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近年高考的热点,在文学阅读的能力考查中,小说这一体裁颇受命题人的青睐。这首先源于语文新课标中“审美鉴赏与创造”对学生的要求: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文字作品,分析其情感和语言特点,认识其形象和情感之美。
一、从创作过程来看,人物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
鲁迅先生谈到小说创作时,提到两种创作方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微细的癖性,衣服的式样,也不加改变。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我一般取后者。其实不只鲁迅先生,一般的小说创作都是取后一种。合成有突出个性的即是典型人物,合成只有共性的就是类型人物。从考场结果来看,对典型人物,因其有血有肉,学生比较容易把握,而对类型人物,学生就很难理解。下面试以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中的高尔基《丹柯》为例,稍作分析。
高尔基的《丹柯》就是这样的作品。高尔基出身贫苦,父母早亡,青少年时期过着漂泊流离的生活,目睹并亲身体验过俄罗斯劳苦大众在沙皇统治下的艰难生活。他的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是他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一种描述。在《丹柯》一文中,他对这种痛苦作了形象的表达。“他们明白,要想活命就得走出这个林子。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往后退,可是那边有又强又狠的敌人;另一条路是朝前走,可是那儿又有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 森林里的人们面临的困境,何尝不是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人民的艰难写照。勇敢的丹柯号召人们走出去:“你们不可能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这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丹柯带领人们穿越重重障碍,尽管遭到人们的不信任和种种诘难,他依然向前,带领人们走向光明。很明显,在作者的创作意识中,丹柯他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类人,在充满苦难的民族革命斗争中,作者希望有像丹柯一样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英雄出现,带领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作者塑造的这个悲剧英雄形象,他乐观勇敢,自信坚毅,一心为公,勇于牺牲,是作者对十九世纪末俄国现实生活的藝术提炼,也寄予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二、从阅读欣赏来看,通过人物来理解主题是对生活的还原
阅读的过程,就是还原生活的过程。考生需要剥掉所有艺术手法的外壳,还原生活的本质。透过人物形象这个符号我们可以还原某种特定环境下生活的种种人,通过一个人物来了解一个时代,一种社会或一种思想。
在《丹柯》一文中,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除了塑造丹柯这个英雄形象之外,还有森林里的众族人群像。优秀的小说往往具用多元化的主题,其丰富的主题意蕴需要读者结合现实生活来解读。“树林越来越密,气力越来越小。人们开始抱怨起丹柯来,说他年轻没有经验,不会把他们领出去的。” “这条路的确是太难走了,人们被折磨得疲乏透顶,勇气全失。可是他们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软弱,所以,他们就把怨恨全部出在正在他们前面领路的丹柯身上。” 他们当初跟随丹柯,貌似勇敢,实则怯懦,当遇到挫折时,众人不是和丹柯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埋怨他,给他精神压力,甚至用恶毒的语言攻击他。联系现实生活,这样的人真是太常见了,他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做先驱,却有力气和时间去非难先驱,给他制造困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一部优秀的作品是由作者与读者一起来完成的。
三、从创作手法来看,多方刻画人物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通过人物形象来理解主题,是阅读欣赏中最为常见也最有效的方法。在具体阅读时,可以结合作者在创作时运用的多种手法,来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挖掘出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意蕴。
明确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定位,这对典型人物的分析尤其重要,身份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而主要人物的性格走向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有着紧密的联系。“丹柯是那些人中间年轻的美男子。美的人总是勇敢的。”这是作者对他的定位,他是美与勇敢的象征,很明显,作者对他是充满赞美与仰慕的。2020年新课标全国Ⅱ卷《书匠》中对老董的介绍:“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董是一个修复古籍的行家,个性耿直,说话不留情面,容易得罪人。这样的个性让他在图书馆一直处于边缘状态,最终他却能成功修复专家认为不可能修复的古籍。这一形象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看到了他对职业操守的精彩演绎。
通过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来分析主题。有时作者在对人物的介绍评价时或在用词造句时很明显地带有主观情感的倾向性,也蕴含着作品主题的重要信息。在作者笔下,丹柯是那么美好:“他是他们中间最好的一个,因为在他的眼睛里闪亮着很多的力量,如同烈火”;“他快乐而安详” ;“勇士丹柯骄傲地笑了”作者不吝笔墨来赞美他,读者自然能感受得到赞美的主题。又如2016年全国Ⅰ卷《锄》对六安爷的出场描写:“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静穆”“从容”带有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写出了六安爷对锄地的执着和对土地的热爱,从而表现了农业耕地被工业生产挤占的现状和农民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眷恋与不舍这一时代主题。
