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 :颂雅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wenxing8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现在也是每个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现在社会各界对于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都高度重视,本文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旅游专业教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方面做了重要的分析。文章指出了高职旅游专业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及这种举措的重要意义,并就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深化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向对应的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专业 教学改革
  作为重要旅游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其特殊性受到了来自社会、业界专家与学者的高度关注,所以将高职旅游专业同非遗保护深度融合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突飞猛进,严重冲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空间,随着老一代的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不断老去,目前我国很多非遗面临着失传和消失的严重问题,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目前已经迫在眉睫。
  一、以非遗资源为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学校的深度融合能够为非遗的传承创造更加肥沃的土壤,在校园里创造一种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校园内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非遗基地,既可以建立非遗实践基地也可以建立非遗传承学校等,根据当地地区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非遗项目。利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在教学、研究、创新的优势,借助非遗基地的设立,更好地引导学生保护和传承非遗。目前当地政府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非遗进校园的支持力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以非遗名师为媒介
  非遗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非遗技能的传授问题。因为非遗的传承方式一般是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等传统的拜师学艺的方式,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本身不具备教授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学校要做通非遗传承人的思想工作,通过在学校里为大师设立非遗传承工作室或大师工作室等方式邀请大师来学校任教,并为大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研究、开发平台,让大师能够扎根旅游专业教学为广大学生教授非遗项目。非遗项目传承作为学科带头人,要首先通过学、帮、带的方式来让专业教师掌握非遗技艺,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知道和理解非遗知识、掌握非遗技艺,扩大非遗技艺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来学习和掌握非遗技艺,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
  三、以非遗课程为保障
  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专业,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材和教学计划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并重新修订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旅游专业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对当地的非遗知识进行普及,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纳入到专业课考核中去。同时要加大非遗课程的开发,要特别注意到非遗教材同普通教材的区别,非遗教材的编写只有邀请非遗传人或者研究非遗的专家才能够编写出高水平的教材。在高职旅游专业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非遗名师和专业教师联合的方式来开发非遗教材和完善非遗课程体系,通过完善的教学体系来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非遗文化素养,形成特色的旅游专业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人民的生活,它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着构建和重建,它是特定的地区和族群中不断地交流和互动中延续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才能焕发生命力,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所以,非遗课程在高职旅游专业的开立必须以培养能力为导向,强调在實践中培养学生的非遗知识和技能。因此,培养高技能型的非遗传承人才不能将教育教学的场所局限在教室、仿真实训室里,要走出课堂,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原生地去体味原汁原味的非遗文化,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中寻找非遗发展与创新的动力,实现非遗的活态保护与传承。
  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能够有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应该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更好地传承下去,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该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站在一个适宜的高度考虑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使其能够实现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让旅游经济效应与文化效应结合起来。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从高职院校的角度,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为切入点,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走进课堂,走进校园,给学生营造适宜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播者、接班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应有的保护,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门宇静.旅游类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专业建设研究——非遗旅游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J].中国培训,2015.
  [2]李佳.示范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探索与研究——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7.
  作者单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服装设计的不断发展,人们已不再满足服装保暖和遮羞的功能,对于服装设计的审美也开始不断提出全新的要求。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新疆的民族服饰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尤其是《蝶变》服装系列从无论从面料、技术还是到纹样、设计理念上都具有一定创新性,《蝶变》服装系列不但很好地传递出新疆民族服饰之美,而且也极具现代感和立体感,本文基于此以《蝶变》为例,对新疆民族服饰的创新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新疆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在推进工艺美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教学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教育路漫漫,对于教育工作而言,只有“更好”,变革传统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仍然是一项值得思考的话题。本文首先简述了工艺美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此基础上,又阐述了创新工艺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方式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 工艺美术设计专业 创新教学  在新中国70年的发展过程中,工艺美术设计教育趋向于完善,但是更优的教
期刊
摘要:在多元文化不断交汇及融合的今天,人们已经对于同一特征的文化潮流产生了一定的漠视心理,他们逐步开始将目光放到了更加传统、更加具备全新意义的民间艺术的认同感之上。在这样的趋势下,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的相关从业者或设计者,应该紧跟潮流,积极地从广泛的民间艺术中吸取文化营养,进而通过深层理解、研究与认知来探寻其应用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必要因素和工作要点,从而做到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不断丰富与创新,进而
期刊
摘要:随着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现代艺术设计和民族艺术设计之间的融合发展愈发受到艺术设计人员的重视。因此,本文主要围绕现代艺术设计与民族艺术设计语言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并提出两者有机融合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现代艺术 民族艺术 设计理念 融合发展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艺术设计必须要具备时代性特征,才可适应新时期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而在艺术设计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艺术设计人员被提出了传承和发扬
期刊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对中职中专教学越来越重视,中职中专院校也摒弃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新型的教学模式。本文将针对在中职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教学意义及可行的教学策略展开阐述。  关键词:翻转课堂 中职形象设计 新课堂构建  人物形象设计是中职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对于学生培养新时期的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需要学
期刊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中职学生增强文化底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提出文化传承的三个有效策略,让传统文化扎根在语文的课堂。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职 语文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精神与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只有将传统文化深深地扎根在语文的课堂,才能使学生从我国
期刊
摘要: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苗族迁徙到了贵州。至今,传统苗族银饰依然是苗族女孩在重要仪式上的必备穿戴。贵州黔东南因此拥有数量较多的苗族银匠、绣娘,他们打造银饰的手工技艺世代相传。近年来部分苗族银匠走出苗寨,用苗族银饰手工艺制作大众日常佩戴的银饰产品,但是由于造型题材过多雷同,缺少创意创新,难以让产品体现或提升银饰手工艺的真正价值。本文就苗族银饰工艺文化融入现代首饰审美的创意设计的实践途径进行了梳理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提升道德品质与思想水平有重大意义。在中职思政教学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思政教育内容,提升其思想意识和政治素养。  关键词:中职 思政教育 渗透  中职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以及道德品质建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对其进行科学引
期刊
摘要: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于农村教学而言也不例外。美术作为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健全人格的突破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但是就目前而言,当前农村美术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困境,由于受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导致农村的美术教学存在硬件设施不足以及师资力量匮乏等多方面问题,使得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缺乏。为此,我针对农村初中美术教育的困境及对策进行了有效探究分析。  
期刊
摘要:作为一名苗族后裔,蝶当久致力于弘扬和传承苗族音乐文化,为苗族音乐传到中国的每个角落,走到世界奋斗着……2018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贵州黔东南分会场,由蝶当久和“苗族歌后”阿幼朵同台献唱的原创歌曲《对歌对到日落坡》将苗族歌声带到了千家万户。这首歌是蝶当久众多原创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蝶当久的发声和音乐特点,以此为线索探索苗族唱腔的特点对传承民族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蝶当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