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心理行为。合作,是共同活动的基本条件,是集体凝聚力的核心,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它能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满足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有促进功能。在近几年的学习观摩实践中,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进入数学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本文谈谈自己对组织数学课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因此,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要注意落实以下几个要点。
1.科学组合、分工明确。
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构成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最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2.教师应把握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契机,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探究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良好的合作习惯培养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1)学会自主探索。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因为只有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看法,合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比较。 如上例“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探索中,教师让学生先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再在小组中交流,事实上就是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的观察和思考,这样对这些图形的共性就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独立的见解,再交流时就能各抒己见。
(2)学会交流与倾听。合作中,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二听一思一讲:一听是指要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发言;二听是指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一思是指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一讲是指要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清晰地表达给小组成员。
(3)学会反思与调整。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是学生的思维在经过合作中碰撞后的一次内化与升华。由于每一个学生 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各有差异,合作学习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师生、 生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经整理后形成解决方案。每个个体在与其他同学的成果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应认识到自己(或对方)想法的局限性和对方(或自己)想法的合理性,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4.教师要处理好角色意识,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作出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二、合作学习的体会及反思
我认为,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否则,合作将流于形式;我们还应要求小组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小组合作中得到提高;合作结束后还应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能大大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学生之间较为团结,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困难也减少了;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民主合作气氛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经历成功的体验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既可看到自己的长处,也发现自己的学习潜力,从而更加努力,更有信心投入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因此,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要注意落实以下几个要点。
1.科学组合、分工明确。
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构成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最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2.教师应把握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契机,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探究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良好的合作习惯培养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1)学会自主探索。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因为只有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看法,合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比较。 如上例“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探索中,教师让学生先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再在小组中交流,事实上就是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的观察和思考,这样对这些图形的共性就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独立的见解,再交流时就能各抒己见。
(2)学会交流与倾听。合作中,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二听一思一讲:一听是指要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发言;二听是指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一思是指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一讲是指要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清晰地表达给小组成员。
(3)学会反思与调整。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是学生的思维在经过合作中碰撞后的一次内化与升华。由于每一个学生 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各有差异,合作学习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师生、 生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经整理后形成解决方案。每个个体在与其他同学的成果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应认识到自己(或对方)想法的局限性和对方(或自己)想法的合理性,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4.教师要处理好角色意识,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作出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二、合作学习的体会及反思
我认为,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否则,合作将流于形式;我们还应要求小组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小组合作中得到提高;合作结束后还应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能大大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学生之间较为团结,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困难也减少了;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民主合作气氛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经历成功的体验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既可看到自己的长处,也发现自己的学习潜力,从而更加努力,更有信心投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