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门市第一实验小学基于母体海门市实验小学的“能仁教育”,提出了“新能仁教育”,在回溯中梳理了研究的脉络,在思考中制定了研究路线,并开展了环境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培塑、课堂建构、管理实践等系统的行动研究。
关键词:“新能仁教育”;校本研究;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B-0041-03
海门市第一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本校”)是依托百年名校海门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老校”)创办的新学校,它位于新城区,于2016年9月正式招生。对于一所新校而言,能拥有一流的办学品质并迅速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家长和社会的共同期盼,也是学校面临的最大挑战。与其他新校不同,本校与老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属于一个教育管理集团,老校为总校,本校为分校,往来甚密;本校的骨干教师大多来自老校,与老校教师经受过相同的学校文化的熏陶,经常进行密切的教育教学研讨;本校教育管理者也来自老校,教育理念与老校一脉相承。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试图从老校的历史中找寻适合本校发展的文化因子,并迁移、凝练成为本校的核心理念。
一、回溯:寻找源头,梳理研究脉络
老校的前身为1906年创办的“能仁学堂”。“能”是指有知识有能力,“仁”是指有仁爱之心,“能”“仁”是理想人格的两大属性。百年来,实小人在“能仁”二字的指引下,形成了“求实”的校风,“严谨、创新”的教风,“广积、多思、好问、善用”的学风,“能追无尽景”的学校精神。“能仁致远”是老校的核心价值观,“能”“仁”一体,已经成为老校师生共同的目标追求和行为方式。
作为新校,我们将“能仁”教育哲学的精华作为“根”抓紧抓牢,不断从中汲取养料。同时,我们也在创新,打造属于本校的“新能仁教育”品牌。何为“新能仁”?我们在回溯中思考,找到了校本化的理解:“新能仁教育”是一种传承与创新,传承在于指向“能仁教育”品牌的继续光大,创新在于本校教育内涵、学校特质的生发。“新能仁教育”有自己新内涵——“新能”包括“慧动、慧玩、慧思、慧伴”,“新仁”包括“乐群、乐助、乐谅、乐担”。“新能仁教育”积累新的办学经验,促进本校师生成为新时代的“新教师”“新学生”,实现全面而和谐的新发展。“新能仁教育”还是对自我新的提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守正而出新”,回归教育的本原,不急不躁,踏实前行。
作为一种校本教育哲学,“新能仁教育”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内在的关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新能仁”是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述:“仁”意指“必备品格”,“能”体现“关键能力”。“能”“仁”是当下教育所应培养的学生素质,也是教育所应追求的品质。
有了对“新能仁教育”内涵的解读,研究的脉络逐渐清晰。本校紧紧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研究,即:“新能仁教育”可以从哪里起步?“新能仁教育”具体如何开展?“新能仁教育”的发展应通往何方?
二、思考:确定目标,确定研究路线
1.“新能仁教育”研究的目标
“新能仁教育”研究的目标主要包括:提炼“新能仁教育”的核心理念,让其深入人心,成为学校文化人格的主要特征,促进学习与生活于学校的每一个人全面发展;建立和完善“新能仁教育”的基本框架,建构以“新能仁”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探索“新能仁课堂”特质,促进教学的深度变革;推动学校“新能仁”文化的深度建构,彰显学校特色,促进可持续发展;探索优秀学校文化迁移的规律,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提供路径。
2.“新能仁教育”研究的路线
“新能仁教育”研究关注学校文化的传承、迁移、创新和发展。首先,对老校“能仁文化”的精华进行学习和提炼,特别是聚焦相关的历史文献、理论成果、实践案例等。提炼的“新能仁文化”要与核心素养的内涵高度吻合,要与“立德树人”的目标保持一致,是两者“落地生根”式的校本表达。其次,把文化建设和教育行动紧密联系起来,让学校文化从表层走向深层。“新能仁教育”研究强化学校师生“能仁”人格培塑,着力“果仁课程”建设,探索“新能仁课堂”变革行动。最后,在“新能仁教育”案例研究中不断总结研究的经验,调整研究的步伐,提升研究的实效。
3.“新能仁教育”研究的原则
一是传承性。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值得被发扬光大的,“新能仁教育”是在“能仁教育”的根基上生发出来的,是原有经验的传承与创新。它不需推翻原有的成熟经验,只需面对新学校、新教师、新学生做一些新改变。
二是人文性。“新能仁教育”的提出使学校教育回归儿童立场,回归人本身。它既重视提高人的能力,更关注培养人的品性;强调“仁”为主,“能”为辅,“仁”和“能”就像事物的正反两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是校本性。“新能仁教育”的实践研究需全体师生共同设计、共同推进,从而将“新能仁”内化为全体师生认同的共同价值取向,从而全面提升学校育人质量,改善师生生存状态,促进学校特色可持续发展,打造学校品牌。
三、实践:构筑理想,开展行动研究
1.“新能仁环境”建设行动研究
本校不仅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更以“能仁”为核心要素,建设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环境文化,让学校的每一处环境,都蕴藏“新能仁教育”的因子,传递“新能仁教育”的意蕴,表达“新能仁教育”的精神和理念,行“不言之教”。以“能”“仁”二字互嵌而成的校徽在学校中心位置矗立,学校核心理念“能行近仁”在能仁小广场彰显,以“果香园”“牧歌园”“节气园”“童话园”“趣玩园”构成的休闲娱乐环境适意且充满童趣,由“能仁明星秀”“学科文化墙”“科技历史廊”“艺术鉴赏区”构成的学校廊文化内容丰富;面向中庭的墙面(一楼到四楼)以树为主题,分别展现“果仁”发芽生长后的根、茎、叶、果,配合底樓的文明习惯评比栏,象征学生的“品行”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关键词:“新能仁教育”;校本研究;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B-0041-03
