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描写是写作中人物活动的背景,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作者巧妙寄托情感、深化主旨的一种手段。它能很好地渲染气氛,增强艺术效果,彰显艺术魅力。记叙文中巧设环境描写的方法有:巧用修辞,使景物摇曳生姿;运用多种感官,使景物生动传神;反复渲染,使景物蕴含象征。此外,还可以运用景物变化渲染人物心理变化、动静结合、由实到虚等多种手段巧妙穿插在行文中。结构上注意巧妙扣题、首尾呼应。
[关键词]环境描写;反复渲染;巧妙扣题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4-0036-03[作者简介]钱萍(1974—),女,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教师,中学一级。
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在文章中运用自然环境渲染,向来被古往今来名家所重视。从古代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当代散文,名家能巧用环境点染,使之更好地为主旨服务。环境描写是人物活动变化的背景,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作者巧妙机智地寄托情感、揭示主旨的一种手段。它能很好地增强艺术效果,凸现文章的艺术魅力。
翻阅中考满分作文,大部分优秀考生能撷取生活中的景物,巧妙穿插在行文中,使文章文采斐然。在记叙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如能巧妙利用环境描写,能丰富文章内涵,渲染文章意蕴,烘托人物形象,使文章具体可感,耐人品味。那么如何在记叙文中巧设环境描写,使文章妙笔生花?笔者最近在市级作文公开课上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收获颇丰。
一、回顾课内经典,归纳其妙用
语文课本都是经过编委精心选择的,有很多优秀作品是供学生写作的范文,教师要善于总结写作技巧,开掘学生创作灵感的源头。在作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名家名篇中汲取养分,读中取法,读中学写。因此,笔者引导学生重温经典小说和叙事文章中的环境渲染的典范,探求环境描写的作用。如《故乡》的开头运用阴冷的风、苍黄的天、远近横着的荒村,勾勒出故乡冬天荒凉、萧条、破败、了无生气的景象,渲染了凄苦、悲惨的气氛,烘托了“我”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中国农村萧条、破败的现实,为下文故乡人的变化作了铺垫。结尾描写理想中美丽的故乡,是为了表达“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台阶》中有一地方写家门前的柳枝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专注的目光,烘托了父亲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朴实农民。《我的叔叔于勒》写一家人在旅行的路上,为了渲染于勒会给全家带来好运而产生愉快的心情,巧设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而在于勒成为穷水手后,一家心情失望沮丧,就巧设了“天边仿佛有一块紫色的阴影从海边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通过两处环境描写的对比,烘托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继而可以总结成环境描写作用的“三字经”:渲气氛,衬心情。明时令,点背景。作铺垫, 推情节。塑形象,凸主题。学生在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中感受环境描写的妙处。
善于运用经典课文的示范作用,扎扎实实地用好、用足语文课本,符合陶行知先生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符合“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如何学。”的思想精髓。从课内经典文章的回顾总结,到课外美文妙法的探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到寻幽探胜的效果。
二、集聚各种资源, 探寻其妙法
了解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如何运用才是关键。笔者引导学生从优秀习作、教师范文、课外名家美文中选取巧设的环境示例,归类整理;集聚各种资源,归类探寻运用景物描写的妙法。
(一)巧用修辞,使景物摇曳生姿
如:南通市中考满分优秀习作《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开头“月牙儿才罢晚妆,盈盈地跃上枝头。皎洁的月光静静地钻进屋子,倾泻了一地。晚风犹如母亲的手,轻柔地吹开一屋月色,也撩开我记忆深处那永远的回忆。”巧用拟人、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营造了一个宁静温馨的气氛,引出对母亲的回忆。再如:笔者的散文《昨夜,慈母又入梦》开头是这样写的:“窗外,细雨霏霏,如烟似织;一只小鸟跃于杨柳树上,细枝便用温柔接纳它的雀跃。记忆苍莽,弥漫开来,飘落了几许揪心的怀念。昨夜,慈母又入梦。” 此文章中笔者巧设霏霏的细雨,营造了雨天怀人的气氛,而选取柳枝接纳鸟儿雀跃,象征了鸟儿是树的花朵,儿女永远是母亲心田上的百合花。巧用这些景物触发怀念,巧妙扣题。
