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东台俗语去寻鲜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sy8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中国,任何传统节日都离不开吃——中秋节要吃月饼,端午节要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春节更是一顿一顿的点心,加上吃不完的美食……美食无疑已经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在我的家乡江苏东台,看似与吃最无关联的清明时节,却有着众多的时令美食,很多美食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深深打上了家乡的烙印,并且也形成了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语,许多在外的游子每到节日都特别思念家乡的美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东台的清明美食——
  “菜花黄,采蛤忙”
  东台濒临黄海之滨,在其广袤的滩涂上盛产着一种叫蛤子的贝类海鲜。蛤子又名四角蛤,每到清明时节菜花黄的日子里,冬眠于近海沙洲中的蛤子个个体壮膘肥,宛如汤圆,并陆陆續续进入各自的“临产期”。由于蛤子在这个时节最肥美,近海的渔民都争相前往用一种特制的工具采拍蛤子。在东台民间流传着“菜花黄,采蛤忙”这样的说法。
  采回的蛤子一般先用洁净的海水静养几天,以去除泥沙。吃蛤子最能保持原味的做法是将蛤子外壳洗净,然后放入清水里,加入葱段、姜片和料酒,煮至蛤子张开壳,调入少许精盐,即可出锅。做这道菜不用放味精味道也特别的鲜美,按东台人的方言说法是“鲜呃没得命”!在东台蛤子最普遍的吃法是“韭黄炒蛤子”。韭黄炒蛤子吃饭下酒皆宜,特别是作为鱼汤面的盖浇更是一绝!
  “嗍螺蛳,强盗来了不当事”
  每到清明前后人们就开始就下河塘摸盆螺蛳,夹去尾端,放点葱、姜、辣椒煮熟,鲜热香辣的螺蛳肉很是味美。只要吃开头,没有一碗空螺蛳壳是绝不罢口的,难怪东台人要说“嗍螺蛳,强盗来了不当事”。清明时节正是嗍螺蛳的最佳季节。螺蛳据说有明目的功效,民间有“清明嗍螺蛳,眼睛没得事”的俗语。螺蛳虽然一年四季都有,但为什么只有清明时节的螺蛳最好吃呢?这是因为螺蛳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到开春清明的时候最肥美丰盈,入口有厚厚的劲道。一过清明,螺蛳开始交配繁殖,壳内开始孕育小螺蛳,螺肉就比较干瘦了,吃起来味道就大打折扣。
  螺蛳的制作方法很多,在东台最简单最能吃出螺蛳美味的就是香辣螺蛳了,无论是佐酒还是作为小吃都挺不错的。将肉从壳里用嘴嘬出来,鲜辣的汤汁和螺蛳肉一块儿进入嘴里,那味道真的是无与伦比。吃得多了,嘴唇都会辣肿了,但是就是舍不得丢口。最后剩余的螺蛳汤也不能浪费,用来泡饭。吃着用鲜香麻辣的汤汁拌和的米饭,不一会额头上就有了一层密密麻麻的汗珠。如果喜欢清淡的,可以品尝白汁螺蛳。如果还不够尽兴,那就直接用螺肉来做菜了。螺肉菜里面应该说韭菜炒青螺是最经典的菜肴了。这道菜最讲究的是火工,韭菜断生即可,螺肉需要旺火速成,吃起来才脆嫩,如果在锅中时间一长,吃起来就老韧了。
  “清明喝碗河蚌汤 不生痱子不长疮”
  东台境内,河流众多,水网纵横交错,使得这里盛产河蚌,河蚌的吃法以炖为主。在清明期间水中的蚂蟥、微生物尚未频繁活动,这个时候的河蚌也就最干净,并且这个时节的河蚌肉质肥厚、细嫩,东台人认为“清明喝碗河蚌汤,不生痱子不长疮”,这是因为河蚌属大凉之物,可以清热毒。河蚌的制作方法很多,而最有特色最有乡土味的应该是“河蚌狮子头”了。将河蚌肉和猪肉加入调料搅打上劲,放入砂锅中小火炖焖两小时,这道味美爽口的“河蚌狮子头”就大功告成了。这道菜吃在嘴里,肉很有嚼头,入口也很鲜,和纯五花肉做狮子头的味道就是不一样。
  东台人还能将河蚌做成“河蚌炖豆腐”、“雪菜炒河蚌”、“菜心河蚌”、“河蚌涨蛋”等美味佳肴。“河蚌炖豆腐”汤汁乳白稠厚,香气扑鼻,味道鲜美;“雪菜炒河蚌”肉质很嫩,吃在嘴里比较爽脆,再加上雪菜的鲜味,真是妙不可言;“菜心河蚌”味道很是爽口,菜心翠绿,河蚌清淡,两者配合妙不可言;“河蚌涨蛋”是将河蚌剁碎调入蛋液里,油煎后加入韭菜、豆瓣烩制而成,吃法新颖,很是下饭。东台人对做河蚌很是有一套心得。
  “白酒醉鲜虾 味道顶呱呱”
  “白酒醉鲜虾”又名“炝鲜虾”。所用的这种虾,主要出产于黄海海域,该虾因其呈长条形,外壳白里透清,所以叫白条虾。又因为这种虾一般都是用新鲜的生炝而食故又名鲜虾。白条虾秋冬季南游产仔,幼虾于清明前后向北回游,此时虾壳柔软,肉质鲜嫩,又得名“迎春虾”。
