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并且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真正地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组合作
一、认清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并且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真正地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探究的意识,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了解,增进友谊,在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学生明白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所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是符合素质教育创新要求的教学方式。
二、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笔者在课堂上摸索出一套比较恰当的组织方案:
1、按照班级人数进行小组划分,人数以六人一组为宜,每组的人员要兼顾男女生比例,同时还要考虑到组内成员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让每组能够基本上均衡,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座位情况,尽量能够采取就近组合,这样能够减少学生交流的障碍,便于课堂教学操作。
2、组内进行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发挥带头学生的作用,每组推选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分配工作给每一名组员,并且轮流更换,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都能展示自己的领导和组织才能。
3、改变课堂座位的组织形式,传统的座位组织形式不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现在开会都采用圆桌会议,因为圆桌便于相互交流,教学中我们不妨也采用这种形式,让几名组员围在一起,或者是把几张桌子并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面对面坐,营造良好地合作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三、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学生乐于学习,自发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最佳动力,要想最大效率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就必须要让学生把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一种自发性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是一件需要长时间完成的工作,笔者是这样来实施的:每一节课前都让每一小组进行内部分工,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查出本文的作者,写作的背景,生字词,重难点句子,上课时,小组上台来交流展示,分组讨论,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讨论的组织与调控
讨论是合作学习最重要的程序,真正的合作学习,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和探究的空间,给予学生必要的合作学习的指导,让学生把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1、优化合作对象,合理选择小组长。合作学习中,组建合作小组,选择合适的小组长,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在课堂上,我有时让同桌合作,但大多采用前后位四人一组的合作形式。每一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这个小组长一定要由班里的优等生和极负责任的同学担任,他在合作小组中起到安排合作任务、监督合作进程、总结合作成果的作用。其他同学采用”优、中、差”的方式搭配,让优等生帮助学困生,与其他小组比高低,优等生之间也可以交流合作,互相促进。在分工时,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有具体的任务,以便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2、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注重合作成果的反馈。传统教育往往片面强调竞争,经常采用的是常模评价,优等生总是得高分,学困生一直抬不起头来。为此合作教学一定要特别注意在形成性测验中、在竞争中把原来的小组打乱,重新组成”测验组””竞赛组”,根据以往学业表现和测验成绩,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学困生与学困生一起分组测验,优等生组与学困生组的测验难度也有所不同。各测验组的每个成员,都与原属小组团体总分挂钩,优等生组的第一名与学困生的第一名均可为自己的合作小组赢得相同的分数,这种个人在原有起点上进行合理的竞争、公平的评价,最终全班同学无一例外地受到激励,取得更大进步。
3、讨论程序,合理使用讨论方法。根据讨论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讨论法在操作程序上也应有所不同。语文课堂上适用的方法有切块拼接法和思考讨论交流法。①对于比较复杂的学习内容,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分工合作效用,应对学习内容进行切块分割,将不同学习内容分配给不同的同学,各自讨论探究清楚之后,再展开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学习成果。②交流法。这是人们最容易理解的讨论程序,是促使学生就某一话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而与他人分享的一种合作学习策略。其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加深学生理解问题、形成过滤信息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该模式主要是针对阅读及讨论课程设计的,教学流程简单明了,极易操作,主要分四个部分。
提出问题:教师面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评估及综合式的思索。
个人思考:学生在规定的时限内(如一分钟)独立地、静静地思考问题,并将思考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两人组讨论:学生以两人组的形式彼此分享思考的结果,在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反思、修改后,两人应尽量形成统一的观点。
全班交流:在两人组讨论完成后,教师可以随机叫全班各两人组中的任意一名同学来回答问题,从而实现观点的全班共享;另一种变化是以四人组为单位,让其中的一个两人组与另一个两人组进一步分享思考的结果,并尽量形成统一的观点,然后再通过对其中任何一人的提问来实现全班的共享,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够进一步缩短全班交流所用的时间。
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及分享观点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交际能力的教学过程,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所用的时间不宜过短,可酌情设定;同时每次活动整体所用时间则不宜过长,最好不要超过十分钟。应当为每个学生确定活动中所担当的角色,以保证每个人都全心参与;两人组以及四人组的人员构成不可随意进行,亦应遵循异质分组的原则。教师应在学生分享观点的过程当中积极参与,引导各种观点的正确走向。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组合作
