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服饰的变迁展现出的是社会审美观念及文明程度的改变,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社会发展中也展示出了中国人对于美的理解。无论经过怎样的时代变迁,女人对于旗袍的热衷与执着也丝毫没有改变,并且在社会发展中不断的进行着款式、面料和设计理念上的革新,在各个阶段都呈现出了较强的时代特性,它从设计到着装无一不展示出了东方女性的美。本文就旗袍的发展历史及特征进行分析,围绕旗袍——女人的最爱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旗袍;女人;发展历程;魅力;着装要领
旗袍是带有中国印记的古典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不同体型、性格的人穿着能够展现出不同的魅力。在当前的社会压力较大的前景下,女人们也展现出了较强的工作能力,但是其对于美的追求也在不断的进行改进。旗袍在一些重要的社交场合频频的出现,这不仅展现出了中国国服(女性)的风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吸引了各国女性的喜爱。
1.旗袍的起源与发展
旗袍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是比较漫长的,并且在各个时间段内都呈现出了较强的特点。在一些重大场合都能够发现旗袍的身影,由此可见旗袍的美是得到大众认可的。因此,进行旗袍发展史的分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于女真人的服饰特点,《金史》中的记载较为详尽:“其衣多白,三品以阜、窄袖、盘领、缝腋,下为挎积,而不缺挎。取便于骑也。”由此,可归纳女真人服饰制式:衣服袖短、左衽。“短衣、窄袖、左衽”历来是北方射猎民族的服饰特点。辽代契丹人也是左衽之服,以其便于骑射,因此被各游牧渔猎民族所长期承袭。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多采用窄袖、袍身比较合体。
清代皇室严禁满族妇女着汉式衣衫,御制训诫条例加强了旗袍的影响,也推动了旗袍的发展。旗袍最初的样式是圆领、捻襟、左衽、束腰。两腋部位收缩、下摆宽大、两面或四面开衩、窄袖、袖口成马蹄状。
入关后,由于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很多旗人脱离了原来的马背生活转而定居。随着清统治者推行“国语骑射”等制度,旗袍的优点逐渐被人们了解,妇女主动接受和自觉穿起了旗袍。旗袍发展模式是从“强制推行——被动接受”到“民间认可——自觉接受”。此时,旗袍其外部轮廓呈长方形,为圆领口,窄袖,有扣拌,衣襟右掩,袍长可掩足,袖口平而大。这一时期的旗袍突出了简单实用的特点。
到了清末时期,女旗袍不断演化。“其制身长掩足,止露高底,颜色以少长为则。胯有开歧,双挽广袖,白制绣花,但不做马蹄式,衣周遍缘花边,下端则否,衣质用红绸……”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形、流线型;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由此,旗袍成为满族女性的主要服装,成为清代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
旗袍在近代的改良是比较明显的,从长袖、中袖、短袖、无袖的变迁我们就可以逐渐的感受到其变化的过程及发展,也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旗袍已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性。与满族服装、西方服饰的融合与吸收,近代的旗袍也有了较大的转变,并且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新时期的女性对于美的追求,并且在国际外交上较大的展示出了东方女性魅力和服装技艺的高超。
2.旗袍对西式服装的吸收与融合
2.1西式服装造型基本结构
西方服装逐步确立了三维立体的裁剪方法,从东方的二维空间构成中彻底分离出来。三维服装裁剪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使东西方服饰从构成理念和构成形式上从此分道扬镳,形成了西方近代服装造型的窄衣形制。西方的服装裁剪属于立体曲线裁剪,具体通过胸省、腰省、肩省、袖窿省、领口省等各种省道构建服装的外部轮廓。衣领、袖片以及衣片是按照人体结构分开剪裁又重新缝合的;整体服装的裁剪与制作注重立体造型效果。
2.2对造型结构的吸收与融合
在近代史的发展中,外来文化也逐渐的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较大的融合,当时的国民思想仍然处于比较保守的状态,因而在服装的设计中依然本着简洁、舒适为主线来进行,而西方的服饰则更加主张表现女性的曲线美与舒适相结合。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旗袍也开始注重凸显女性身体的美感,在胸部与腰部都进行了改进,这种设计上的改进也表明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的逐渐开放。
2.3对细节设计的吸收与融合
服饰细节上的改进也是比较明显的,这些都可以通过近代影视资料及文献资料的翻阅而得知,衣袖的从有到无、从高领到无领这些都展现出近代女性在穿着上的解放历程。这种旗袍的改良与发展在上海表现的较为明显,至今它仍然是中国时尚的引领者。垫肩、拉链、无袖等等细节上的转变都极大的呈现出中国服装设计师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改良,目前我国的旗袍在款式上有了较大的改良,并且我们坚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旗袍的改良将会持续下去,并且在不同的时代都能够很好的阐述女性的美。
3.旗袍的魅力及着装上的要求
