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末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美育也被推上了新的历史地位。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即是,情感在美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美育能陶冶人的情感,改造人的世界观,使人达到一种新的境界。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能够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也就是说艺术教育首先是对人的一种情感教育。
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术”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术教育,既使其掌握基本知识,能认识和欣赏美,又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其中,美术中的情感教育比之技能技巧的培养更为重要。
一、情感在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传达情感的工具。他说,作者体验过感情传染给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但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决不能脱离思想和理智,只有将三者合而为一,艺术作品才真正具有感人的魅力。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更能体现情感特色。
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虽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物体,但它并不局限于物体的外在感觉,它和艺术家内心情感相互碰撞后就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成为艺术家心中创造的物象,它包含着某种超越物象的东西,而非观者眼中的个别具体的物体了。如果一味地钻进了作品形体的牛角尖,专门去研究“像”与“不像”,“真”与“不真”,把艺术家创作的形体当作现实生活中的摹本,把“画”当成了照片,就降低了作品的内在情感,降低了作品中蕴含的真正的美感!
二、美术基础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欠缺
在近些年的美术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作品中真正感人的东西越来越少,国画这样,油画也如此。这无疑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带给学生思维方面的某种欠缺,同时也显示出学生自身修养和情感创造力的贫乏。
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的作用往往只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教他们透视法则,颜色搭配、布局、构图等等的诀窍,让他们学会画得不走形、不走样,让他们照着石膏像、水果等静物的样子正确地画下来。如此一来,学生创作的作品只是一种材料技法的展示,一种小工匠的转移摹写,观者所看到的也只是画得很细的标签艺术。这无疑是美术教师不重视学生的情感训练的结果。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色调的匀称……能够打动人的。”我国东晋时期的顾恺之也提出“以形写神”的理论。他们都强调了画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通过形象所表达的不仅是视觉所直接看到的事物的外貌或外形,更包含视觉无法看到,但可以用心感觉到的,领会到的内容和意蕴。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是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依靠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对物象进行再加工,而不是机械的模仿,一味的求“真”、求“像”。
三、美术教师的职责
爱因斯坦认为,发展独立思考的判断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该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升华。知识只有运用才能转化为才能。
首先,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向学生提供独立发展自身心智源泉所需要的训练。艺术作品的智力追求在于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知识经验的各个方面。让学生感觉到世界万物只有很少的几个基本形状。
其次,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即训练学生的眼睛,用眼睛去发现、观察那些未被人发现的自然,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美,从而训练字的情感。素质教育要求,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重点应该是创造意识的启迪,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激发绘画的强烈愿望,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友善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去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引导学生抒发他们内在审美情感,从而创作出“唯一”的作品。能突显个性,彰显特色的作品。
第三、对技巧和事实的传授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阶段。绘画不是奴隶般的复制,实实在在的知识需要用相当的敏感来介绍,不能超越学生发展的阶段,把技术的诀窍硬塞给他们。教师要掌握学生的需要,从实践要求中自然而产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艺术创作中要培养学生自发的创造力而取代机械的训练。通过美术教育,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传授适龄、适材的知识技能,从而培养出有特色的学生,画出有特色的作品。
总之,出色的教师不仅是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倾囊相授,而是凭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去观察、判断,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通过美术教育去努力触及学生的心智和情绪,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发展色彩、形式和线条意识及情趣,帮助他们成为具有批评趣味的个体,从而大胆表现物理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独特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2-01-09
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术”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术教育,既使其掌握基本知识,能认识和欣赏美,又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其中,美术中的情感教育比之技能技巧的培养更为重要。
一、情感在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传达情感的工具。他说,作者体验过感情传染给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但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决不能脱离思想和理智,只有将三者合而为一,艺术作品才真正具有感人的魅力。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更能体现情感特色。
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虽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物体,但它并不局限于物体的外在感觉,它和艺术家内心情感相互碰撞后就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成为艺术家心中创造的物象,它包含着某种超越物象的东西,而非观者眼中的个别具体的物体了。如果一味地钻进了作品形体的牛角尖,专门去研究“像”与“不像”,“真”与“不真”,把艺术家创作的形体当作现实生活中的摹本,把“画”当成了照片,就降低了作品的内在情感,降低了作品中蕴含的真正的美感!
二、美术基础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欠缺
在近些年的美术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作品中真正感人的东西越来越少,国画这样,油画也如此。这无疑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带给学生思维方面的某种欠缺,同时也显示出学生自身修养和情感创造力的贫乏。
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的作用往往只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教他们透视法则,颜色搭配、布局、构图等等的诀窍,让他们学会画得不走形、不走样,让他们照着石膏像、水果等静物的样子正确地画下来。如此一来,学生创作的作品只是一种材料技法的展示,一种小工匠的转移摹写,观者所看到的也只是画得很细的标签艺术。这无疑是美术教师不重视学生的情感训练的结果。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色调的匀称……能够打动人的。”我国东晋时期的顾恺之也提出“以形写神”的理论。他们都强调了画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通过形象所表达的不仅是视觉所直接看到的事物的外貌或外形,更包含视觉无法看到,但可以用心感觉到的,领会到的内容和意蕴。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是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依靠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对物象进行再加工,而不是机械的模仿,一味的求“真”、求“像”。
三、美术教师的职责
爱因斯坦认为,发展独立思考的判断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该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升华。知识只有运用才能转化为才能。
首先,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向学生提供独立发展自身心智源泉所需要的训练。艺术作品的智力追求在于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知识经验的各个方面。让学生感觉到世界万物只有很少的几个基本形状。
其次,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即训练学生的眼睛,用眼睛去发现、观察那些未被人发现的自然,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美,从而训练字的情感。素质教育要求,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重点应该是创造意识的启迪,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激发绘画的强烈愿望,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友善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去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引导学生抒发他们内在审美情感,从而创作出“唯一”的作品。能突显个性,彰显特色的作品。
第三、对技巧和事实的传授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阶段。绘画不是奴隶般的复制,实实在在的知识需要用相当的敏感来介绍,不能超越学生发展的阶段,把技术的诀窍硬塞给他们。教师要掌握学生的需要,从实践要求中自然而产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艺术创作中要培养学生自发的创造力而取代机械的训练。通过美术教育,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传授适龄、适材的知识技能,从而培养出有特色的学生,画出有特色的作品。
总之,出色的教师不仅是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倾囊相授,而是凭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去观察、判断,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通过美术教育去努力触及学生的心智和情绪,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发展色彩、形式和线条意识及情趣,帮助他们成为具有批评趣味的个体,从而大胆表现物理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独特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