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创设提问的情境
  1. 在比较分析中提出问题
  教学四年级下册《燕子》一课第二自然段时,我这样引导:二三月间,春暖花开,万物都苏醒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文中哪句话直接写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呢?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老师说:这里的“赶来”其实就是——“飞来”的意思。(在“赶”字下加着重号)马上有学生提问:那怎样地飞才叫“赶”呢?小燕子们当时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呢?正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都知道春天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而现在文章中说“赶”来了,语感敏锐的学生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去辨别“飞、赶”的区别,感悟小燕子那种焦急、快乐。有学生甚至说到:我好像看到了小燕子出发之前的兴致勃勃,飞来过程中的匆匆忙忙,飞到以后的兴高采烈。进而有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小燕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地从南方赶来呢?”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了课文的学习,此时俨然幻化成了一只小燕子,在想着我为什么这么着急地飞来呢?从而更深入地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前面描写的如诗如画的美丽春景。
  2. 在认知体验冲突中提出问题
  教学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第四自然段:“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我先请同学们静静地聆听母亲唱的歌谣,再请大家读这一段文字。优美、悦耳、动听的歌谣大家都深深地陶醉了。就在此时,有几个同学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母亲的歌声是芳香的呢?”是呀,“音韵”本来是听的,现在书上却用了表示嗅觉的芳香一词来形容,这与学生的认知体验有冲突,从而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从听歌声,到谈感受,再到品读书上描写的句子,老师是有意创设了一种文体情境,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于是同学们在读读、议议中体会到了母亲的歌声是那样沁人心脾,如花的香味一般芬芳四溢,令人陶醉,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转换教学的方式
  1. 生生互动,让问题在学生中流转
  传统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互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不仅可以学生问,老师答,更可以学生质疑问难,然后学生之间相互启迪、讨论、评价、反馈,思想的交锋,智慧的启迪,形成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场景。学了《黄山奇松》,有学生说:“我觉得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大名松合起来是黄山的象征才比较好,为什么作者说迎客松是黄山的象征呢?”我就把这个问题抛还给学生:“大家讨论一下。”有的学生说:“一般最有代表性的事物是一个,不会是三个的。”有的学生说:“迎客松迎客松,欢迎客人到黄山来,多好呀!”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中,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2. 课内外整合,让问题引发可持续学习
  许多语文课外学习是一种预习,或者阅读课外书籍等。现在的语文课外学习,可以将课堂上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面对的可能是书本,可能是大自然,可能是家庭,可能是网络。学完《泉城》之后,一位平时很关注国家大事的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问题。我从电视上看到济南的泉水汩汩地往外冒,十一黄金周时到济南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据介绍说济南前几年泉水几乎枯竭,近几年经过治理,又奇迹般地恢复了泉城的壮观景象。我想问问,为什么济南的泉水前几年也会枯竭呢?他们经过怎样的治理才恢复的?我们无锡的天下第二泉是否也能重现当年的景象呢?”真是语出惊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那位同学知识面的开阔性,思维的创造性,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老师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既认真学习了课文,又关注到社会生活,老师也要向你学习呢!感兴趣的话课外可以去研究一下。”学生的脸上漾起了幸福的笑容,他也一定会有与之相关的课可持续性学习。
  三、 改变评价的策略
  1. 延时评价
  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阅读经验、心理因素的影响,在自主阅读文本时,其阅读关注点、阅读的深度、广度和成人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就注定了学生的质疑是五花八门、凌乱无序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的判断和筛选,哪些问题是有研究价值的,哪些问题可以暂时放一放,还有哪些问题是不必当场解决的,可以延时进行评价。学习《望庐山瀑布》,我们班有学生问:“为什么日照香炉生紫烟?我只看到过白色的烟,没有看到过紫色的烟,这是怎么回事呢?”课堂上,我们没有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课后,我及时把杂志上看到的一位老师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文章和大家分享,并表扬那个学生:“你看,你提的问题多么有价值呀!”