3.1旗袍的魅力
美的呈现不仅需要靓丽的面容,精致的服饰也是必不可少的。相比较于其它服饰而言,旗袍更加能够展现出女性的温婉与柔情,它通过合适的裁剪,将女性的肢体美极大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大腿侧部的剪裁要求我们的穿着者必须要迈着轻盈的碎步前行,两腿交错移动之间都能够很好的展示出女性妩媚风情。旗袍对于穿着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相较于西方女性而言,中国的女性更加能够阐述出旗袍的美感,它通过上半身的贴身设计及下半身开衩尺寸适当把控实现了扬长避短的审美需求,立领的设计更加的凸显出女性脖子的白皙与身材的高挑。走动时,大腿的若隐若现带给人们丰富的遐想空间,旗袍的出现与改进将东方女性的美展现到了极致。
3.2着装要领
正是因为旗袍能展现出较强的美感,因而对于穿着者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体型过于纤细或者胸部过于饱满都无法阐述出旗袍的美,同时对于身高和胸、腰、臀部的要求也是有相应的标准的。并且在不同场合下,旗袍的着装也需要相应的做一些调整。
3.2.1职业女性的着装
工作需求下的旗袍穿着也是有讲究的,其花色的选择必须要契合企业的服务及定位,过于花哨、鲜艳则会降低客户对于企业的认可度,素雅、大方的花色是不错的选择。颜色及面料的选择也需要按照季节进行改变,比较艳丽的颜色尽量避免使用,面料以柔软微弹为宜;裙子的长度及开衩的部位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工作的有效进行。
3.2.2社交场合的着装
面料的选择非常的重要,这种社交场合下可以选用比较鲜艳的颜色来进行旗袍的制作,并且需要注意季节的穿着需求。身材比较高挑的女性可以选用高开衩的设计来展示自己的魅力,搭配和谐的饰品及发饰、色彩调和统一都是提升关注度的有效方式,鞋子、包包、披肩等服饰品的搭配在颜色与纹理的选择上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
3.2.3礼仪人员的着装
礼仪人员着装的色彩与款式及服饰品协调性与统一性对于活动举办方的综合实力及企业文化的展现也是有较大影响的,可以选用比较简洁的款式来进行着装。发型上可以通过盘发或者是烫发来加以修饰,得体的妆容和典雅的配饰都能够让人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需要依据个人的脸型和发型来进行搭配。适宜的高跟鞋可以极大的展示出礼仪人员的曲线美,对于美姿美仪的协调性也要提前进行训练,这样才能很好的展现出企业的风采。
4.总结
旗袍经过漫长的岁月变迁一次次的发生着改变,也从另一个层面上象征着中国的女性从含蓄到热情、奔放的转变,这种面料及着装上的高要求无一不展示出中国服装设计师的智慧与前卫的审美。在当前的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加深的前景下,旗袍依旧在世界东方绽放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独有的东方神韵。
【参考文献】
[1]王崛兴.旗袍服饰特征所折射出的典型中外美学内涵[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李晓凤.旗袍视觉[D].青岛科技大学,2013.
【关键词】旗袍;女人;发展历程;魅力;着装要领
旗袍是带有中国印记的古典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不同体型、性格的人穿着能够展现出不同的魅力。在当前的社会压力较大的前景下,女人们也展现出了较强的工作能力,但是其对于美的追求也在不断的进行改进。旗袍在一些重要的社交场合频频的出现,这不仅展现出了中国国服(女性)的风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吸引了各国女性的喜爱。
1.旗袍的起源与发展
旗袍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是比较漫长的,并且在各个时间段内都呈现出了较强的特点。在一些重大场合都能够发现旗袍的身影,由此可见旗袍的美是得到大众认可的。因此,进行旗袍发展史的分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于女真人的服饰特点,《金史》中的记载较为详尽:“其衣多白,三品以阜、窄袖、盘领、缝腋,下为挎积,而不缺挎。取便于骑也。”由此,可归纳女真人服饰制式:衣服袖短、左衽。“短衣、窄袖、左衽”历来是北方射猎民族的服饰特点。辽代契丹人也是左衽之服,以其便于骑射,因此被各游牧渔猎民族所长期承袭。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多采用窄袖、袍身比较合体。
清代皇室严禁满族妇女着汉式衣衫,御制训诫条例加强了旗袍的影响,也推动了旗袍的发展。旗袍最初的样式是圆领、捻襟、左衽、束腰。两腋部位收缩、下摆宽大、两面或四面开衩、窄袖、袖口成马蹄状。
入关后,由于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很多旗人脱离了原来的马背生活转而定居。随着清统治者推行“国语骑射”等制度,旗袍的优点逐渐被人们了解,妇女主动接受和自觉穿起了旗袍。旗袍发展模式是从“强制推行——被动接受”到“民间认可——自觉接受”。此时,旗袍其外部轮廓呈长方形,为圆领口,窄袖,有扣拌,衣襟右掩,袍长可掩足,袖口平而大。这一时期的旗袍突出了简单实用的特点。
到了清末时期,女旗袍不断演化。“其制身长掩足,止露高底,颜色以少长为则。胯有开歧,双挽广袖,白制绣花,但不做马蹄式,衣周遍缘花边,下端则否,衣质用红绸……”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形、流线型;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由此,旗袍成为满族女性的主要服装,成为清代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
