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一家杂志约稿,题为“那些世纪老人,教给我们的事”。四位老人分别是叶曼、杨绛、张充和、黄永玉。这些睿智、优雅的老人都被世人尊称为先生,在他们身上该有多少精彩的回眸,令世人驻足凝望。走近这几位老人,品味他们的人生故事,你会发现传统文化是生动的、活泼的,书香门第永远都散发着淳厚的人文幽香,毫无疑问,他们都属于那个年代的骄子,荣光绽放直至今日。
“生命是一座玫瑰园或是尘世地狱,全在自己的一念,一个女人拥有了智慧才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命运与人生”。叶曼老师国学底子深厚,讲课深入浅出,妙语连珠,深受后生爱戴,晚年致力于传统文化与佛学的传播,弟子三千,有教无类。耄耋之年,仍然活跃在各种国学、佛学讲坛上,孜孜不倦,向世人播撒一颗祥和的种子。躬身行道,大愿三千,想必她一定会乘愿再来,倒驾慈航,届时我一定再做您的弟子。
张充和先生一生醉心艺术,多才多艺,却始终保持着老派文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高风亮节。“时在盛年,一袭暗色旗袍,素雅玲珑,并无半点浓妆,说笑自如”,她家世显赫,是著名“张家四姐妹”中的小妹,新中国解放之初,她随夫君定居美国,在哈佛、耶鲁等大学执教中国书法和昆曲。每日晨起,磨墨练字,吟诗填词;但写字、画画、拍曲、做诗都是自己玩玩,从来不想拿出来给人看。她是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边写边干,像飞鸟掠过天空,天空卻没有任何痕迹。这位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于2015年6月18日凌晨在安睡中无疾离世,享年102岁。
杨绛先生刚刚洗净污秽回家了,她在一百岁时候发表了一段感言:“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优越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若是人能把每一天当成生命中最后一天,一定是把自己检点得干干净净,带着洁净的灵魂回家,视死如归。
目前唯一只有黄永玉老先生在世,多年前我走进他画室的时候,他就曾说自己是一个会过日子的人。印象中他很健谈,浑身充满活力,潇洒自在。无论是绘画、写作、设计、样样有声有色且掷地有声。在他眼里掌握人生命运的只能是自己,只要信念尚在,激情尚存,他就不会停止心灵与艺术的碰撞。这种碰撞愈是激烈,他便愈能找到创意的源泉,人生最大的喜悦他认可的是:遇见了彼此的那一盏灯,你点燃了我的激情,我照亮了你的梦想,尔后不离不弃、执子之手一路同行。如今这位已是92岁高龄的老人,虽历经磨难但仍然向着太阳奔跑,衷心祝愿这位老将健健康康再活三十年。
前一阵子朋友发来一段视频,一位身着民国藏蓝长袍、袖子外卷、露着白边的儒雅男士,在深情地介绍一本民国时候的小学课本。他声音温润,语速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竹机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机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语言朴实,情感浓烈,我连着看了两篇,跟着他一起读诵,妙不可言。有一次这位朋友说他们拿着这套书去找杨绛先生,没想到先生翻开第一篇后,立马书声琅琅背了下去,一点儿都不打磕巴。杨绛先生说这是她小时候读过的课本,掐指一算,95年!
岁月留痕,可这些老先生的容颜无一例外都十分耐读,带着浓浓的书卷气,将时光雕刻成一道优雅的风景,写在眉眼之间。每次读了我都在揣摩,她们内心经受过怎样的熏陶才有如此温婉的外表,眼神那么明亮可人,真的像一盏灯,能照进你心里。今儿得知有这么美的国文课本,似乎有了答案。当你一遍遍诵读着“明月将出,虫声四起,时高时低,时远时近,其声不一。”心气儿应该是高昂的,有歌声在流淌,空气中充满一种光明气象。
时光若能倒流,回到20世纪初,在晨钟暮鼓时分,我随私塾里的先生或是家中父母一起琅琅阅读国学经典,那将是最美的回忆,妆点我一生的成长。20世纪民国初年出版《妇女杂志》,倡导女学,提倡女性接受新式教育,有“一技之能、一艺之长”,有知识的女子治家能更有方,分担丈夫家事之重,更好担当相夫教子的责任。
幼儿养性、少年养志,如果女子能受到教育,“挥翰墨而为信札、簿记而演珠算、经纪出入而无谬误”,便一定能在自己的“半边天”内撑起一道炫目的风景。文章里的杨绛、张充和、叶曼先生自小饱读诗书,温润如玉,无疑都是夫君的贤内助、子女的好榜样。言传身教,育人先育己。将来我若办女学,是一定要号召学生们从这些老人身上参悟何谓风骨才情、又何谓气质优雅。女孩子从小学得洒扫庭院、知懂进退,饮食服饰勤俭有序,日后自然能整洁可风、恬静温婉。熟读《四书五经》的少年,其行为举止一定不会乱来,言语间透着温良恭俭让的厚道。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已追不起时尚,愿意守住一处老屋,听一段旧旋律,读书喝茶、写点文字。出差到了某个城市,一定要抽空去逛逛当地博物馆,那些精美的器物,隔着厚厚的玻璃也能与艺人们对话:当一位远离尘世喧嚣的艺人,偏居一隅只为复活手中这件龙泉青瓷之时,其内心一定是毫无杂质,“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倾国倾城的完美品质,见证的是“美成在久”的百年工匠精神,倾其所有只为拥抱红尘。你若安静,世界便看见了你,如同那些世纪老人,不管站在哪一个时间节点,浑身都散发出深沉、优雅的精神光芒,与智者同行,你必与众不同。
