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创设提问的情境
1. 在比较分析中提出问题
教学四年级下册《燕子》一课第二自然段时,我这样引导:二三月间,春暖花开,万物都苏醒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文中哪句话直接写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呢?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老师说:这里的“赶来”其实就是——“飞来”的意思。(在“赶”字下加着重号)马上有学生提问:那怎样地飞才叫“赶”呢?小燕子们当时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呢?正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都知道春天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而现在文章中说“赶”来了,语感敏锐的学生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去辨别“飞、赶”的区别,感悟小燕子那种焦急、快乐。有学生甚至说到:我好像看到了小燕子出发之前的兴致勃勃,飞来过程中的匆匆忙忙,飞到以后的兴高采烈。进而有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小燕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地从南方赶来呢?”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了课文的学习,此时俨然幻化成了一只小燕子,在想着我为什么这么着急地飞来呢?从而更深入地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前面描写的如诗如画的美丽春景。
2. 在认知体验冲突中提出问题
教学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第四自然段:“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我先请同学们静静地聆听母亲唱的歌谣,再请大家读这一段文字。优美、悦耳、动听的歌谣大家都深深地陶醉了。就在此时,有几个同学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母亲的歌声是芳香的呢?”是呀,“音韵”本来是听的,现在书上却用了表示嗅觉的芳香一词来形容,这与学生的认知体验有冲突,从而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从听歌声,到谈感受,再到品读书上描写的句子,老师是有意创设了一种文体情境,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于是同学们在读读、议议中体会到了母亲的歌声是那样沁人心脾,如花的香味一般芬芳四溢,令人陶醉,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转换教学的方式
1. 生生互动,让问题在学生中流转
传统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互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不仅可以学生问,老师答,更可以学生质疑问难,然后学生之间相互启迪、讨论、评价、反馈,思想的交锋,智慧的启迪,形成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场景。学了《黄山奇松》,有学生说:“我觉得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大名松合起来是黄山的象征才比较好,为什么作者说迎客松是黄山的象征呢?”我就把这个问题抛还给学生:“大家讨论一下。”有的学生说:“一般最有代表性的事物是一个,不会是三个的。”有的学生说:“迎客松迎客松,欢迎客人到黄山来,多好呀!”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中,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2. 课内外整合,让问题引发可持续学习
许多语文课外学习是一种预习,或者阅读课外书籍等。现在的语文课外学习,可以将课堂上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面对的可能是书本,可能是大自然,可能是家庭,可能是网络。学完《泉城》之后,一位平时很关注国家大事的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问题。我从电视上看到济南的泉水汩汩地往外冒,十一黄金周时到济南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据介绍说济南前几年泉水几乎枯竭,近几年经过治理,又奇迹般地恢复了泉城的壮观景象。我想问问,为什么济南的泉水前几年也会枯竭呢?他们经过怎样的治理才恢复的?我们无锡的天下第二泉是否也能重现当年的景象呢?”真是语出惊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那位同学知识面的开阔性,思维的创造性,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老师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既认真学习了课文,又关注到社会生活,老师也要向你学习呢!感兴趣的话课外可以去研究一下。”学生的脸上漾起了幸福的笑容,他也一定会有与之相关的课可持续性学习。
三、 改变评价的策略
1. 延时评价
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阅读经验、心理因素的影响,在自主阅读文本时,其阅读关注点、阅读的深度、广度和成人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就注定了学生的质疑是五花八门、凌乱无序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的判断和筛选,哪些问题是有研究价值的,哪些问题可以暂时放一放,还有哪些问题是不必当场解决的,可以延时进行评价。学习《望庐山瀑布》,我们班有学生问:“为什么日照香炉生紫烟?我只看到过白色的烟,没有看到过紫色的烟,这是怎么回事呢?”课堂上,我们没有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课后,我及时把杂志上看到的一位老师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文章和大家分享,并表扬那个学生:“你看,你提的问题多么有价值呀!”
