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最具基础性的学科,语文教学结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除了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锻炼语文学习应用能力,还要积极做好德育教学的工作,才能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探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应用策略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在时代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语文知识与德育教育的结合,从德育发展的角度整合语文学习知识,提高课堂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效率。
一、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
在现代化的初中生教育工作中,学生除了要具备全面扎实的基础性知识,还要统筹品德、人格全方位发展。纵观当前的国际形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与竞争都是不可避免,冲突不断,学生从小就要进行德育渗透,更能增强学生对自己祖国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并在语文知识架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基础上具备成熟准确的判断力,对新的冲击性文化有选择性接收的能力,因此德育渗透不可或缺[1]。初中语文与德育渗透有着非常紧密的契合性,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的提升。首先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国当前积极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加强,要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下生存,学生就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语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包含了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状况和良好性格的形成,保持乐观的心态。最后是养成自觉的法律意识。现代社会是法制性的社会,其中,法制观念、守法意识必须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增强,德育教育工作就包含了以上内容,教师需要吃透语文教材,巧妙合理地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发挥语文教学载体的功能,也保障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品质与能力[2]。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的策略分析
1.抓住文本的重点渗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中,很多文章除了表层含义还蕴藏了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德育资源开展德育教育,找准文章内容的突破口,抓住重点与中心,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提炼主旨的能力,于是更好地渗透德育思想教育。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有着闪光的思想与精神,都蕴含了对学生思想的启迪与教育。教师在为学生开展一篇语文文本的讲述时,要将其内容所展现的思想与人的高尚情操思想相联系,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实例来发现文章凸显主人公精神的闪光点,让学生的探讨中受到影响,得到启发,构建自然而然渗透德育教育的模式。比如教学《斑羚飞渡》一课,很多学生在粗略阅读后会认为该文是一篇关于写作动物的科普文章,而教师则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全文的重点内容进行分析,尤其是突出情感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老斑羚是甘愿成为垫脚石让小斑羚飞渡成功而突出的主旨,通过教师的重点引导,学生才能通过赏析、质疑和探讨来挖掘文章的内涵,感受到从老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牺牲精神、团队精神以及以身作则、甘于奉献的精神。
2.结合课文有针对性进行德育渗透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要以学生的成长特征与文章的具体特点为主。结合当代的学生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家庭的宠溺和娇惯,缺乏刻苦自律、见义勇为、帮助他人的主动性,不少学生看待问题时会注重表面而忽略本质。另外,初中生的思想与心智并不成熟,但却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初中教材所选篇目很多都符合初中生的成长特征,所以教师更要结合这种特点才能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3]。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一课,文章中有提到“通过写弟弟对精神虐杀一幕的忘却,批评了像弟弟一样的芸芸众生,鲁迅先生是想借助这一事件来唤醒沉睡而麻木的中国人。”由此,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进行回忆与联想,学生与身边的亲人尤其是父母相处时,有哪些行为和哪些事件是一种“麻木的辜负”,作为子女的学生没能领会父母意味深长的语言。学生通过寻找共鸣,来理解现阶段成长过程中的无奈,并在日后的生活与相处中学会换位思考,将“德”渗透在生活的琐事中。
3.利用名人事迹和格言警句,发挥榜样激励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事例都是选取先进人物的故事或格言,这些人物的思想与追求都是学生应知晓、感悟和学習的,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典范进行认识与学习,将名人事迹详细地告知学生,使其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动力,并将格言当作自身发展的座右铭,学生切实感受到影响与教育,以实现德育渗透的目的。如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乐观等等,都能为学生今后的教育学习树起一盏明灯。再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其中蕴含了“舍身取义”的崇高精神,很多名人都是在这一文所渗透的精神中创造出辉煌的事迹,那么教师就要用文章中的“鱼”和“熊掌”的比喻来启发学生,在人生中遇到难以取舍时,需要选择最有价值的东西。再如“为学”,学生就要掌握“天下事没有难易之分,关键是事在人为”的道理,给予学生足够的勇气与坚持不懈的毅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是教师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更好地利用语文教学的平台,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德育教育的思想紧密相连,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要为其发展德育教育,才能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有抱负的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陈丹.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7,2(4):47-49.
[2]杨春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199):141.
