预测中心称,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可能性已达到70%”;澳大利亚气象局表示,下半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在增加;日本气象厅称2014年夏产生厄尔尼诺现象的概率增大;世界气象组织预测今年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一系列的预测,让人在惴惴不安中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2014年,我们或许又要迎接一个厄尔尼诺年。
  令人担忧的是,厄尔尼诺总是与各种自然灾害密不可分,如今,大大小小的媒体都在讨论2014年成为另一个厄尔尼诺年的可能性,那么今年到底是不是厄尔尼诺年?可能出现的厄尔尼诺的强度有多大?而我们是否又要应对纷至沓来的自然灾害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表示,依据目前情况可以判断已经达到厄尔尼诺状态。全世界大多数气候模式预测的结果,倾向于到7月份会发生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估计到8月份、9月份时还要有一次发展,可能在圣诞节前后达到高峰。
  丁一汇称,“厄尔尼诺也有在七、八月份夭折、消失的例子,但在近五六十年的记录中,只有一两次。今年有80%左右的可能性,厄尔尼诺会继续发生。”
  虽然各国专家和相关机构都认为今年厄尔尼诺出现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其高峰的程度可以到多少度,各界说法却并不统一。
  依据海温偏高或偏低的程度,厄尔尼诺的强度分为5个等级:极弱、弱、中等、强、极强。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郑飞称,“根据我们最新的观测结果,到7月底,有70%~80%的可能性会发生中等强度或者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但是否会发生强度较大甚至超过1997年-1998年的厄尔尼诺事件,还有待观察。”
  郑飞还介绍道,3月份左右,有一些很异常的信号发生了,太平洋次表层暖水的中心在向东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同时这次东传过程非常迅速,甚至超过了1997年-1998年那次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
  因而,依据这些信息,有专家预测今年可能发生一次超强厄尔尼诺,并可能导致今年成为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不过,世界气象组织专家称,当前夏季中国多地所遭受的高温炙烤却与厄尔尼诺并无关联。
  针对上述观点,丁一汇称,“国外有些科学家认为今年将出现一次非常强的厄尔尼诺。我觉得主要还要看西风的强度,因为风是不断变化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由此看来2014我们的确需要严阵以待,准备好应对厄尔尼诺了,那么我们所面对的这个强大敌手到底是什么呢?
  什么是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一词源自于西班牙语El Ni?o,是指在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现象。El Ni?o这个词的原意是“圣婴”,由于这种天气现象多发生在圣诞节的前后,当地的渔民就将它命名为“圣婴”——上帝之子。
  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还要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居住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国的渔民发现,每隔几年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此时海水变得格外温暖。而温度不断升高的海水,会导致海洋中喜冷水的鱼类大量死亡,使渔民遭受重创。面对这种强大到令渔民无奈的自然现象,当地的渔民便迷信地想到了“上帝之子”——圣婴,也就是西班牙语中的厄尔尼诺。
  这个“上帝之子”确实有着无穷的威力。它大概每隔2年到7年才会到访一次,但这种源于海洋的气候现象每次到访,都能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因为,海洋温度的每个微小变化,都会使大气温度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异常天气出现。
  普通人对于厄尔尼诺的认知多是来自于自身对异常天气的感受,但界定厄尔尼诺现象有着严格的指标。目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要通过NINO综合区的海温距平均指数作为判定厄尔尼诺的依据。当NINO综合区海温距平均指数持续6个月以上≥0.5℃时,便可认作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如果该区域指数持续5个月≥0.5℃,并且5个月指数之和≥4.0℃时,也可以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一般而言,厄尔尼诺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4个时期,其影响甚至会跨年。因而,它是一个从发生到消失持续发展的过程,并不会如疾风骤雨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手段也得到了长足进步,而借助这些手段,科学家对于厄尔尼诺的认识也愈加清晰。
  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家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并不是只出现在南美等国的沿海地区,而是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及环太平洋国家。甚至,有时厄尔尼诺还会影响到印度洋沿岸,给当地带来异常的天气影响,导致自然灾害频发。