【本文是广东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课例研究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课题号2019YQJK360)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一、从创作过程来看,人物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
鲁迅先生谈到小说创作时,提到两种创作方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微细的癖性,衣服的式样,也不加改变。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我一般取后者。其实不只鲁迅先生,一般的小说创作都是取后一种。合成有突出个性的即是典型人物,合成只有共性的就是类型人物。从考场结果来看,对典型人物,因其有血有肉,学生比较容易把握,而对类型人物,学生就很难理解。下面试以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中的高尔基《丹柯》为例,稍作分析。
高尔基的《丹柯》就是这样的作品。高尔基出身贫苦,父母早亡,青少年时期过着漂泊流离的生活,目睹并亲身体验过俄罗斯劳苦大众在沙皇统治下的艰难生活。他的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是他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一种描述。在《丹柯》一文中,他对这种痛苦作了形象的表达。“他们明白,要想活命就得走出这个林子。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往后退,可是那边有又强又狠的敌人;另一条路是朝前走,可是那儿又有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 森林里的人们面临的困境,何尝不是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人民的艰难写照。勇敢的丹柯号召人们走出去:“你们不可能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这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丹柯带领人们穿越重重障碍,尽管遭到人们的不信任和种种诘难,他依然向前,带领人们走向光明。很明显,在作者的创作意识中,丹柯他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类人,在充满苦难的民族革命斗争中,作者希望有像丹柯一样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英雄出现,带领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作者塑造的这个悲剧英雄形象,他乐观勇敢,自信坚毅,一心为公,勇于牺牲,是作者对十九世纪末俄国现实生活的藝术提炼,也寄予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二、从阅读欣赏来看,通过人物来理解主题是对生活的还原
阅读的过程,就是还原生活的过程。考生需要剥掉所有艺术手法的外壳,还原生活的本质。透过人物形象这个符号我们可以还原某种特定环境下生活的种种人,通过一个人物来了解一个时代,一种社会或一种思想。
在《丹柯》一文中,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除了塑造丹柯这个英雄形象之外,还有森林里的众族人群像。优秀的小说往往具用多元化的主题,其丰富的主题意蕴需要读者结合现实生活来解读。“树林越来越密,气力越来越小。人们开始抱怨起丹柯来,说他年轻没有经验,不会把他们领出去的。” “这条路的确是太难走了,人们被折磨得疲乏透顶,勇气全失。可是他们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软弱,所以,他们就把怨恨全部出在正在他们前面领路的丹柯身上。” 他们当初跟随丹柯,貌似勇敢,实则怯懦,当遇到挫折时,众人不是和丹柯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埋怨他,给他精神压力,甚至用恶毒的语言攻击他。联系现实生活,这样的人真是太常见了,他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做先驱,却有力气和时间去非难先驱,给他制造困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一部优秀的作品是由作者与读者一起来完成的。
三、从创作手法来看,多方刻画人物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通过人物形象来理解主题,是阅读欣赏中最为常见也最有效的方法。在具体阅读时,可以结合作者在创作时运用的多种手法,来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挖掘出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意蕴。
明确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定位,这对典型人物的分析尤其重要,身份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而主要人物的性格走向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有着紧密的联系。“丹柯是那些人中间年轻的美男子。美的人总是勇敢的。”这是作者对他的定位,他是美与勇敢的象征,很明显,作者对他是充满赞美与仰慕的。2020年新课标全国Ⅱ卷《书匠》中对老董的介绍:“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董是一个修复古籍的行家,个性耿直,说话不留情面,容易得罪人。这样的个性让他在图书馆一直处于边缘状态,最终他却能成功修复专家认为不可能修复的古籍。这一形象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看到了他对职业操守的精彩演绎。
通过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来分析主题。有时作者在对人物的介绍评价时或在用词造句时很明显地带有主观情感的倾向性,也蕴含着作品主题的重要信息。在作者笔下,丹柯是那么美好:“他是他们中间最好的一个,因为在他的眼睛里闪亮着很多的力量,如同烈火”;“他快乐而安详” ;“勇士丹柯骄傲地笑了”作者不吝笔墨来赞美他,读者自然能感受得到赞美的主题。又如2016年全国Ⅰ卷《锄》对六安爷的出场描写:“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静穆”“从容”带有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写出了六安爷对锄地的执着和对土地的热爱,从而表现了农业耕地被工业生产挤占的现状和农民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眷恋与不舍这一时代主题。
【本文是广东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课例研究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课题号2019YQJK360)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