(二)运用多种感官,使景物生动传神
欧阳修有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就让景物具有立体感,栩栩如生,使读者身临其境。
例如学生优秀习作《断章里的声音》开头这样写道:“阳春三月,桃红柳绿,燕子呢喃。她手捧一本诗集,亭亭站在我们的中间。书香携着花香迎面扑来,她柔和而轻快的声音久久不绝。”开头设置了一系列背景式的 “广写”画面,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营造了明丽轻快的景物,烘托了语文老师朗诵的诗意盎然。丁立梅《小扇轻摇的时光》中间有一段内容是这样设置景物的:“我仰面躺下,对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来的蒲扇,慢慢摇。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小院。恍惚间,月下有小女孩,手执小扇,追着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试想一想,此起彼伏的蝉鸣、静静绽放的南瓜花、洒满小院的月色、忽明忽暗的流萤、忽闪忽闪的星星,这是一幅幅多么优美的画面。作者巧妙动静结合的写法,运用多感官、虚实结合的手法,把胜境中温馨和谐宁静的气氛渲染得神韵透彻,烘托了“我”愉悦的心情,引发了下文“我”对人生苦短的思考,提醒“我”要珍惜与母亲相守的时光。 (三)反复渲染,使景物蕴含象征
渲染式景物描写,就是通过寄寓深刻含义的景物的描写,引起某些联想,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以突出人物形象,使读者深受感染。凡渲染的地方,应是文脉进展的关键之处,如情节的逆转,人物的突变,气氛的变化等地方。如秦文君《一个走运的人》中巧用香樟树作为线索,反复渲染,刻画形象。文中的景物串联如下:
“(开头)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
(中间)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
(结尾)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作者巧妙运用香樟树的历经沧桑、香远益清、苍劲挺立的特征与下肢瘫痪的女子顽强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很好地交融在一起,运用象征手法升华了文章主旨。需要强调的是,在行文中还要注意运用景物首尾呼应、巧妙扣题,如《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习作例文中是这样设置景物的:“(开头)细碎的阳光,滑过我的指尖,伴随着那纷飞的、淡粉的花瓣,盈满我的心房,那一刻,笔者的世界春暖花开……(结尾) 那一刻,看到纷飞的、美丽的桃花,看到它们幸福地在枝头绽放生命,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作者用花儿纷飞这个特写镜头巧妙地进行首尾呼应,结构严密。同时又很好地扣住了题目《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笔者为了方便同学们记忆,编了一首写景技巧的七字歌诀:“景物描写方法多,如何运用有技巧。多种感官绘环境,巧用修辞语生动。对比象征和虚实,同一景物反复现。景物变化烘心情,凸显主旨意蕴深。”对于如何在文中呈现景物描写,笔者也做了一个总结:方式一,创造情境,开头用环境点染;方式二,塑造形象,细节用环境亮色;方式三,巧妙串联,情节用环境推动;方式四,卒章显志,结尾用环境升华。当然,记叙文中写景的方法很多,笔者总结的方法只是最常用的几种。需要友情提醒一下:景物精当,要用得恰到好处;不宜过多,两到三处;不宜过长,两三行为宜;要为突显主旨服务。
乡村风景、乡村生活题材丰富,笔者在一次作文训练时,要求学生于文题中巧设乡村景物,通过景物刻画人物,点明中心,效果甚佳。学生有很多拟题十分出彩:《悠悠菜花香》《阳光下的布鞋》《蚕豆花畔》《油菜花韵》《暗香盈袖》《云水之谣》《雾里看花》《桂花下的等待》《夏日的歌谣》(鸣蝉)《栀子花开》《火树红花》《白藤萝,春日梦》《掌心的阳光》《樱花飞舞》《锄头生花》《红薯飘香》《行走在春天里的列车》《葡萄架下》《糕香里的爱》《开在心田上的花》《豆墨花香》等,在美妙的意境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学生走进乡村生活,感受风土人情,体现人间真爱,感悟人生哲理。寓作文于乡村生活中,这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的一个思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描写景物时,巧用修辞、调动多种感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运用象征等手法,会使作文亮丽起来;结构上注意首尾呼应、巧妙扣题、用景物作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会在文字中涂抹出一幅幅色彩斑斓、别具匠心、情景交融的风景图画。生命如花,人生似景,让我们在写作中韵写景共记叙一色,美文与高分齐飞!
