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迁移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正是由于迁移,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才能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并能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如果教师正确运用迁移规律,就可把握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和问题,加强教学的预见性和控制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
一、什么是数学学习迁移
学习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在数学学习中是广泛存在的.例如,加法的学习会影响乘法的学习;乘法的学习会影响乘方的学习;有理数的学习会影响代数式的学习;而代数式的学习又会影响方程、函数的学习;平面几何的学习会影响立体几何的学习;等等.有理数的计算能力会影响整式的计算;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学习方法会影响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学习方法;学习三角形时的严谨态度又会影响平行四边形的学习态度.由此可知,数学学习迁移是指个体已经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对学习数学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的影响.
二、数学学习迁移的功能
数学学习迁移存在于整个数学教学系统中,它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使学生获得的各种数学知识建立更加广泛而牢固的联系,使之概括化、系统化,形成具有稳定性、清晰性和可利用性的数学认知结构,能够有效地吸收数学新知识,并逐渐向自我生成数学新知识发展.②是数学知识、技能转化为数学能力的关键.数学“双基”是数学活动调节机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数学能力的基本构成成份.数学能力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特征,是一种稳定的、能有效调节教学活动进程和方式的心理结构,它的形成既依赖于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更依赖于这些知识、技能的不断概括化、系统化、类化.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必然存在着迁移,而且数学知识技能的类化只有在迁移中才能实现.
三、数学学习迁移的种类
按迁移的机制分,可分为同化性迁移和顺应性迁移及结构重组性迁移.
同化性迁移.同化是新的数学知识内化到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中去,数学知识的这种整合过程就叫做同化性迁移.在学习具有类属关系的内容时所发生的迁移都属于同化性迁移.如在建立了“四边形”概念后对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的学习,则是内化到四边形概念中去的过程.
顺应性迁移.在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把新数学知识吸收(同化)到自身中去,但新旧知识间存在共同要素,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顺应新知识的变化,即建立一种新认知结构,这就是顺应性迁移.
结构重组性迁移.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成分,按照新的需要重新组合,从而建立一种新的认知结构,这就是结构重组性迁移.
按迁移的效果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顾名思义,正迁移形成时效果大于0,即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负迁移又称“反迁移”,是指已有知识、技能对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形成的反作用,其效果小于0,产生的是负面影响.
四、把握迁移规律是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的途径
1.夯实“基础”,为正迁移作准备
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是大量存在的、经常发生的,但迁移的产生并不是无条件的,也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有条件、有规律的.正迁移总是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前提.因此,在教学中应正确运用迁移规律去辨别新的内容,揭示新知识的本质,理解旧知识与新内容的联系.
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整式是辨别同类项的基础,而正确识别同类项又是进行多项式加减的基础,合并同类项为多项式加减的主要步骤.有理数加减法的真正掌握,才能保证合并同类项的正确性.有理数的运算律在整式加减中同样适用,这就要求学生打好有理数运算和运用有理数运算律的基础,为将来把有理数运算和运算律迁移到整式加减中作好准备,否则整式的加减的教学便无法顺利完成.
2.通过“类比”学习,促进正迁移形成
学习内容的共同因素是迁移的基本条件,相似思维法是促进正迁移的重要思维方法,学习内容之间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多,而有关知识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只有掌握它们的来龙去脉,寻找共同之处,才能促进新知识的迁移.
3.通过“对比”训练,预防负迁移产生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突出表面相似的区别,防止负迁移.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预防一些容易混淆的内容可能产生的负迁移,在教学中采取措施,有目的地组织对比练习.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迁移规律把握正迁移,使学生学得轻松,又要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负迁移,这样才能避免错误的产生,促进学习数学效果的提高.
一、什么是数学学习迁移
学习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在数学学习中是广泛存在的.例如,加法的学习会影响乘法的学习;乘法的学习会影响乘方的学习;有理数的学习会影响代数式的学习;而代数式的学习又会影响方程、函数的学习;平面几何的学习会影响立体几何的学习;等等.有理数的计算能力会影响整式的计算;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学习方法会影响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学习方法;学习三角形时的严谨态度又会影响平行四边形的学习态度.由此可知,数学学习迁移是指个体已经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对学习数学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的影响.
二、数学学习迁移的功能
数学学习迁移存在于整个数学教学系统中,它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使学生获得的各种数学知识建立更加广泛而牢固的联系,使之概括化、系统化,形成具有稳定性、清晰性和可利用性的数学认知结构,能够有效地吸收数学新知识,并逐渐向自我生成数学新知识发展.②是数学知识、技能转化为数学能力的关键.数学“双基”是数学活动调节机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数学能力的基本构成成份.数学能力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特征,是一种稳定的、能有效调节教学活动进程和方式的心理结构,它的形成既依赖于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更依赖于这些知识、技能的不断概括化、系统化、类化.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必然存在着迁移,而且数学知识技能的类化只有在迁移中才能实现.
三、数学学习迁移的种类
按迁移的机制分,可分为同化性迁移和顺应性迁移及结构重组性迁移.
同化性迁移.同化是新的数学知识内化到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中去,数学知识的这种整合过程就叫做同化性迁移.在学习具有类属关系的内容时所发生的迁移都属于同化性迁移.如在建立了“四边形”概念后对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的学习,则是内化到四边形概念中去的过程.
顺应性迁移.在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把新数学知识吸收(同化)到自身中去,但新旧知识间存在共同要素,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顺应新知识的变化,即建立一种新认知结构,这就是顺应性迁移.
结构重组性迁移.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成分,按照新的需要重新组合,从而建立一种新的认知结构,这就是结构重组性迁移.
按迁移的效果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顾名思义,正迁移形成时效果大于0,即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负迁移又称“反迁移”,是指已有知识、技能对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形成的反作用,其效果小于0,产生的是负面影响.
四、把握迁移规律是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的途径
1.夯实“基础”,为正迁移作准备
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是大量存在的、经常发生的,但迁移的产生并不是无条件的,也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有条件、有规律的.正迁移总是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前提.因此,在教学中应正确运用迁移规律去辨别新的内容,揭示新知识的本质,理解旧知识与新内容的联系.
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整式是辨别同类项的基础,而正确识别同类项又是进行多项式加减的基础,合并同类项为多项式加减的主要步骤.有理数加减法的真正掌握,才能保证合并同类项的正确性.有理数的运算律在整式加减中同样适用,这就要求学生打好有理数运算和运用有理数运算律的基础,为将来把有理数运算和运算律迁移到整式加减中作好准备,否则整式的加减的教学便无法顺利完成.
2.通过“类比”学习,促进正迁移形成
学习内容的共同因素是迁移的基本条件,相似思维法是促进正迁移的重要思维方法,学习内容之间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多,而有关知识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只有掌握它们的来龙去脉,寻找共同之处,才能促进新知识的迁移.
3.通过“对比”训练,预防负迁移产生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突出表面相似的区别,防止负迁移.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预防一些容易混淆的内容可能产生的负迁移,在教学中采取措施,有目的地组织对比练习.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迁移规律把握正迁移,使学生学得轻松,又要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负迁移,这样才能避免错误的产生,促进学习数学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