  不必谈厄尔尼诺色变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自1951年以来,我国共发生了13次厄尔尼诺事件。在3次极强的厄尔尼诺年份,多地均出现了极端干旱或洪涝灾害。
  有专家介绍,近几十年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便是1997年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那次强厄尔尼诺事件爆发后,我国长江流域和东北松花江流域出现特大洪涝。一般夏季大暴雨或洪水过后,会出现冷冬,但由于强厄尔尼诺事件和气候变暖的共同增温作用,1998年冬季却出现了暖冬。   那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受害的国家不止中国,它还影响了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它们或是遭到了频繁的暴雨侵袭引发洪涝灾害,或是因炙热天气而干旱不断。
  1997年厄尔尼诺爆发以来,南美一些国家和地区降水频繁,且降水强度大,造成了很严重的洪涝灾害。如1997年6月份智利北部连续两天的降雨量,竟然相当于当地过去21年降水量的总和;而同年的8月中旬,阿根廷、乌拉圭部分地区暴雨成灾,许多人在洪水中丧生。
  一边洪涝,另一边却干旱异常。巴西南部就出现了持续的异常高温,巴西东北部更是发生了15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受灾人口多达1000万。
  但诡异的天气现象并不止这些。1997年6月,阿根廷和智利的边境地区出现了特大暴风雪,一些地区积雪深度超过4米。而同年8月,安第斯山区中部连续1个多星期的暴风雪造成了2万人被围困,至少8人被冻死。
  据后来统计,那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在全球范围内至少造成2万人死亡,给全球带来的经济损失更是高达340亿美元。厄尔尼诺的威力可见一斑,在厄尔尼诺的影响突显之前,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厄尔尼诺给我国带来的自然灾害,做到防微杜渐。
  依据历史上厄尔尼诺对中国所造成的影响,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它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暖冬、洪涝和干旱。
  厄尔尼诺一般发生在距我国较为遥远的东太平洋,但是却可以通过大气环流的变化深刻地影响我国的天气气候。虽然,我国的天气异常并不能完全归结为厄尔尼诺所带来的影响,因为还有许多其他的综合因素需要考量,但不少专家认为,厄尔尼诺的出现与否是影响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一个强信号。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近50年内,在80%的厄尔尼诺年我国都出现了暖冬。究其原因,是因为冬季亚洲大陆受到强大的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但海洋上相对温暖,气压也较低。因而,空气会从高压部分流向低压部分,从大陆流向海洋。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冬季,冷空气活动偏弱,而且更偏北,但是南方暖气团势力却相对较强,因而出现暖冬的几率较大。
  除了暖冬,厄尔尼诺对我国最大的影响便是洪涝与干旱。
  依据历史数据统计,近50年来的大多数厄尔尼诺年中,中国夏季主要雨带都出现在淮河以南地区。而1997年至1998年的强厄尔尼诺年,夏季的雨带主要出现在了长江以南地区,造成了大范围的洪水。但当时的中国北方,却出现了持续高温少雨的天气,是50年来最干旱的年份,甚至黄河还出现多次断流的现象。
  由此可见,厄尔尼诺影响范围广,且危害严重。因此,当诸如“又一个厄尔尼诺年”等字眼见诸报端时,不免让人心生恐慌,今年我们又将面临怎样的恶劣气候和自然灾害。不过,盲目夸大厄尔尼诺的负面影响无济于事,做好应对准备才是当务之急。
  因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大玮教授表示,“我们不应夸大厄尔尼诺的负面影响,但要做好应对的思想准备。”他指出,历史上我国粮食生产,也出现过在厄尔尼诺年份仍保持增产的情况。不过,我们还是要高度重视厄尔尼诺可能产生的影响。
  没错,自然灾害的到访,是人类无法左右的,特别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极端异常天气不断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人更应该提高自己的灾害防范意识,掌握自救互救技能,提升灾害防范应对能力。这才是面对自然灾害积极的态度和应对手段。
  厄尔尼诺现象犹如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一个警示,无论科技如何发达、经济如何腾飞,人类始终应当对大自然怀有一颗感恩却敬畏的心。感谢大自然馈赠的一切,同时也要敬畏大自然的能量,明白人类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都有可能影响自然环境,进而给人类自身带来无穷的危害。因为在自然的面前,人类着实还显得十分渺小。
其他文献
2013年6月21日,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父亲离开的这一年多,我对他的思念从未停止过,如今回忆起父亲生平的点点滴滴,仍犹如发生在昨日。父亲对祖国、对人民、对水利与教育事业极度的热爱,他不重虚名、敢于担当、注重真才实学的品质,他做事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他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勤奋……每一点都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挥之不去。在这里我仅讲几个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小故事。  1937年,抗日
期刊
