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科普活动应该包含什么?不仅要悉数囊括讲座、文字、照片、视频,还要有科学家本人以及他们在实验室里捣鼓的瓶瓶罐罐、显微镜和各种稀奇古怪高贵冷艳到不行的“高大上”仪器。科学家最好还能用通俗的语言讲讲他们到底在做什么,同时还要不介意好奇参观者偶尔上前对实验仪器动手动脚,当然是在安全的前提下。
上述条件,2014年中国科协夏季科学展能够全部满足!
近距离感触前沿科技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承办,全国多家学协办,为期一周的2014中国科协夏季科学展于7月12日在中国科技馆正式开幕。开幕式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沈爱民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尚勇为开幕致辞。
2013年底,中国科协便开始面向全国学会征集展项,最终共有39个学会报送了78个参展项目。经过专家评审,筛选了17个参展项目在夏季科学展中予以呈现。其中,既有保障航天员太空生活的“月宫一号”空间基地生命闭合系统,也有直达7000多米深海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还有深奥而神秘的大脑认知和意识研究、仿生机器鱼表演、“子午工程”、水果绿色保鲜技术和干细胞研究等。从基础科研到生活应用,夏季科学展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将科学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参观者的面前。
在高分子复合材料吸除油污的展台上,一层黄色的油浮在刷牙杯大小的烧杯所盛水的水面上,科学家放入一盐勺高分子纳米材料,半米粒大小的白色颗粒便开始“吸食”水面的油,慢慢胀大,逐渐变红,直至油污消失。对于公众而言,更有趣的是你可以亲自参与体会这些小实验,抚摸一下游动的仿生鱼,或者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如何吞噬霉菌,这些在夏季科学展上都能实现。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操作仪器也不用担心,科学家很乐意手把手教你。
来自科学家的科普
科普谁来做?卡加林奖获得者李象益认为当然是科学家最好!科学家最清楚科学做的是什么,还能告诉你为什么要做,怎么做以及所做的事可能对社会和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为科学不只是知识的堆砌,还肩负着对社会的责任。
科普不是讲座!科学家在上课时,面对的对象当然是学生。而当科学家做讲座时,下面坐着的却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年龄差距大,知识储备水平也参差不齐。因而,以讲座的形式做科普能讲什么,从何讲起,让人感到困惑,同时取得的效果也不理想。在一场关于原子时间的讲座上,李天初院士道出了自己在做科普时的难处。
做科普确实不易。在临近展览正式开幕的日子里,高铁无线供电小组的年轻队员们一天需要工作15个小时,甚至睡在工作室里。他们这样通宵达旦其实不是在研究攻关,而是为了能够做出适合展示和能够让公众操作的展品。而这些展品花了他们两个月的时间。
搭建高端科普平台
搭建高端科普平台,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展现科学家风采,激发公众科学热情,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并以此建立全国学会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桥梁,提升学会科普服务能力,这是本次夏季科学展的主办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此次活动的初衷。
作为中国科学普及的大本营,中国科协希望科学家能走出实验室,走近公众,以轻松活泼、易于理解的方式与公众交流他们的工作内容,让公众了解科学家的工作范畴,从而激发公众对于科学的兴趣与思考。如今,中国科协已经认真践行了自己的想法,夏季科学展也将在之后每年7月的第二周与你不见不散。
上述条件,2014年中国科协夏季科学展能够全部满足!
近距离感触前沿科技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承办,全国多家学协办,为期一周的2014中国科协夏季科学展于7月12日在中国科技馆正式开幕。开幕式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沈爱民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尚勇为开幕致辞。
2013年底,中国科协便开始面向全国学会征集展项,最终共有39个学会报送了78个参展项目。经过专家评审,筛选了17个参展项目在夏季科学展中予以呈现。其中,既有保障航天员太空生活的“月宫一号”空间基地生命闭合系统,也有直达7000多米深海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还有深奥而神秘的大脑认知和意识研究、仿生机器鱼表演、“子午工程”、水果绿色保鲜技术和干细胞研究等。从基础科研到生活应用,夏季科学展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将科学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参观者的面前。
在高分子复合材料吸除油污的展台上,一层黄色的油浮在刷牙杯大小的烧杯所盛水的水面上,科学家放入一盐勺高分子纳米材料,半米粒大小的白色颗粒便开始“吸食”水面的油,慢慢胀大,逐渐变红,直至油污消失。对于公众而言,更有趣的是你可以亲自参与体会这些小实验,抚摸一下游动的仿生鱼,或者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如何吞噬霉菌,这些在夏季科学展上都能实现。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操作仪器也不用担心,科学家很乐意手把手教你。
来自科学家的科普
科普谁来做?卡加林奖获得者李象益认为当然是科学家最好!科学家最清楚科学做的是什么,还能告诉你为什么要做,怎么做以及所做的事可能对社会和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为科学不只是知识的堆砌,还肩负着对社会的责任。
科普不是讲座!科学家在上课时,面对的对象当然是学生。而当科学家做讲座时,下面坐着的却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年龄差距大,知识储备水平也参差不齐。因而,以讲座的形式做科普能讲什么,从何讲起,让人感到困惑,同时取得的效果也不理想。在一场关于原子时间的讲座上,李天初院士道出了自己在做科普时的难处。
做科普确实不易。在临近展览正式开幕的日子里,高铁无线供电小组的年轻队员们一天需要工作15个小时,甚至睡在工作室里。他们这样通宵达旦其实不是在研究攻关,而是为了能够做出适合展示和能够让公众操作的展品。而这些展品花了他们两个月的时间。
搭建高端科普平台
搭建高端科普平台,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展现科学家风采,激发公众科学热情,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并以此建立全国学会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桥梁,提升学会科普服务能力,这是本次夏季科学展的主办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此次活动的初衷。
作为中国科学普及的大本营,中国科协希望科学家能走出实验室,走近公众,以轻松活泼、易于理解的方式与公众交流他们的工作内容,让公众了解科学家的工作范畴,从而激发公众对于科学的兴趣与思考。如今,中国科协已经认真践行了自己的想法,夏季科学展也将在之后每年7月的第二周与你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