  2. 多维评价
  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他们一旦拥有了“问题眼光”和“问题头脑”,他们对学习活动的情感体验、智慧技能、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方法都会有明显的改观。我们要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你真会发现!你很善于动脑筋!你想的跟别的同学不一样!你思考得更加深入了,你真会读书!你的知识面真丰富……学生的多元收获,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
  (作者单位: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它将传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之中,并赋予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将传统的劳动技术与教育进行了重组和拓展,从而超越了传统劳动教育与技术的课程内涵。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下,怎样发挥劳技的作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呢?  一、 与研究性学习联姻,提升劳技教育价值  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期刊
【背景】  苏教版品社教材(六年级下册)第8课《可怕的物种入侵》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以及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知道有害物种入侵的方式;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教材分为“奇怪的现象——难以估量的损失——防患于未然”三个部分。在“奇怪的现象”部分介绍了水中恶魔——食人鱼,是亚马逊河流域特有的物种,被当地人称为“水鬼”“水中恶魔”。仅在巴西的一个州
期刊
有效教师有许多共性的人格特征,其中首要的就是激励性人格。  他们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对学生很支持,充满热情。他们很自信,会帮助学生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务,通过不同方式的激励,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多的满足。他们讲课全身心投入,极富表现力,充满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他们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很耐心,坚定地认为学生能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  他们热心而幽默,为学生建立一个支持性的、轻
期刊
课堂教学节奏过快,学生往往来不及思考,生生交流不易充分,感悟和体验也不容易深刻。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教育是“慢”的艺术。学生学习不能指望一朝一夕掌握很多知识和技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内容和掌握知识的规律,把握时机,该快的时候要快,该慢的时侯一定要慢。对教学中的关键内容、重点环节,定要放慢节奏,精心发掘,细细品味,文火慢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悟透,弄懂,以更好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期刊
哲学家罗素认为,数学“拥有至高的美”。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挖掘和捕捉数学课中蕴含的美的因素,通过以境激情,动手操作,有效追问,拓展素材,让学生品味数学的美。这学期笔者上了一堂《平面图形的密铺》,对此感受颇深。  一、 创设情境,使学生泛起想象的涟漪  教育家杜威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绪,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绪的开始阶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设计适当的情境,让学生依托表象、联想和想像等展开
期刊
2012年,央视记者街头随访,询问“你幸福吗”。面对镜头,被釆访者反应各异。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总会扪心自问:幸福是什么?我幸福吗?带着这样一个疑问,今年暑期,我认真阅读了毕淑敏老师的《破解幸福密码》,有茅塞顿开之感。  在书中,我读到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学会用荷尔蒙去寻找幸福。这儿的荷尔蒙特指一种内分泌系统,一种名叫内啡肽的化学物质,它与吗啡类似,能让我们持续地感知幸福。它是我们身体自产自销的,
期刊
科学带给我们日新月异的变化,它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联。“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天才之人始于孩提”。如何培养幼儿从小对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呢?  一、 让幼儿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一切教育活动源于生活,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幼儿生活及周围环境为基础,使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例如,在认识秋天时,我引导幼儿观察树木、天气的变化,周
期刊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师生间通过对话交流来实施互动。即时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有效的即时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如何让即时评价做到有效呢?  一、 锤炼即时评价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特别是课堂评价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锤炼评价语言,通过真诚
期刊
长期担任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最会冲动,他们冲突的后果也会比较严重,面对他们的矛盾冲突,班主任扮演的角色也必须是全方位的。  一、 巡逻不止的“联防队员”  小学生,作为攻击性冲动强烈的群体,其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往往不能三思而后行,只要一时兴起便不顾任何后果。作为班主任,随时观察、巡视可以避免冲突的发生,或者也可以把冲突遏制于摇篮之中。课间活动是最容易发生冲突的时间,这时作为班主任
期刊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教什么?语文教师可能思考不是很多,导致阅读教学内容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要提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益,教学内容的研究是重要的抓手之一。  从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他们将文本内容与教学内容画上了等号,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文本内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也提出教师使用教材,不应是“教教材”,而该是“用教材”。将语文教材与教学内容划等号的做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