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多数伴随有其它器官严重疾患,或者难以配合医生进行早期的关节功能康复;患者必须具备满足手术要求的全身状况及良好的精神状态,同时要对人工关节置换术有合理的预期。通过有效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根据老年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做好心理疏导,术前有效治疗心血管病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术后严密观察,防止原有心血管病发作,做好用药、饮食及基础护理,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关节置换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31-01
在我国还有一个特点,即多数患者在寻求关节置换时,关节疾病已至晚期,存在严重的关节畸形和骨缺损等情况。这更需要医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灵活的处理手术中出现的复杂情况。根据老年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做好心理疏导,术前有效治疗心血管病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术后严密观察,防止原有心血管病发作,做好用药、饮食及基础护理,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尽早进行康复训练。通过有效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使病人早日康复。
1做好术前护理
评估病人的精神状况和心理状态。多数病人表现为焦虑、抑郁,对疾病过分担心,对手术存在恐惧感,担心出院后无人照顾,对别人的言语表情及周围环境敏感多疑,希望受到周围人员的关心重视,一旦自尊心受挫,往往迁怒于医护人员,百般挑剔、被动依赖、悲伤自怜,部分高龄病人入院后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愿意做,变得软弱无力,希望更多的亲友探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护士应根据病人的心理需要,及时给予心理安慰,耐心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及疾病恢复的过程。入院时热情接待、主动介绍自己,介绍病区环境;住院后经常巡视,关心体贴病人、鼓励其说出心中感受和需求。给予细心、持久而热忱的照料和支持、安慰,鼓励家属多探望、陪伴、照顾,适当鼓励、表扬病人,充分维护其个性,以增强其康复的信心,以免病人因心理变化而加重原有的病情。对高血压病病人系统降压治疗达到130/90mmHg左右3d;冠心病病人常规治疗改善心肌供血情况后或有心绞痛病人治疗平稳1周;窦性心动过缓者试用山莨菪碱心率可增加,对有症状者使用临时起搏器;对心脏彩超评价有心功能不全而临床无典型症状者,提前用转换酶抑制剂和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等联合应用3d-5d。做好各项常规检查、术前准备及术前训练。
2术后护理要素
高龄心血管病病人循环系统发生明显的衰退,动脉粥样血管硬化、心肌收缩相对减弱、心血管不能适应正常时的应激状态。行关节置换术后,加上手术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如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因此,术后护士要多巡视病人,观察病情,严密观察病人意识、面色,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肢体功能情况,如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协助抢救。高龄病人手术后,由于生理机能减退,基础代谢降低,对能量需求减少,钙及铁的需求增加。术后早期,应指导病人进食低脂、高维生素、含水分多、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术后第3天起,应指导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高锌饮食,少辛酸麻辣,多补充水果蔬菜,以利大便通畅。老年人记忆力、听力、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加上心血管疾病给药方案的复杂,易造成错服、漏服药物等不良后果;由于器官储备功能及身体内环境稳定机制随年龄增加而衰退,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及安全幅度均明显下降。
3药物治疗的选择
护士在进行药物治疗指导前,首先要做好给药前的护理评估,了解病人是否有某些药物的禁忌证、生理情况及用药能力,如视力、记忆力、精神状况是否正常以及对所用药物是否信赖等。确认老年人在用药中的不安全因素。根据评估情况采取具体的指导措施。保持皮肤整洁,加强翻身,定时按摩受压部位,骶尾部置防压疮垫,以防压疮发生。鼓励病人咳嗽、排痰,经常叩背,嘱咐病人做深呼吸和上肢扩胸运动,以防止肺部感染。保持外阴部清洁卫生,嘱病人多饮水,以保持尿液的机械冲洗作用,预防泌尿道感染。高龄心血管病行关节置换术的病人,常有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和管壁损伤的病理状态,这3大因素则正是形成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术后常规给低分子肝素7d左右抗凝治疗,抬高患肢,利于静脉回流,使用循环泵治疗,促进血液循环,尽早开始功能锻炼,离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
4康复指导
术后前3d,软枕垫高患肢约20cm,指导病人进行患肢足趾、踝关节跖屈、背伸及旋转活动及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静态收缩锻炼,开始行持续被动活动锻炼,从屈膝0°-40°开始,运动时速度宜慢,每天3次,每次30min,此后逐渐增加屈曲角度。术后第3天,加强健肢活动,收缩大腿、臀部肌肉,协助病人床上坐起,双手撑床面。小腿下垂至床边,进行膝关节的主动伸屈运动,活动量应循序渐进,以能耐受为宜。术后第4天开始,病人在床边练习站立,扶助行器,腰背伸直站立5min-10min后上床休息片刻。如病人无特殊不适,可进行行走训练,要求病人尽量以上肢的支撑力缓解下肢负重,可借助助行器做行走步态训练,训练病人的平衡能力,进一步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术后康复训练是关节置换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关节置换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31-01
