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写作议论文,通常需要运用摆事实的方法阐释道理。然而,不少考生只是盲目引用事例,力图“让事实说话”,而不善于引例之后适时“论理”。这就导致了议论文中事例堆砌、引例不当、以叙代议等弊端频频出现,造成文体特征不明显,论证没有力度。在写作议论文时运用事实素材是有一定技巧的,考场作文更要熟谙此道。
一 切忌以叙代议
以叙代议,就是论证不够,叙述来凑。在引用事例时不厌其烦,事情的经过甚至细节都作一一赘述,叙述文字占据了大量篇幅,显得叙述有余、论证不足,文体不伦不类,自然就谈不上论证的力度和深度了。如2014年高考重庆卷失误文《高举责任的大旗》,文章引用吴斌一例:
我们直到现在都不会忘记“最美司机”吴斌,他虽然早早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他精神长存,虽死犹生。吴斌驾驶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途中,突然有一块铁块像炮弹一样从空中飞落下来,击碎了车辆前挡风玻璃,砸向他的腹部和手臂。面对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吴斌强忍剧痛,换挡,刹车,将车缓缓停好,拉上手刹,开启双黄灯,以一名职业驾驶员的高度敬业精神,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动作,确保了旅客安然无恙,而他自己却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年仅48岁。
作者用大量文字交代事情经过,叙述成分太多,而没有充分展开议论,显得叙多议少,文体特征不明显。使用这则素材可删繁就简,只保留与主题相关的核心内容。如:
吴斌面对飞来的横祸,强忍身体的剧痛,将车辆缓缓停稳,确保了旅客安然无恙,而他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二 注意点面结合
考场作文因为字数的限制,不可能随心所欲,恣意驰骋。因此,当备用素材比较多时,不能平均用墨,就要学会取舍:首选的素材重点引用,可适当展开,是为“点例”;次选素材尽量压缩,几则素材以并列的形式呈现,言简意赅,是为“面例”。点面结合,不仅内容更加充实,而且行文活泼多变。如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高分作文《创新铸就辉煌》片段:
历史上,商鞅变法让秦国从众多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从而统一天下;赵武灵王顺应形势需要,冲破重重阻碍,果断实行“胡服骑射”的政策,最终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理想;而堂堂大清王朝在经历繁盛之后闭关锁国,因循守旧,不思改革,最终验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大胆创新,在经济领域,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发展策略;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解决方案;在外交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灵活原则。这让中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全面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赞誉。
作者用商鞅、赵武灵王、大清王朝三例形成“面例”,再用中国领导人大胆创新的“点例”相佐证,内容丰富,正反对比,详略有致,论证有力。
三 务求繁简适当
每个考生的大脑信息库里可能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而在选择使用时,对那些新颖别致、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以及不为人熟知的事例,应该适当展开,以此增添看点,增强吸引力;相反,对那些人们熟知的“经典”事例,可作简笔处理,一语带过。这样,既可以保证繁简有致,突出亮点,又能节省笔墨,确保行文简洁干练。如:
①当东野圭吾获得推理小说“三冠王”的称号时,想必他也不得不感激那个曾经默默坚持、不懈耕耘的自己。连续几次入围直木奖却都与之擦肩而过,他被讥讽为“最为直木奖所厌弃的男人”。然而,他在推理世界里摸索前行从未止步,在复杂人性中洞若观火永不退缩。大胆地突破本格推理框架,他深刻探讨人性善恶,最终成就了《嫌疑人X的献身》这一高峰,被尊为“新一代推理天王”。(2015年高考湖北卷高分作文《声震世界必长久缄默》)
②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成红楼巨著,歌德用一辈子的岁月酿造《浮士德》,卢米埃尔兄弟十几年反复试验揭开电影放映的秘密,两院元勋师昌绪为祖国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2015年高考湖北卷高分作文《泉眼无声惜细流》)
例①对人们不太熟悉的东野圭吾一例适当展开,以凸显文章的趣味性、新颖性,紧紧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例②对读者熟悉的数则事例则一笔一事,干练利落,毫不拖沓。
四 力避陈词滥调
事例选用的标准有很多,其中规避老生常谈、崇尚新奇别致当是重要标准之一。不要动辄屈原、苏轼、陶渊明,一味在古人堆里寻救兵;而要开阔视野,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用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气息的事例扮靓自己的文章。如2015年高考福建卷高分作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片段:
成功需要敢于面对荆棘的勇气。2011年的内地首富梁稳根,他的成功之路就曾布满荆棘。初涉社会,毫无经验的他开始艰苦创业,贩羊,做酒,做玻璃纤维,开发有色金属焊料……这些尝试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伏尔泰说:“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唯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梁稳根并没有被失败打倒,而是以大无畏的勇气决定走一条新的路——发展重工业。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前无古人的,周遭的冷嘲热讽铺天盖地而来。可是,他下定决心,执意用勇气去开拓这条新路。事实胜于雄辩,最终“三一重工”让“中国制造”在国际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近几年,谈及成功商人的例子,考生总喜欢举马云的例子。殊不知,除了马云,中国还有很多成功商人,比如梁稳根。这则素材内容新颖且具轰动效应,无疑会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力,给文章增加看点。
五 巧用试题材料
对于试题呈现的材料,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大胆“拿来”,为我所用。如果用得恰到好处,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可以使行文紧扣题旨,以免“跑偏”。当然,引用试题材料不能照搬照抄,而要根据表达需要,选好切入点,做好取舍。同时,要瞄准引用契机,安排好引用的合适位置,做到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1)开头引用。根据文章立意,选取试题材料的某一点或某一侧面,对原材料进行高度提炼概括,顺势引出论题,充当引子。如2015年高考重庆卷高分作文《等一等又何妨》一文的开头一段:
看到作文材料,我的内心忽然颤抖起来。之所以颤抖,是因为这只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小事,居然让乘客那么不静心。其实,等一等又何妨?
