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关注,专门针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的相继下发,都显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现阶段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全国高校也都在不断地加强和改进,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在高职院校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旨在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成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5-0014-02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制体制建设
(一)提高重视程度,建立组织领导机构
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机构,指定分管校领导负责,心理咨询中心、学工处、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保卫处、后勤总务处、校医务室以及各系等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研究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统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院党委应定期听取专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相关政策,解决实际问题。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并纳入学校预算,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需要,专款专用。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场地,并配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产品。
(二)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根据实际情况,围绕心理咨询中心的规范管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心理咨询工作流程及职业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等内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障各项工作有文可依。建立三级工作网络之后,需要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保证各级之后工作的搭建和功能的发挥。建立纵向和横向的区域性管理体制,领导指挥教师实施班级观察,系部之间、班级之间相互合作,形成有机的教育环境,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行政部门制订学年和学期工作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系部的考核,定期总结验收,建立奖惩机制。
(三)完善督导反馈体系
心理督导,是对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职业化过程的专业指导;是协助从事心理相关职业人员提升工作能力、提升心理素质的一种工作模式。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建立系统完善的督导制度,切实关心心理咨询师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这是心理咨询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定期举办专家讲座或小型案例督导会,请专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督导,协助他们处理好个人生活与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促进咨询师的自我成长,预防职业枯竭,保持较为良好的工作状态。[1] 发展同伴互助,鼓励同伴咨询,提倡平等的同伴督导。同事之间更容易产生同理心,专业知识的探讨、咨询经验的分享、积极有效的沟通使团队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增加全员投入意识
协调组织一支由思政部、学工处、团委、心理学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医务人员和学生等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聘请专家加入教学队伍,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精心打造专职教师的同时,要壮大一支专业化的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全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加大对全体教师培养力度,注重对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使其均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实效性。
(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专、兼、外聘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掌握新观念、新方法、新技巧,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对专职教师开展正规、系统的高水平专项培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专业、更加有效地进行。
(三)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维护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很多都较年轻,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面对学生的负面情绪,长期的积累很有可能对其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心理健康状态影响着其对学生的态度、工作方法、教育教學效果等,所以,必须关注、维护相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确保其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层面要多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状态,定期组织座谈交流会或者娱乐沙龙,帮助他们排解自身压力和负能量,以更好的姿态投入日后的工作。
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一)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覆盖全体学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他学期开设与大学生自我认知、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有关的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
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希望、勇气、乐观和毅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些积极面,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乐观归因、抗挫和恢复能力。课程中融入心理资本的理念,运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沙龙等体验式教学,对个人的心理资本进行管理和开发,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和高自我效能感、乐观、充满希望、强韧的心理资本。[2]
综合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和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要突破以往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运用测验、影像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上的互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体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内心的成长。 (二)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学习和生活也发生着改变,由普通教育转向了职业教育,升学压力转向了就业压力,以及即将面对的就业的迷茫和择业的焦虑。在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的大环境下,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断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而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一般侧重于实习和实训,这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专业、体验职业、感受社会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模拟职业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调适过程,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对于职业选择、适应和变化的各种情况,引导学生正面、正确地对待;并且引导学生加深对职业社会价值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浓厚的职业兴趣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三)在校园文化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隐性教育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观念、态度产生影响,要将心理资本的提升融入各种隐性教育中,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接受教育和引导。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健康环境,以高雅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引领学生的健康人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充分利用宣传栏、条幅、校园广播等校园媒体,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利用第二课堂,举行心理电影展播,心理情景剧、微视频比赛,传播正能量,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侧重提升心理资本,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抗挫的能力、坚韧的品格,保持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四)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新媒體的作用
随着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当代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新媒体也已经深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也要用好这把“双刃剑”,为学生做好服务。相比书籍、报刊、网站浏览,现在的学生更愿意使用手机进行日常学习。所以,要推行网络教育和咨询,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架设师生沟通的“心灵之桥”。在QQ群、信箱、微信在线的基础上,利用微信、微博、抖音新媒体平台,加大开发,打造公众平台、微博热点话题、抖音正能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推送、咨询、解答与互动,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在不断推进新媒体宣传的同时,大力推行网络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明上网,建立良好的互联网秩序和规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
(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增强朋辈辅导的作用
充分利用朋辈优势构建班级心理保健网络,并长期对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与业务培训。班级心理保健网络成员由心理委员、朋辈心理咨询员、公寓心理咨询员等素质高、能力强、乐于助人、热心心理健康工作的学生干部组成,通过这样一支多向沟通的朋辈队伍深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快速地了解学生群体的心理动态与危机,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从而建立起更加快速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角色意识和能动性,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公寓心理咨询等各种形式,在同辈群体中长期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活动,让心理健康理念和知识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以达到真正实现大学生“助人自助”的自我教育目的。
(六)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强化家校共育机制
家庭对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家庭的组成结构、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控制、行为倾向、人格发展。所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校的相关教育实施与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况是密不可分的。高职院校需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积极推进家校联系制度,组织系领导与学生家长开座谈会,回答学生家长所关心的问题,共同探讨和完善育人工作;邀请学生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的主题活动等,与家长携手护航,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引导家长创建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樊复珉,黄蘅玉,冯 杰.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中督导的意义与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2002,16(9):648-652.
