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医护协同管理用于麻醉科护理管理的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1年5月本院麻醉科接诊病患200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医护协同管理,对照组行常规管理。对比护理质量等指标。结果:针对护理质量,研究组(96.49±1.57)分,比对照组(90.23±2.37)分高,P<0.05。针对医疗纠纷发生率,研究组0.0%,比对照组5.0%低,P<0.05。针对满意度,研究组99.0%,比对照组91.0%高,P<0.05。结论:于麻醉科护理管理中用医护协同管理法,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医疗纠纷的预防,及满意度的改善。
关键词:医护协同管理;满意度;麻醉科;医疗纠纷
医院组织结构中,麻醉科占据着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且具有特殊性,若不能向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将极易引起医疗纠纷[1]。本文选取200名麻醉科病患(2020年1月-2021年5月),旨在分析医护协同管理用于麻醉科护理管理的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0年1月-2021年5月本院麻醉科接诊病患200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女性49例,男性51例,年纪在19-70岁之间,平均(42.15±4.68)岁。对照组女性48例,男性52例,年纪在19-71岁之间,平均(42.58±4.91)岁。患者无药敏史,精神正常,依从性良好。2组年纪等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2]
(1)过敏体质者。(2)认知障碍者。(3)精神病者。(4)依从性极差者。(5)心理疾病者。
1.3 方法
2组都接受常规护理:功能康复训练、基础护理与体征监测等。研究组配合医护协同管理:(1)成立医护协同管理小组,任命科主任为组长,从科室中选拔多名经验丰富的护士和医师入组,当中,护士的主要任务是对患者进行护理,而医师的任务则是对患者进行治疗。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各组员的业务能力。(2)结合麻醉护理定位、岗位职责与护理规定等,同时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对护士的工作岗位与工作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同时安排专人对药品与耗材进行管理。制定完善的小组责任制,由组长明确各组员的工作职责。(3)定期组织科室护士进行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绩效挂钩。每月开展1次小组会议,分析管理工作执行的情况,总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鼓励护士参加院内开设的各种培训课程,以提高其综合能力。(4)强化科研管理力度,对于科室中高年资的护士,需加强对其进行专科培训的力度。对于麻醉护士,要求其深入学习麻醉专科科研进展。
1.4 评价指标
(1)用本院自制调查表评估2组护理质量,内容有麻醉专科护理、基础护理与用药护理等,总分100。
(2)统计2组医疗纠纷发生例数。
(3)调查满意度,于患者出院时进行:调查工具选择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操作技能、护患沟通与服务态度等。调查结果采取百分制:满意≥91,一般75-90,不满意≤74。(一般+满意)/例数*100%即满意度。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经SPSS20.0,t对计量资料( )检验,χ2对计数资料[n(%)]检验。若P<0.05,提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分析
针对护理质量,研究组(96.49±1.57)分,对照组(90.23±2.37)分。研究组比对照组高,t=7.2418,P<0.05。
2.2 医疗纠纷分析
针对医疗纠纷发生者,研究组0例,对照组5例,占5.0%。研究组比对照组低,X2=6.9943,P<0.05。
2.3 满意度分析
针对满意度,研究组99.0%,比对照组91.0%高,P<0.05。如表1。
3 讨论
和其它科室相比,麻醉科的功能十分特殊,不管是不同疾病的需求,还是复杂的护患关系,都对护士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相关资料中提及,麻醉科的护理管理内容包含康复训练、麻醉复苏与疼痛缓解等多个方面,需要依赖于护士、医师和麻醉师的共同管理,如此,方可确保管理效果,减少医疗纠纷发生几率[4]。
医护协同管理乃新兴的护理方法之一,可将诊疗规范落实到个人,以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的效率。通过让护士和医师平等写作的方式,可提高护士工作的热情,并能增强其责任心,使护士能够更好的服务患者,从而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此研究,在护理质量上,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在医疗纠纷发生率上,研究组比对照组低,P<0.05;在满意度上,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医护协同管理后,患者极少出现医疗纠纷,且其满意度也较高。
综上,麻醉科护理管理用医护协同管理法,利于医疗纠纷的预防,护理质量的提升,及满意度额定改善,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永梅.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在麻醉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8):125.
