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以本为本重视本科教育的新形势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贯穿于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最为有效的合作模式之一就是校企共建企业学院。企业学院实现校企双方全面协同育人分过程。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企业学院;长效机制
一、企业学院的内涵
企业学院是学校与企业根据双方利益需要,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基础上,针对某个或多个专业,校企双方依据协议共同投资,按照企业经营模式运作的一种新型校企融合办学模式。
二、企业学院发展困境
根据笔者调查访谈了解,企业学院发展虽然益处多多,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利益分配不均
在企业学院中,企业和高校都有各自的利益驱使,如果双方利益不平衡,企业或者高校的利益无法达成。则会影响企业和高校参与企业学院相关活动的积极性。
第一,人才效益方面,企业学院对学生前期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和实训等“义务”劳动,但最终学生是否能到企业学院工作毕业生就业并非仅仅是校企双方的意愿,校企契约也不会对毕业生的岗位选择进行左右。因此有可能校企双方费时费力而收效甚微;
第二,经济效益方面,企业学院在建设当中投入较大在企业学院建设中,一般都是由企业实现资金的注入,学校实现技术以及资产的投入,如果效益不好,学校方面不会损失什么固定资产,但企业却存在得不到补偿的情况。而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在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中,一味的是单方面付出太多,也会影响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二)运转机制欠缺
运转机制也是企业学院发展当中存在的一项主要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沟通机制不健全。虽然校企双方都派人员参加到企业学院的管理层以及理事会等,但在数量以及人员配比上却存在着不够对称的情况,义务以及权利划分不均衡情况较为严重,且存在议论事机制不完善的情况。
第二,缺少制约机制。制约机制体现在运转后果的约定以及运作行为约束这几方面。以行政任命的领导层,在具体工作业绩方面往往会存在缺少制约以及监督的情况,在没有形成较强忧患意识的情况下使管理方式存在粗放特征。而高校方面,则会因行政化办学倾向的存在导致改革具有较为随意的特点,忽视市场驱动以及产业规律。
(三)政策存在缺位
在我国,企业学院还处于探索阶段,远远没有到达成熟期,在具体实践当中存在缺少良好参照、经验模式以及指导准则问题。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教育也属于公共产品范围当中,即需要以公共政策的方式进行解决。而在公共政策角度,目前还缺少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具有约束力的法律体系建设,如职业资格证书授予制度、运转效益补偿政策、企业投入的税收抵冲政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义务规定等,学院层面,内部制度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并因此对工作开展效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企業学院建立长效机制的策略分析
(一)促进利益共享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和高校都是具有独立特征的主体,资源共享只是其合作形式,并不是原动力,两方开展合作的重要动力是利益层面的共享。因此,实现互惠共赢则成为了校企双方实现企业学院建设的重要基础。
对此,就需要能够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要对以往的合作理念积极转变,在对双方利益方面合理诉求承认的基础上做好企业方面经济效益的兼顾,在将利益作为合作动力的基础上将资源共享以及思路实现向利益共享的转变;第二,要做好双方优势以及资源的科学分析,对不同效益预期进行充分论证,在做好利益结合点以及利益点把握的基础上做好办学契约完善,在做好企业投入风险反弹的基础上对其利益层面诉求进行满足;第三,要加强管理创新,在学院建设当中全程坚持相互协作以及全程参与,形成利益生成保证的机制以及体制,根据企业需求做好招生计划确定,并根据技能要求以及课程内容确定教学方式,在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促进长远发展,坚决杜绝短期行为的发生。
(二)追求综合效益
要想实现企业学院的健康发展,也要将以往的单一效益实现向综合效益的转变:
第一,加强技术合作。要想获得综合效益,必须认真做好技术方面的合作。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研发机构比重较低。同其相比,高校具有技术、人才集中的优势,对此,不仅要成为企业相关资源的提供者,也需要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创收一体、教学一体的运行机制,更好的满足企业在技术层面的需求;第二,扩展人才效益。要做好校企生三者间的三方契约,确保企业人才效益。不仅如此,也需要为企业技术人员以及职工培训提供良好条件资源,在使培训职工、专业教师、技术骨干培养相结合的基础上将高校形成技术人员的发展平台。
(三)实现制度创新
企业学院是现代企业同职业教育的综合体,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需要以制度的积极创新消除不同方面存在的壁垒:国家层面,要通过融资、职称、保障、经费以及平台制度体系的建立将企业纳入到教育体系当中,在对高校自主办学权进行提升的基础上做好各自权利以及义务的明确,在形成校企合作约束力的基础上实现双方积极性的调动,以此使校企合作成为高校管理制度当中的重点组成部分。
同时,要积极强化政府投入、调控以及规划方面职能,做好校企合作相关要素的提供;学校层面,要积极建立起能够促进学院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科学的沟通协调机制,使企业在与各方的合作和交流过程中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且制度化形式进行沟通和磋商,还能够大大提高合作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桂林,沈建根.企业学院:概念、内涵与机制[M].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年2月
[2]王秋芳.企业学院: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模式[J].百家论坛,2012(3):31-33.
[3]杨辉.企业学院——校企合作模式展望[J].经济师,2012(6):94-95.
[4]罗小秋.建立“企业学院”: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Z1):66-67.
