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第一声锣是这样敲响的

来源 :上海党史与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along88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述:尉文渊
  时间:2008年2月19日
  采访:徐建刚、袁志平、谢黎萍
  整理:袁志平
  
  采访前记
  上海证券交易所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是同尉文渊这个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尉文渊,1955年出生,山西孝义人。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建人之一。1970年~1975年在新疆服兵役。1975年~1979年在上海普陀区委宣传部工作。1979年~1983年在上海财经大学财政金融专业学习。1983年~1989年任国家审计署处长。1989年~1990年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处长。1990年~1995年担任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任总经理。1990年上任时年仅35岁,被称为“全球交易所中最年轻的老总”。在这期间他还兼任上海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董事长、《上海证券报》总编辑等职。对中国资本市场初创时期的市场交易制度、上市规则、证券交易电子化、中央结算系统的建设和完善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我原是普陀区委宣传部的干部,1979年考进上海财经大学就读财政金融专业。1983年大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北京,在国家审计署工作。1989年11月调回上海,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行政管理处工作。金融行政管理处的工作职责之一,是管理证券市场,我就分管这方面的工作,我与证券市场的联系就此开始。
  为配合浦东开发开放,建立证券交易所的工作,得到了朱镕基市长的赞成,上海由此迈开了建立证券交易所的步伐。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在上海建立证券交易所,建立资本市场,是邓小平认可的。
  为了推进证券交易所和资本市场的建立,上海成立了一个“三人领导小组”。分别为上海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中国交通银行的领导组成。“三人领导小组”直接对朱镕基市长负责,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提出意见和方案,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具体的筹备工作则由人民银行具体负责,这项工作任务就落到了金融行政管理处。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筹备小组。
  
  二
  
  1990年5月份,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带了一个代表团出访,到新加坡、到美国。朱镕基市长出访,是要打破封锁,是要宣传我国继续改革开放的政策。朱镕基市长在出访期间对外宣布:上海要建立证券交易所,当年就要开业。
  我是1990年7月3日接到通知,正式参加筹备工作的,担任了筹备小组的组长,“三人领导小组”下就是我。领导交给我的两件工作是:第一,把证券交易所建立起来;第二,找好接班人,再回来。
  筹备工作是很艰难的。只有我和少数几个人曾经从事过人民银行管理国库券和证券的工作,对股票有一个概念,但是对股票是怎样交易的,没有一个人知道,专业工作经历可以说几乎为零。
  我是一直到1990年的11月中旬,开业前的一个月,才有了机会到香港去考察证券行业。到香港考察时,上海证券交易所已经基本成型,马上就要开业了。所以,到香港考察,我心里非常紧张。我们一直在“闭门造车”,如果搞的交易所不像个交易所,那怎么交代呀。
  旧上海搞过证交所,但由于连年战乱,民族经济没有发展,资本市场根本就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为此,我们只能自己从一点点的资料中去摸索,从一个个的概念中去理解、去推理。所以,我们交易所的方案既没有抄袭过谁,也没有人为我们设计过什么,完全是我们自己根据基本概念推导出来的。
  刚开始时,我们筹备组有人提出,证券交易大厅是否每人前面放一张写字台。现在想来,这实在是挺外行的。但是当时就是那个状况,就像从来没有见过五星级酒店,根本就想象不出五星级酒店是怎么个模样。
  
