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丰碑 永垂史册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406507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若担任广东省老促会12年会长,带领老促会“一班人”,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不懈促进,业绩辉煌
  我们敬爱的林若会长走了。他把他生命最后的12年宝贵时光全部献给了老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老区人民的好儿子。
  2001年初,省老促会理事长罗天在任内不幸去世。任仲夷、刘田夫等老领导大力推举林若接挑他的担子。2001年4月,经理事大会选举,众望所归,林若成为省第五届老区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后改称会长)。
  林若这一生担任过许多很重要的领导职务,而他担任的最后一个职务,竟是个社团组织的理事长。
  从20岁出头就活跃在广东东江革命根据地的东纵老战士,林若对老区有深情厚义,心里始终装着老区人民。大家选他当理事长,他觉得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广东革命老区遍布全省21个地市、96个县(市、区)、51185条村庄、2532万人口。要帮助老区解决的突出困难问题很多,老区人民对老促会的期望很大。而老促会的组成人员都是些甘当老区建设“义工”的离退休老人。林若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肩上的担子很重。
  林若知道,老促会无权无钱,工作条件艰苦。大家没有报酬,只有奉献。要做好工作,为老区人民多办好事实事,只能发扬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那种精神,那股劲。他经常引用中央领导的话鼓励大家说:“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付出巨大牺牲,我们有责任帮助老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否则,我们就难于向烈士交代,向人民交代。我们要有使命感,担负起责任,为促进老区建设奉献力量。”
  刚上任的那些日子,林若思绪不宁,他反复琢磨,作为一个特殊社团组织的老促会,该干些什么?工作重点在哪里?怎样才能有效促进老区建设?
  根据多年领导工作的经验,林若意识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决策权。
  于是,上任伊始,林若就发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入革命老区调查研究,出以亲身,问民于情,问民于策,从实际出发,理清了工作思路,决定了工作方针。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老区人民解决“读书难、行路难、看病难”。
  在此后的12年里,林若想老区人民所想,急老区人民所急,一心一意为老区人民谋福祉。他带领省老促会“一班人”,紧紧依靠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投入100多个亿,为解决老区人民“读书难、行路难、看病难”而促成了老区小学、老区公路和老区卫生院改造建设三大工程,取得辉煌的成绩,堪称广东老区建设史上的三座丰碑,永垂史册,光耀千秋。
  第一座丰碑:
  改造了3888所老区破危小学
  2001年5月27日,林若回到数十年前他曾经战斗过的和平县下车镇丰梅村,了解老区建设情况。听取了村干部的汇报后,徒步登山寻访当年游击队驻地。他在杂草丛生的一间房舍前伫立良久,深情地对陪同他的县委书记钟木邦说:“当年,这里的人民对我们部队支持很大,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啊!”下山后,林若视察了丰梅小学。他看到孩子们在樑爆柱倾、墙体开裂的破危课室里上课,心里一阵悸动。他似乎已经找到了感觉。此后几天,林若接连视察了一批乡村小学,又听了县教育局的汇报,他对陪同的县委领导说:“解放50多年了,小学校舍还这样破残,对不起老区人民啊!”
