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2013年11月26日,人人网发布新版手机应用,老板陈一舟亲临站台。发布会上,陈一舟透露,将来的人人将会把业务重点重新回到人人网,并以90后年轻群体为主要用户。尽管依旧回避“回到校内”这样的字眼,但是这一次,“回头草”似乎是吃定了。
对许多80后、90后而言,校内网是一个久远的、充满回忆的名字。2005年12月,来自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的王兴、王慧文、赖斌强和唐阳等几位大学生创办“校内网”。此后,这股来自首都高校的旋风,迅速风靡全国,短短三个月时间就迅速积攒30万用户。次年10月,校内网被陈一舟的千橡互动集团收购。同年底,千橡公司的5Q校园网与校内网合并完成。一时间,校内网成为业内最有潜力的社交网站。
随后的几年,校内网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校园市场的发展,让人欢喜也让人忧。为了突破校内网在名称上对自身发展瓶颈的限制,千橡集团在2009年对校内网做出战略调整,正式将校内网更名为人人网。
然而,变化的仅仅是名字,内容方面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社会上的一些名人仍然没有加入进来。与定位于白领群的开心网相比,人人网并不能提供更多,自然也就抢不来新的用户。
而此时,正值新浪微博上线初期,又值移动端大潮爆发的前夕,用户量的激增以及社交游戏黄金期,却成为人人网的麻醉针,导致其长期陷入自我满足的漩涡,没能在关键时刻扼住新浪微博的发展势头,抢占移动端先机,为人人网后来的没落埋下伏笔。
2010年,新浪微博的迅速崛起:从2010年4月28日到8月28日,新浪微博平均每月增长500万新用户;9月到次年5月,新浪微博平均每月增长1000万新用户,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态势。于是,一大批在校生离开校园之后,迅速逃离人人网,向更为社会化的微博迁徙。另一方面,在社交游戏上,腾讯、搜狐等的竞争,也给人人网本已增速放缓的用户量带来压力。
定位转型失败后的人人网成为一个四不像,既无法专注于大学生领域,又无法开拓更多白领用户群,从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老用户生命周期变短:得不到职场用户,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毕业后接触的很多同事没有人人网,与同事无法在人人网交流,那么必定需要新的平台,微博也许完成了这个任务,所以人人网用户的可持续性不强,毕业了就转战别的平台成为普遍现象。
新用户有所迷惑:目前人人网虽然实际上还是大学生用户居多,但它的定位并不仅仅针对大学生领域,功能也没有针对大学生进行优化。
这样老用户流失+新用户导不进来,人人网有点类似飞信,没有办法陪老用户成长,也没有办法满足新用户的需求,想转变又没有足够能力,卡在中间很是难受。
官方数据显示,人人网目前激活用户数为1.94亿,月登录用户5400万,其中超75%的活跃用户为90后。由于90后群体绝大多数仍旧为学生,因此,重回校园成为必然的选项。
2011年人人网公司在美国上市时,被形容为中国的Facebook,但三年过去,人人网并没有从校友圈拓宽自己的用户群体,特别是在用户向移动端迁移的过程中,人人网没有一款真正成功的核心产品。
3月19日,人人网公布了截至12月31日的2013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财务报告,报告显示,人人公司第四季度总净营收为307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29.1%,而各项业务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纽交所股价也应声下跌7.96%。
3月底,人人公司搬到了新的办公楼。陈一舟在旧办公室打包物品时,看着诸多的奖状和奖杯感慨颇多,决定将它们统统扔掉。“我们提的口号叫RE-START,为什么?就是我们要忘掉曾经的光环,什么巨无霸,什么五合一,我们就回到一个大的LOFT厂房里,用创业精神重新锻造公司的每一寸筋骨。”陈一舟说。
RE-START、重回校园,人人网这艘摇摆了长达5年之久的航船,终于决定重新起航。变化是明显的,一是聚焦,各项业务都做了一定的收缩,重新回归自己的优势领域,在细分领域深耕。二是做小,鼓励小团队作战。
然而,困难显而易见。6月底,人人集团负责投资事务的副总裁杜悦将一封言辞激烈的辞职信发给了公司内外的相关人士。随后,负责校园拓展业务总监杨幕涵与陈一舟不欢而散、一个月内“四大高管离职”等消息也相继被爆出。
点评:互联网行业里诱惑太多,馅饼还是陷阱,很多时候分不清楚。定位的模糊与摇摆,几乎是每个互联网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但是像人人网这样,跑偏了两年多,还有机会回头的却很少见。而像快播,一头扎进“色情”和“盗版”的误区里,就再也回不来了。
