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农村教师,针对生物这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该如何做得更好呢,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农村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但实验基础差甚至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中考升学考试分数太低,所以不重视。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望闻问切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这样实验与医学方面广泛应用联系起来;又如:在上《植物的生殖》一课时提出如何让一株菊花上同时开放不同色、态的花,如何使板栗、桃树、苹果等果树提前结果等知识介绍的引入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
2. 其次,教师做好实验指导。指导计划除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外,还应交代实验中应注意的安全细节,并按实验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以及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让人人都有动手的机会。
3.第三,教师应合理选择配备实验的材料。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中经过选择并与实验密切联系的材料进行实验。在教学中选择实验材料应注意:1、注意选择材料的科学性,实验结果利于分析的生物材料;2、就地取材,选择成本低的材料和便于观察、实验现象明显的材料;3、选择实验的材料要符合实验目的;4、选择的生物材料要具有代表性,新鲜。
二、善于加强实验的组织指导。
做实验时,教师应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然后PPT出示事先写好实验项目以及重点内容与安全注意事项,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巡视指导。
(1) 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鏡;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可进一步规范操作。又如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中,为了比较明显地看到完整的玉米种子的胚,我在课堂上用到熟玉米,只要同学们轻轻一挤,就可以挤出完整的胚。可是这与后面的观察生玉米种子内部的结构时,用碘液显示胚乳部分易发生冲突。如果学生切的是熟玉米种子,刀片将熟胚乳部分黏黏到其他部分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必须强调按要求操作。再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实验。这是生物学中的第一个实验,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泥土的颜色与鼠妇的颜色极其相近,即使不躲进泥土,难以清点鼠妇的数目。有的还躲到了泥土里,更加难以清点鼠妇的数目,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如果学生把泥土放的不均匀,也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分析这个实验不难发现,泥土在这里起着保湿和遮光的作用。优化方案是:可以用纸代替泥土,最好用包书用的牛皮纸,它比较厚、颜色也比较深,用其他较厚的纸也行。把牛皮纸剪成水槽底一样大小,然后完全浸湿后放在水槽底部,使纸与水槽成为一个整体。这样既起到保湿、遮光的作用,又便于清点鼠妇的数目,使观察更容易,实验结果更准确。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
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再如:糖在水中溶解实验的替换(七年级上册第51页)。糖在水中溶解是一个演示实验,该实验通过糖在水中的溶解来证明分子的运动。这个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需要的时间长,二是效果不明显,学生需要尝糖水才能感到水的变化。可以将这个实验改为直接向烧杯中的水中滴一滴红墨水(或增加这个实验),学生观察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过程来感觉分子的运动,这样不仅时间快,而且更加直观。
(3)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数据是科学结论得出的前提,所以勤查学生实验记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
三、利用课件制作与总结性演示。
演示课件,使授课方式变得直观、形象,提高了教学效率。实验课中的现象、数据。但多媒体的使用应注意克服以下问题:
1、切忌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
网络信息资源实现了共享。但有部分生物教师一味依赖的生物课件进行教学,而忽略实物、模型等教具的使用。使用这些教具更能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达到由抽象到直观的效果。另外,还有少数生物教师原封不动利用网络上现成的课件,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要了解制作者设计课件的思想与意图,还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加以修改才能运用,才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2、防止削弱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如果用观看视频录像的教法取代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过程,无疑是削弱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演示学生的实验操作,学生只是形成了实验的理论知识。要想形成实验操作能力,必须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获得。例如在上《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重点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如何使用显微镜,而且经过反复操作才能熟练掌握显微镜使用方法。
3、防止削弱学生的观察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较短的时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重复观察,但却不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视频录像等材料是经过加工制作出来的,有很多材料具有片面性,如时间的缩短或延长,实物的放大或缩小就不便观察。如果单独看视频录像,不看实物,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会降低甚至会产生一些误解。只有让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 ,才能得到真实完整的知识。例如在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这一课时,观察叶的形态时,让学生观察实物就比看录像好得多;又如认识蚯蚓体表的刚毛和粘液以及它是如何运动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摸一摸,才体会到蚯蚓运动方式和表皮粗糙的刚毛以及湿润的体表。