  2002年夏天,林若到了他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湛江调研,这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红土地。夏日湛江,热风吹雨,又热又湿又闷,暑气逼人。汽车在廉江崎岖的山道上颠簸穿行,林若同志不言热,不说累。中午时分,林若同志到了廉江市塘蓬镇视察六环小学。他看到,该校五、六年级两个班100多位孩子在校内露天的场地搭棚上课,使用的课桌破损严重,而且全没有抽屉,学生们自己用麻绳穿织成网兜放书本。林若抚摸着那一张张斑驳的桌面,以沉重的声音问陪同的镇领导:“像这样的学校,塘蓬镇有多少?”镇领导的回答显然未能让林若满意。他使劲地挥一挥手说:“我要看你们镇好、中、差三种不同类型的学校。”晌午已过,林若忘却饥饿和疲劳,直奔该镇的六深小学和黄教小学,察看校舍,与校长、教师交谈,仔细了解学校破危情况。
  第二天,林若又马不停蹄地来到湛江著名的革命老区东海岛,视察了东简镇破烂不堪的赤岭小学。当他了解到该镇还有几所这样破危的小学后,他眉头紧锁,心里愧疚不安。
  那两年,林若还先后到了潮汕的潮州、陆丰,韶关的翁源、曲江、仁化、乐昌,清远的连州、阳山、清新,肇庆的怀集、封开、德庆,茂名的化州、信宜,江门的台山、恩平,足迹遍及南粤老区大地,亲眼看到了真实情况,亲耳听到了真话,民间疾苦,心底波澜:“我们欠老区人民的太多了,现在只能从培养老区后代入手,报答老区人民。”
  林若回到省老促会,同原省政协副主席、省老促会常务副理事长肖耀堂和原省司法厅厅长、省老促会常务副理事长曾洪等交换了在粤东和粤西了解到老区小学破危的严重情况,肖耀堂、曾洪等同志也相继深入老区小学进行调查研究。
  省老促会几位主要决策者经过调研,对新一届老促会该抓什么,工作重点在哪里,心中已经有数了。为了统一省老促会“一班人”的认识,林若又带领各副理事长和部分理事,分成17个调研组,深入15个市、23个县(市)的贫困老区乡镇,在当地老促会的配合下,实地调查老区建设情况,了解老区的困难和问题,倾听老区人民的呼声。
  一百多份的调查报告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老区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由于老区多处于偏僻山区,耕地面积少,资源缺乏,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以致经济发展缓慢,老区人民“读书难、行路难、看病难、饮水难、照明难”等问题仍很突出。而这几个“难”中,老区人民“读书难”、基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低下的状况,特别令老同志们震惊。
  调查组实地察看了一批破危小学,它们大多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群众投工献料,土法上马,由当地泥水匠建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多数地基下陷,墙体变形,栋梁虫蛀,屋顶爆裂;有的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在“普九”、“改危”、“改薄”中“三个一点”(上级支持一点,乡镇配套一点,群众自筹一点)赶工建起来的,属于“三无”(无设计图纸、无证施工、无质检验收)工程,使用旧材料,建筑质量差,已变成C级或D级危房。由于无钱修缮,这些危房仍在使用。有的用几十根木柱支撑着,师生们在随时都会坍塌的教室上课;有的雨天停课,晴天仍在上课。有少数小学校舍还是一百几十年前建的老祠堂。群众说这些学校是“清朝的房子,民国的桌子,新中国的课本子,21世纪的小孩子”。据调查统计,这种破危小学占了老区小学的30%多。   更使老同志们揪心的是,调查材料显示,老区农村还有占总数10%─15%的适龄儿童失学辍学。参加调查的老同志们每到一所学校,背后都跟着一群没读书的小孩,看着穷孩子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他们心里骤然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欠债”感。“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一定要帮助他们圆读书的梦!”
  林若召开省老促会理事长会议,对调查掌握的大量第一手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大家都动了感情,争着发言。老区困难很大,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老促会能力有限,眉毛胡子一把抓、四面出击不行,可零敲碎打又解决不了问题,怎么办?经过认真讨论,取得了一致的意见:百年大计,育人为本,抓教育扶贫!振兴教育,培养人才,是发展老区经济,改变落后面貌的根本。抓教育,要从基础抓起,从小学抓起。当务之急,就是要改造那些破烂不堪的学校,为教书育人营造一个安全良好的环境。
  要改造三四千所的老区小学,需要一大笔钱。钱从何来?