对许多80后、90后而言,校内网是一个久远的、充满回忆的名字。2005年12月,来自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的王兴、王慧文、赖斌强和唐阳等几位大学生创办“校内网”。此后,这股来自首都高校的旋风,迅速风靡全国,短短三个月时间就迅速积攒30万用户。次年10月,校内网被陈一舟的千橡互动集团收购。同年底,千橡公司的5Q校园网与校内网合并完成。一时间,校内网成为业内最有潜力的社交网站。
随后的几年,校内网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校园市场的发展,让人欢喜也让人忧。为了突破校内网在名称上对自身发展瓶颈的限制,千橡集团在2009年对校内网做出战略调整,正式将校内网更名为人人网。
然而,变化的仅仅是名字,内容方面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社会上的一些名人仍然没有加入进来。与定位于白领群的开心网相比,人人网并不能提供更多,自然也就抢不来新的用户。
而此时,正值新浪微博上线初期,又值移动端大潮爆发的前夕,用户量的激增以及社交游戏黄金期,却成为人人网的麻醉针,导致其长期陷入自我满足的漩涡,没能在关键时刻扼住新浪微博的发展势头,抢占移动端先机,为人人网后来的没落埋下伏笔。
2010年,新浪微博的迅速崛起:从2010年4月28日到8月28日,新浪微博平均每月增长500万新用户;9月到次年5月,新浪微博平均每月增长1000万新用户,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态势。于是,一大批在校生离开校园之后,迅速逃离人人网,向更为社会化的微博迁徙。另一方面,在社交游戏上,腾讯、搜狐等的竞争,也给人人网本已增速放缓的用户量带来压力。
定位转型失败后的人人网成为一个四不像,既无法专注于大学生领域,又无法开拓更多白领用户群,从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老用户生命周期变短:得不到职场用户,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毕业后接触的很多同事没有人人网,与同事无法在人人网交流,那么必定需要新的平台,微博也许完成了这个任务,所以人人网用户的可持续性不强,毕业了就转战别的平台成为普遍现象。
新用户有所迷惑:目前人人网虽然实际上还是大学生用户居多,但它的定位并不仅仅针对大学生领域,功能也没有针对大学生进行优化。
这样老用户流失+新用户导不进来,人人网有点类似飞信,没有办法陪老用户成长,也没有办法满足新用户的需求,想转变又没有足够能力,卡在中间很是难受。
官方数据显示,人人网目前激活用户数为1.94亿,月登录用户5400万,其中超75%的活跃用户为90后。由于90后群体绝大多数仍旧为学生,因此,重回校园成为必然的选项。
2011年人人网公司在美国上市时,被形容为中国的Facebook,但三年过去,人人网并没有从校友圈拓宽自己的用户群体,特别是在用户向移动端迁移的过程中,人人网没有一款真正成功的核心产品。
3月19日,人人网公布了截至12月31日的2013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财务报告,报告显示,人人公司第四季度总净营收为307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29.1%,而各项业务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纽交所股价也应声下跌7.96%。
3月底,人人公司搬到了新的办公楼。陈一舟在旧办公室打包物品时,看着诸多的奖状和奖杯感慨颇多,决定将它们统统扔掉。“我们提的口号叫RE-START,为什么?就是我们要忘掉曾经的光环,什么巨无霸,什么五合一,我们就回到一个大的LOFT厂房里,用创业精神重新锻造公司的每一寸筋骨。”陈一舟说。
RE-START、重回校园,人人网这艘摇摆了长达5年之久的航船,终于决定重新起航。变化是明显的,一是聚焦,各项业务都做了一定的收缩,重新回归自己的优势领域,在细分领域深耕。二是做小,鼓励小团队作战。
然而,困难显而易见。6月底,人人集团负责投资事务的副总裁杜悦将一封言辞激烈的辞职信发给了公司内外的相关人士。随后,负责校园拓展业务总监杨幕涵与陈一舟不欢而散、一个月内“四大高管离职”等消息也相继被爆出。
点评:互联网行业里诱惑太多,馅饼还是陷阱,很多时候分不清楚。定位的模糊与摇摆,几乎是每个互联网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但是像人人网这样,跑偏了两年多,还有机会回头的却很少见。而像快播,一头扎进“色情”和“盗版”的误区里,就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