他创建了国内的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水工结构》中文教材,他还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水工结构实验室。  他的身影跨过三尺讲台,从黄河的龙羊峡、拉西瓦,到长江的葛洲坝、三峡;从雅砻江的二滩,到红水河的龙滩,几乎中国所有的大型水电站的坝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就是始终伴随当代中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历程左右的水利大师张光斗。  张光斗于1912年5月1日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1930年被保送
期刊
人们每天都要看天气预报,并根据它来安排出行。航天活动同样需要天气预报,不过除此之外,还要有“空间天气预报”,即预测空间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趋势。没有“空间天气预报”,航天器就如同在迷雾中飞行,对周围环境一无所知,十分危险。为航天等高技术人类活动保驾护航的需求直接催生了中国的“子午工程”。  “子午工程”是我国投入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络,监测站遍及全国。它已经为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
期刊
7月15日,环境保护部向媒体发布了2014年6月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  6月份,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69.9%,轻度污染天数比例为21.5%,中度污染天数比例为6.3%,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2.3%。海口、昆明、厦门、贵阳、乌鲁木齐等5个城市的达标天数比例为100%,衡水、合肥、沧州等17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不足50%。与
期刊
一场科普活动应该包含什么?不仅要悉数囊括讲座、文字、照片、视频,还要有科学家本人以及他们在实验室里捣鼓的瓶瓶罐罐、显微镜和各种稀奇古怪高贵冷艳到不行的“高大上”仪器。科学家最好还能用通俗的语言讲讲他们到底在做什么,同时还要不介意好奇参观者偶尔上前对实验仪器动手动脚,当然是在安全的前提下。  上述条件,2014年中国科协夏季科学展能够全部满足!  近距离感触前沿科技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
期刊
自古以来,当人类静静凝视头顶广袤的苍穹时,无不梦想着飞上九天,一探宇宙的无限奥秘。而月球,一直是人们最渴望到达的地方。在历经了千年的等待和探索之后,人类执着的“登月情结”终于在1969年的7月30日得以实现。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从“土星5号”火箭搭载着的“阿波罗11号”飞船上,踏出了人类在月球上所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在喝彩的众人中,包括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中心的几百位科学
期刊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柴守玺主持研发的玉米整秆覆盖技术,使得小麦亩产达到361.3公斤,比无覆盖露地栽培增产97.5公斤,增产率达37%。在增产的同时,这项技术还有助于减少地膜使用,减少“白色污染”,降低成本,促进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该技术通过去年大旱和今年丰雨季节的检验,两年实产验收产量均超过露地栽培产量的30%以上,增产效果稳定,有望成为能替代地膜覆盖栽培的新技术。  这项技术利用玉米整秆
期刊
近日,中组部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退出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实施6年、为国家引进大批学者的“千人计划”将建立退出制度。目前,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已将《意见》转发院属各单位,要求各单位高度重视,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中明确了三种退出形式,一是主动退出,即专家本人提出放弃入选资格;二是劝退,对未按期到岗工作或在岗时间未达到工作合同规定要求的,用人单位进行劝退;
期刊
水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人类文明大多起源于大河流域,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文化财产。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认知的提升,人类对水的认识也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  水与人类  从太空中看地球,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椭圆形的,秀丽的蔚蓝色球体。摊开世界地图,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部分面积也是艳丽的蓝色。这些蓝色,就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天然物质——水。 
期刊
摘要 锅炉汽包水位是一种多变量的非线性耦合系统。对此应用T-S模糊神经网络模型以锅炉汽包水位为对象进行数学建模,并且针对广东粤电集团有限公司珠海发电厂装机容量700WM的#1机组锅炉汽包水位实时数据信号进行仿真处理,通过对该模型的参数的预测学习以及与实际输出的对比,得到符合条件的锅炉汽包水位的仿真模型。  关键词 汽包水位;T-S模糊模型;神经网络;仿真  中图分类号 TK2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