  林若与一帮老干部开始到珠三角地市政府那里去“化缘”,林若的老部下们见到老书记为教育筹款,纷纷慷慨支持。“那时候,我一张口,大家多少都会给一点。”说起当年的“化缘”,林若笑了。“他们给多少?多则,有几千万,少则,有一千万,最少几百万,我们从珠三角找到了突破口,筹集到了一些资金。”林若在珠三角六市共募捐到1.092亿元,改造了300多所老区破危小学。
  “化缘”终究不能完全解决老区破危小学改造的问题。2001年底,省老促会和省教育厅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呈送了《关于老区部分小学急需改建的情况报告》。林若亲自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李长春和当时的省长卢瑞华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广东老区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令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深为震撼。李长春书记在省老促会的报告上批示:“各市党政一把手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规范招投标,把这一好事做好。老促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深表谢意。”省长卢瑞华听了林若同志反映的情况和提出的建议后,当即表示支持。当省老促会提出,请省政府拨出专款,改造几百所破危小学,卢省长十分干脆地说:“来个整数,改造一千所吧!”卢省长还亲自审定由省教育厅统一设计的几套教学楼图纸。
  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全省改造老区破危小学成了各级政府行为。省政府由李鸿忠副省长直接抓,他亲自带领省教育厅长和扶贫办主任,到省老促会,一起商量改造老区破危小学事宜。并指定省教育厅会同省计委、省财厅、扶贫办和省老促会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全省老区小学“改危”实施方案。省里明确提出,“改危”工程实行“政府统一领导,教育部门主办,有关部门配合,老促会监督”的运作机制。
  在完成第一批“改危”1364所后,2003年,省政府继续拨款“改危”1000所。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采取多种措施严格监督,第二批小学“改危”工程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遵照省政府 领导的指示,省教育厅于2004年4月12日至18日,组织省、市督学、市教育部门干部和部分市老促会领导共110人,分成15个大组,对15个市92个县(区)782个镇的第二批1000所老区小学的“改危”工程进行检查验收,结论是:工程“造价低,质量好,上下满意”。省财政厅会同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委组织工作组,对2002、2003两年2000所老区小学“改危”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绩效评价。评价工作结束,他们在2004年5月18日写给省政府的专题报告中,充分肯定两批小学“改危”项目资金使用“安全完整,使用绩效良好”,“预定绩效目标基本实现”,还盛赞老区小学“改危”对老区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滚动效应”。
  广东大手笔改造老区破危小学的事迹,引起了中国老促会的关注和赞赏,2004年春节刚过,就派出《中国老区建设》杂志记者陈平到广东采访,写出专稿。《中国老区建设》2004年第5期,以《伟哉,南粤“希望工程”》的醒目标题,用6个整版刊登专稿全文。同时,以《老书记百年树人》为题刊登了记者专访林若理事长的文章,还以《“还债”意识实可贵》的评论文章作为“卷首语”,称赞广东以改造破危小学向老区人民“还债”的壮举。4月29日,中国老促会又以正式文件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老促会发出《关于印发“广东革命老区希望工程蓬勃发展”的通知》,推广广东的经验,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一些人看来,已经改造了那么多的破危小学,旧貌换新颜,功德无量了。再说,老同志们连续奋战了两年,已经疲惫不堪,也该歇歇脚了吧。可林若不是这样想。2003年四五月间,正是“非典”狂魔乱舞之时,林若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他带领省老促会“一班人”再次深入老区,重点摸查在完成一二批“改危”后,尚须“改危”的老区小学还有多少?这次历时20多天的深入调查发现,由于历史上欠账太多,虽然改造了两批,但仍有为数不少的一批破危小学急待改造。林若坚定地说:“接着干,争取再搞一批!”
  2003年11月28日,省老促会向省政府呈送了《关于第三批改造老区破旧小学的请示报告》,要求省政府再拨专款改造老区破危小学1184所。
  2004年4月,省老促会又要换届了。在老同志们的一致强烈要求下,林若连任理事长。林若当时已届“杖朝之年”,本该休息了,但第三批改造老区小学的报告未批,愿景未偿,众望喁喁,心怀耿耿,还得领着大家继续干。换届后的那些日子,老区人民翘首企盼,林若心急如燎。他不辞劳苦,奔走呼号,老区人民感动,省政府领导感动。2004年6月7日,省政府常务会议批准了省老促会关于第三批老区1184所小学改造的报告。林若悬在心上的一块石头落了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三批老区小学“改危”来之不易,对老区破危小学一所一所地调查核实花了半年多时间,上报审批又花了半年多时间,几经努力,历时一年多。来之不易,更要倍加珍惜。2004年7月6日,省老促会在广州召开省、市老促会理事长会议,对做好第三批老区小学“改危”工程作专门动员部署。林若强调,各市、县老促会要以更高的热情、更积极的态度、更严格的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第三批小学“改危”任务,达到党委、政府满意,老区人民满意,教育部门满意,老促会满意。   2005年春节前后,第三批老区小学“改危”工程一所接一所竣工。
  在林若的带领下,省老促会大力促进,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大力协同,用三年半时间,全省投入20亿元,改造了3888所老区破危小学。
  欢庆的鞭炮声、锣鼓声在南粤老区大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预示着老区教育事业的新春天到了!老同志们用双手托起了千千万万个明天的太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赞扬林若“功德无量”!
