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社会审美风尚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35022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中国传统绘画特色内容与形式的嬗变与当代绘画艺术多元化格局两个方面论证了社会审美风尚与绘画艺术存在的密切关系,提出“和谐、生态”的社会审美风尚应成为未来中国绘画艺术的追求目标。
  关键词:绘画艺术 社会审美风尚 和谐 生态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以个案探讨现当代文学与艺术的演变发展已经不新鲜,然而以事实和历史、社会发展变革来佐证社会审美风尚对艺术的影响较为少见,本文将以中国绘画的个案研究来折射社会审美风尚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以明代绘画为例,明代山水画在中后期的转型,实际上主要是元以来,尤其是明代文人画影响强大这一客观事实的不自觉反映的一种“镜像”。明末文人画如此强大的势力和深刻影响的出现是有其社会的、艺术自身发展的原因的。真正把“我”响亮鲜明地提出来是明清以来的现象。从思想界来看,在明中晚期,随着经济领域内商品经济及随之而起的市民生活的发达,出现了一股势力不小的个性解放思潮。一时,童心说、性灵说、唯情说纷纷出现,诸说并立,从者云起。其中心皆在阐明自我情感的极端重要性及在文艺中的决定作用。由于这股人文思潮的影响,对自我的真正强调已开始在文艺中逐步出现。甲申之厄后,一大批文人按捺不住愤怒之情,明末开始的个性解放因素在清代的政治高压下反倒结出了丰硕之果,自我表现风起云涌。人们已经认识到文艺创作中自我感情的决定作用。黄宗羲批判追逐时尚者是“以己之性情,顾使耳目口鼻皆非我有,徒为殉物之具”,对这种不尊重自我情感者予以驳斥。
  明末,唐志契把“我”之性情用来阐述山水理论,认为“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明中晚期的山水画家的这种自我意识落实到绘画创作上,就表现为以主观融合客观,以情感再创意象这种主观表现意味特别浓厚的创作方法。
  时代的进步与人的独立解放是分不开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自我意识的出现,标志着历史的发展、艺术的进步,标志着近代人文、人本主义的崛起。而人文思潮、人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早期文化特征,已成为分崩离析的中国封建文化开始步入近代文化的标志。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以情感表现为本质特征的浪漫主义思潮,始于明代中晚期,成于清,在自我表现的思潮中得到新的升华,是“天人合一”观念在更高阶段的发展。被封建社会压抑了两千余年的人的自主性、创造性最终在自我表现的精神中获得自由与完满,人开始向真正意义的“人”复归。
  明初的绘画在对宋元两代的创作实践及理论上进行了继承。以职业画家为主的“浙派”受到了社会的欣赏和重视,宫廷绘画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得到了发展。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在明代前期影响颇大,他们的画风多承南宋四家一派,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在笔墨风格上崇尚马、夏,山水多用大斧劈皴,构图亦善于经营。但他们用笔偏于直露乏含蓄,山水画的意境多不如吴门画派,到后期更趋于草率狂放,这些流弊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浙派”在画坛的地位。笔者认为,在明后期出现此种局面和社会动荡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物质产品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和条件,绘画艺术则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与器物、人与环境、人与文化有机融合,互利互补。绘画艺术是经过推理的空间艺术,是社会审美风尚的表现媒介。绘画艺术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步,使人们在精神上、情感上向“真、善、美”的境界升华。每个时期的绘画艺术中的审美情趣都反映了社会审美风尚的精神面貌,是美学思想、理念以物化的形式体现在广泛得艺术之中。今天的中国,和谐、生态已成为社会审美风尚中的新思想、新理念,我们深信在新的社会风尚的影响下,绘画艺术将展现一种新的天地——不仅美化、保护人类生活环境,而且美化人类自身。
  由于人在社会中是以与他人的关系及在他人眼中的地位给自己“定位”的,因此这种“定位”导致了“时尚”与“流行”的审美趣味的形成,即“认同归属感”的产生。多数人在选择绘画艺术风格、样式的时候,往往会首先考虑社会中与自己同类的人(大多数的人)已经选择了的“经典样式”,并向之“看齐”,这种社会定位和认同归属感不仅对个人的选择趣味产生作用,也对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同样会产生影响,即更多地体现在某些“共性”的认识上。众多的“共性”便自然而然地形成社会审美风尚的标准及样式。也就是人们“知道”绘画艺术的主流“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社会中的人们是居家而生活的,其审美情趣必然会反映一定的生活模式。人们将已有的审美习惯或潜在的审美情趣寄托在绘画艺术创作意识中,使人们生活的室内外空间不仅仅满足一般的审美需求,还通过构图、装置、综合材料、行为及拼贴等具体的艺术手法来体现人们对美的追求。这表明绘画艺术能充分体现这个社会的文化、经济、民族情感及审美风尚。社会审美风尚作为一种贴近人们生活的美学理念,其审美情趣必然会反映在绘画艺术活动中。实践表明,一个时代的社会审美风尚的突破和解放,常常使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发生较大的变化。今天这个时代正以和谐、生态作为发展的主题,反映在空间艺术上就是绘画艺术要追求和谐的视觉特征、诗意的绘画语言,这种追求将促进当代绘画艺术在一个新时代的发展和繁荣。