旗袍在近代的改良是比较明显的,从长袖、中袖、短袖、无袖的变迁我们就可以逐渐的感受到其变化的过程及发展,也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旗袍已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性。与满族服装、西方服饰的融合与吸收,近代的旗袍也有了较大的转变,并且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新时期的女性对于美的追求,并且在国际外交上较大的展示出了东方女性魅力和服装技艺的高超。
2.旗袍对西式服装的吸收与融合
2.1西式服装造型基本结构
西方服装逐步确立了三维立体的裁剪方法,从东方的二维空间构成中彻底分离出来。三维服装裁剪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使东西方服饰从构成理念和构成形式上从此分道扬镳,形成了西方近代服装造型的窄衣形制。西方的服装裁剪属于立体曲线裁剪,具体通过胸省、腰省、肩省、袖窿省、领口省等各种省道构建服装的外部轮廓。衣领、袖片以及衣片是按照人体结构分开剪裁又重新缝合的;整体服装的裁剪与制作注重立体造型效果。
2.2对造型结构的吸收与融合
在近代史的发展中,外来文化也逐渐的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较大的融合,当时的国民思想仍然处于比较保守的状态,因而在服装的设计中依然本着简洁、舒适为主线来进行,而西方的服饰则更加主张表现女性的曲线美与舒适相结合。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旗袍也开始注重凸显女性身体的美感,在胸部与腰部都进行了改进,这种设计上的改进也表明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的逐渐开放。
2.3对细节设计的吸收与融合
服饰细节上的改进也是比较明显的,这些都可以通过近代影视资料及文献资料的翻阅而得知,衣袖的从有到无、从高领到无领这些都展现出近代女性在穿着上的解放历程。这种旗袍的改良与发展在上海表现的较为明显,至今它仍然是中国时尚的引领者。垫肩、拉链、无袖等等细节上的转变都极大的呈现出中国服装设计师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改良,目前我国的旗袍在款式上有了较大的改良,并且我们坚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旗袍的改良将会持续下去,并且在不同的时代都能够很好的阐述女性的美。
3.旗袍的魅力及着装上的要求
3.1旗袍的魅力
美的呈现不仅需要靓丽的面容,精致的服饰也是必不可少的。相比较于其它服饰而言,旗袍更加能够展现出女性的温婉与柔情,它通过合适的裁剪,将女性的肢体美极大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大腿侧部的剪裁要求我们的穿着者必须要迈着轻盈的碎步前行,两腿交错移动之间都能够很好的展示出女性妩媚风情。旗袍对于穿着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相较于西方女性而言,中国的女性更加能够阐述出旗袍的美感,它通过上半身的贴身设计及下半身开衩尺寸适当把控实现了扬长避短的审美需求,立领的设计更加的凸显出女性脖子的白皙与身材的高挑。走动时,大腿的若隐若现带给人们丰富的遐想空间,旗袍的出现与改进将东方女性的美展现到了极致。
3.2着装要领
正是因为旗袍能展现出较强的美感,因而对于穿着者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体型过于纤细或者胸部过于饱满都无法阐述出旗袍的美,同时对于身高和胸、腰、臀部的要求也是有相应的标准的。并且在不同场合下,旗袍的着装也需要相应的做一些调整。
3.2.1职业女性的着装
工作需求下的旗袍穿着也是有讲究的,其花色的选择必须要契合企业的服务及定位,过于花哨、鲜艳则会降低客户对于企业的认可度,素雅、大方的花色是不错的选择。颜色及面料的选择也需要按照季节进行改变,比较艳丽的颜色尽量避免使用,面料以柔软微弹为宜;裙子的长度及开衩的部位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工作的有效进行。
3.2.2社交场合的着装
面料的选择非常的重要,这种社交场合下可以选用比较鲜艳的颜色来进行旗袍的制作,并且需要注意季节的穿着需求。身材比较高挑的女性可以选用高开衩的设计来展示自己的魅力,搭配和谐的饰品及发饰、色彩调和统一都是提升关注度的有效方式,鞋子、包包、披肩等服饰品的搭配在颜色与纹理的选择上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
3.2.3礼仪人员的着装
礼仪人员着装的色彩与款式及服饰品协调性与统一性对于活动举办方的综合实力及企业文化的展现也是有较大影响的,可以选用比较简洁的款式来进行着装。发型上可以通过盘发或者是烫发来加以修饰,得体的妆容和典雅的配饰都能够让人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需要依据个人的脸型和发型来进行搭配。适宜的高跟鞋可以极大的展示出礼仪人员的曲线美,对于美姿美仪的协调性也要提前进行训练,这样才能很好的展现出企业的风采。
4.总结
旗袍经过漫长的岁月变迁一次次的发生着改变,也从另一个层面上象征着中国的女性从含蓄到热情、奔放的转变,这种面料及着装上的高要求无一不展示出中国服装设计师的智慧与前卫的审美。在当前的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加深的前景下,旗袍依旧在世界东方绽放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独有的东方神韵。
【参考文献】
[1]王崛兴.旗袍服饰特征所折射出的典型中外美学内涵[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李晓凤.旗袍视觉[D].青岛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