[3]高凤群.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J].时代文学,2014,11(12):143.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第四中学校045000)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应用策略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在时代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语文知识与德育教育的结合,从德育发展的角度整合语文学习知识,提高课堂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效率。
一、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
在现代化的初中生教育工作中,学生除了要具备全面扎实的基础性知识,还要统筹品德、人格全方位发展。纵观当前的国际形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与竞争都是不可避免,冲突不断,学生从小就要进行德育渗透,更能增强学生对自己祖国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并在语文知识架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基础上具备成熟准确的判断力,对新的冲击性文化有选择性接收的能力,因此德育渗透不可或缺[1]。初中语文与德育渗透有着非常紧密的契合性,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的提升。首先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国当前积极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加强,要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下生存,学生就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语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包含了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状况和良好性格的形成,保持乐观的心态。最后是养成自觉的法律意识。现代社会是法制性的社会,其中,法制观念、守法意识必须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增强,德育教育工作就包含了以上内容,教师需要吃透语文教材,巧妙合理地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发挥语文教学载体的功能,也保障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品质与能力[2]。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的策略分析
1.抓住文本的重点渗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中,很多文章除了表层含义还蕴藏了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德育资源开展德育教育,找准文章内容的突破口,抓住重点与中心,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提炼主旨的能力,于是更好地渗透德育思想教育。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有着闪光的思想与精神,都蕴含了对学生思想的启迪与教育。教师在为学生开展一篇语文文本的讲述时,要将其内容所展现的思想与人的高尚情操思想相联系,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实例来发现文章凸显主人公精神的闪光点,让学生的探讨中受到影响,得到启发,构建自然而然渗透德育教育的模式。比如教学《斑羚飞渡》一课,很多学生在粗略阅读后会认为该文是一篇关于写作动物的科普文章,而教师则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全文的重点内容进行分析,尤其是突出情感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老斑羚是甘愿成为垫脚石让小斑羚飞渡成功而突出的主旨,通过教师的重点引导,学生才能通过赏析、质疑和探讨来挖掘文章的内涵,感受到从老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牺牲精神、团队精神以及以身作则、甘于奉献的精神。
2.结合课文有针对性进行德育渗透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要以学生的成长特征与文章的具体特点为主。结合当代的学生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家庭的宠溺和娇惯,缺乏刻苦自律、见义勇为、帮助他人的主动性,不少学生看待问题时会注重表面而忽略本质。另外,初中生的思想与心智并不成熟,但却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初中教材所选篇目很多都符合初中生的成长特征,所以教师更要结合这种特点才能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3]。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一课,文章中有提到“通过写弟弟对精神虐杀一幕的忘却,批评了像弟弟一样的芸芸众生,鲁迅先生是想借助这一事件来唤醒沉睡而麻木的中国人。”由此,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进行回忆与联想,学生与身边的亲人尤其是父母相处时,有哪些行为和哪些事件是一种“麻木的辜负”,作为子女的学生没能领会父母意味深长的语言。学生通过寻找共鸣,来理解现阶段成长过程中的无奈,并在日后的生活与相处中学会换位思考,将“德”渗透在生活的琐事中。
3.利用名人事迹和格言警句,发挥榜样激励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事例都是选取先进人物的故事或格言,这些人物的思想与追求都是学生应知晓、感悟和学習的,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典范进行认识与学习,将名人事迹详细地告知学生,使其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动力,并将格言当作自身发展的座右铭,学生切实感受到影响与教育,以实现德育渗透的目的。如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乐观等等,都能为学生今后的教育学习树起一盏明灯。再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其中蕴含了“舍身取义”的崇高精神,很多名人都是在这一文所渗透的精神中创造出辉煌的事迹,那么教师就要用文章中的“鱼”和“熊掌”的比喻来启发学生,在人生中遇到难以取舍时,需要选择最有价值的东西。再如“为学”,学生就要掌握“天下事没有难易之分,关键是事在人为”的道理,给予学生足够的勇气与坚持不懈的毅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是教师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更好地利用语文教学的平台,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德育教育的思想紧密相连,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要为其发展德育教育,才能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有抱负的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陈丹.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7,2(4):47-49.
[2]杨春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199):141.
[3]高凤群.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J].时代文学,2014,11(12):143.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第四中学校0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