  第二座丰碑:
  修建了3万多公里老区镇通行政村路面硬化公路
  改造老区破危小学是件功在当代、利及子孙的好事。受到了老区人民的热烈赞扬,甚至有人还激动地喊出“林若万岁!”然而,林若的心并未因此而稍感轻松。他在一片赞扬声中,清醒地意识到,在解决了“读书难”后,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又提到了面前。因此,当第三批老区小学改造工程正在热火朝天进行时,他便以超前的意识向省老促会的老同志们提出了新的任务:由各副会长带领部分理事到各市、县(市、区)去调查研究老区公路建设问题。
  对此事他比谁都着急。大家还没下去,他已到了惠州。
  他要到黄山洞去看看。博罗县石坝镇的黄山洞,是有名的革命老区村。林若没想到,通往黄山洞的那条山路还是那么崎岖!他乘坐的汽车艰难地行驶在曲折的盘山道上,路面狭窄,坑洼不平,杂草丛生,17公里左右的路程,足足走了一个半小时。来到村委会办公室,林若顾不上休息,就和等待在那里的村民们座谈。当了解到村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政府尽快帮助他们修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公路时,他动情地对随行的县委领导同志说,老区人民为了革命的胜利付出了那么大的牺牲,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如今解放50多年了,我们再不帮助老区人民解决“行路难”的问题,怎么向革命烈士交代?怎么对得起老区群众?
  林若又与常务副理事长肖耀堂到河源调研。在市委书记梁伟发等领导的陪同下,他俩深入各县、镇,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后,回到市里,他和大家一起又对老区公路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重点与难点、等级与造价、投入与运作等等,过细地探讨了一番,取得了一致的认识。这时,林若的思路清晰了,决心也下定了:在基本完成老区小学改造任务后,立即推行老区行政村公路水泥硬底化建设。
  回到省里,林若马上召开理事长会议,进行讨论研究。各副理事长也汇报了到各地调研的情况,反映了老区人民对修公路的热切期望和各级党政领导对修好路的建议。省老促会“一班人”的思想认识统一了。
  2004年10月25日,省老促会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关于老区行政村水泥硬底化公路建设的调查与建议的报告》,不到三天时间,张德江书记就在省老促会的报告上批示:“赞成加快老区行政村公路建设的建议。第一,优先安排;第二,适当提高补助的标准;第三,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绝不能形成新的债务,把好事办坏;第四,区分情况,分类指导。”
  林若心里明白,省老促会抓老区行政村公路水泥硬底化建设这一着又抓准了。不仅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和老区干部群众的拥护,也得到了省委的支持。他当然也知道,张德江同志作为省委书记,他的批示很明确有力,但要贯彻落实起来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要做。他不怕困难,不怕艰巨。
  按张德江书记的批示,省委副书记欧广源批示省交通运输厅根据省老促会的建议提出实施方案。
  省交通运输厅于11月19日以粤交规[2004]660号文,向省政府办公厅写出报告,提出实施意见,并抄送省老促会。林若看了这个报告后,认为省交通厅提出的意见未能解决问题。为此,林若带领常务副理事长肖耀堂、曾洪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傅海等,于11月25日上午到省交通运输厅,与厅领导进行座谈。省交通厅领导也认为,省交通厅给省政府办公厅的报告(粤交规[2004]660号文)确实未能充分反映我省老区行政村公路建设的实际困难,所提“对所有山区县的革命老区行政村村道项目,在原10万元/公里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每公里增加2万元的补助”的意见,不能解决老区行政村通水泥硬底化公路的困难。经过座谈,双方一致认为,还是要按省老促会10月25日给省委、省政府的报告精神,提高对老区行政村公路建设的补助标准,即在原每公里补助10万元的基础上,每公里增加5万元的补助,而且,这笔钱要列入省财政一般预算安排。这笔款项落实后,由省交通运输厅负责核算,列入专项资金管好用好,专款专用。
  省老促会于2004年11月26日向省政府呈送了《关于提高老区行政村公路建设补助标准的报告》。省政府领导很重视,随即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决定,同意省老促会的报告。
  省财政的专项建设补助资金有着落了。但林若那颗悬着的心还没放下来。他想到,老区公路建设要比老区小学改造工程复杂得多,怎么搞呢?各地老促会的同志天天打电话到省老促会问怎么搞,省老促会也一下子拿不出办法来。中间也介绍过茂名、肇庆、清远的一些经验,但究竟怎样才能搞好,心中还没有底。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林若。
