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7~9年级学生需“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并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教材中也设置“名著导读”这个环节,每次推荐三本中外名著,从中更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了。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课外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
一、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不足的成因及思考
1 社会环境的影响。生活在知识贫乏的农村,学生难以接触到广泛的文化生活和文学作品。过去,书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现在,电视、光盘、网络等渠道接受方式多样化。而且直接作用于视听,相比之下,书籍阅读就显得枯燥乏味。但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缺少文学阅读时的感受、想象、审美和创造,因而是无法替代文学阅读的。
2 农村学校的条件限制。众所周知,农村的办学条件普遍比较落后,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备,多数学校没有图书室,学生很难得到课外阅读的资料。即使有图书室的学校。藏书量相当有限。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再加上部分教师并不重视课外阅读。更未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过重,往往整天埋头于课本、题海而无暇他顾,根本无心也无力进行课外阅读。
二、更新观念、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1 首先,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技能不能靠死记硬背得来,而是要经过学生自己的潜心摸索,亲身实践。
2 课外阅读,有利于累积丰富的知识和写作技巧。学生读得多,如坚持多读一些古今中外名著,那些名家的精彩、生动的语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语感的培养实在是大有益处的。通过读课外书。可以学习写作手法,摘录精彩片断,积累知识和资料,写作文时就不再会有“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的苦恼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3 课外阅读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从内容上来讲。课外读物一般比课内文章更丰富多彩。内容也更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而有了兴趣,才可能日积月累,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有切实的措施与相应的方法
不少课外阅读由于缺少了教师的指导而变成了学生的“自由阅读”。因而阅读质量不高。要提高阅读成效。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2 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对于学生而言,好读书只是开始,读好书更至关重要。阅读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农村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因地制宜给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1)建立班级图书馆;(2)鼓励学生订阅报刊;(3)充分利用农村的乡土资源开展课外阅读。
3 在班中建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4~6人较合适。在阅读活动前应该将阅读材料准备好,按预定计划进行。每个参加合作阅读的小组成员,应该授予具体任务,明确分工,并且认真完成自己的阅读任务。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每人都有一种收获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巩固和提升了课外阅读成果。但是组成阅读小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教师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协助组织,加以指导和帮助。定期将小组的阅读成果向全班汇报,在全班交流。
4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从中外名著中节选来的。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好再读原著。如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可指导学生了解古典名著《水浒传》的特点,作者经过对集体创作的再加工,出色地塑造了宋江、鲁达、林冲、武松等众多英雄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狰狞面目,反映了“官逼民反”的历史规律。故事完整,情节紧张,细节描写真实、细腻,语言口语化、个性化。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水浒传》全书时,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语言艺术就比较容易把握。为了领略一位作家的艺术风采,在学了他的一篇或几篇文章后。还可在课外读读他的其他作品。如学了课文《忆读书》后,不妨再看看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等。把握冰心作品的风格,这样就提高了欣赏能力。实践证明,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
5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6 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级交流活动。可组织开展读书报告会、读书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辩论会、研讨会,开展读书欣赏会比赛、读书笔记比赛、手抄报比赛。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每人都有一种收获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巩固和提升了课外阅读成果。
一、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不足的成因及思考
1 社会环境的影响。生活在知识贫乏的农村,学生难以接触到广泛的文化生活和文学作品。过去,书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现在,电视、光盘、网络等渠道接受方式多样化。而且直接作用于视听,相比之下,书籍阅读就显得枯燥乏味。但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缺少文学阅读时的感受、想象、审美和创造,因而是无法替代文学阅读的。
2 农村学校的条件限制。众所周知,农村的办学条件普遍比较落后,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备,多数学校没有图书室,学生很难得到课外阅读的资料。即使有图书室的学校。藏书量相当有限。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再加上部分教师并不重视课外阅读。更未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过重,往往整天埋头于课本、题海而无暇他顾,根本无心也无力进行课外阅读。
二、更新观念、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1 首先,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技能不能靠死记硬背得来,而是要经过学生自己的潜心摸索,亲身实践。
2 课外阅读,有利于累积丰富的知识和写作技巧。学生读得多,如坚持多读一些古今中外名著,那些名家的精彩、生动的语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语感的培养实在是大有益处的。通过读课外书。可以学习写作手法,摘录精彩片断,积累知识和资料,写作文时就不再会有“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的苦恼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3 课外阅读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从内容上来讲。课外读物一般比课内文章更丰富多彩。内容也更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而有了兴趣,才可能日积月累,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有切实的措施与相应的方法
不少课外阅读由于缺少了教师的指导而变成了学生的“自由阅读”。因而阅读质量不高。要提高阅读成效。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2 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对于学生而言,好读书只是开始,读好书更至关重要。阅读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农村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因地制宜给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1)建立班级图书馆;(2)鼓励学生订阅报刊;(3)充分利用农村的乡土资源开展课外阅读。
3 在班中建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4~6人较合适。在阅读活动前应该将阅读材料准备好,按预定计划进行。每个参加合作阅读的小组成员,应该授予具体任务,明确分工,并且认真完成自己的阅读任务。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每人都有一种收获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巩固和提升了课外阅读成果。但是组成阅读小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教师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协助组织,加以指导和帮助。定期将小组的阅读成果向全班汇报,在全班交流。
4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从中外名著中节选来的。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好再读原著。如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可指导学生了解古典名著《水浒传》的特点,作者经过对集体创作的再加工,出色地塑造了宋江、鲁达、林冲、武松等众多英雄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狰狞面目,反映了“官逼民反”的历史规律。故事完整,情节紧张,细节描写真实、细腻,语言口语化、个性化。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水浒传》全书时,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语言艺术就比较容易把握。为了领略一位作家的艺术风采,在学了他的一篇或几篇文章后。还可在课外读读他的其他作品。如学了课文《忆读书》后,不妨再看看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等。把握冰心作品的风格,这样就提高了欣赏能力。实践证明,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
5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6 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级交流活动。可组织开展读书报告会、读书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辩论会、研讨会,开展读书欣赏会比赛、读书笔记比赛、手抄报比赛。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每人都有一种收获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巩固和提升了课外阅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