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如果学生觉得教師开展的活动没有意思,他们就不愿意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怎样让数学教学活动变得有意思是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抽象、应用数学知识,找到一种增强数学教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不太喜欢上数学课,他们觉得上数学课没有意思。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入课堂教学,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趣味、好奇的课堂中学习,才会使学生觉得学习的过程是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需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他们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其实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喜欢他人直接告知一节课中的知识点,以及他们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学生希望自己去探索。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指引学生探索的方法。
比如教师让学生观察一个圆形的钟面,引导学生从钟面上探索数学知识。学生观察,钟面是一个圆形,它是一个几何图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几何图形中,包含哪些需要学习的知识呢?学生通过迁移,发现自己可以去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及相关的计量方法。教师又引导学生去思考,它还有哪些知识呢?学生表示,钟表上有三根针,一根最长,跑得最快,它是秒针;一根相对短一点,它转得适中,这是分针;还有一根最短的,转得最慢,它是时针。此时学生发现,钟表中似乎存在着计数和计量的知识。此时学生带着期待开始思考,他们找出了这么多值得学习的知识,教师会教他们学习哪一项知识呢?像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就能够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探究知识,掌握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
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具有着希望自己能够成长的渴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应用科学的思维来分析问题,使学生成长,学生便会觉得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有趣的。当学生发现了他们要学习的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探索体验,抽象出需要学习的知识,并且发现数学知识的规律。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绘制出一个表格,让学生从数和量的角度来探讨钟表中的计量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把纵向的指标列为时、分、秒,探讨一个单位,指针要走多少步。学生发现,钟表的秒针、分针、时针,每转一圈,都是60步。并且钟表的时、分、秒之间存在1分钟=60秒、1小时=60分钟这样的进率换算。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发现的规律,并且应用学习过的数学概念,来界定这一问题中的数学规律,学生发现,钟表中似乎存在着钟表的进制问题。虽然学生曾经了解过,生活中存在着十进制以外的进制,但是学生遇到十进制以外的进制比较少,而学生在这一次的学习中发现,原来钟表的进制是60进制。通过这一次的学习,学生发现了他们自己能归纳、总结,看到了60进制的应用,这让他们感受到了思维的成长,学生觉得学习是件非常有趣的事。
三、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当学生发现了数学知识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应用的时候,要让问题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教师要让问题具有一定的拓展性,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愿意继续培养其思维水平及继续拓展知识面。只要教师设计的问题足够巧妙,学生就能够带着乐趣去研究问题。
比如教师为学生设计以下的问题:家里的钟坏了,爸爸觉得出去找钟表师傅修表太贵,决定自己修钟表。但是现在爸爸把长短针装错了,即把分针代替了时针。等到7点钟时,人们发现钟表不准。你猜现在的钟表实际上应该是几点钟?你觉得,它所呈现的时间,与实际时间之间相差了多少?教师为学生设计的习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觉得在解决这个数学问题时,就像是在解决一个生活问题一样,于是学生能够带着生活的热情去钻研这道习题。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需要动手绘图,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应用到钟表进制的换算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检验理论知识学习的成果,如果发现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就要去完善知识结构。
总之,教师如果希望数学具有趣味性,就要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应用小学生喜欢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应用学生喜欢的主题来引导他们完成练习。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应用以人为本的思路开展教学,才能够让教学活动具有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孙艳红.浅谈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几点见解[J].魅力中国,2018(21):171.
[2]杨艳丽.浅谈小学数学趣味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7):11.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不太喜欢上数学课,他们觉得上数学课没有意思。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入课堂教学,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趣味、好奇的课堂中学习,才会使学生觉得学习的过程是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需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他们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其实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喜欢他人直接告知一节课中的知识点,以及他们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学生希望自己去探索。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指引学生探索的方法。
比如教师让学生观察一个圆形的钟面,引导学生从钟面上探索数学知识。学生观察,钟面是一个圆形,它是一个几何图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几何图形中,包含哪些需要学习的知识呢?学生通过迁移,发现自己可以去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及相关的计量方法。教师又引导学生去思考,它还有哪些知识呢?学生表示,钟表上有三根针,一根最长,跑得最快,它是秒针;一根相对短一点,它转得适中,这是分针;还有一根最短的,转得最慢,它是时针。此时学生发现,钟表中似乎存在着计数和计量的知识。此时学生带着期待开始思考,他们找出了这么多值得学习的知识,教师会教他们学习哪一项知识呢?像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就能够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探究知识,掌握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
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具有着希望自己能够成长的渴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应用科学的思维来分析问题,使学生成长,学生便会觉得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有趣的。当学生发现了他们要学习的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探索体验,抽象出需要学习的知识,并且发现数学知识的规律。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绘制出一个表格,让学生从数和量的角度来探讨钟表中的计量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把纵向的指标列为时、分、秒,探讨一个单位,指针要走多少步。学生发现,钟表的秒针、分针、时针,每转一圈,都是60步。并且钟表的时、分、秒之间存在1分钟=60秒、1小时=60分钟这样的进率换算。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发现的规律,并且应用学习过的数学概念,来界定这一问题中的数学规律,学生发现,钟表中似乎存在着钟表的进制问题。虽然学生曾经了解过,生活中存在着十进制以外的进制,但是学生遇到十进制以外的进制比较少,而学生在这一次的学习中发现,原来钟表的进制是60进制。通过这一次的学习,学生发现了他们自己能归纳、总结,看到了60进制的应用,这让他们感受到了思维的成长,学生觉得学习是件非常有趣的事。
三、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当学生发现了数学知识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应用的时候,要让问题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教师要让问题具有一定的拓展性,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愿意继续培养其思维水平及继续拓展知识面。只要教师设计的问题足够巧妙,学生就能够带着乐趣去研究问题。
比如教师为学生设计以下的问题:家里的钟坏了,爸爸觉得出去找钟表师傅修表太贵,决定自己修钟表。但是现在爸爸把长短针装错了,即把分针代替了时针。等到7点钟时,人们发现钟表不准。你猜现在的钟表实际上应该是几点钟?你觉得,它所呈现的时间,与实际时间之间相差了多少?教师为学生设计的习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觉得在解决这个数学问题时,就像是在解决一个生活问题一样,于是学生能够带着生活的热情去钻研这道习题。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需要动手绘图,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应用到钟表进制的换算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检验理论知识学习的成果,如果发现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就要去完善知识结构。
总之,教师如果希望数学具有趣味性,就要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应用小学生喜欢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应用学生喜欢的主题来引导他们完成练习。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应用以人为本的思路开展教学,才能够让教学活动具有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孙艳红.浅谈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几点见解[J].魅力中国,2018(21):171.
[2]杨艳丽.浅谈小学数学趣味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