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热忱的 “新闻人”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qi251305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学楼之一Lee Hills Hall坐落在校外,它也是当地的报社大楼,都市报《密苏里人》和VOX杂志的编辑部都在大楼里面。每天早晨我们去上课的时候,常常会与手捧咖啡、拎着公文包的“新闻打工人”一同推门而入。下课后,我时常会去拿一份当日的报纸,只为纪念前一夜排版到凌晨的辛劳付出。新闻学院的课堂教学和媒体实践无缝对接,边学边做,在我看来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堂在别处
  新闻摄影课的Lynden老师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他给我们带来了非同寻常的上课体验。原来,我们的课堂并不局限于教室,还可以在图书馆、公园、专业影棚,乃至城市的大街小巷。
   才上第二堂课,Lynden就“丢弃”了教室,带我们前往位于另一座楼的新闻学院图书馆。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走在灿烂的阳光下,我发现我们班俊男靓女可真不少。留着络腮胡的亚美尼亚裔美国小伙儿Anto最为帅气,眉眼深邃,一看就不是凡人,后来事实证明果然如此:Anto是摄影系高材生,他拍的照片很有灵魂,能直击人心。根据Lynden的要求,我们从书架上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摄影集,在空旷的地方围坐一圈,轮流讲述自己最喜欢的照片和理由,这个方式很快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这轻松、互动的氛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美式课堂的不同。
   有天早上七点半,我刚踏进教室,正疑惑怎么没有同学,Lynden就把我“赶”了出去,让我去外面找新闻,限时一小时。我拿着相机在空荡荡的街道上游走,商店都还没开门呢,上哪里找新闻呢?我走着走着,忽然发现一条小巷子里冒出了烟雾,赶紧跑过去看。有一辆红色工程车闪着警示灯,几位穿着橙色工作服的大叔正在讨论什么。我说明了来意,大叔们友好地告诉我,他们正准备拆除市区里老化的天然气设施。采访完,我拍摄了几张现场照片,这确实是个新闻!回到教室,我发现同学们带回的新闻五花八门,有充分发挥本地人优势帮老太太找猫的,有开车去较远的街区探访慈善机构的……真是一个紧张而有趣的早晨。
   某天,助教提前通知我们,去隔壁的展览厅上课。那次展览的照片来自一位刚从中东战乱之地归来的摄影记者,她本人也现身给我们讲述当地的种种见闻。战地照片虽然单薄又无声,却有着千钧的力量。看着那些断瓦残垣和受惊吓的无辜儿童,我想每个观者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和触动。
   Lee Hills Hall负一层有专业的影棚和机房,除了白天的课,我们晚上还要加入工作坊,在那儿学习打光、布景、版式设计,最后把照片打印出来。相纸拿在手上颇有分量,看着这些成品,会觉得自己离专业摄影师越来越近。晚上八点多提交完作业走出来,左边是灯火辉煌的市区,右边是彻夜通明的校园,抬头是楼上工作不息的新闻编辑室,晚风吹拂发梢,这是我一天中最喜欢的时刻。
   除了实践,我们每周还要就一个新闻伦理问题进行小論文写作,并发布在讨论版上和同学互相评论。老师不仅传授具体的摄影技巧,更注重探讨新闻摄影背后的那些道德伦理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家主动去交流和表达,对专业的领悟力也与日俱增。
   作业合伙人
   我们的每一项作业都要经过写计划、拍摄、展示的过程,每逢周五讨论课,我们要带着这一周的作品来做展示。教室两边的布制墙面就是展览区,我们用大头钉把本周新拍的照片固定在墙上,轮流解说。我会提前练习好多遍,那种明明有很多想说的,却一时不知道怎么用英文表达的尴尬场面,不想再经历了。讨论课氛围还是很轻松的,我们吃着老师带来的甜甜圈和麦芬蛋糕,随意站着或坐着听拍摄者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然后真诚点评。在这里,每一张照片都被看见,每一个声音都被听到。