一、认清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并且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真正地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探究的意识,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了解,增进友谊,在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学生明白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所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是符合素质教育创新要求的教学方式。
二、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笔者在课堂上摸索出一套比较恰当的组织方案:
1、按照班级人数进行小组划分,人数以六人一组为宜,每组的人员要兼顾男女生比例,同时还要考虑到组内成员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让每组能够基本上均衡,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座位情况,尽量能够采取就近组合,这样能够减少学生交流的障碍,便于课堂教学操作。
2、组内进行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发挥带头学生的作用,每组推选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分配工作给每一名组员,并且轮流更换,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都能展示自己的领导和组织才能。
3、改变课堂座位的组织形式,传统的座位组织形式不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现在开会都采用圆桌会议,因为圆桌便于相互交流,教学中我们不妨也采用这种形式,让几名组员围在一起,或者是把几张桌子并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面对面坐,营造良好地合作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三、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学生乐于学习,自发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最佳动力,要想最大效率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就必须要让学生把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一种自发性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是一件需要长时间完成的工作,笔者是这样来实施的:每一节课前都让每一小组进行内部分工,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查出本文的作者,写作的背景,生字词,重难点句子,上课时,小组上台来交流展示,分组讨论,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讨论的组织与调控
讨论是合作学习最重要的程序,真正的合作学习,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和探究的空间,给予学生必要的合作学习的指导,让学生把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1、优化合作对象,合理选择小组长。合作学习中,组建合作小组,选择合适的小组长,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在课堂上,我有时让同桌合作,但大多采用前后位四人一组的合作形式。每一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这个小组长一定要由班里的优等生和极负责任的同学担任,他在合作小组中起到安排合作任务、监督合作进程、总结合作成果的作用。其他同学采用”优、中、差”的方式搭配,让优等生帮助学困生,与其他小组比高低,优等生之间也可以交流合作,互相促进。在分工时,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有具体的任务,以便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2、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注重合作成果的反馈。传统教育往往片面强调竞争,经常采用的是常模评价,优等生总是得高分,学困生一直抬不起头来。为此合作教学一定要特别注意在形成性测验中、在竞争中把原来的小组打乱,重新组成”测验组””竞赛组”,根据以往学业表现和测验成绩,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学困生与学困生一起分组测验,优等生组与学困生组的测验难度也有所不同。各测验组的每个成员,都与原属小组团体总分挂钩,优等生组的第一名与学困生的第一名均可为自己的合作小组赢得相同的分数,这种个人在原有起点上进行合理的竞争、公平的评价,最终全班同学无一例外地受到激励,取得更大进步。
3、讨论程序,合理使用讨论方法。根据讨论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讨论法在操作程序上也应有所不同。语文课堂上适用的方法有切块拼接法和思考讨论交流法。①对于比较复杂的学习内容,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分工合作效用,应对学习内容进行切块分割,将不同学习内容分配给不同的同学,各自讨论探究清楚之后,再展开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学习成果。②交流法。这是人们最容易理解的讨论程序,是促使学生就某一话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而与他人分享的一种合作学习策略。其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加深学生理解问题、形成过滤信息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该模式主要是针对阅读及讨论课程设计的,教学流程简单明了,极易操作,主要分四个部分。
提出问题:教师面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评估及综合式的思索。
个人思考:学生在规定的时限内(如一分钟)独立地、静静地思考问题,并将思考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两人组讨论:学生以两人组的形式彼此分享思考的结果,在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反思、修改后,两人应尽量形成统一的观点。
全班交流:在两人组讨论完成后,教师可以随机叫全班各两人组中的任意一名同学来回答问题,从而实现观点的全班共享;另一种变化是以四人组为单位,让其中的一个两人组与另一个两人组进一步分享思考的结果,并尽量形成统一的观点,然后再通过对其中任何一人的提问来实现全班的共享,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够进一步缩短全班交流所用的时间。
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及分享观点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交际能力的教学过程,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所用的时间不宜过短,可酌情设定;同时每次活动整体所用时间则不宜过长,最好不要超过十分钟。应当为每个学生确定活动中所担当的角色,以保证每个人都全心参与;两人组以及四人组的人员构成不可随意进行,亦应遵循异质分组的原则。教师应在学生分享观点的过程当中积极参与,引导各种观点的正确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