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一直把“新《纲要》与蒙特梭利教育理论整合运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我们研究的课题,在从事蒙特梭利教育研究的初期中,我们习惯将关注点放在教具的预备、教具的操作、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本身等,而忽略了环境的教育作用,走了不少误区。老师们通过外出参观培训学习、专家来园指导、阅读蒙特梭利原著、自我反思,理解到蒙特梭利教室中环境预备是至关重要的,环境的预备不仅仅只是教具的布置,环境都包括些什么因素呢?该如何布置呢?怀着这些疑惑,开始了我们的园本教研。
一、对环境的理解与思考
通过学习与思考,我们将环境按照以下来方面划分。
(一)硬体环境
硬体环境是环境给人的最直接刺激,0-6岁的孩子正处于一个以感官接受和感官精致化发展的阶段,这时的感官印象将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产生影响。
1.我们的变化
色彩:我们统一色彩的基调,整个教室的主要装饰颜色不超过3种,主要有白色的墙、木色的柜子与地面,白色与木色都是比较静的色彩,与其它的颜色都容易搭配,在教室内用一些颜色鲜艳的学习材料、软装饰来点缀其中,增加教室的活泼感。
声音:教室内,甚至于幼稚园内的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都会给孩子们最直接的刺激。要想让我们的孩子轻声细语、说话彬彬有礼,首先,我们的老师就要自觉降低音量,控制音调,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力给孩子营造一个高雅、温馨的环境。其次,有效利用音乐来影响孩子情绪,在不同的时间段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
物品:所有的物品,包括家具,都是孩子可以自己挪动的,孩子才是教室的主人。原先的大桌子都替换为一个或者两个孩子就能自己抬动的小桌子。桌子的形状有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可以用于不同的工作内容。
2.硬体环境的设计与布置需要遵循几个原则
原则一:自由与安全 —— 交通路线(通道),人口分布情况(区域)。
蒙特梭利教室必须是兼顾动线与静线,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设计。
动线既是孩子活动的区域,能满足孩子自动、自发的行动,是主要通道;静线是孩子们自愿选择的可以独处的空间。在这个环境内孩子可以在室内自由走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到户外活动。但这一切均是在安全的基础上来设计,我们应尽量避免交通意外出现的可能。
原则二:秩序与变化。蒙特梭利环境中的第二要素就是结构与秩序。
我们对秩序理解并不只是指单独每样东西有条不紊,而是更进一步指教室内各种陈设的摆放顺序,都要考虑到孩子的接收程度,需要以及取用、归还是否方便,必须以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和身心发展作为陈列的依据。
原则三:真实与自然。蒙特梭利强调:“人,尤其是在儿童时期,仍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他必须从自然中获取精神的力量。”蒙特梭利教室必须设置一个与真实生活相同的环境,每一样东西是真实可用的,真实的材料和器皿,放置的位置要以幼儿视线可及,伸手可取。
(二)社会环境
1.混龄
我们发现在混龄的环境里,孩子之间的自然年龄差距促成许多相互帮助以及相互学习的机会,而非相互竞争。孩子从不同年龄孩子身上可寻得自己过去以及未来的成长轨迹。因此在孩子的人格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混龄的环境所提供的良性社会互动要素更为多元及丰富。
2.自由与时间
自由与开放的学习环境,是幼儿园不可缺少的环境构成要素之一。我们要给与孩子充分的自由选择机会,这里所说的自由包括选择的自由,选择不同工作的自由、愿意工作和不愿意工作的自由、观察他人工作的自由;工作时间长短的自由;表达的自由。蒙特梭利相信,要给孩子自由的先决条件,就是孩子的人格必须有健全的发展与构成,包括:独立性、意志力与制止力等。
(三)心理环境
1.情绪
支配儿童心智成长的自然法则或原理就只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才会显现出来,而要使这个发展的过程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首先,儿童必须与四周环境中的人与物保持一种关系,借由这种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使儿童了解自己,了解环境的界限,最后形成圆满的人格。其次,儿童需要自由,他只有借由自由才能产生一种最敏感而独特的能力。以上的两个条件只要缺少其一,儿童的精神生命无法开展出潜能,而儿童人格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因此,我们成人唯有完全尊重及信任他,他會慢慢形成,我们只能耐心的等待孩子的成长,这是孩子发展的自然法则。
2.家庭生活
蒙特梭利认为并非因为父母生了婴儿,才对婴儿有管理的权利;相反,孩子必须自己创造自己,父母的权威只有能够对孩子建立自我的工作上有所帮助才属适当。
通过幼儿园为桥梁,使家长们了解蒙氏理念,了解正确、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观念,真正发挥幼儿园为家庭、社会、幼儿,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教育平台作用。
3.文化
文化包括了礼仪、禁忌、风俗、习惯、传统、宗教。
一间蒙特梭利教室里无处不充斥着文化。本土的文化,刚才在图片中呈现各种具有中国、四川特色的各种装饰、器皿、文字、声音、书写工作;外来的文化,各种大洲图片、文化小桌;老师、成人每日在孩子面前上演着交往、社交的礼仪;接人待物的方法……所有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就有对文化吸收的能力,所以要预备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环境,老师还要加强自我的修炼,拓宽自己眼界,提高自己的修养,从一言一行中为孩子创设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环境。
二、结束语
园本教研以人为本,要在教育中做到以幼儿为本,在教研中做到以教师为本。环境的变化仅仅是一个表象,更深入展现出的是我们老师观念上的转变,对蒙特梭利教学法更深入的理解。只有教师观念的转变才能指导实际教育行为的转变。