   期中作业是随机抽签选择班里一位同学进行人物纪实性拍摄,每个人都要拍摄和被拍摄。抽签时我默默祈祷,希望能让大帅哥Anto来拍我,不过心愿落空,抽到我的是班上一个存在感不强的同学。好在我抽到的拍摄对象很不错,他叫Aleksandar,是一位身高1米96的塞尔维亚人。
   和Aleksandar走在一起,我身高都不到他的肩膀,总要仰头和他说话。我们聊了两个多小时,他的人生轨迹在我眼前清晰起来。Aleksandar在多瑙河畔长大,新闻专业本科毕业后,就去塞尔维亚电视台当了八年的体育记者和新闻主播,在当地小有名气。今年三十一岁的他,由政府资助来到密苏里新闻学院读研究生。
   我们总说西方人没有年龄焦虑,其实对于他们来说,“是否太晚”也是会被认真考量的问题,不是谁都有勇气在三十岁时重新出发。Aleksandar也犹豫过,但他最终选择奔赴异国他乡,全心全意地做一回学生。
   没有哪次作业比这次更能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在作业展览时,我们全班所有人都看到了自己在同学眼里的样子,窥见了伙伴们在课堂之外的生活和悲喜。芝加哥女孩Baylee妆容精致,是公认的派对女王,然而等热闹散去她对镜卸妆,却是一脸倦怠;小镇女孩Lauren在星巴克做兼职,很晚才下班;印度尼西亚姐姐Indah和远在家乡的丈夫、儿子视频通话时忍不住落了泪;而我,一个出国前完全不会做饭的人,不得不拿起锅铲笨拙地下厨,以抚慰那顽固的“中国胃”……我们身上都带有不同的文化烙印,真实又动人。
   另一个小组作业是我和美国姑娘Hannah合作完成的,作业要求我们选择当地一家店或机构拍一部纪录片。想起国内夜晚街头大排档的烟火气息,我向Hannah提议——可以拍摄“深夜食堂”。Broadway Diner是一家营业至凌晨的美式小餐馆,在“哥村”(指美国密苏里州中部城市哥伦比亚)开了四十年,深受一届届学生的喜爱,于是我们相约在夜晚十一点半前去拍摄。班尼迪克蛋、芝士汉堡、洋葱肉粒蛋卷……经历一天疲惫,美食才能抚慰人心,深夜这家小小餐馆里有还在学习的学生,有轻声交谈的情侣,有牛肉饼接触铁板发出的声音,在冬夜显得格外温暖。
   我们连着去了三个晚上,能在深夜拍摄作业,得益于“哥村”良好的治安,人们不会像在美国一些高犯罪率城市,天黑了就不敢出门。那些在报社轮班的同学,都有过凌晨两点下班的经历。结束拍摄后,我和Hannah在机房一起待了两个晚上,才把片子剪辑出来,配上字幕音乐,成片出来的那一刻,我们忍不住击掌相庆。
  新闻零距离
   在这所负有盛名的新闻学院,我们不仅在课堂上收获满满,平日里也会遇到众多惊喜,比如业内大拿的讲座、激动人心的新闻现场、高水平的专业竞赛……非常能开阔眼界。
   2018年10月在我的记忆中闪闪发光,因为我有幸目睹了诺贝尔奖得主的风采。那天清早,一通来自瑞典的越洋电话让整个学校陷入欢腾。教授George P. Smith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是密苏里大学自1839年建校以来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所有人都在奔走相告。学校迅速为George举办新闻发布会,我和同学们在现场聆听了大佬的发言。面对如此好的机会,新闻学子们大展身手,《密苏里人》的头版头条就是我同学写的。猜猜学校给George的奖励是什么?一个专属的自行车停车位!
   那年10月我还参加了密苏里新闻奖的颁奖典礼和晚宴。密苏里新闻奖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国际新闻界大奖,中国报业首次获得此奖被记入了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科书。我特别喜爱的非虚构作家Peter Hessler是本年度获奖者之一,我激动地跑去和他合影。说来很巧,“哥村”正是Peter的家乡,而作为书迷的我,幸运地在作家的家乡真正见到了他。
   那年11月,美国大学生年度新闻摄影大赛的评选工作由我们学院承办,我去当了志愿者,观看几千张新闻照片不仅可以提高审图能力,更是对新闻敏锐度的训练。我从开学就一直默默关注的“明星学生”Anto一举得奖,他的社交账号粉丝数又要涨了!