(2)中间引用。行文中将试题材料顺手拈来,不动声色地嵌入字里行间,既可以用作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又可以巧妙点题,以防偏离中心,可谓一箭双雕。如2015年高考重庆卷高分作文《微善亦是正能量》中有这样一段:
看了小男孩要求司机等一等他的妈妈,乘客先是抱怨后是沉默的故事后,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我们追求的正能量不一定存在于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身上,也不一定只存在于轰轰烈烈的故事中,它在平凡人身上甚至小孩身上也能得到体现。真正的可贵,不是一个人做多大的善事,而是一个人可以时时处处行善,哪怕微善。
作者由试题材料巧妙延伸,以小见大,回归到“微善亦是正能量”的主题上来,恰如其分,扣合了主旨。
六 涵盖古今中外
要想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在事例选用上要防止单一化,各事例的内涵不能包容,不能交叉,更不能重合,应兼顾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领域,涵盖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往往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如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满分作文《为自己插上一双创新的翅膀》一文,引用了我国著名绘画大师齐白石、德国柏林大学著名教授普朗克、“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事例,广涉中外名人,兼具不同门类,全方位阐述创新的意义,说理透彻深刻、不容置疑。
一 切忌以叙代议
以叙代议,就是论证不够,叙述来凑。在引用事例时不厌其烦,事情的经过甚至细节都作一一赘述,叙述文字占据了大量篇幅,显得叙述有余、论证不足,文体不伦不类,自然就谈不上论证的力度和深度了。如2014年高考重庆卷失误文《高举责任的大旗》,文章引用吴斌一例:
我们直到现在都不会忘记“最美司机”吴斌,他虽然早早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他精神长存,虽死犹生。吴斌驾驶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途中,突然有一块铁块像炮弹一样从空中飞落下来,击碎了车辆前挡风玻璃,砸向他的腹部和手臂。面对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吴斌强忍剧痛,换挡,刹车,将车缓缓停好,拉上手刹,开启双黄灯,以一名职业驾驶员的高度敬业精神,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动作,确保了旅客安然无恙,而他自己却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年仅48岁。
作者用大量文字交代事情经过,叙述成分太多,而没有充分展开议论,显得叙多议少,文体特征不明显。使用这则素材可删繁就简,只保留与主题相关的核心内容。如:
吴斌面对飞来的横祸,强忍身体的剧痛,将车辆缓缓停稳,确保了旅客安然无恙,而他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二 注意点面结合
考场作文因为字数的限制,不可能随心所欲,恣意驰骋。因此,当备用素材比较多时,不能平均用墨,就要学会取舍:首选的素材重点引用,可适当展开,是为“点例”;次选素材尽量压缩,几则素材以并列的形式呈现,言简意赅,是为“面例”。点面结合,不仅内容更加充实,而且行文活泼多变。如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高分作文《创新铸就辉煌》片段:
历史上,商鞅变法让秦国从众多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从而统一天下;赵武灵王顺应形势需要,冲破重重阻碍,果断实行“胡服骑射”的政策,最终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理想;而堂堂大清王朝在经历繁盛之后闭关锁国,因循守旧,不思改革,最终验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大胆创新,在经济领域,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发展策略;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解决方案;在外交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灵活原则。这让中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全面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赞誉。
作者用商鞅、赵武灵王、大清王朝三例形成“面例”,再用中国领导人大胆创新的“点例”相佐证,内容丰富,正反对比,详略有致,论证有力。
三 务求繁简适当
每个考生的大脑信息库里可能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而在选择使用时,对那些新颖别致、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以及不为人熟知的事例,应该适当展开,以此增添看点,增强吸引力;相反,对那些人们熟知的“经典”事例,可作简笔处理,一语带过。这样,既可以保证繁简有致,突出亮点,又能节省笔墨,确保行文简洁干练。如:
①当东野圭吾获得推理小说“三冠王”的称号时,想必他也不得不感激那个曾经默默坚持、不懈耕耘的自己。连续几次入围直木奖却都与之擦肩而过,他被讥讽为“最为直木奖所厌弃的男人”。然而,他在推理世界里摸索前行从未止步,在复杂人性中洞若观火永不退缩。大胆地突破本格推理框架,他深刻探讨人性善恶,最终成就了《嫌疑人X的献身》这一高峰,被尊为“新一代推理天王”。(2015年高考湖北卷高分作文《声震世界必长久缄默》)
②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成红楼巨著,歌德用一辈子的岁月酿造《浮士德》,卢米埃尔兄弟十几年反复试验揭开电影放映的秘密,两院元勋师昌绪为祖国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2015年高考湖北卷高分作文《泉眼无声惜细流》)
例①对人们不太熟悉的东野圭吾一例适当展开,以凸显文章的趣味性、新颖性,紧紧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例②对读者熟悉的数则事例则一笔一事,干练利落,毫不拖沓。
四 力避陈词滥调
事例选用的标准有很多,其中规避老生常谈、崇尚新奇别致当是重要标准之一。不要动辄屈原、苏轼、陶渊明,一味在古人堆里寻救兵;而要开阔视野,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用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气息的事例扮靓自己的文章。如2015年高考福建卷高分作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片段:
成功需要敢于面对荆棘的勇气。2011年的内地首富梁稳根,他的成功之路就曾布满荆棘。初涉社会,毫无经验的他开始艰苦创业,贩羊,做酒,做玻璃纤维,开发有色金属焊料……这些尝试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伏尔泰说:“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唯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梁稳根并没有被失败打倒,而是以大无畏的勇气决定走一条新的路——发展重工业。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前无古人的,周遭的冷嘲热讽铺天盖地而来。可是,他下定决心,执意用勇气去开拓这条新路。事实胜于雄辩,最终“三一重工”让“中国制造”在国际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近几年,谈及成功商人的例子,考生总喜欢举马云的例子。殊不知,除了马云,中国还有很多成功商人,比如梁稳根。这则素材内容新颖且具轰动效应,无疑会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力,给文章增加看点。
五 巧用试题材料
对于试题呈现的材料,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大胆“拿来”,为我所用。如果用得恰到好处,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可以使行文紧扣题旨,以免“跑偏”。当然,引用试题材料不能照搬照抄,而要根据表达需要,选好切入点,做好取舍。同时,要瞄准引用契机,安排好引用的合适位置,做到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1)开头引用。根据文章立意,选取试题材料的某一点或某一侧面,对原材料进行高度提炼概括,顺势引出论题,充当引子。如2015年高考重庆卷高分作文《等一等又何妨》一文的开头一段:
看到作文材料,我的内心忽然颤抖起来。之所以颤抖,是因为这只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小事,居然让乘客那么不静心。其实,等一等又何妨?
(2)中间引用。行文中将试题材料顺手拈来,不动声色地嵌入字里行间,既可以用作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又可以巧妙点题,以防偏离中心,可谓一箭双雕。如2015年高考重庆卷高分作文《微善亦是正能量》中有这样一段:
看了小男孩要求司机等一等他的妈妈,乘客先是抱怨后是沉默的故事后,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我们追求的正能量不一定存在于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身上,也不一定只存在于轰轰烈烈的故事中,它在平凡人身上甚至小孩身上也能得到体现。真正的可贵,不是一个人做多大的善事,而是一个人可以时时处处行善,哪怕微善。
作者由试题材料巧妙延伸,以小见大,回归到“微善亦是正能量”的主题上来,恰如其分,扣合了主旨。
六 涵盖古今中外
要想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在事例选用上要防止单一化,各事例的内涵不能包容,不能交叉,更不能重合,应兼顾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领域,涵盖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往往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如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满分作文《为自己插上一双创新的翅膀》一文,引用了我国著名绘画大师齐白石、德国柏林大学著名教授普朗克、“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事例,广涉中外名人,兼具不同门类,全方位阐述创新的意义,说理透彻深刻、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