在我国还有一个特点,即多数患者在寻求关节置换时,关节疾病已至晚期,存在严重的关节畸形和骨缺损等情况。这更需要医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灵活的处理手术中出现的复杂情况。根据老年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做好心理疏导,术前有效治疗心血管病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术后严密观察,防止原有心血管病发作,做好用药、饮食及基础护理,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尽早进行康复训练。通过有效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使病人早日康复。
1做好术前护理
评估病人的精神状况和心理状态。多数病人表现为焦虑、抑郁,对疾病过分担心,对手术存在恐惧感,担心出院后无人照顾,对别人的言语表情及周围环境敏感多疑,希望受到周围人员的关心重视,一旦自尊心受挫,往往迁怒于医护人员,百般挑剔、被动依赖、悲伤自怜,部分高龄病人入院后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愿意做,变得软弱无力,希望更多的亲友探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护士应根据病人的心理需要,及时给予心理安慰,耐心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及疾病恢复的过程。入院时热情接待、主动介绍自己,介绍病区环境;住院后经常巡视,关心体贴病人、鼓励其说出心中感受和需求。给予细心、持久而热忱的照料和支持、安慰,鼓励家属多探望、陪伴、照顾,适当鼓励、表扬病人,充分维护其个性,以增强其康复的信心,以免病人因心理变化而加重原有的病情。对高血压病病人系统降压治疗达到130/90mmHg左右3d;冠心病病人常规治疗改善心肌供血情况后或有心绞痛病人治疗平稳1周;窦性心动过缓者试用山莨菪碱心率可增加,对有症状者使用临时起搏器;对心脏彩超评价有心功能不全而临床无典型症状者,提前用转换酶抑制剂和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等联合应用3d-5d。做好各项常规检查、术前准备及术前训练。
2术后护理要素
高龄心血管病病人循环系统发生明显的衰退,动脉粥样血管硬化、心肌收缩相对减弱、心血管不能适应正常时的应激状态。行关节置换术后,加上手术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如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因此,术后护士要多巡视病人,观察病情,严密观察病人意识、面色,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肢体功能情况,如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协助抢救。高龄病人手术后,由于生理机能减退,基础代谢降低,对能量需求减少,钙及铁的需求增加。术后早期,应指导病人进食低脂、高维生素、含水分多、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术后第3天起,应指导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高锌饮食,少辛酸麻辣,多补充水果蔬菜,以利大便通畅。老年人记忆力、听力、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加上心血管疾病给药方案的复杂,易造成错服、漏服药物等不良后果;由于器官储备功能及身体内环境稳定机制随年龄增加而衰退,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及安全幅度均明显下降。
3药物治疗的选择
护士在进行药物治疗指导前,首先要做好给药前的护理评估,了解病人是否有某些药物的禁忌证、生理情况及用药能力,如视力、记忆力、精神状况是否正常以及对所用药物是否信赖等。确认老年人在用药中的不安全因素。根据评估情况采取具体的指导措施。保持皮肤整洁,加强翻身,定时按摩受压部位,骶尾部置防压疮垫,以防压疮发生。鼓励病人咳嗽、排痰,经常叩背,嘱咐病人做深呼吸和上肢扩胸运动,以防止肺部感染。保持外阴部清洁卫生,嘱病人多饮水,以保持尿液的机械冲洗作用,预防泌尿道感染。高龄心血管病行关节置换术的病人,常有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和管壁损伤的病理状态,这3大因素则正是形成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术后常规给低分子肝素7d左右抗凝治疗,抬高患肢,利于静脉回流,使用循环泵治疗,促进血液循环,尽早开始功能锻炼,离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
4康复指导
术后前3d,软枕垫高患肢约20cm,指导病人进行患肢足趾、踝关节跖屈、背伸及旋转活动及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静态收缩锻炼,开始行持续被动活动锻炼,从屈膝0°-40°开始,运动时速度宜慢,每天3次,每次30min,此后逐渐增加屈曲角度。术后第3天,加强健肢活动,收缩大腿、臀部肌肉,协助病人床上坐起,双手撑床面。小腿下垂至床边,进行膝关节的主动伸屈运动,活动量应循序渐进,以能耐受为宜。术后第4天开始,病人在床边练习站立,扶助行器,腰背伸直站立5min-10min后上床休息片刻。如病人无特殊不适,可进行行走训练,要求病人尽量以上肢的支撑力缓解下肢负重,可借助助行器做行走步态训练,训练病人的平衡能力,进一步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术后康复训练是关节置换手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