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云:心系黄河 梦圆小浪底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jzs1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治理黄河付出毕生精力和心血的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当他的小浪底之梦圆了的时候,他却安然地走了。他带去的是丝丝笑意,留给世人的是黄河岸边他那一串串深深的脚印!
  
  革命青年勇担治理黄河大任
  
  王化云,1908年1月生于河南名镇南馆陶,1929年春就读临清县第11中学。语文教师袁允中(中共党员)因在学生中宣传新思想而受到校方监视,甚至有人扬言要报县党部将其拘留审查。同情袁先生处境的王化云趁夜黑、冒大雨把袁先生领到姐夫家里隐蔽,托人买好去德州的火车票,赠给一些路费,掩护袁先生离开了临清境。袁先生走了,学校当局传言:是王化云护送袁先生走的。因此,王化云受到了校方怀疑、监视。1931年暑期,虽未查出证据,但校方仍将王化云除名。
  


  被开除学籍的王化云只身到了北平,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系。1935年夏,27岁的王化云在法学院毕业,任北平精业中学校长。
  在抗日烽火连天的1938年4月,经张维翰、赵伊坪介绍,王化云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中共鲁西北特委任命王化云为丘县县长;不久,调任冠县县长。1939年9月,接鲁西行署通知,王化云前来行署报到,萧华、段君毅分别与其谈话后,让其担任鲁西行署民政处处长。
  1941年1月15日,日伪军两万多人、汽车、坦克400多辆在飞机、大炮掩护下袭击鲁西。为避敌主力,中共鲁西区委、鲁西行署奉命撤离郓城一带,王化云随行署主任段君毅转移。日伪军发现段君毅等,一阵枪弹袭来。一颗子弹射进段君毅腹部,段君毅落马。此刻,队伍被打散了。此地,只有段君毅和王化云。用一只手捂住喷血伤口的段君毅挥动另一只手示意王化云:快走!来不及说什么的王化云,用尽力气把段君毅扶上马背,然后纵身上马,紧紧抱着段君毅,调转马头往回跑。没走多远,又遭敌机扫射,坐骑受惊,王化云和段君毅被摔在地上……经20多天辗转迂回往返奔突,王化云等终于冲出重围。这年7月,王化云调任冀鲁豫行署司法处长。第二年7月,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委培养军政后备干部的第一抗日中学建立,王化云任校长兼校党支部书记。
  1946年,38岁的王化云被任命为冀鲁豫边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他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对治河一窍不通,能担当此任吗……“没关系,不懂就学嘛,有党的领导呀!”段君毅认真严肃、充满信任、坚定清晰的声音在王化云耳边响起。他从杂乱的思绪中跳出来,一种巨大的冲动和能量让他向大河点了点头,信心十足地接受了神圣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治理黄河的重任。
  