  任何一种类型的与人相关的艺术,都不可能摆脱既有的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实际上也不可能摆脱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审美风尚对人、对环境的影响。五千年华夏文明奠定了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基,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审美文化内涵,渗透着儒家、道家等流派的美学思想,所以说中国的绘画艺术无不体现着传统的华夏文明。
  以传统建筑样式为例,中国传统的建筑平面布局多为矩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十字形,很少使用不规则的形状。在多个空间组合时,喜欢形成序列,就像写文章,必有起承转合,有关、有尾、有高潮。在空间分隔方面,多用虚拟分隔,以取得似分非分、似断非断、隔而不断的效果。传统的中国老百姓装修房间最喜欢采用含蓄的装饰手法,这反映出中国人偏含蓄、不喜直露的社会审美风尚。如民间传统民居建筑中常用“蝙蝠、鹿、鱼、鹊、梅”等图案,取其“谐音”的表现手法;在室内装饰中还多用“梅、兰、竹、菊”等图案,取其“隐喻”的表现手法。民居建筑室内、室外的空间艺术设计中采用谐音、隐喻、象征等装饰表现手法,都是托物寄情、言志、表达美好追求的人居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上述种种空间划分形式及室内装饰技巧都是比较含蓄的设计手法,它不仅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也确实能给欣赏者提供较大的想象空间和悉心揣摩的余地。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庸、统和、对偶、不偏不倚”的社会审美风尚。这已构成华夏民族深层心理和各种艺术的最高美学准则,即以“中和”奠定了基调。统一的审美体系,抽象的空间布局,注重精神层面的造型方式,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成为大一统的完善自足的体系。比如中国传统的“六法”构造形式就是这体系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人追求人道与天道统一的典范。“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崇尚的审美风尚,它能间接地影响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层面,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层面内容十分丰富,深入研究这些精神层面所蕴含的社会审美风尚,将有利于了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理解多种多样的审美情趣,有利于正确引导当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文化内涵表达。
  21世纪是一个经济、信息、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相应地,人们对绘画也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代绘画艺术所体现的多元化格局,实质上是绘画艺术所承载的社会审美风尚在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推动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它表明社会审美风尚所代表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观念,已经走出神圣殿堂,更加广泛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社会审美风尚在绘画艺术中的显现,既实现了“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美学哲理,也表明了社会审美风尚正朝着一个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今天艺术多元化的审美习惯已全面形成,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对绘画艺术的创新。创新可以借鉴国内外传统的社会审美风尚和有前瞻性的绘画艺术成果,艺术决是简单的“抄袭”,或不顾风格而“套用”,或不研究中国发展的现状及国情盲目跟潮流。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绘画艺术与社会审美风尚的内在的渊源及影响,以及发生、发展规律,更好地促进我们创作观念的更新。
  
  参考文献:
  [1] 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2] 牟跃:《现代居室环境设计》,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
  [3]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
  
  作者简介:刘佼佼,女,1979—,四平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国画、美术理论,工作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