  用此虾制成的酒醉白条虾,为东台历史上的节令佳品。早在明代,东台地区就流传着"生吃螃蟹活吃虾”的说法,即指醉蟹炝虾。清代东台市区的八鲜行,就有鲜条虾市场。民国年间,东台街市上以“新安菜馆”、“余复兴茶馆”的酒醉白条虾最为著名。酒醉白条虾是选用清明期间的白条虾,这个时节的白条虾壳薄色白,籽满肉嫩,味道鲜美。清明以后白条虾散籽就会外壳变硬 ,肉质转老,也就不好吃了。白条虾买回来先剪去虾的触须,用冷开水洗净沥干,放入盆内,加入曲酒、精盐搅拌,以杀菌去腥。再放入盘内,加入白酱油、香油等调味料即可食用,为下酒的佳肴。
  吃这种虾需要有技巧,虾入口中,用舌头轻轻的一顶虾身,然后牙齿咬住虾壳,嘴唇轻轻抿起,一只硕大的虾仁就进入口中,柔柔的、嫩嫩的、鲜鲜的,那滋味甭提多鲜美了!善吃的饕餮能吃后依然保持虾壳的完整,一条条的整齐地码放盘子,不注意看还以为是一盘才炝好的白条虾,难怪东台人都这样说“白酒醉鲜虾,味道顶呱呱”。
  “桃花流水春鱼肥”
  苏轼诗云:“桃花流水鳜鱼肥,正是河豚欲上时”。而在我们东台却有“桃花流水春鱼肥”之说。
  东台人所说的春鱼其实就是黄花鱼,又叫小黄鱼。黄花鱼名称的来源可能与清明节前后遍地菜花黄有关。因此一过清明节就开船捕黄花鱼了。自明、清以来黄花鱼就是供奉朝廷的贡品,清末名士周楚良就为它写下了“白花不似黄花好,鳃下分明莫误求”的诗词。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是春鱼的主要汛期,此时的春鱼身体肥美,鳞色金黄,发育达到顶点,是最时令的美食。过去每到这个季节,东台街上就有很多“挑鲜”(把鱼等海鲜从海滨挑到城里来卖)的。因为过去没有冷冻设备,所以春鱼的价格相当便宜,家家户户都形成吃春鱼的习俗。很多人家把吃不完的春鱼用盐暴腌,然后晒干,做成“春鱼鲞”,留着以后海鱼淡季的时候食用。春鱼的经典做法当属红烧春鱼。烧好的春鱼肉呈蒜瓣形,洁白细嫩,口味咸中微甜,最能吊起人们的胃口。另外,春鱼还可以清蒸、油炸、用雪菜白烧,都是挺不错的春季美味。
其他文献
[摘 要]构建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设计,园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较低,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佛山高新区以建设产业园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示范点,着力破解园区公共文化服务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科学、创新、可借鉴的园区公共文化服务路径。  [关键词]高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佛山高新区  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知识密集型
期刊
说起清明节,人们耳熟能详,大都会说出个子丑寅卯。但您可知道在福建东山岛和台湾,有个类似清明节但比清明节更特殊,更重要的节日吗?  每年春季,如果大家有机会到东山岛和台湾一趟,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少乡村偏不在清明节这天扫墓,却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扫墓。这是什么缘故?原来,明末清初以来,每逢农历三月初三,东山岛和台湾民间就有一个敬祖旧俗,谓之“三日节”。说起这个敬祖节,还有着一段两岸渊源关系的传说
期刊
[摘 要]社区文化是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发挥文化工作教育、知识、娱乐、美育的功能,提高全民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让先进的文化思想占领社区文化设施,并通过组织和调动广大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广大群众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关键词]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文化惠民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社区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社区文化作为新时期城市