  与人民领袖对话治理黄河大计
  
  1952年10月29日,王化云同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张玺、省政府主席吴芝圃、省军区司令员陈再道等赶到兰考,迎接前来视察的毛泽东。下午7时许,他们登上毛泽东的专列。陪同毛泽东视察的杨尚昆、罗瑞卿对他们说:主席重点是看黄河,主席在徐州登上云龙山眺望和询问了黄河故道的情况。主席怕扰民,就在火车上过夜,明天看黄河。人民领袖关注黄河,重视黄河的治理,关心人民,身为黄委会主任的王化云既高兴又紧张,过于兴奋的他久久不能入睡,黄河及治理黄河的蓝图在他脑海里滚动……
  30日晨7时,王化云和省委领导人赶到正与干活的农民谈话的毛泽东跟前,罗瑞卿介绍他们的名字后,毛泽东亲切地同他们一一握手,说:“谢谢你们!请在车上谈谈黄河的情况吧。”
  来到列车上,张玺说:“罗部长告诉我们,主席这次视察的重点是黄河,我们就把‘重点’(指指王化云)带来了。”笑容可掬的毛泽东问王化云:“‘化云’是哪两个字?”王化云回答了自己名字的用字后,讲述清道光23年黄河洪水泛滥的往事。毛泽东关切地问:“近几年黄河泛滥吗?”王化云答:“6年来黄河没有决口,是没遇特大洪水。如遇大水,相当危险。不修大型水库储蓄洪水,只靠修筑河堤是挡不住洪水的。”
  接着,王化云向毛泽东汇报在黄河干流、主要支流修建大、中型水库的设想以及初步规划。这些初步设想和规划,是王化云潜心研究古代治河方略、黄河水文资料和实地考察的成果。
  在驶往黄河东坝头的列车上,毛泽东听取王化云关于邙山、三门峡水库规划的汇报。
  毛泽东一行在黄河柳河口看“悬河”时,嘱咐河南省委同志和王化云:“你们要把黄河的事办好。”登上黄河南岸邙山的毛泽东,在王化云实地指引中详细察看了规划中的邙山水库坝址,询问了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实地察看结果与王化云口头汇报吻合,毛泽东觉得王化云工作很踏实。分别时毛泽东说:“谢谢你做了大量实际工作。”
  1953年2月15日,毛泽东在郑州见到王化云就问:“邙山水库为何不修了?”王化云即汇报由邙山转移到三门峡的理由和情况,毛泽东查看了地图和黄委会治理黄河规划后,对水库的寿命、功能等提问,对技术、建材等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在座者探讨,给了规划者极大启示。
  在出巡的火车上,毛泽东与王化云谈了三个多小时,问得多,谈得细。谈到三门峡、小浪底水库坝址时,毛泽东问:“你去过那里没有?”王化云说:“去过,不只一次两次呢!”显得非常高兴的毛泽东对在场的同志说:“王化云钻进去了,是个榜样。”“我还差得远呢,对黄河知道的东西太少了!”受了毛泽东表扬的王化云腼腆地说。
  1954年冬,王化云从郑州南阳寨登上火车,向由武汉回北京的毛泽东汇报治黄工作。听取王化云关于在黄河流域大规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等治黄规划汇报后,毛主席索取了规划图纸等资料。
  1955年6月25日,河南省委通知王化云向毛泽东汇报治黄工作,听汇报的毛泽东十分关注土地盐碱化问题。王化云解释说:“北岸人民胜利渠是学苏联在渠旁植树致土地盐碱的,看来光靠植树是不行的,主要还得靠排水。”听到此,毛泽东说:“有办法解决盐碱化问题就好了。”王化云趁机向毛泽东重点汇报小浪底水库建设问题,毛泽东听后非常满意,留王化云共进午餐。
  
  周恩来保护探索中的王化云
  
  修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黄委会”和王化云等治理黄河的一次勇敢尝试和大胆实践。
  早在1935年秋,国民政府黄委会就组织中外水利专家在河南孟津县至陕县黄河干流进行勘探,对小浪底、八里胡同、三门峡水库坝址做过比较研究和论证。后来,日本有关方面同中国国民政府又组织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查勘、研究过这一河段的开发方案。新中国成立后,王化云在《治理黄河初步意见》中,积极主张在河南陕县至孟津的黄河干流河段适宜地点修建水库,部署“立即从事地形、地质和水文资料的调查和收集”。黄委会在组织查勘队对三门峡、八里胡同、小浪底坝址考察论证后,确认三门峡修建水库条件较好,黄委会领导层达成共识。
  1950年7月,国家水利部部长傅作义率中苏专家对陕西潼关至河南孟津河段进行考察后,对修建防洪水库作了原则指示。王化云等根据水利部指示精神,主张在三门峡筑坝建库,蓄水位高350米,防洪、发电结合灌溉。1951年,黄河干流修筑水库的动议引来冲沙与拦沙之争。王化云主张蓄水拦沙,另有人主张在八里胡同建库蓄水冲沙。1952年下半年经过具体测绘计算,认为不宜在八里胡同修冲沙水库,三门峡水库淹没面积又很大,研究在郑州邙山建防洪水库的可能性。1953年5月,王化云向邓子恢副总理推荐在三门峡修建水库的方案。
  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黄河规划原则和基本内容,责成国务院成立三门峡水库和水电站建设的领导和业务机构。12月,以湖北省省长刘子厚兼任三门峡工程局局长、党委第一书记,王化云兼任副局长和第三书记的党、政机构成立。1957年4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1960年竣工。
  1961年汛期,从黄土高原奔泻而来的洪水泥沙淤塞了三门峡水库,潼关河床抬高、河水倒流,富庶的八百里秦川被淹。关中紧急呼救,全国舆论哗然。1962年,水电部和黄委会改“蓄水拦沙”为“滞水排沙”,库区淤积虽稍有缓减,但未解决根本问题。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北京主持召开治黄工作会议,决定增开隧洞和改建发电引水管,增大泄洪量。1969年挖开库底孔道,增加了泄洪排沙能力。
  经过两次改造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发挥了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王化云认为三门峡水库有说服力地回答了在多泥沙河流上能够修大坝的问题,三门峡水库的伟大实践为根治黄河取得了经验。
  三门峡水库问题引起中央领导层高度重视,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相继前往视察,多次听取解决水库淤积问题和治理黄河的汇报,作出过许多重要指示。毛泽东尤为关注,得知泥沙淤塞水库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时,他立即指示相关部门在万不得已时把闸门打开,“只滞洪、不拦蓄”。
  社会各方面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一直分歧较大:“黄河规划失败了!”“三门峡水库要炸掉!”议论纷纷,咄咄逼人,巨大的冲击波向王化云压过来。这时,周恩来站出来明确表示:“黄河的事我挂帅。”又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不全错,也不全对,主要是由于我们经验不足。”周恩来的表态保护了在治黄实践中摸索着前进的王化云,王化云激动万分,热泪盈眶。
  