  2005年省、市老促会会长座谈会在阳江举行。11月9日,林若带领与会代表到阳春市参观,回程路过圭岗时,他看到有工程队在修路,他灵机儿一动,立即叫停车。他行走在新铺好的水泥硬底化公路上察看一番,随即与随队参观的阳春市交通部门领导和当地村干部群众攀谈,详细了解修路情况和办法,他心中豁然开朗。第二天,他在会议总结讲话中兴奋地说:“这次会议的一大收获是,解决了困扰我本人几个月的怎样搞好乡镇通老区行政村公路硬底化问题。”
  林若说,这个工作原本是交通公路部门搞的,人家已经早抓了,我们后来才插上手。情况不了解,老促会怎样促进这个工作呢?可以说,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几个月。这次到阳江开会,解决了这个问题,找到了好办法。首要的是使当地党委、政府和党政领导重视这个工作。阳江市委、市政府很重视,抓得很紧,很有办法。市里每公里补助两万元、县里也补两万元,市财政一年拨出1000万元支持公路硬底化建设。由于市、县两级重视,进展很快,明年基本可以完成任务。阳江的经验很值得学习推广。你们回去以后,争取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改造老区小学也好,公路建设也好,各个部门的收费都很厉害。修一公里公路,政府补助4万元,收费干掉了3万多,还能做什么?当地政府重视,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清远市党委、政府重视,一公里减免了3万多块钱。这个经验很好。所以,搞好村级公路硬底化建设要抓两头,一头是政府要加大投入,一头又要减免名目繁多的收费,两头一加一减,就等于每公里增加了3万多、5万多或7万多元。一下子一公里增加了7万多元,这是非常重要的呀!我们在阳春圭岗下车参观了那条十几公里的村道,一看一问,也看到办法了。我在那里问了,你们的镇村公路全市已经基本完成了,为什么能这么快啊?市交通局长说,我们修镇通村公路,把任务交给镇、村去承担,由市财政先拨出一部分经费作为修路周转金,等公路建成、验收后,才由交通部门结账付费。这样一来,群众把修路作为自己的任务,积极性就高了。实践证明,群众本身迫切要求要办的事,你把权力交给他们,他们一定会搞好。过去我们找不到办法,没有发现这个典型。现在有了这个典型,推广他们的经验,很快就能搞起来。   林若越讲越激动,他说,修路这个工作,早在第十个“五年计划”当中,就已经规定了沿海发达地区把公路修到村;中部地区修到乡镇;西部欠发达地区,地广人稀,就修到县。已经搞了几年了。有些积极性高的地方,像阳江,早在两年前已经抓了。钱从哪里来?钱从发公债、从世界银行贷款得来。钱放在交通部门那里,你把路修好验收后再给你,钱也不怕流失。你们回去以后,向当地领导汇报,学习他们的办法,就是依靠群众,村、镇负责,交通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协助,老促会监督。镇通行政村的路,按原来的基础,直就直,弯就弯,拐就拐,不要现在有钱了,硬要拉直它,这样又要占用耕地,又要增加经费,增加负担,路基又不实在。现在是修路的最好季节,要抓紧有利时机赶快搞,没有钱的借钱也要搞,搞了以后马上验收,交通部门给钱。你把任务直接交给了群众,交给了基层组织来督促、检查、完成,很多弊病就可以克服。
  省财政拨了专款,又找到了修路的好办法,老区公路建设全面展开了。但林若的心还一直在牵挂着这条路。全省老区公路修了一年多后,林若要求省老促会老同志再下去调查研究,了解公路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困难和问题。
  按照林若的要求,2007年8月至10月间,省老促会组织各副会长带领部分理事,分赴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江门、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云浮等15个市和从化市、增城市、佛山市高明区,在各地老促会的配合下,听取当地政府主管领导、交通局、老促会的汇报,实地察看部分路段,并与村民、村干部进行座谈,对老区镇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建设的进度、质量、存在问题等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跟踪调查,并听取了各地对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据这次调查统计,15个地级市和从化、增城、高明3个市(区),共有18127个老区行政村,计划修建镇通老区行政村公路里程3356l公里,至2007年9月末,已完成27105公里,占计划任务的81%。从总体上看,建设质量还算好。老区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的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很突出的问题。据统计,仍有6516公里未完成,占计划里程的19%,改造任务仍然很艰巨,主要困难是硬骨头路段难啃、配套资金难兑现、资金缺口大等。
  林若认真听取了各地调研的副理事长汇报调研情况后,他要求,对老区公路建设,省老促会要一促到底,要与交通部门紧密合作,加强检查督促,确保2009年按质按量完成任务。按林若的意见,省老促会将这次调查研究的结果写成了《我省老区镇通行政村公路建设情况、问题与建议》的报告,于2008年1月20日送给省交通厅,对完成全省老区公路建设任务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过七年的建设,到2009年底,广东省完成了4.8万公里镇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设目标任务(其中革命老区约3万公里)。至此,革命老区人民翘首企盼、省老促会努力促进解决老区人民“行路难”的问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时任省长黄华华等领导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投入50多亿元建成的3万多公里老区镇通行政村公路,是一条金光大道。老区人民说,这是一条致富路、幸福路,是广东老区建设史上又一座巍峨丰碑。