我们可以做的的是相信孩子的精神胚胎,提供给他一个有准备的、正常化的环境,这个环境需随时满足他的不同的敏感期的到来,注意到他独有的吸收性心智,而后耐心的等待其成长,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有挣扎、我们也会随之逐步自我完善。
一、对环境的理解与思考
通过学习与思考,我们将环境按照以下来方面划分。
(一)硬体环境
硬体环境是环境给人的最直接刺激,0-6岁的孩子正处于一个以感官接受和感官精致化发展的阶段,这时的感官印象将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产生影响。
1.我们的变化
色彩:我们统一色彩的基调,整个教室的主要装饰颜色不超过3种,主要有白色的墙、木色的柜子与地面,白色与木色都是比较静的色彩,与其它的颜色都容易搭配,在教室内用一些颜色鲜艳的学习材料、软装饰来点缀其中,增加教室的活泼感。
声音:教室内,甚至于幼稚园内的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都会给孩子们最直接的刺激。要想让我们的孩子轻声细语、说话彬彬有礼,首先,我们的老师就要自觉降低音量,控制音调,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力给孩子营造一个高雅、温馨的环境。其次,有效利用音乐来影响孩子情绪,在不同的时间段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
物品:所有的物品,包括家具,都是孩子可以自己挪动的,孩子才是教室的主人。原先的大桌子都替换为一个或者两个孩子就能自己抬动的小桌子。桌子的形状有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可以用于不同的工作内容。
2.硬体环境的设计与布置需要遵循几个原则
原则一:自由与安全 —— 交通路线(通道),人口分布情况(区域)。
蒙特梭利教室必须是兼顾动线与静线,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设计。
动线既是孩子活动的区域,能满足孩子自动、自发的行动,是主要通道;静线是孩子们自愿选择的可以独处的空间。在这个环境内孩子可以在室内自由走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到户外活动。但这一切均是在安全的基础上来设计,我们应尽量避免交通意外出现的可能。
原则二:秩序与变化。蒙特梭利环境中的第二要素就是结构与秩序。
我们对秩序理解并不只是指单独每样东西有条不紊,而是更进一步指教室内各种陈设的摆放顺序,都要考虑到孩子的接收程度,需要以及取用、归还是否方便,必须以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和身心发展作为陈列的依据。
原则三:真实与自然。蒙特梭利强调:“人,尤其是在儿童时期,仍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他必须从自然中获取精神的力量。”蒙特梭利教室必须设置一个与真实生活相同的环境,每一样东西是真实可用的,真实的材料和器皿,放置的位置要以幼儿视线可及,伸手可取。
(二)社会环境
1.混龄
我们发现在混龄的环境里,孩子之间的自然年龄差距促成许多相互帮助以及相互学习的机会,而非相互竞争。孩子从不同年龄孩子身上可寻得自己过去以及未来的成长轨迹。因此在孩子的人格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混龄的环境所提供的良性社会互动要素更为多元及丰富。
2.自由与时间
自由与开放的学习环境,是幼儿园不可缺少的环境构成要素之一。我们要给与孩子充分的自由选择机会,这里所说的自由包括选择的自由,选择不同工作的自由、愿意工作和不愿意工作的自由、观察他人工作的自由;工作时间长短的自由;表达的自由。蒙特梭利相信,要给孩子自由的先决条件,就是孩子的人格必须有健全的发展与构成,包括:独立性、意志力与制止力等。
(三)心理环境
1.情绪
支配儿童心智成长的自然法则或原理就只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才会显现出来,而要使这个发展的过程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首先,儿童必须与四周环境中的人与物保持一种关系,借由这种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使儿童了解自己,了解环境的界限,最后形成圆满的人格。其次,儿童需要自由,他只有借由自由才能产生一种最敏感而独特的能力。以上的两个条件只要缺少其一,儿童的精神生命无法开展出潜能,而儿童人格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因此,我们成人唯有完全尊重及信任他,他會慢慢形成,我们只能耐心的等待孩子的成长,这是孩子发展的自然法则。
2.家庭生活
蒙特梭利认为并非因为父母生了婴儿,才对婴儿有管理的权利;相反,孩子必须自己创造自己,父母的权威只有能够对孩子建立自我的工作上有所帮助才属适当。
通过幼儿园为桥梁,使家长们了解蒙氏理念,了解正确、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观念,真正发挥幼儿园为家庭、社会、幼儿,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教育平台作用。
3.文化
文化包括了礼仪、禁忌、风俗、习惯、传统、宗教。
一间蒙特梭利教室里无处不充斥着文化。本土的文化,刚才在图片中呈现各种具有中国、四川特色的各种装饰、器皿、文字、声音、书写工作;外来的文化,各种大洲图片、文化小桌;老师、成人每日在孩子面前上演着交往、社交的礼仪;接人待物的方法……所有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就有对文化吸收的能力,所以要预备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环境,老师还要加强自我的修炼,拓宽自己眼界,提高自己的修养,从一言一行中为孩子创设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环境。
二、结束语
园本教研以人为本,要在教育中做到以幼儿为本,在教研中做到以教师为本。环境的变化仅仅是一个表象,更深入展现出的是我们老师观念上的转变,对蒙特梭利教学法更深入的理解。只有教师观念的转变才能指导实际教育行为的转变。
我们可以做的的是相信孩子的精神胚胎,提供给他一个有准备的、正常化的环境,这个环境需随时满足他的不同的敏感期的到来,注意到他独有的吸收性心智,而后耐心的等待其成长,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有挣扎、我们也会随之逐步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