一、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农村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但实验基础差甚至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中考升学考试分数太低,所以不重视。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望闻问切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这样实验与医学方面广泛应用联系起来;又如:在上《植物的生殖》一课时提出如何让一株菊花上同时开放不同色、态的花,如何使板栗、桃树、苹果等果树提前结果等知识介绍的引入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
2. 其次,教师做好实验指导。指导计划除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外,还应交代实验中应注意的安全细节,并按实验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以及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让人人都有动手的机会。
3.第三,教师应合理选择配备实验的材料。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中经过选择并与实验密切联系的材料进行实验。在教学中选择实验材料应注意:1、注意选择材料的科学性,实验结果利于分析的生物材料;2、就地取材,选择成本低的材料和便于观察、实验现象明显的材料;3、选择实验的材料要符合实验目的;4、选择的生物材料要具有代表性,新鲜。
二、善于加强实验的组织指导。
做实验时,教师应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然后PPT出示事先写好实验项目以及重点内容与安全注意事项,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巡视指导。
(1) 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鏡;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可进一步规范操作。又如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中,为了比较明显地看到完整的玉米种子的胚,我在课堂上用到熟玉米,只要同学们轻轻一挤,就可以挤出完整的胚。可是这与后面的观察生玉米种子内部的结构时,用碘液显示胚乳部分易发生冲突。如果学生切的是熟玉米种子,刀片将熟胚乳部分黏黏到其他部分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必须强调按要求操作。再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实验。这是生物学中的第一个实验,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泥土的颜色与鼠妇的颜色极其相近,即使不躲进泥土,难以清点鼠妇的数目。有的还躲到了泥土里,更加难以清点鼠妇的数目,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如果学生把泥土放的不均匀,也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分析这个实验不难发现,泥土在这里起着保湿和遮光的作用。优化方案是:可以用纸代替泥土,最好用包书用的牛皮纸,它比较厚、颜色也比较深,用其他较厚的纸也行。把牛皮纸剪成水槽底一样大小,然后完全浸湿后放在水槽底部,使纸与水槽成为一个整体。这样既起到保湿、遮光的作用,又便于清点鼠妇的数目,使观察更容易,实验结果更准确。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
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再如:糖在水中溶解实验的替换(七年级上册第51页)。糖在水中溶解是一个演示实验,该实验通过糖在水中的溶解来证明分子的运动。这个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需要的时间长,二是效果不明显,学生需要尝糖水才能感到水的变化。可以将这个实验改为直接向烧杯中的水中滴一滴红墨水(或增加这个实验),学生观察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过程来感觉分子的运动,这样不仅时间快,而且更加直观。
(3)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数据是科学结论得出的前提,所以勤查学生实验记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
三、利用课件制作与总结性演示。
演示课件,使授课方式变得直观、形象,提高了教学效率。实验课中的现象、数据。但多媒体的使用应注意克服以下问题:
1、切忌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
网络信息资源实现了共享。但有部分生物教师一味依赖的生物课件进行教学,而忽略实物、模型等教具的使用。使用这些教具更能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达到由抽象到直观的效果。另外,还有少数生物教师原封不动利用网络上现成的课件,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要了解制作者设计课件的思想与意图,还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加以修改才能运用,才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2、防止削弱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如果用观看视频录像的教法取代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过程,无疑是削弱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演示学生的实验操作,学生只是形成了实验的理论知识。要想形成实验操作能力,必须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获得。例如在上《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重点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如何使用显微镜,而且经过反复操作才能熟练掌握显微镜使用方法。
3、防止削弱学生的观察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较短的时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重复观察,但却不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视频录像等材料是经过加工制作出来的,有很多材料具有片面性,如时间的缩短或延长,实物的放大或缩小就不便观察。如果单独看视频录像,不看实物,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会降低甚至会产生一些误解。只有让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 ,才能得到真实完整的知识。例如在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这一课时,观察叶的形态时,让学生观察实物就比看录像好得多;又如认识蚯蚓体表的刚毛和粘液以及它是如何运动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摸一摸,才体会到蚯蚓运动方式和表皮粗糙的刚毛以及湿润的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