海门市第一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本校”)是依托百年名校海门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老校”)创办的新学校,它位于新城区,于2016年9月正式招生。对于一所新校而言,能拥有一流的办学品质并迅速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家长和社会的共同期盼,也是学校面临的最大挑战。与其他新校不同,本校与老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属于一个教育管理集团,老校为总校,本校为分校,往来甚密;本校的骨干教师大多来自老校,与老校教师经受过相同的学校文化的熏陶,经常进行密切的教育教学研讨;本校教育管理者也来自老校,教育理念与老校一脉相承。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试图从老校的历史中找寻适合本校发展的文化因子,并迁移、凝练成为本校的核心理念。
一、回溯:寻找源头,梳理研究脉络
老校的前身为1906年创办的“能仁学堂”。“能”是指有知识有能力,“仁”是指有仁爱之心,“能”“仁”是理想人格的两大属性。百年来,实小人在“能仁”二字的指引下,形成了“求实”的校风,“严谨、创新”的教风,“广积、多思、好问、善用”的学风,“能追无尽景”的学校精神。“能仁致远”是老校的核心价值观,“能”“仁”一体,已经成为老校师生共同的目标追求和行为方式。
作为新校,我们将“能仁”教育哲学的精华作为“根”抓紧抓牢,不断从中汲取养料。同时,我们也在创新,打造属于本校的“新能仁教育”品牌。何为“新能仁”?我们在回溯中思考,找到了校本化的理解:“新能仁教育”是一种传承与创新,传承在于指向“能仁教育”品牌的继续光大,创新在于本校教育内涵、学校特质的生发。“新能仁教育”有自己新内涵——“新能”包括“慧动、慧玩、慧思、慧伴”,“新仁”包括“乐群、乐助、乐谅、乐担”。“新能仁教育”积累新的办学经验,促进本校师生成为新时代的“新教师”“新学生”,实现全面而和谐的新发展。“新能仁教育”还是对自我新的提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守正而出新”,回归教育的本原,不急不躁,踏实前行。
作为一种校本教育哲学,“新能仁教育”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内在的关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新能仁”是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述:“仁”意指“必备品格”,“能”体现“关键能力”。“能”“仁”是当下教育所应培养的学生素质,也是教育所应追求的品质。
有了对“新能仁教育”内涵的解读,研究的脉络逐渐清晰。本校紧紧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研究,即:“新能仁教育”可以从哪里起步?“新能仁教育”具体如何开展?“新能仁教育”的发展应通往何方?
二、思考:确定目标,确定研究路线
1.“新能仁教育”研究的目标
“新能仁教育”研究的目标主要包括:提炼“新能仁教育”的核心理念,让其深入人心,成为学校文化人格的主要特征,促进学习与生活于学校的每一个人全面发展;建立和完善“新能仁教育”的基本框架,建构以“新能仁”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探索“新能仁课堂”特质,促进教学的深度变革;推动学校“新能仁”文化的深度建构,彰显学校特色,促进可持续发展;探索优秀学校文化迁移的规律,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提供路径。
2.“新能仁教育”研究的路线
“新能仁教育”研究关注学校文化的传承、迁移、创新和发展。首先,对老校“能仁文化”的精华进行学习和提炼,特别是聚焦相关的历史文献、理论成果、实践案例等。提炼的“新能仁文化”要与核心素养的内涵高度吻合,要与“立德树人”的目标保持一致,是两者“落地生根”式的校本表达。其次,把文化建设和教育行动紧密联系起来,让学校文化从表层走向深层。“新能仁教育”研究强化学校师生“能仁”人格培塑,着力“果仁课程”建设,探索“新能仁课堂”变革行动。最后,在“新能仁教育”案例研究中不断总结研究的经验,调整研究的步伐,提升研究的实效。
3.“新能仁教育”研究的原则
一是传承性。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值得被发扬光大的,“新能仁教育”是在“能仁教育”的根基上生发出来的,是原有经验的传承与创新。它不需推翻原有的成熟经验,只需面对新学校、新教师、新学生做一些新改变。
二是人文性。“新能仁教育”的提出使学校教育回归儿童立场,回归人本身。它既重视提高人的能力,更关注培养人的品性;强调“仁”为主,“能”为辅,“仁”和“能”就像事物的正反两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是校本性。“新能仁教育”的实践研究需全体师生共同设计、共同推进,从而将“新能仁”内化为全体师生认同的共同价值取向,从而全面提升学校育人质量,改善师生生存状态,促进学校特色可持续发展,打造学校品牌。
三、实践:构筑理想,开展行动研究
1.“新能仁环境”建设行动研究
本校不仅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更以“能仁”为核心要素,建设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环境文化,让学校的每一处环境,都蕴藏“新能仁教育”的因子,传递“新能仁教育”的意蕴,表达“新能仁教育”的精神和理念,行“不言之教”。以“能”“仁”二字互嵌而成的校徽在学校中心位置矗立,学校核心理念“能行近仁”在能仁小广场彰显,以“果香园”“牧歌园”“节气园”“童话园”“趣玩园”构成的休闲娱乐环境适意且充满童趣,由“能仁明星秀”“学科文化墙”“科技历史廊”“艺术鉴赏区”构成的学校廊文化内容丰富;面向中庭的墙面(一楼到四楼)以树为主题,分别展现“果仁”发芽生长后的根、茎、叶、果,配合底樓的文明习惯评比栏,象征学生的“品行”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