  三
  
  筹备证券交易所涉及到的一个大问题是选址。当时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龚浩成行长的要求是:交易所要设在黄浦区,黄浦区是上海金融机构集中的地方,我就按这一要求去选址。我们先在南外滩,55路终点站那里找。看到有仓库,看到有大房子,就进去看一下。我还到了北京东路的铁路售票大厅,金陵东路外滩口的轮船售票大厅也去看过。旧上海的交易所设在汉口路,那里也去看了,那里现在是“七十二家房客”,也不合适。不知道看了多少地方。后来准备到邮电局在苏州河边上的仓库里面去选了,我已经快绝望了。后来,在很热的一天,我到了上海大厦,上海大厦总经理带我去看了位于外白渡桥桥堍的浦江饭店旅游餐厅,第一眼我就认为这正是我要找的地方,一个充满了欧洲古典风情的大厅,于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就选设在这里了。
  筹备证券交易所涉及的另外一个重大问题是,股票的交易规则该怎么制定,股票的交易模式又应该是怎样的,什么样的公司能够上市,上市标准该怎么制定,当时都不知道。我们要对证券市场进行策划、进行设计,首先要对证券市场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但当时我们做不到,所以难度非常大。筹备工作要吃苦、要受苦,这没有什么,最大的问题是不懂。其中,带有想当然的成分在工作。
  当时,白天在外面跑,晚上回到办公室,与大家群策群力商量章程、规则,修改文件。后来许多东西,包括章程、规则什么的,我都动过笔。证券交易有公正、公开、公平的要求,按照这个要求和原理,去推导、制订,最终形成了一套东西。
  
  四
  
  在创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时一个比较大的,并且对后面影响深远的问题,就是交易方式问题。当时我们的上市公司很少,柜台交易的只有2家,上交所开业时候的8家上市公司是硬凑起来的,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老八股”。交易很难形成一个很热烈的氛围,所以还认为应该搞口头交易,打手势。但问题是口头竞价怎么竞法?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在讨论中,大家的理念逐渐发生了变化,于是就下决心要试试电脑交易。当时从人民银行借了500万元开办经费,我就用100万元开发电脑交易系统。等到开业锣声敲响,电脑交易系统成功运转了,大家围抱在一起,开心地笑呀、跳呀。
  我国的金融电子化是从这里起步的,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在我们国家,无论是银行、保险,还是其它的商务系统、企业系统,电子化水平最高的是证券行业,从证券交易所,一直延伸到柜台,安全性高,普及面广,效率很高。我从上交所离职的时候,上交所有6000台交易终端能够同时运用,场内4000台,主要是上海本地的;场外2000台,是分布在各省市的,通过卫星传输,可以讲这是一个全球最大的商务在线网络。
  
  五
  
  在电脑交易的基础上,派生出了股票交易的无纸化。那么,它是怎么走向无纸化的呢?
  实行无纸化的初期,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搞电子账户登记的时候,要求股民把实物股票交出来。那个时候的股民大部分是些老人,经历过旧上海的股票市场,知道股票是怎么回事,他们不愿意将实物股票交出来,他们担心由此会损害自己的权益。为此,除了解释、劝说外,还采取了强制措施。你可以不把股票实物交上来,但是不能在交易所进行交易。这样,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1991年10月,终于全面推行了无纸化交易,“老八股”的实物股票绝大部分回收上来了。第9个上市的股票“兴业房产”印好了没有发下去。之后发行的股票就再也没有印刷纸制股票了。
  1992年在发行B股的时候,面对中国香港、国外的投资者,推行无纸化交易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说服这些国际投资人难度更大。但是我们下决心坚持,最终在B股上也全面实行了无纸化交易。后来,在1993年的下半年,在和财政部商讨推动国债市场的发展时,把上交所无纸化交易的概念和体系引入了国债的发行和交易。从此,过去几乎人人都持有的5元、10元面值的国库券实物也退出了市场。中国国债市场也进入了无纸化阶段。
  无纸化后,怎么让股民放心呢?我们就设想在进行交易后打印一张凭证给股民,于是产生了交割单。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后来上海要征收股票交易印花税,税务局感到这件事情难以操作,因为有这么多股民,每天这么多笔的交易,怎么征税以及发放完税凭证?财税部门和我们共同商议,感到可以利用交割单来完成这项工作,于是在交割单上增加了印花税交税条目,并且报税务部门备案,由此交割单成为有效的法定税单。
  
