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8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17分)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歌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做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有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1.根据文章的内容,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作者的观点,作为歌谣的生命的重叠,在诗歌中失去主要地位的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谣在文字产生后被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音乐舞蹈是上古人民用作抒情的主要手段。
B.最初的诗歌保留了歌谣的原有形式。
C.乐器产生以后,徒歌便不复存在了。
D.乐工们演奏搜集来的歌谣是为了反映百姓的心声。
E.后来的《诗经》,原先都是带谱儿的乐歌。
5.根据文中的叙述,简述《诗经》中诗歌的大致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21分)
江南蓑衣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与安详。满目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弥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回家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或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远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蒙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一种平常的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地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还是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不辞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繁忙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就融入城市街衢的喧嚣里了。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地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6.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一诗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不辞而别”,句中“逃离”一词的意思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地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句子分别采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请分析这些修辞方法在句中的表达效果。(4分)
(1)“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全文看,“江南蓑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分条列举。(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1.①__________,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________,泠泠作响;______,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论语·泰伯》)
④户庭无尘杂,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⑤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⑥鸡声茅店月,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⑦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_。(李商隐《无题》)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14题。(8分)
晚春
■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2.韩愈,字_____,与柳宗元同为“______”的倡导者,列为“______八大家”之首。(2分)
13.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7分)
田单将攻狄①,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
齐婴儿谣曰:“大冠若箕,修剑拄颐,攻狄不能下,垒于枯丘!”
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②,立则丈插③,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亡日尚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④,西有菑上之娱⑤,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
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枹鼓之,狄人乃下。
(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田单:战国时齐人,以功封安平君。②蒉(kuì):草编的袋子。③丈插:即“杖锸”,拄着铁锹。④夜邑:地名。⑤菑上:地名。
15.《战国策》是一部___________体史书,相传由____________(朝代)刘向编撰。(2分)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上车弗谢而去 ②复齐墟
③修剑拄颐 ④而驰乎淄、渑之间
17.找出与“坐而织蒉”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谈笑而死B.人非生而知之者
C.三月而不克之也D.而士卒无生之气
18.下列句中与其他三句用字方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亡日尚矣B.单有心,先生志之矣
C.为士卒倡曰D.乃厉气循城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有心,先生志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③自然段在写法上运用____________手法;全文揭示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2分)
A: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__。”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①,可谓至圣矣!
B:大史公叙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公卿特起则曰“列传”,此其例也。其列孔子为世家,奚其进退无所据耶?孔子,旅人也,栖栖衰季之世,无尺土之柄,此列之传宜矣,曷为世家哉?岂以仲尼躬将圣人之资,其教化之盛,舄奕万世②,故为之世家以抗之?又大非极挚之论也。
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处之世家,仲尼之道不从而大;置之列传,仲尼之道不从而小。而迁也自乱其例,所谓多所抵牾者也③。
[注]①折中:取正,用以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准则。②舄奕:连绵不断的样子。③抵牾:抵触。
21.在A文的横线上填写名句: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 。(1分)
22.A文中提到的“六艺”除了《诗》、《书》、《易》,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史记》的写作中使用了五种体例,除了B文中所提及的本纪等三种外,还有 和 。(2分)
23.A文中,司马迁将天下君王及众多贤人与孔子对比,是为了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表述)(3分)
24.B文中,作者推测司马迁把孔子列入世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25.B文中对于司马迁的解释和其后文章作者的辩驳,你更倾向哪一方?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7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70分)
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入学典礼上,校长每年都要向全体师生特别介绍一位新生。去年,校长隆重推出的,是一个自称会做苹果饼的女同学。大家都感到奇怪,耶鲁不乏多才多艺的人,怎么只推荐一个特长是做苹果饼的人呢?最后校长自己揭开了谜底。原来,每年的新生都要填写自己的特长,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选择诸如运动、音乐、绘画等等,从来没有人以擅长做苹果饼为卖点,因此这位同学便脱颖而出。