参考文献:
[1] 刘国林.谈语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J].考试周刊,2007(22).
[2] 韩光.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J].语文学刊,2008(S1).
[关键词]环境描写;反复渲染;巧妙扣题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4-0036-03[作者简介]钱萍(1974—),女,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教师,中学一级。
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在文章中运用自然环境渲染,向来被古往今来名家所重视。从古代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当代散文,名家能巧用环境点染,使之更好地为主旨服务。环境描写是人物活动变化的背景,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作者巧妙机智地寄托情感、揭示主旨的一种手段。它能很好地增强艺术效果,凸现文章的艺术魅力。
翻阅中考满分作文,大部分优秀考生能撷取生活中的景物,巧妙穿插在行文中,使文章文采斐然。在记叙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如能巧妙利用环境描写,能丰富文章内涵,渲染文章意蕴,烘托人物形象,使文章具体可感,耐人品味。那么如何在记叙文中巧设环境描写,使文章妙笔生花?笔者最近在市级作文公开课上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收获颇丰。
一、回顾课内经典,归纳其妙用
语文课本都是经过编委精心选择的,有很多优秀作品是供学生写作的范文,教师要善于总结写作技巧,开掘学生创作灵感的源头。在作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名家名篇中汲取养分,读中取法,读中学写。因此,笔者引导学生重温经典小说和叙事文章中的环境渲染的典范,探求环境描写的作用。如《故乡》的开头运用阴冷的风、苍黄的天、远近横着的荒村,勾勒出故乡冬天荒凉、萧条、破败、了无生气的景象,渲染了凄苦、悲惨的气氛,烘托了“我”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中国农村萧条、破败的现实,为下文故乡人的变化作了铺垫。结尾描写理想中美丽的故乡,是为了表达“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台阶》中有一地方写家门前的柳枝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专注的目光,烘托了父亲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朴实农民。《我的叔叔于勒》写一家人在旅行的路上,为了渲染于勒会给全家带来好运而产生愉快的心情,巧设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而在于勒成为穷水手后,一家心情失望沮丧,就巧设了“天边仿佛有一块紫色的阴影从海边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通过两处环境描写的对比,烘托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继而可以总结成环境描写作用的“三字经”:渲气氛,衬心情。明时令,点背景。作铺垫, 推情节。塑形象,凸主题。学生在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中感受环境描写的妙处。
善于运用经典课文的示范作用,扎扎实实地用好、用足语文课本,符合陶行知先生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符合“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如何学。”的思想精髓。从课内经典文章的回顾总结,到课外美文妙法的探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到寻幽探胜的效果。
二、集聚各种资源, 探寻其妙法
了解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如何运用才是关键。笔者引导学生从优秀习作、教师范文、课外名家美文中选取巧设的环境示例,归类整理;集聚各种资源,归类探寻运用景物描写的妙法。
(一)巧用修辞,使景物摇曳生姿
如:南通市中考满分优秀习作《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开头“月牙儿才罢晚妆,盈盈地跃上枝头。皎洁的月光静静地钻进屋子,倾泻了一地。晚风犹如母亲的手,轻柔地吹开一屋月色,也撩开我记忆深处那永远的回忆。”巧用拟人、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营造了一个宁静温馨的气氛,引出对母亲的回忆。再如:笔者的散文《昨夜,慈母又入梦》开头是这样写的:“窗外,细雨霏霏,如烟似织;一只小鸟跃于杨柳树上,细枝便用温柔接纳它的雀跃。记忆苍莽,弥漫开来,飘落了几许揪心的怀念。昨夜,慈母又入梦。” 此文章中笔者巧设霏霏的细雨,营造了雨天怀人的气氛,而选取柳枝接纳鸟儿雀跃,象征了鸟儿是树的花朵,儿女永远是母亲心田上的百合花。巧用这些景物触发怀念,巧妙扣题。
(二)运用多种感官,使景物生动传神