  六
  
  1992年以后,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上海证券交易所原来的电子交易系统不适应了。当时,由于放开了股票交易价格,以及新的上市公司上市交易,交易量递增,交易指令输入电脑后半个小时仍没有反应。报进去的单子撤也撤不了。当时股民的投诉多得不得了。为此,1992年10月我们和惠普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了电子计算机系统升级、扩容的相关协议,要求两个月完成这项工作。为了争取时间,帮助电脑测试,我要求每天3点大盘收盘以后,红马甲一个也不准走,全部留下来,让交易所把系统切换到新的系统中去,让红马甲像在进行真的交易那样去操作、打数据。我告诉大家,你们原来的操作是有指令的,现在你们想怎么买就怎么买,要求以最苛刻的条件进行操作,你的任务是把系统打死,谁把系统打死,奖励1000元。我的想法是要形成真实的交易环境,这样对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就能够找出来了。
  第一场打下来,真的出问题了,国债买卖输不进去。一查,毛病出在交易数量的设定上,国债是1000元面值一手,而股票是100元面值一手。有5个红马甲发现了这个问题。第二场又发现了T+0交易程序设定的错误。无纸化提高了证券交易结算的速度,使T+4变成了T+1。在这次电脑系统升级后,软件工程师告诉我,我们的系统有了这样一个功能,就是实时进行股票账户的交易数据更新,即在买入股票后马上就能够进行反向操作卖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T+0交易。我们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新交易系统的测试,立刻就投入了使用。从那以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能力大大增强了,到1994年已经做到一天150多亿元以上的成交额了。
  