  林若为之欣慰,但还有一件大事让他放心不下,那就是困扰老区人民的“看病难”这个大难题。在他看来,这个问题是早就应该解决而未解决、早就应该回报却久久未能回报的。“还债”的心情让他寝食难安。“得赶快干,加紧干”,林若又下定了决心。
  第三座丰碑:
  改造建设了811所老区镇卫生院
  早在2004年秋,林若就派出省老促会陈全、邓星枢、蔡辉三位副理事长到阳江、江门、河源等市作了摸底性调查。林若看了他们的调查情况报告后,给常务副理事长肖耀堂写信说:“老区镇医疗问题,看起来也是一个重大问题,必须争取解决。”他提出,与卫生厅领导碰碰头研究一下。向他们汇报调查情况,并听取他们所掌握的情况,看有何要求,如何配合。他又提议,选一个有代表性的老区镇卫生院,全面调查他们需要解决的有哪些问题,一一列出清单,需要政府给予哪些补助(像老区学校一样一次性全面解决问题)。完成这些工作之后,老促会再专题研究一次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
  2005年9月12日,林若与肖耀堂同省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副主任董良田、省卫生厅副厅长彭炜等,就老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和老区农民“看病难”等问题进行座谈。
  为了全面摸清老区医疗卫生情况、探讨解决老区人民“看病难”的办法,2005年10月间,林若亲自带领省老促会各副理事长深入15个地级市、80个县(市、区)、800多个乡镇,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查研究。
  调查情况表明,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迅速发展,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严重滞后。不少地方还出现倒退现象。老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非常突出,群众说:“现在不怕穷,最怕病”,他们形容“一人大病全家愁,卖了猪鸡又卖牛,亲戚朋友受牵连,奔康路上又回头”。不少人病了无钱医,“小病拖,大病捱,病危才往医院抬”,有的只能眼巴巴“在家等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严峻。为此,老区农民热切盼望省委、省政府在帮助老区人民解决“读书难”、“行路难”后,再帮助解决“看病难”。
  省老促会通过调查研究认为,解决老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要以改造建设好乡镇卫生院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乡镇卫生院是搞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载体。把乡镇卫生院建设好,在业务用房、医疗器械和人员上保证一般的病都能看,而且价格便宜,就能让老百姓就近就医,有利于搞好预防以及对疾病的早诊早治,这是解决老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途径。但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老区镇卫生院困难重重,虽苦苦挣扎,仍难以为继。主要是:业务用房不足,而且大多破烂不堪;医疗设备残缺不全,不少卫生院医生靠探热针、听诊器、血压计“老三件”和“三个手指”为病人诊病;专业人才大量外流,医务人员素质低下;医疗业务严重萎缩,入不敷出,普遍欠债,人员待遇很差。许多卫生院为了生存,又把自己的困难转嫁到病患者身上,导致了“看病贵”。镇卫生院的问题不解决,阻滞老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老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难以解决。   省老促会2005年11月28日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关于我省老区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提出,首先要改革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恢复它公共卫生机构、非营利性公益事业单位的性质,不要作为营利性单位推上市场。同时建议由省政府拨出专款,用三年时间,改造建设好老区镇卫生院。
  2005年12月3日,时任省委张德江书记在省老促会的报告上批示:“解决老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包括镇卫生院建设问题,要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分步实施。这是一件大事,一定要认真研究。”