“生命是一座玫瑰园或是尘世地狱,全在自己的一念,一个女人拥有了智慧才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命运与人生”。叶曼老师国学底子深厚,讲课深入浅出,妙语连珠,深受后生爱戴,晚年致力于传统文化与佛学的传播,弟子三千,有教无类。耄耋之年,仍然活跃在各种国学、佛学讲坛上,孜孜不倦,向世人播撒一颗祥和的种子。躬身行道,大愿三千,想必她一定会乘愿再来,倒驾慈航,届时我一定再做您的弟子。
张充和先生一生醉心艺术,多才多艺,却始终保持着老派文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高风亮节。“时在盛年,一袭暗色旗袍,素雅玲珑,并无半点浓妆,说笑自如”,她家世显赫,是著名“张家四姐妹”中的小妹,新中国解放之初,她随夫君定居美国,在哈佛、耶鲁等大学执教中国书法和昆曲。每日晨起,磨墨练字,吟诗填词;但写字、画画、拍曲、做诗都是自己玩玩,从来不想拿出来给人看。她是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边写边干,像飞鸟掠过天空,天空卻没有任何痕迹。这位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于2015年6月18日凌晨在安睡中无疾离世,享年102岁。
杨绛先生刚刚洗净污秽回家了,她在一百岁时候发表了一段感言:“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优越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若是人能把每一天当成生命中最后一天,一定是把自己检点得干干净净,带着洁净的灵魂回家,视死如归。
目前唯一只有黄永玉老先生在世,多年前我走进他画室的时候,他就曾说自己是一个会过日子的人。印象中他很健谈,浑身充满活力,潇洒自在。无论是绘画、写作、设计、样样有声有色且掷地有声。在他眼里掌握人生命运的只能是自己,只要信念尚在,激情尚存,他就不会停止心灵与艺术的碰撞。这种碰撞愈是激烈,他便愈能找到创意的源泉,人生最大的喜悦他认可的是:遇见了彼此的那一盏灯,你点燃了我的激情,我照亮了你的梦想,尔后不离不弃、执子之手一路同行。如今这位已是92岁高龄的老人,虽历经磨难但仍然向着太阳奔跑,衷心祝愿这位老将健健康康再活三十年。
前一阵子朋友发来一段视频,一位身着民国藏蓝长袍、袖子外卷、露着白边的儒雅男士,在深情地介绍一本民国时候的小学课本。他声音温润,语速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竹机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机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语言朴实,情感浓烈,我连着看了两篇,跟着他一起读诵,妙不可言。有一次这位朋友说他们拿着这套书去找杨绛先生,没想到先生翻开第一篇后,立马书声琅琅背了下去,一点儿都不打磕巴。杨绛先生说这是她小时候读过的课本,掐指一算,95年!
岁月留痕,可这些老先生的容颜无一例外都十分耐读,带着浓浓的书卷气,将时光雕刻成一道优雅的风景,写在眉眼之间。每次读了我都在揣摩,她们内心经受过怎样的熏陶才有如此温婉的外表,眼神那么明亮可人,真的像一盏灯,能照进你心里。今儿得知有这么美的国文课本,似乎有了答案。当你一遍遍诵读着“明月将出,虫声四起,时高时低,时远时近,其声不一。”心气儿应该是高昂的,有歌声在流淌,空气中充满一种光明气象。
时光若能倒流,回到20世纪初,在晨钟暮鼓时分,我随私塾里的先生或是家中父母一起琅琅阅读国学经典,那将是最美的回忆,妆点我一生的成长。20世纪民国初年出版《妇女杂志》,倡导女学,提倡女性接受新式教育,有“一技之能、一艺之长”,有知识的女子治家能更有方,分担丈夫家事之重,更好担当相夫教子的责任。
幼儿养性、少年养志,如果女子能受到教育,“挥翰墨而为信札、簿记而演珠算、经纪出入而无谬误”,便一定能在自己的“半边天”内撑起一道炫目的风景。文章里的杨绛、张充和、叶曼先生自小饱读诗书,温润如玉,无疑都是夫君的贤内助、子女的好榜样。言传身教,育人先育己。将来我若办女学,是一定要号召学生们从这些老人身上参悟何谓风骨才情、又何谓气质优雅。女孩子从小学得洒扫庭院、知懂进退,饮食服饰勤俭有序,日后自然能整洁可风、恬静温婉。熟读《四书五经》的少年,其行为举止一定不会乱来,言语间透着温良恭俭让的厚道。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已追不起时尚,愿意守住一处老屋,听一段旧旋律,读书喝茶、写点文字。出差到了某个城市,一定要抽空去逛逛当地博物馆,那些精美的器物,隔着厚厚的玻璃也能与艺人们对话:当一位远离尘世喧嚣的艺人,偏居一隅只为复活手中这件龙泉青瓷之时,其内心一定是毫无杂质,“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倾国倾城的完美品质,见证的是“美成在久”的百年工匠精神,倾其所有只为拥抱红尘。你若安静,世界便看见了你,如同那些世纪老人,不管站在哪一个时间节点,浑身都散发出深沉、优雅的精神光芒,与智者同行,你必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