  七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冲破了很多禁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证券交易所最初在建立时,在意识形态问题上议论比较多。当时,我曾接受过不少国外媒体的采访,海外的很多人士反映中国的政治像迷宫一样看不懂。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要往后退的时候,却突然开起了证券交易所,步子跨得比原来还要大,这让人想不到。
  证券市场之所以敏感,首先涉及到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敏感问题。当时,根据《宪法》规定,是公有制主导,现在企业上市就意味着企业的所有权,通过其股权形式,谁都能够随便地买卖,任何人都可以持有。特别是国有企业发行股票,吸纳社会资本,国企的产权变成了商品,这是过去所绝对不允许的。即使是按照当时我们对改革的认识,发展证券市场也不能去影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这一指导原则。所以,早期的股份制公司都强调国有股或法人股占大股,国有股份是不能随便买卖的,这就形成了现在国有股减持的历史遗留问题。
  其次,在分配领域。当时大部分人对买卖股票存有偏见,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得买卖股票,认为你不劳动也可以通过买卖股票投机获取差价,可以不劳而获地通过股票分红来食利,与我们长期以来劳动创造价值、按劳分配的原则形成了很大的冲突。
  第三,对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产生巨大的冲击。资本市场一开,那种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资源分配体制被冲破了。它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市场去筹集资金;资源配置也可以脱离国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通过市场流动完成。这个问题在1990年、1991年矛盾非常突出。比如,当时是地方划块管理的,资金异地流动受到严格控制,金融机构是不能异地去发展的。然而,证券交易所开业第一天,就有浙江凤凰这样的外地公司在上海挂牌交易,上海以外的投资人也可以在上海市场自由参与投资,上交所开业时的16家会员中就吸纳了北京、浙江等外地的金融机构作为会员。这都是对传统管理体系的一种冲击。
  浦江饭店旁边设立的是爱建证券营业部。我经常凌晨一二点钟下班回家,看到许多投资者在证券营业部门口排队,5、6月份他们干脆拿着躺椅,睡在那里,我问他们为什么通宵排队?投资者回答说是在排队领委托单。因为跑道太少,证券公司每天只能完成有限的交易委托,往往保证大户,不管散户,如果领不到委托单,只能花250元的黑市价格去购买上交所规定的一元工本费的委托单。金融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管理金融机构的设立问题,无可厚非,但是市场存在这样严重的问题,也必须想办法去解决。商量来商量去,正在这个时候,《上海证券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建议是否搞一个临时的证券买卖场所,以缓解广大股民买卖股票的难题。我想,这个建议可以啊。有同志建议,文化广场空着呢,可以用。我去看了,也认为可以,于是就开出来了。
  文化广场是一个很简陋的证券网点,但它能够方便买进卖出。没有行情显示屏,就广播播报行情,我也曾经播报过行情,什么现在场内电真空9.5元等等。文化广场培养了一大批的股民,我们后来吸收的外地会员单位也大都是从文化广场出来的。文化广场坚持了半年,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对当时体制改革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到文化广场关闭的时候,上海的证券营业部已经从先前的10来家,发展到了60多家。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 责任编辑:石岸
其他文献
1928年6、7月间在莫斯科郊外召开的中共六大是中共历史上与共产国际关系最为密切的一次代表大会。中共六大前后,共产国际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策略方针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调整,实现由直接暴动、夺取中心城市到争取群众、准备暴动的转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革命力量的恢复和革命事业的发展。但是其指导中国革命的战略思想仍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即对马列主义和苏联模式仍进行僵化的教条主义的理解,在对中
期刊
近年来,上海市卢湾区在深化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着眼构建和谐社区,在集聚培养使用社区青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方面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全区40周岁以下的社区社工人数已达260人,约占总量的37%,较之五年前,提高了20个百分点,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梯次发展结构。    一、拓宽视野选人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做好社区工作,社工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区委、区
期刊
近几年来,曹家渡社区(街道)党工委从辖区流动党员数量较多这一实际出发,根据中组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实现全覆盖、增强有效性、促进组织化”的要求和区委的统一部署,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努力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取得了较好成效。  据统计,曹家渡社区(街道)原有流动党员202名,其中,在近几年通过工作转入组织关系的有124名。
期刊
《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年总目录  (总第248-259期)    特稿专访  从党的五大到八七会议  ——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一次转折  ………………………………………………………石仲泉 1/1  从党纲修改看瑞典社民党的理论创新与政策调整  ——访中国前驻瑞典使馆参赞高锋…………刘思源 1/7  增强我国政党制度的包容力  ——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甄小英教授  ………………………
期刊
本刊讯 全国组织人事等系统18家报刊联合开展的“创新基层党建 迎接学习贯彻十七大”征文活动已经结束。经过评选,本刊6篇征文获奖。获奖篇目是:  一等奖(1篇)获奖征文为: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国企党建联合课题组的《上海国有企业“神经末梢”党建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载本刊2007年第9期)。  二等奖(2篇)获奖征文为:徐善良、王红(上海市级机关党工委)的《机关党组织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践的研
期刊
记者: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个继往开来的时刻,人们十分关心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请您向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李君如:人们关心改革开放的进程,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必须随着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不断推进。对于政治体制改革,以胡锦涛同志为
期刊
上海市青浦区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以创新农村管理体制为突破口,提出了以“托底”“托管”“规范预算”为内容的村级组织综合配套改革。所谓“托底”就是通过公共财政向乡村的延伸,为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提供基本保障,以提高农村社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水平,为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奠定制度基础。“托管”就是通过村民自治的民主程序,委托第三方专业资产公司(主要是镇政府的资产经营公司)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资产管
期刊
为了应对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上海从2001年开始探索并逐步在全市建立了党员服务中心。作为关怀凝聚党员的新载体、联系服务群众的新网络以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平台,党员服务中心通过近几年的积极运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工作的深化,重新认识、考量党员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提高党员服务中心的建设水平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为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个别走访等方
期刊
浦东新区区委在推进浦东律师业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律师行业特点,始终坚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以改革创新精神努力加强律师行业党建工作。2004年6月,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区(县)律师党委,截至目前,浦东共有律师事务所170家,律师2013名,党员669名,律师基层党组织87个,其中,党总支2个,党支部85个。在开展党建工作过程中,通过健全组织、创新机制、搭建平台等做法,使各项工作开展得富有时代气息,富有
期刊
“凝聚力工程”是新时期加强基层党建的重要载体和抓手。1993年以来,上海市长宁区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长宁改革、发展和稳定,根据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要求,着眼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性地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从“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向“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提升,着力推进六个方面的拓展:一是从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