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高中历史的教育变革也是愈演愈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课堂质量,还要对学生的思维意识进行培养。高中历史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了解学生形成审辩性思维后的意义,开启学生的善问,思辨的能力,提高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高中历史教育经验,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审辩性思維培养的策略做逐一阐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解疑答惑。
高中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是大学学府的敲门砖。而人们对于历史的了解,对于历史的认知都是从进行审辩开始的。审辩思维是指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后,对于具体的问题或大的框架进行的审度和思辨。学生形成良好的审辩能力后可以对知识点产生充分的疑问与探究,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提升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高中历史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的问题
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目标
在现代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许多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只在乎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不去重视学生审辩性思维的形成,不能良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减少了学习的成效,不利于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课本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对于学生的历史审辩性思维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可是,有些历史教师并没有有效地去分析教材中的内容,忽略了大量的隐性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无法将历史的社会与实用性融入到课堂之中,不能将生活与学习相结合。
没有形成合适的教学方法
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讲述问题的答案,并没有有效地传授答辩的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懈怠,出现畏惧历史的心理,当面对众多的历史现象时,要深入地探究,掌握其中的内涵本质,挖掘出内在的规律,否则将很难把审辩性思维的培养塑造于学生身上。
高中历史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构建适宜的审辩性思维环境
管子曰:“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伤也。”教育的环境是学生学习水平增长的关键,学生能否培养出有效的审辩性思维,主要关乎于高中历史教师是否为其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意义和关联性进行重新的认知,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达到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爱护学生的良好状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激励、支持学生对于让自身产生疑惑的问题大胆审辩,建立起新型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十分钟专门留出来作为学生进行审辩的时间,使得学生把不同的知识点和有不同意见的题型表达出来,教师要耐心解答,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在审辩性思维的环境中不断蜕变,在班级内塑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让学生培养了审辩性思维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的授课水平。
树立合理的审辩性思维意识
让学生养成审辩性思维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其意识的塑造,教师要在教学主导者的观念上,把实际的教学行为融入其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信念,展开一种科学合理的思维,让学生形成审辩性思维养成的关键目标,促进其高中历史成绩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讲述“俄国十月革命”时,有些学生会把《布列斯特和约》与《马关条约》联系在一起,得出列宁同李鸿章一样都是卖国者的言论。可李鸿章只是慈禧太后的替罪羊,跟列宁的情况并不相同。当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言论后,许多教师便会对其进行批评,就算不批评也不会主动地去赞扬。如果高中历史教师要培育学生的审辩性思维,那么对于学生审辩意识的树立是必不可少的,当学生产生不同于教科书上的答案后,教师应当对其鼓励、称赞,然后再进行细致的讲解,使得学生明白,敢于审辩是引以为傲的,以此来让学生树立起合理的审辩思维意识。
结语
高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历史学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必不可少的科目,高中历史教师要坚持做到构建适宜的审辩性思维环境和树立合理的审辩性思维意识这两大方面,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加强自身的素养,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型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HB 160587)
高中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是大学学府的敲门砖。而人们对于历史的了解,对于历史的认知都是从进行审辩开始的。审辩思维是指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后,对于具体的问题或大的框架进行的审度和思辨。学生形成良好的审辩能力后可以对知识点产生充分的疑问与探究,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提升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高中历史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的问题
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目标
在现代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许多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只在乎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不去重视学生审辩性思维的形成,不能良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减少了学习的成效,不利于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课本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对于学生的历史审辩性思维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可是,有些历史教师并没有有效地去分析教材中的内容,忽略了大量的隐性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无法将历史的社会与实用性融入到课堂之中,不能将生活与学习相结合。
没有形成合适的教学方法
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讲述问题的答案,并没有有效地传授答辩的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懈怠,出现畏惧历史的心理,当面对众多的历史现象时,要深入地探究,掌握其中的内涵本质,挖掘出内在的规律,否则将很难把审辩性思维的培养塑造于学生身上。
高中历史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构建适宜的审辩性思维环境
管子曰:“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伤也。”教育的环境是学生学习水平增长的关键,学生能否培养出有效的审辩性思维,主要关乎于高中历史教师是否为其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意义和关联性进行重新的认知,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达到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爱护学生的良好状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激励、支持学生对于让自身产生疑惑的问题大胆审辩,建立起新型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十分钟专门留出来作为学生进行审辩的时间,使得学生把不同的知识点和有不同意见的题型表达出来,教师要耐心解答,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在审辩性思维的环境中不断蜕变,在班级内塑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让学生培养了审辩性思维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的授课水平。
树立合理的审辩性思维意识
让学生养成审辩性思维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其意识的塑造,教师要在教学主导者的观念上,把实际的教学行为融入其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信念,展开一种科学合理的思维,让学生形成审辩性思维养成的关键目标,促进其高中历史成绩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讲述“俄国十月革命”时,有些学生会把《布列斯特和约》与《马关条约》联系在一起,得出列宁同李鸿章一样都是卖国者的言论。可李鸿章只是慈禧太后的替罪羊,跟列宁的情况并不相同。当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言论后,许多教师便会对其进行批评,就算不批评也不会主动地去赞扬。如果高中历史教师要培育学生的审辩性思维,那么对于学生审辩意识的树立是必不可少的,当学生产生不同于教科书上的答案后,教师应当对其鼓励、称赞,然后再进行细致的讲解,使得学生明白,敢于审辩是引以为傲的,以此来让学生树立起合理的审辩思维意识。
结语
高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历史学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必不可少的科目,高中历史教师要坚持做到构建适宜的审辩性思维环境和树立合理的审辩性思维意识这两大方面,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加强自身的素养,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型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HB 160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