  根据张德江书记的批示,2006年2月15日上午,林若指示肖耀堂常务副理事长率省老促会主要负责同志到省卫生厅,与厅领导和厅机关有关处室负责人共同研究老区镇卫生院改造建设实施方案,达成了共识:一个老区镇改造建设好一所卫生院。根据各市老促会调查统计,除珠江三角洲6市外,全省老区农村有1079所镇级卫生院(后经省卫生厅和民政厅核实,确定了857所,后省卫生厅又核定为811所)。具体做法是:第一,分步实施,尽快启动。由于老区农民对解决“看病难”问题要求十分迫切、期望很高,省老促会建议,由省卫生厅统筹规划,做出实施方案,争取在2006年下半年选择若干试点率先启动,然后分批推进,争取三年左右全部搞完。第二,分级负责,发动群众。改造建设镇卫生院,各级都要负责,都要出钱出力。省财政要拨出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并按年度列入预算,保证资金到位。不足之数,由市、县(市、区)政府配套以及社会捐助解决。前几年改造老区破危小学的实践证明,只要省里拨出了专项经费,就会大大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社会各界乃至华侨、港澳同胞都会踊跃捐资,一定能筹集足够资金把老区镇卫生院建设好。第三,加强领导。参照改造老区破危小学的成功做法,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卫生部门主办,有关部门配合,老促会监督”的运作机制,各市、县成立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确保资金安全,足额到位,工程质量好,真正成为“德政工程”、“廉政工程”。
  2006年4月,省老促会向省政府报送了《关于尽快解决老区镇卫生院建设问题的报告》,林若亲笔在该报告写上:“请华华同志大力支持。”
  省老促会连续三年多的调查研究和先后三次向省委、省政府的报告提出的建议,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张德江书记亲自到梅州进行调查研究,并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进行研究,采取多项措施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2007年7月3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广东省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意见》。这个文件反映了省老促会的意见,较好地解决了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问题。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作为老区“民心工程”的镇卫生院改造建设工程迟迟未能启动。2006年11月,在河源召开的省、市老促会理事长座谈会上,林若很无奈地说:“老区镇卫生院建设问题,我们在去年年头就提出来了,所有镇级卫生院建设都要加强,以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后来发现有关部门不是很积极响应,这似乎在看法上有不同观点。有些人同意我们的意见,有些人认为农村卫生站很重要,主张每个行政村设一个卫生站,配一个医生,准备每年一村一站发一万块钱。既然在这方面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观点,我们还要等待。当然在等待中还要努力去争取。”
  林若没有气馁,不落实就争取落实。省老促会“一班人”又经过一年多的积极争取,终于有了结果。2008年4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听取了省老促会的工作汇报后明确表示:“解决老区人民看病难问题,我赞成。原则上同意你们的意见。争取在建国六十周年之前把这些乡镇卫生院的软硬件、设施、设备都解决。你们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这个问题,不能老没解决。因为这是第三次了,事不过三,第三次咱们就下决心把它解决掉。”
  2009年3月25日,常务副省长黄龙云主持召开有关会议,共筹得8.5亿元,解决了老区镇卫生院危房改造和购置医疗器械的资金。
  2009年6月10日,省政府在广州召开全省老区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动员部署会议。李容根副省长在讲话中强调,改造建设好老区镇卫生院,对于解决老区人民看病难看病贵很重要,每个老区镇都要改造建设好一所卫生院,让老区群众就近看病,“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
  在林若会长的带领下,省老促会经过连续八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促进,解决老区人民看病难的问题取得了重大胜利。据统计,2006年以来,各级财政共投入50.9亿元,完成了811所老区镇卫生院的改造建设任务。
  至此,林若会长带领老促会“一班人”,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不懈促进的老区小学、老区公路、老区卫生院三大改造建设工程已取得辉煌成绩,他要解决老区人民“读书难、行路难、看病难”的愿景也实现了。他兑现了上任时的诺言,他可以向革命烈士交代,向老区人民交代,向乡里交代了。
  老区人民也在心里为林若树立了一座巍峨的丰碑,永垂不朽!