   另一位在摄影系颇受关注的学生、Anto的好哥们Jacob也拥有众多粉丝,而他也着实干了一件大事。当时加州大火震惊世界,Jacob赶回家乡做新闻摄影和现场采访,才读大二的他拍的系列照片被《纽约时报》刊登。Jacob为此发了一条长文动态,大家纷纷送上祝贺。
   12月是告别月,和我一样是交换生的Julia要回到法国,继续她在法新社的实习,我们的好朋友Clair则通过学院的全球项目申请到了前往路透社比利时分社实习的机会。我喜欢我的同学们,几乎每天都能从他们那里感受到全心追求新闻事业的热忱,我相信一腔热血不会被辜负。在这里的每一天都会化为一种精神力量,鼓舞我在新闻传播的路上走得更远。
其他文献
那时,我刚刚转来这所高中,还只是和同学们打了几个照面,张三李四都没分清楚,就碰上了第一次月考。  我原来所在的学校早已结束了选科,而这所学校却还坚持着九科并行。作为全理班学生的我,面对一张几乎完全陌生的历史试卷,只能咬着笔杆一筹莫展。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穿着校服和白衬衫的少年,其他考生都在争分夺秒地创造“新时代狂草”,只有他写得不紧不慢、端端正正。我忍不住探了探头,想看看准考证上他的名字,不料却对上
期刊
谁说老年人的生活平淡无奇?也许他们活得比你精彩多啦!看到那些老年人如此热爱生活的样子,你有没有想起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重阳节快到了,是时候去看望他们了,也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机智的老年生活”。  北京·延庆  78岁老人梅景田带着外甥女刘红岩巡查古长城。梅景田是延庆石峡村的名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义务巡查周边古长城,清理垃圾、捡拾构件,数十年如一日。外甥女刘红岩也受他影响爱上了长城,并
期刊
我叫刘梓宸,就读于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是一名速度轮滑运动员。只是因为在广场上多看了它一眼,我和轮滑的缘分就这样开启了。为了让父母同意我学轮滑,我从4岁一直“磨”到13岁,才拥有了第一双轮滑鞋。为了能跟着优秀的教练学习更专业的速度轮滑技术,15岁那年我孤身一人从河南郑州远赴嘉兴海宁上学。从第一场比赛的最后一名,到“滑启100”全国锦标赛上获得100米冠军,如今我已经在速度轮滑比赛上获得了不少成绩,如
期刊
姓名:张云龙  身份:音乐制作人,珠海艺术职业学院教师  喜欢音乐开始,我就有购买与收藏CD的习惯。在欣赏美妙的音乐之余,我最大的乐趣莫过于伴着唱机,阅读专辑中的歌词本。也正是通过歌词本,我注意到了词曲作者、乐器演奏家、编曲师、录音师、录音室及音乐制作人等信息。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最吸引我注意力的是音乐的歌词、旋律和演奏乐器的演奏家们。偶尔在录音师、录音棚处停留,往往也是出于对不同时空人或
期刊
我是今年6月份才从美丽的西子湖畔来到大洋彼岸的加拿大温哥华的,还没来得及跟我的新伙伴们打成一片,已经是暑假了,可是,我还是深深体会到了很多与我的习惯思维大不相同的东西,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其中之一便是团队精神和Share思想。  "团队精神"这个词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不就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吗?可是,真正让我领略到它的精髓和快乐的,还是在这儿参加的一些活动。  我在这里加入了一个名为Boys' an
期刊
深深记得,第一次和爸爸吵架的时候,我故意弄坏了他的收音机。  那台黑色收音机是爸爸生活的一部分。他每天下地干活时,总会雷打不动地带上它。爸爸一边听戏,一边挥动锄头,就那么度过了一个个辛劳的日子。爸爸平时也爱唱戏,《天仙配》《女驸马》《陈氏下书》之类的曲目总是挂在嘴边。遇到戏班来演出的日子,爸爸就会背着我去村头的广场,兴致勃勃地等待那些花脸的人儿上台唱戏。我时常会趴在爸爸耳边问他为什么不去唱戏,因为
期刊
横竖都是我的错呗。这都能赖我头上,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唉,妈妈真“双标”。  我是真不明白,妈妈就不能言行一致吗?怎么对我就这么“双标”……   现实中,同款的“双标”妈妈们还真不少。和孩子论起对错,很多父母能瞬间化身诡辩奇才,手持歪理一路闪转腾挪,刚秀完一手“移花接木”,转眼又来一出“白马非马”,简直能把强盗逻辑玩出花儿来。说到底,就是父母抵死不想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会错呗。 
期刊
选 择    阿林你好!有件心事让我不知所措。初二时,我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一个男生。论学业、人品、家庭,他都一般般,我也不知道怎么会喜欢上他。可他却喜欢我的好朋友,我很生气。现在初三了,他说他喜欢我,不喜欢我的好朋友。我不知道该怎么办。都快中考了,学业重要胜过一切,但我又不想放弃这个朋友,这可是我花了一年多时间争取来的!我该怎么办?  百合冰欣  你首先要诚实地回答自己:这一年多的争取,是因为真的
期刊
如果我站在屋顶大声地说:"音乐是我的第二语言。"你一定会觉得俗不可耐。好了,好了。我们换一种方式来理解音乐好吗?是维他命?是信仰?是记忆?谁能告诉我有什么东西会永垂不朽?生命吗?大概吧!可曾觉得音乐也是有灵魂的,你感觉到她在你面前袅袅经过时那如潮水般的呼吸吗?    ★★★有人说音乐是维他命,伴着眼泪和感动服下……    有音乐的时候,加倍孤单。因为旋律是这样迅速、毫不留情、直刺人心。于是,眼泪成
期刊
魔法牛仔裤公约  这是一条普通而又神奇的牛仔裤,当你孤独、郁闷、失意、受挫时,它会默默地呵护你,唤起你的爱心和热情,赐予你勇气和智慧……  当然,穿上魔法裤后,千万别发出“肥”这个音节,并且心里请不要想着:“我很肥。”  你还要在裤管上写下你和魔法裤共同的日记。在大家再次见面时,交出这些“日记”。   不要忘了给朋友写信。   ……  记住:魔法裤=爱·友爱·爱自己。    《牛仔裤少女》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