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201 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互联网 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新的关注焦点和研究课题,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分析了“互联网 教育”时代背景下如何变革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模式,支撑教育创新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计算机
一、“互联网 教育”的现状分析
以“互联网 教育”为特征的智慧教育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但教育领域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究其原因,是因为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力度还不够大,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手段重建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但是,“互联网 教育”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现状,进入2015年,“互联网 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许多教育工作者为此做出很多实践与尝试,并取得了斐然的成果。
二、“互联网 教育”的广泛应用
1.云端学习应用于课外
利用云功能,可以将学习延伸到课堂前、课堂中和课堂后。例如,利用蓝墨云班课等教学平台,学生与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保持实时互动,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看到教师的PPT、课件、导学案等教学资源,并且可以留言、讨论、评测等。
2.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
例如,在讲解PhotoShop色彩搭配章节内容时,教师先用一个视频作为情境导入:某学生职场第一天工作,由于衣服着装色彩搭配不协调,引来同事们异样的眼光;接下来为了说明这位学生着装的不合理之处,教师又用一个Flash动画课件图文并茂的展示说明了色彩搭配的知识;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色彩搭配技巧,教师又设计了一个游戏软件——为女模特或者男模特在3D试衣间搭配不同颜色服装,然后把学生们的搭配方案进行对比;最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色彩所表达的含义以及在不同场合恰当的使用。在该色彩搭配内容讲解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技术手段,显著的改善了教学效果。
3.前沿技术应用于课堂
(1)全息摄影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能够使人眼看到与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不仅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像,还可以使幻像与参与者产生互动。
(2)3D打印技术。通过计算机建模软件建模,再将建成的三维模型“分区”成逐层的截面,即切片,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从而指导打印机逐层打印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另外,蓝牙技术、Wifi技术、AirPlay技术、DLNA技术、多屏互动共享、VR虚拟现实等技术也开始应用于教学。
三、“互联网 教育”的生态重建
“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育新资源、新形态、新模式,已然成为互联网催生的“教育新宠”。近年来,相关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持续升温,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校园“三课”—课堂、课程、课本将实现“华丽变身”,课本变身为网络资源,课程变身为慕课,校园教室变身为翻转课堂,不远将来,学校教育将变身为“互联网 教育”,更多、更新颖的教育资源、教育平台和教育模式不断涌现。
“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在网络开放性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逐步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实和集中,这些优质的知识库、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人们随时、随地的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很多,获取知识的效率也高,此时,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完成主导者到引导者的改变过程。
“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教育组织与非教育组织的界限不再明显。社会教育机构办学灵活性对学校教育机构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而是逐渐形成教育共同体,协同进步,共同担负起育人的责任。
四、“互联网 教育”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教育的育人功能被淡化。传统教育中,传统课程教学是以“传递——接受”为特征,提倡班级授课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意志品质、情态目标的培养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德、智、体、美的育人功能融合于知识传授过程,然而,互联网时代教育中,师生间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与信息层面的交互,育人功能被淡化。
“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学习者,尤其是低龄学习者,他们没有足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知识评价能力,如果缺乏引导,面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对学习者树立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互联网时代,学习者多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学习也更加便捷,但是他们可能与学习同伴交流的机会减少,与大自然渐行渐远,真正用内心来感知和接触外面的世界机会可能减少,与人交流、沟通、探讨的教育功能被淡化。
“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要辩证的看待互联网的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虽可以使学习的广度大为增加,随时、随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甚至是学习不熟悉的各领域知识,然而,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存在导致碎片化的知识结构难以关联成体系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学习者深加工学习的能力。
“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要坚守“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的理念。要始终坚守育人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互联网只是教育教学的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和依赖互联网的作用。
“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要完善知识教育到思维教育的转变。信息化教育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校教育要更多承担起“授人以渔”的责任,使学习者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结束语
以“互联网 教育”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为例,分析了“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下一步将继续探索和研究,使“互联网 教育”与计算机教学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 刘晓.“机器换人”给职业教育带来何种挑战[J].职教论坛,2015,(07):15-18.
[2]耿淬.高职信息化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2):11-17.
[3]王燕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10-13.