欧阳修有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就让景物具有立体感,栩栩如生,使读者身临其境。
例如学生优秀习作《断章里的声音》开头这样写道:“阳春三月,桃红柳绿,燕子呢喃。她手捧一本诗集,亭亭站在我们的中间。书香携着花香迎面扑来,她柔和而轻快的声音久久不绝。”开头设置了一系列背景式的 “广写”画面,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营造了明丽轻快的景物,烘托了语文老师朗诵的诗意盎然。丁立梅《小扇轻摇的时光》中间有一段内容是这样设置景物的:“我仰面躺下,对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来的蒲扇,慢慢摇。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小院。恍惚间,月下有小女孩,手执小扇,追着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试想一想,此起彼伏的蝉鸣、静静绽放的南瓜花、洒满小院的月色、忽明忽暗的流萤、忽闪忽闪的星星,这是一幅幅多么优美的画面。作者巧妙动静结合的写法,运用多感官、虚实结合的手法,把胜境中温馨和谐宁静的气氛渲染得神韵透彻,烘托了“我”愉悦的心情,引发了下文“我”对人生苦短的思考,提醒“我”要珍惜与母亲相守的时光。 (三)反复渲染,使景物蕴含象征
渲染式景物描写,就是通过寄寓深刻含义的景物的描写,引起某些联想,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以突出人物形象,使读者深受感染。凡渲染的地方,应是文脉进展的关键之处,如情节的逆转,人物的突变,气氛的变化等地方。如秦文君《一个走运的人》中巧用香樟树作为线索,反复渲染,刻画形象。文中的景物串联如下:
“(开头)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
(中间)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
(结尾)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作者巧妙运用香樟树的历经沧桑、香远益清、苍劲挺立的特征与下肢瘫痪的女子顽强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很好地交融在一起,运用象征手法升华了文章主旨。需要强调的是,在行文中还要注意运用景物首尾呼应、巧妙扣题,如《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习作例文中是这样设置景物的:“(开头)细碎的阳光,滑过我的指尖,伴随着那纷飞的、淡粉的花瓣,盈满我的心房,那一刻,笔者的世界春暖花开……(结尾) 那一刻,看到纷飞的、美丽的桃花,看到它们幸福地在枝头绽放生命,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作者用花儿纷飞这个特写镜头巧妙地进行首尾呼应,结构严密。同时又很好地扣住了题目《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笔者为了方便同学们记忆,编了一首写景技巧的七字歌诀:“景物描写方法多,如何运用有技巧。多种感官绘环境,巧用修辞语生动。对比象征和虚实,同一景物反复现。景物变化烘心情,凸显主旨意蕴深。”对于如何在文中呈现景物描写,笔者也做了一个总结:方式一,创造情境,开头用环境点染;方式二,塑造形象,细节用环境亮色;方式三,巧妙串联,情节用环境推动;方式四,卒章显志,结尾用环境升华。当然,记叙文中写景的方法很多,笔者总结的方法只是最常用的几种。需要友情提醒一下:景物精当,要用得恰到好处;不宜过多,两到三处;不宜过长,两三行为宜;要为突显主旨服务。
乡村风景、乡村生活题材丰富,笔者在一次作文训练时,要求学生于文题中巧设乡村景物,通过景物刻画人物,点明中心,效果甚佳。学生有很多拟题十分出彩:《悠悠菜花香》《阳光下的布鞋》《蚕豆花畔》《油菜花韵》《暗香盈袖》《云水之谣》《雾里看花》《桂花下的等待》《夏日的歌谣》(鸣蝉)《栀子花开》《火树红花》《白藤萝,春日梦》《掌心的阳光》《樱花飞舞》《锄头生花》《红薯飘香》《行走在春天里的列车》《葡萄架下》《糕香里的爱》《开在心田上的花》《豆墨花香》等,在美妙的意境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学生走进乡村生活,感受风土人情,体现人间真爱,感悟人生哲理。寓作文于乡村生活中,这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的一个思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描写景物时,巧用修辞、调动多种感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运用象征等手法,会使作文亮丽起来;结构上注意首尾呼应、巧妙扣题、用景物作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会在文字中涂抹出一幅幅色彩斑斓、别具匠心、情景交融的风景图画。生命如花,人生似景,让我们在写作中韵写景共记叙一色,美文与高分齐飞!
参考文献:
[1] 刘国林.谈语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J].考试周刊,2007(22).
[2] 韩光.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J].语文学刊,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