2. 多维评价
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他们一旦拥有了“问题眼光”和“问题头脑”,他们对学习活动的情感体验、智慧技能、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方法都会有明显的改观。我们要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你真会发现!你很善于动脑筋!你想的跟别的同学不一样!你思考得更加深入了,你真会读书!你的知识面真丰富……学生的多元收获,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
(作者单位: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
1. 在比较分析中提出问题
教学四年级下册《燕子》一课第二自然段时,我这样引导:二三月间,春暖花开,万物都苏醒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文中哪句话直接写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呢?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老师说:这里的“赶来”其实就是——“飞来”的意思。(在“赶”字下加着重号)马上有学生提问:那怎样地飞才叫“赶”呢?小燕子们当时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呢?正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都知道春天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而现在文章中说“赶”来了,语感敏锐的学生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去辨别“飞、赶”的区别,感悟小燕子那种焦急、快乐。有学生甚至说到:我好像看到了小燕子出发之前的兴致勃勃,飞来过程中的匆匆忙忙,飞到以后的兴高采烈。进而有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小燕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地从南方赶来呢?”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了课文的学习,此时俨然幻化成了一只小燕子,在想着我为什么这么着急地飞来呢?从而更深入地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前面描写的如诗如画的美丽春景。
2. 在认知体验冲突中提出问题
教学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第四自然段:“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我先请同学们静静地聆听母亲唱的歌谣,再请大家读这一段文字。优美、悦耳、动听的歌谣大家都深深地陶醉了。就在此时,有几个同学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母亲的歌声是芳香的呢?”是呀,“音韵”本来是听的,现在书上却用了表示嗅觉的芳香一词来形容,这与学生的认知体验有冲突,从而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从听歌声,到谈感受,再到品读书上描写的句子,老师是有意创设了一种文体情境,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于是同学们在读读、议议中体会到了母亲的歌声是那样沁人心脾,如花的香味一般芬芳四溢,令人陶醉,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转换教学的方式
1. 生生互动,让问题在学生中流转
传统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互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不仅可以学生问,老师答,更可以学生质疑问难,然后学生之间相互启迪、讨论、评价、反馈,思想的交锋,智慧的启迪,形成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场景。学了《黄山奇松》,有学生说:“我觉得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大名松合起来是黄山的象征才比较好,为什么作者说迎客松是黄山的象征呢?”我就把这个问题抛还给学生:“大家讨论一下。”有的学生说:“一般最有代表性的事物是一个,不会是三个的。”有的学生说:“迎客松迎客松,欢迎客人到黄山来,多好呀!”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中,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2. 课内外整合,让问题引发可持续学习
许多语文课外学习是一种预习,或者阅读课外书籍等。现在的语文课外学习,可以将课堂上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面对的可能是书本,可能是大自然,可能是家庭,可能是网络。学完《泉城》之后,一位平时很关注国家大事的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问题。我从电视上看到济南的泉水汩汩地往外冒,十一黄金周时到济南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据介绍说济南前几年泉水几乎枯竭,近几年经过治理,又奇迹般地恢复了泉城的壮观景象。我想问问,为什么济南的泉水前几年也会枯竭呢?他们经过怎样的治理才恢复的?我们无锡的天下第二泉是否也能重现当年的景象呢?”真是语出惊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那位同学知识面的开阔性,思维的创造性,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老师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既认真学习了课文,又关注到社会生活,老师也要向你学习呢!感兴趣的话课外可以去研究一下。”学生的脸上漾起了幸福的笑容,他也一定会有与之相关的课可持续性学习。
三、 改变评价的策略
1. 延时评价
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阅读经验、心理因素的影响,在自主阅读文本时,其阅读关注点、阅读的深度、广度和成人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就注定了学生的质疑是五花八门、凌乱无序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的判断和筛选,哪些问题是有研究价值的,哪些问题可以暂时放一放,还有哪些问题是不必当场解决的,可以延时进行评价。学习《望庐山瀑布》,我们班有学生问:“为什么日照香炉生紫烟?我只看到过白色的烟,没有看到过紫色的烟,这是怎么回事呢?”课堂上,我们没有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课后,我及时把杂志上看到的一位老师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文章和大家分享,并表扬那个学生:“你看,你提的问题多么有价值呀!”
2. 多维评价
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他们一旦拥有了“问题眼光”和“问题头脑”,他们对学习活动的情感体验、智慧技能、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方法都会有明显的改观。我们要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你真会发现!你很善于动脑筋!你想的跟别的同学不一样!你思考得更加深入了,你真会读书!你的知识面真丰富……学生的多元收获,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
(作者单位: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