[5]史小波,朱利军,郭家星:《基于“企业学院”的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江苏教育研究》2013 年第 21 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企业学院;长效机制
一、企业学院的内涵
企业学院是学校与企业根据双方利益需要,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基础上,针对某个或多个专业,校企双方依据协议共同投资,按照企业经营模式运作的一种新型校企融合办学模式。
二、企业学院发展困境
根据笔者调查访谈了解,企业学院发展虽然益处多多,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利益分配不均
在企业学院中,企业和高校都有各自的利益驱使,如果双方利益不平衡,企业或者高校的利益无法达成。则会影响企业和高校参与企业学院相关活动的积极性。
第一,人才效益方面,企业学院对学生前期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和实训等“义务”劳动,但最终学生是否能到企业学院工作毕业生就业并非仅仅是校企双方的意愿,校企契约也不会对毕业生的岗位选择进行左右。因此有可能校企双方费时费力而收效甚微;
第二,经济效益方面,企业学院在建设当中投入较大在企业学院建设中,一般都是由企业实现资金的注入,学校实现技术以及资产的投入,如果效益不好,学校方面不会损失什么固定资产,但企业却存在得不到补偿的情况。而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在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中,一味的是单方面付出太多,也会影响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二)运转机制欠缺
运转机制也是企业学院发展当中存在的一项主要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沟通机制不健全。虽然校企双方都派人员参加到企业学院的管理层以及理事会等,但在数量以及人员配比上却存在着不够对称的情况,义务以及权利划分不均衡情况较为严重,且存在议论事机制不完善的情况。
第二,缺少制约机制。制约机制体现在运转后果的约定以及运作行为约束这几方面。以行政任命的领导层,在具体工作业绩方面往往会存在缺少制约以及监督的情况,在没有形成较强忧患意识的情况下使管理方式存在粗放特征。而高校方面,则会因行政化办学倾向的存在导致改革具有较为随意的特点,忽视市场驱动以及产业规律。
(三)政策存在缺位
在我国,企业学院还处于探索阶段,远远没有到达成熟期,在具体实践当中存在缺少良好参照、经验模式以及指导准则问题。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教育也属于公共产品范围当中,即需要以公共政策的方式进行解决。而在公共政策角度,目前还缺少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具有约束力的法律体系建设,如职业资格证书授予制度、运转效益补偿政策、企业投入的税收抵冲政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义务规定等,学院层面,内部制度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并因此对工作开展效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企業学院建立长效机制的策略分析
(一)促进利益共享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和高校都是具有独立特征的主体,资源共享只是其合作形式,并不是原动力,两方开展合作的重要动力是利益层面的共享。因此,实现互惠共赢则成为了校企双方实现企业学院建设的重要基础。
对此,就需要能够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要对以往的合作理念积极转变,在对双方利益方面合理诉求承认的基础上做好企业方面经济效益的兼顾,在将利益作为合作动力的基础上将资源共享以及思路实现向利益共享的转变;第二,要做好双方优势以及资源的科学分析,对不同效益预期进行充分论证,在做好利益结合点以及利益点把握的基础上做好办学契约完善,在做好企业投入风险反弹的基础上对其利益层面诉求进行满足;第三,要加强管理创新,在学院建设当中全程坚持相互协作以及全程参与,形成利益生成保证的机制以及体制,根据企业需求做好招生计划确定,并根据技能要求以及课程内容确定教学方式,在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促进长远发展,坚决杜绝短期行为的发生。
(二)追求综合效益
要想实现企业学院的健康发展,也要将以往的单一效益实现向综合效益的转变:
第一,加强技术合作。要想获得综合效益,必须认真做好技术方面的合作。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研发机构比重较低。同其相比,高校具有技术、人才集中的优势,对此,不仅要成为企业相关资源的提供者,也需要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创收一体、教学一体的运行机制,更好的满足企业在技术层面的需求;第二,扩展人才效益。要做好校企生三者间的三方契约,确保企业人才效益。不仅如此,也需要为企业技术人员以及职工培训提供良好条件资源,在使培训职工、专业教师、技术骨干培养相结合的基础上将高校形成技术人员的发展平台。
(三)实现制度创新
企业学院是现代企业同职业教育的综合体,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需要以制度的积极创新消除不同方面存在的壁垒:国家层面,要通过融资、职称、保障、经费以及平台制度体系的建立将企业纳入到教育体系当中,在对高校自主办学权进行提升的基础上做好各自权利以及义务的明确,在形成校企合作约束力的基础上实现双方积极性的调动,以此使校企合作成为高校管理制度当中的重点组成部分。
同时,要积极强化政府投入、调控以及规划方面职能,做好校企合作相关要素的提供;学校层面,要积极建立起能够促进学院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科学的沟通协调机制,使企业在与各方的合作和交流过程中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且制度化形式进行沟通和磋商,还能够大大提高合作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桂林,沈建根.企业学院:概念、内涵与机制[M].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年2月
[2]王秋芳.企业学院: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模式[J].百家论坛,2012(3):31-33.
[3]杨辉.企业学院——校企合作模式展望[J].经济师,2012(6):94-95.
[4]罗小秋.建立“企业学院”: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Z1):66-67.
[5]史小波,朱利军,郭家星:《基于“企业学院”的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江苏教育研究》2013 年第 2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