[2]邓 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5-0014-02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制体制建设
(一)提高重视程度,建立组织领导机构
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机构,指定分管校领导负责,心理咨询中心、学工处、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保卫处、后勤总务处、校医务室以及各系等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研究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统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院党委应定期听取专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相关政策,解决实际问题。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并纳入学校预算,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需要,专款专用。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场地,并配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产品。
(二)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根据实际情况,围绕心理咨询中心的规范管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心理咨询工作流程及职业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等内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障各项工作有文可依。建立三级工作网络之后,需要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保证各级之后工作的搭建和功能的发挥。建立纵向和横向的区域性管理体制,领导指挥教师实施班级观察,系部之间、班级之间相互合作,形成有机的教育环境,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行政部门制订学年和学期工作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系部的考核,定期总结验收,建立奖惩机制。
(三)完善督导反馈体系
心理督导,是对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职业化过程的专业指导;是协助从事心理相关职业人员提升工作能力、提升心理素质的一种工作模式。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建立系统完善的督导制度,切实关心心理咨询师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这是心理咨询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定期举办专家讲座或小型案例督导会,请专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督导,协助他们处理好个人生活与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促进咨询师的自我成长,预防职业枯竭,保持较为良好的工作状态。[1] 发展同伴互助,鼓励同伴咨询,提倡平等的同伴督导。同事之间更容易产生同理心,专业知识的探讨、咨询经验的分享、积极有效的沟通使团队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增加全员投入意识
协调组织一支由思政部、学工处、团委、心理学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医务人员和学生等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聘请专家加入教学队伍,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精心打造专职教师的同时,要壮大一支专业化的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全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加大对全体教师培养力度,注重对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使其均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实效性。
(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专、兼、外聘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掌握新观念、新方法、新技巧,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对专职教师开展正规、系统的高水平专项培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专业、更加有效地进行。
(三)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维护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很多都较年轻,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面对学生的负面情绪,长期的积累很有可能对其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心理健康状态影响着其对学生的态度、工作方法、教育教學效果等,所以,必须关注、维护相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确保其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层面要多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状态,定期组织座谈交流会或者娱乐沙龙,帮助他们排解自身压力和负能量,以更好的姿态投入日后的工作。
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一)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覆盖全体学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他学期开设与大学生自我认知、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有关的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
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希望、勇气、乐观和毅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些积极面,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乐观归因、抗挫和恢复能力。课程中融入心理资本的理念,运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沙龙等体验式教学,对个人的心理资本进行管理和开发,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和高自我效能感、乐观、充满希望、强韧的心理资本。[2]
综合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和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要突破以往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运用测验、影像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上的互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体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内心的成长。 (二)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学习和生活也发生着改变,由普通教育转向了职业教育,升学压力转向了就业压力,以及即将面对的就业的迷茫和择业的焦虑。在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的大环境下,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断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而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一般侧重于实习和实训,这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专业、体验职业、感受社会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模拟职业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调适过程,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对于职业选择、适应和变化的各种情况,引导学生正面、正确地对待;并且引导学生加深对职业社会价值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浓厚的职业兴趣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三)在校园文化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隐性教育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观念、态度产生影响,要将心理资本的提升融入各种隐性教育中,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接受教育和引导。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健康环境,以高雅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引领学生的健康人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充分利用宣传栏、条幅、校园广播等校园媒体,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利用第二课堂,举行心理电影展播,心理情景剧、微视频比赛,传播正能量,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侧重提升心理资本,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抗挫的能力、坚韧的品格,保持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四)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新媒體的作用
随着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当代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新媒体也已经深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也要用好这把“双刃剑”,为学生做好服务。相比书籍、报刊、网站浏览,现在的学生更愿意使用手机进行日常学习。所以,要推行网络教育和咨询,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架设师生沟通的“心灵之桥”。在QQ群、信箱、微信在线的基础上,利用微信、微博、抖音新媒体平台,加大开发,打造公众平台、微博热点话题、抖音正能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推送、咨询、解答与互动,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在不断推进新媒体宣传的同时,大力推行网络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明上网,建立良好的互联网秩序和规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
(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增强朋辈辅导的作用
充分利用朋辈优势构建班级心理保健网络,并长期对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与业务培训。班级心理保健网络成员由心理委员、朋辈心理咨询员、公寓心理咨询员等素质高、能力强、乐于助人、热心心理健康工作的学生干部组成,通过这样一支多向沟通的朋辈队伍深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快速地了解学生群体的心理动态与危机,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从而建立起更加快速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角色意识和能动性,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公寓心理咨询等各种形式,在同辈群体中长期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活动,让心理健康理念和知识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以达到真正实现大学生“助人自助”的自我教育目的。
(六)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强化家校共育机制
家庭对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家庭的组成结构、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控制、行为倾向、人格发展。所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校的相关教育实施与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况是密不可分的。高职院校需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积极推进家校联系制度,组织系领导与学生家长开座谈会,回答学生家长所关心的问题,共同探讨和完善育人工作;邀请学生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的主题活动等,与家长携手护航,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引导家长创建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樊复珉,黄蘅玉,冯 杰.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中督导的意义与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2002,16(9):648-652.
[2]邓 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