其他文献
今年以来,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南雄市大力实施统筹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带动改善农村宜居环境,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农村宜居水平。  根据省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的要求,该市及早作出名镇名村建设规划,把自然地貌相近、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全安大坪村和水口河村2个村和乌迳镇高溯村、珠玑镇珠玑新村、水口镇河村祠堂小组、主田镇朝阳新村和帽子峰坪山移民新村等5个自然村作为今
期刊
1929年,时任红四军军长朱德率领官兵进驻丰顺马图村,留下了一串串感人肺腑的故事。  朱德深知粤东人民生活艰苦,他叫身边随员从马背上卸下一大袋从闽西准备带到井冈山的茶种赠给马头村茶农。此后,茶农把朱德夫妇赠送的茶种精心培育,并称它为“红军茶”。  1955年,马图老区人民怀着对朱德元帅夫妇崇敬的心情,把“红军茶”送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品尝。  丰顺县文宣队依据以上故事,编成“敬您一杯马图
期刊
丰顺县砂田镇黄花村,游客常年络绎不绝。探寻何因,离不开它厚重的文化气息,别具一格的客家民居,还有每逢二月,遍地金黄色的油菜花竞相绽放。丰顺县近年来按照“民富、村美、风正”的要求,不断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黄花村以其独具特色的田园式乡村旅游,大力融合当地的生态、人文特色,赢得了都市人的“芳心”,成为该县打造美丽乡村的成功范例。  “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赏农家景、
期刊
10月24日上午,省委老干部局、省社会科学院在广州举行《林若与广东改革开放》文集——《林若生态建设思想研究》、《怀念林若》出版(首发)座谈会。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龙云代表省委、省人大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黄龙云说,林若同志的思想、成就和风范,是广东人民的骄傲,他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是广大党员干部最为珍贵的无形资产,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黄龙云指出,编纂出版《林若与广东改革开放》文集,以此纪念林若同
期刊
在梅州最具特色的丹霞风景区——五指石,差干老圩背山岗上矗立着一座炮楼。据差干镇文化站谢站长介绍,炮楼是1927年前后为防御土匪而建,人称“白炮楼”,结构两层,用石灰夯墙,瓦顶,墙厚1尺2寸。在“白炮楼”附近的山头上还有两座规模较小的炮楼,因其用黄泥建造(夯土墙),人称“黄炮楼”。3座炮楼坐落在就近3个山头上,镇守一方平安。  1949年5月22日,平远县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第一支队第八
期刊
有“牡丹王”美誉的书画家、收藏家、慈善家程家焕,世居广州西关。“老西关”的珠江文化积淀,深深地浸润了程家焕的书画艺术与他为人行事的情趣。  广东南海和顺人的程家焕,1943年出生于广州。是广州市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市慈善会理事,广东省与广州市收藏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牡丹书画院名誉院长,广州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广州中国画会名誉会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世界教科文组
期刊
“革命老区发展研究”座谈会在京召开  6月17日,由红烛老区公益基金会发起资助的“革命老区发展研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领导和专家就老区今后如何更好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  基金管委会主任冀盛华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革命老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各种原因,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在《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的背景下
期刊
中央苏区创建时期,朱德、陈毅、朱云卿、罗荣桓、聂荣臻、粟裕、谭政、罗瑞卿、萧克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丰顺苏区留下了可贵革命足迹;丰顺还为中央苏区输送了李坚真(曾任中共闽粤赣妇委妇女部长、长汀县委书记、福建省委常委兼妇女部长等职)、李井泉等等一大批政治、军事指挥人才。  1929年6月、10月,红四军主要领导人陈毅两次到丰顺,丰顺苏区就开始与朱毛红军密切了关系。10月,红四军进入粤东北丰
期刊
节日里的中国客家博物馆,车水马龙、游人如织,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在欣赏客家瑰宝的同时,第五展厅“客家腾飞”中新增设的“三区三城”规划展,更带给他们对未来客都的全新的感受。  为探索一条不同于珠三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粤东西北其他地级市一样,梅州市开启了新一轮新型城市化进程,扩容提质正从战略变成现实:各县(市、区)一系列重大平台的建设,使城市发展空间大为拓展;而城市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创新,则让城市变得更
期刊
近日,在揭阳市“朝阳读书”活动总结表彰会上,普宁市第一中学、兴文中学、梅峰中学被授予先进集体,另有多人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学生。普宁市教育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普宁关工委的老同志是分不开的。  在开展“朝阳读书”活动中,普宁市关工委积极主动联合市教育局和有关部门,把中小学校作为主阵地,采取动员部署、主题演讲、征文论坛等多种形式,培养师生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使读书活动常规化、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