请你以“展现自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17分)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歌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做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有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1.根据文章的内容,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作者的观点,作为歌谣的生命的重叠,在诗歌中失去主要地位的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谣在文字产生后被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音乐舞蹈是上古人民用作抒情的主要手段。
B.最初的诗歌保留了歌谣的原有形式。
C.乐器产生以后,徒歌便不复存在了。
D.乐工们演奏搜集来的歌谣是为了反映百姓的心声。
E.后来的《诗经》,原先都是带谱儿的乐歌。
5.根据文中的叙述,简述《诗经》中诗歌的大致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21分)
江南蓑衣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与安详。满目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弥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回家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或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远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蒙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一种平常的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地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还是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不辞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繁忙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就融入城市街衢的喧嚣里了。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地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6.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一诗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不辞而别”,句中“逃离”一词的意思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地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句子分别采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请分析这些修辞方法在句中的表达效果。(4分)
(1)“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全文看,“江南蓑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分条列举。(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1.①__________,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________,泠泠作响;______,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论语·泰伯》)
④户庭无尘杂,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⑤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⑥鸡声茅店月,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⑦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_。(李商隐《无题》)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14题。(8分)
晚春
■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2.韩愈,字_____,与柳宗元同为“______”的倡导者,列为“______八大家”之首。(2分)
13.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7分)
田单将攻狄①,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
齐婴儿谣曰:“大冠若箕,修剑拄颐,攻狄不能下,垒于枯丘!”
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②,立则丈插③,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亡日尚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④,西有菑上之娱⑤,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
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枹鼓之,狄人乃下。
(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田单:战国时齐人,以功封安平君。②蒉(kuì):草编的袋子。③丈插:即“杖锸”,拄着铁锹。④夜邑:地名。⑤菑上:地名。
15.《战国策》是一部___________体史书,相传由____________(朝代)刘向编撰。(2分)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上车弗谢而去 ②复齐墟
③修剑拄颐 ④而驰乎淄、渑之间
17.找出与“坐而织蒉”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谈笑而死B.人非生而知之者
C.三月而不克之也D.而士卒无生之气
18.下列句中与其他三句用字方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亡日尚矣B.单有心,先生志之矣
C.为士卒倡曰D.乃厉气循城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有心,先生志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③自然段在写法上运用____________手法;全文揭示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2分)
A: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__。”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①,可谓至圣矣!
B:大史公叙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公卿特起则曰“列传”,此其例也。其列孔子为世家,奚其进退无所据耶?孔子,旅人也,栖栖衰季之世,无尺土之柄,此列之传宜矣,曷为世家哉?岂以仲尼躬将圣人之资,其教化之盛,舄奕万世②,故为之世家以抗之?又大非极挚之论也。
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处之世家,仲尼之道不从而大;置之列传,仲尼之道不从而小。而迁也自乱其例,所谓多所抵牾者也③。
[注]①折中:取正,用以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准则。②舄奕:连绵不断的样子。③抵牾:抵触。
21.在A文的横线上填写名句: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 。(1分)
22.A文中提到的“六艺”除了《诗》、《书》、《易》,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史记》的写作中使用了五种体例,除了B文中所提及的本纪等三种外,还有 和 。(2分)
23.A文中,司马迁将天下君王及众多贤人与孔子对比,是为了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表述)(3分)
24.B文中,作者推测司马迁把孔子列入世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25.B文中对于司马迁的解释和其后文章作者的辩驳,你更倾向哪一方?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7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70分)
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入学典礼上,校长每年都要向全体师生特别介绍一位新生。去年,校长隆重推出的,是一个自称会做苹果饼的女同学。大家都感到奇怪,耶鲁不乏多才多艺的人,怎么只推荐一个特长是做苹果饼的人呢?最后校长自己揭开了谜底。原来,每年的新生都要填写自己的特长,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选择诸如运动、音乐、绘画等等,从来没有人以擅长做苹果饼为卖点,因此这位同学便脱颖而出。
请你以“展现自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