期刊
[摘 要]基层文化站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应深入挖掘本地优秀文化资源,立足于长远持久的品牌效应,办出特色。本文结合广州市黄埔区联和街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近年来的探索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特色文化;品牌;效应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
期刊
[摘 要]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多古老传统正在离我们远去。古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见证,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与血液延续。为了让下一代有根可寻,有故土可守望,保护和开发传统古村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活化传统历史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特色小镇等战略的提出,给保护傳统村落提供新机遇。  [关键词]发展现状;文化资源;发展设想;特色古村  一、迳联古村落基本情况  桥头镇地处东莞市西北部,地
期刊
正月初八好日子,清晨的南华县城鞭炮声此起彼伏。或许是那些商铺趁着好日子开门迎生意吧,我们出门的路上,到处是烟花爆竹燃烧后剩下的残纸屑,街上还飘有淡淡的火药味。我今天特意调班,和天永一家南行,去赴延续300多年的雨露白族传统灯会。  南华县城南有一个雨露白族自治乡,这里居住著5285名白族人,他们不与大理的白族同根同源,这就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地方。南华雨露灯会传承三百多年,久负盛名,在南华工作多年我
期刊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各个游行队伍浩浩荡荡,这是农历二月初四在福建省南安市洪濑镇蓬莱境举行的一年一度天香巡游活动的现场。天香巡游在《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中已有记载:“初九日……道观多报赛,近则里巷有之,乡村之间无定日,谓之天香。”洪濑天香活动始于元代,是春祭的一種仪式,百姓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他们以旧时的境埔为单位,镇里的四个境埔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天香巡游活动。这一天外出谋生的乡民都要回乡,举家参加
期刊
提起三棒鼓,地球人都知道。三棒鼓最早起源于湖北的江汉平原和安徽的凤阳。时间可以远朔到唐宋王朝。为什么会有三棒鼓?这源于历史上那些流浪的人们为了讨生活,在流浪的过程中,文盲、半文盲,口口相传,创造了一项广为流传的说唱艺术——三棒鼓。  三棒鼓,顾名思义,是要有三根棒子的。我们可以想象,三五个人一伙,他们将杂耍、锣鼓、说唱糅合在一起,走村串户地表演,以期得到一点粮食或钱财。这几个人中间,必须有人耍棒子
期刊
祭山是蒙古族主要祭祀习俗之一。3年一小祭,9年一大祭的蒙古族祭山是怎么回事?蒙古族祭山是一个传统的仪式。据《蒙古秘史》记载:铁木真方下不峏罕山,椎其胸曰“……将不峏罕合勒敦山,每朝其祃之,每日其祷之,我子孙之子孙其宜省之。”言讫,向日,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跪洒祭而祷祝焉。这段话的意思是:我铁木真刚刚从不峏罕山下来,拍着胸说“……(我的性命被不峏罕山救了)这山我今后要经常祭祀,我
期刊
阳春三月,从清明到谷雨,辛苦劳作了一年又刚熬过了严冬的人们,终于能好好舒展一下了。作为蚕桑之乡,趁着“蚕忙”还未开始,周边四乡的农民朋友便纷纷汇聚镇上,到寺庙去烧香祈福,以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有个好“蚕汛”、好收成。同时逛逛集市,采购些生产和生活用品。更要借佛游春,饱饱眼福和口福,好好玩耍娱乐一番,算是对新一轮辛勤劳动的预酬。而镇上的居民们也不甘闲着,借此机会当然要凑个热闹,毕竟小镇的日常生活是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