[4]熊华,周宁同,余永洪.“云教育”在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8):11-14.
[5]沈汉达.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21-24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计算机
一、“互联网 教育”的现状分析
以“互联网 教育”为特征的智慧教育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但教育领域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究其原因,是因为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力度还不够大,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手段重建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但是,“互联网 教育”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现状,进入2015年,“互联网 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许多教育工作者为此做出很多实践与尝试,并取得了斐然的成果。
二、“互联网 教育”的广泛应用
1.云端学习应用于课外
利用云功能,可以将学习延伸到课堂前、课堂中和课堂后。例如,利用蓝墨云班课等教学平台,学生与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保持实时互动,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看到教师的PPT、课件、导学案等教学资源,并且可以留言、讨论、评测等。
2.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
例如,在讲解PhotoShop色彩搭配章节内容时,教师先用一个视频作为情境导入:某学生职场第一天工作,由于衣服着装色彩搭配不协调,引来同事们异样的眼光;接下来为了说明这位学生着装的不合理之处,教师又用一个Flash动画课件图文并茂的展示说明了色彩搭配的知识;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色彩搭配技巧,教师又设计了一个游戏软件——为女模特或者男模特在3D试衣间搭配不同颜色服装,然后把学生们的搭配方案进行对比;最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色彩所表达的含义以及在不同场合恰当的使用。在该色彩搭配内容讲解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技术手段,显著的改善了教学效果。
3.前沿技术应用于课堂
(1)全息摄影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能够使人眼看到与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不仅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像,还可以使幻像与参与者产生互动。
(2)3D打印技术。通过计算机建模软件建模,再将建成的三维模型“分区”成逐层的截面,即切片,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从而指导打印机逐层打印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另外,蓝牙技术、Wifi技术、AirPlay技术、DLNA技术、多屏互动共享、VR虚拟现实等技术也开始应用于教学。
三、“互联网 教育”的生态重建
“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育新资源、新形态、新模式,已然成为互联网催生的“教育新宠”。近年来,相关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持续升温,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校园“三课”—课堂、课程、课本将实现“华丽变身”,课本变身为网络资源,课程变身为慕课,校园教室变身为翻转课堂,不远将来,学校教育将变身为“互联网 教育”,更多、更新颖的教育资源、教育平台和教育模式不断涌现。
“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在网络开放性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逐步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实和集中,这些优质的知识库、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人们随时、随地的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很多,获取知识的效率也高,此时,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完成主导者到引导者的改变过程。
“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教育组织与非教育组织的界限不再明显。社会教育机构办学灵活性对学校教育机构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而是逐渐形成教育共同体,协同进步,共同担负起育人的责任。
四、“互联网 教育”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教育的育人功能被淡化。传统教育中,传统课程教学是以“传递——接受”为特征,提倡班级授课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意志品质、情态目标的培养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德、智、体、美的育人功能融合于知识传授过程,然而,互联网时代教育中,师生间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与信息层面的交互,育人功能被淡化。
“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学习者,尤其是低龄学习者,他们没有足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知识评价能力,如果缺乏引导,面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对学习者树立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互联网时代,学习者多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学习也更加便捷,但是他们可能与学习同伴交流的机会减少,与大自然渐行渐远,真正用内心来感知和接触外面的世界机会可能减少,与人交流、沟通、探讨的教育功能被淡化。
“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要辩证的看待互联网的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虽可以使学习的广度大为增加,随时、随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甚至是学习不熟悉的各领域知识,然而,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存在导致碎片化的知识结构难以关联成体系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学习者深加工学习的能力。
“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要坚守“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的理念。要始终坚守育人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互联网只是教育教学的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和依赖互联网的作用。
“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要完善知识教育到思维教育的转变。信息化教育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校教育要更多承担起“授人以渔”的责任,使学习者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结束语
以“互联网 教育”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为例,分析了“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下一步将继续探索和研究,使“互联网 教育”与计算机教学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 刘晓.“机器换人”给职业教育带来何种挑战[J].职教论坛,2015,(07):15-18.
[2]耿淬.高职信息化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2):11-17.
[3]王燕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10-13.
[4]熊华,周宁同,余永洪.“云教育”在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8):11-14.
[5]沈汉达.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