[2]路丽.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在麻醉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9(20):127.
[3]孙英,冯燕,赵爱珍. 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在麻醉专科护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4(11):431-431.
[4]王静,顾锦芳,祝华婧,等. 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在麻醉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9):110-112.
关键词:医护协同管理;满意度;麻醉科;医疗纠纷
医院组织结构中,麻醉科占据着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且具有特殊性,若不能向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将极易引起医疗纠纷[1]。本文选取200名麻醉科病患(2020年1月-2021年5月),旨在分析医护协同管理用于麻醉科护理管理的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0年1月-2021年5月本院麻醉科接诊病患200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女性49例,男性51例,年纪在19-70岁之间,平均(42.15±4.68)岁。对照组女性48例,男性52例,年纪在19-71岁之间,平均(42.58±4.91)岁。患者无药敏史,精神正常,依从性良好。2组年纪等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2]
(1)过敏体质者。(2)认知障碍者。(3)精神病者。(4)依从性极差者。(5)心理疾病者。
1.3 方法
2组都接受常规护理:功能康复训练、基础护理与体征监测等。研究组配合医护协同管理:(1)成立医护协同管理小组,任命科主任为组长,从科室中选拔多名经验丰富的护士和医师入组,当中,护士的主要任务是对患者进行护理,而医师的任务则是对患者进行治疗。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各组员的业务能力。(2)结合麻醉护理定位、岗位职责与护理规定等,同时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对护士的工作岗位与工作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同时安排专人对药品与耗材进行管理。制定完善的小组责任制,由组长明确各组员的工作职责。(3)定期组织科室护士进行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绩效挂钩。每月开展1次小组会议,分析管理工作执行的情况,总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鼓励护士参加院内开设的各种培训课程,以提高其综合能力。(4)强化科研管理力度,对于科室中高年资的护士,需加强对其进行专科培训的力度。对于麻醉护士,要求其深入学习麻醉专科科研进展。
1.4 评价指标
(1)用本院自制调查表评估2组护理质量,内容有麻醉专科护理、基础护理与用药护理等,总分100。
(2)统计2组医疗纠纷发生例数。
(3)调查满意度,于患者出院时进行:调查工具选择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操作技能、护患沟通与服务态度等。调查结果采取百分制:满意≥91,一般75-90,不满意≤74。(一般+满意)/例数*100%即满意度。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经SPSS20.0,t对计量资料( )检验,χ2对计数资料[n(%)]检验。若P<0.05,提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分析
针对护理质量,研究组(96.49±1.57)分,对照组(90.23±2.37)分。研究组比对照组高,t=7.2418,P<0.05。
2.2 医疗纠纷分析
针对医疗纠纷发生者,研究组0例,对照组5例,占5.0%。研究组比对照组低,X2=6.9943,P<0.05。
2.3 满意度分析
针对满意度,研究组99.0%,比对照组91.0%高,P<0.05。如表1。
3 讨论
和其它科室相比,麻醉科的功能十分特殊,不管是不同疾病的需求,还是复杂的护患关系,都对护士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相关资料中提及,麻醉科的护理管理内容包含康复训练、麻醉复苏与疼痛缓解等多个方面,需要依赖于护士、医师和麻醉师的共同管理,如此,方可确保管理效果,减少医疗纠纷发生几率[4]。
医护协同管理乃新兴的护理方法之一,可将诊疗规范落实到个人,以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的效率。通过让护士和医师平等写作的方式,可提高护士工作的热情,并能增强其责任心,使护士能够更好的服务患者,从而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此研究,在护理质量上,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在医疗纠纷发生率上,研究组比对照组低,P<0.05;在满意度上,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医护协同管理后,患者极少出现医疗纠纷,且其满意度也较高。
综上,麻醉科护理管理用医护协同管理法,利于医疗纠纷的预防,护理质量的提升,及满意度额定改善,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永梅.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在麻醉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8):125.
[2]路丽.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在麻醉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9(20):127.
[3]孙英,冯燕,赵爱珍. 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在麻醉专科护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4(11):431-431.
[4]王静,顾锦芳,祝华婧,等. 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在麻醉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9):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