  魂牵梦绕小浪底
  
  小浪底,位于中条山脉和崤水夹峙的豫西山谷。南距九朝古都洛阳40公里,北离王屋山50公里。从黄土高原奔突而来的黄河水在这里冲出谷口,躁动不安的河水肆虐难羁。
  据《黄河志》载:20世纪30年代,中国水利专家向当局递交过小浪底水库选址的报告;20世纪40年代有日本、美国的水利专家提出在小浪底筑坝建库的建议。由于制度限制,这些建议均成为一纸空文。
  酿造和品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苦酒”整整15年的王化云,没有被舆论击垮,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从经验和教训中顽强地站起来了。从三门峡水库这杯“苦酒”中尝到“甜”头的王化云在筹划:黄河虽被三门峡水库锁住,但仍有诸多后遗症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怎么办?如果在小浪底修建一座水库,解决好库容泥沙淤积问题,这不是再造一个奇迹吗?
  酝酿中,“文革”开始了,王化云被打成“走资派”,写检查、受批斗……1970年3月,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把王化云接来参加国务院召开的国家计委工作会议。会议开始时周总理当着众人有意大声问:“王化云同志到了吗?”热血沸腾的王化云站起来大声回答:“到了。”“解放了吗?”周恩来面对与会者继续问。当听到王化云清楚地回答“解放了”时,周恩来微笑着带头鼓掌。在热烈掌声中,王化云向周恩来详细汇报了修建小浪底水库问题。自此,小浪底工程就一直萦绕在王化云心头,他为圆小浪底梦而奔走呼号。
  1975年8月,特大暴雨袭击豫南。淮河支流沙河等水势暴涨,倾盆而下的洪水使驻马店、周口、漯河的一些地方顿成泽国。这场暴雨如果降临黄河,花园口将出现4.6万立方米/秒的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河南、山东两省急电中央,呼吁抓紧在三门峡以下修建大型蓄滞工程。小浪底,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引来一场围绕黄河下游防洪问题的学术大讨论。
  1979年4月,国务院任命王化云为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兼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这年汛期,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连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大暴雨。台风把骤雨倾泻在豫西山地,黄河下游水位急剧抬高。8月2日,花园口站洪峰流量高达1.53万立方米/秒,形势极其严峻。面对特大洪水,黄河防总严阵以待,30万军民严防死守。紧急开启东平湖分洪闸门泄流,终于把洪水安全导入大海。惨痛的损失使中央更加重视黄河的治理,再一次坚定了王化云修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以进一步治黄的决心。
  此时,年逾古稀的王化云深感自己治理黄河的余生短暂和黄河安危的紧迫,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强烈责任感从他心底升起:黄河下游洪水威胁日益加剧,小浪底水库修建刻不容缓!他决心在最后的岁月里抓住机遇,为小浪底工程上马竭尽全力奔走呼号,奉献丹心。
  机会来了。1982年9月,王化云作为河南省代表出席中共十二大。会议期间,他就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意见、小浪底工程兴建对防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河南代表团作专题发言。发言得到代表们一致支持,大会予以印发。闭会后,王化云就黄河防洪泥沙处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小浪底水库兴建等问题,向国务院领导同志作了详细汇报。
  从北京回到郑州,王化云传达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带领大家共商开创黄河治理工作新局面的计策。他多次赴小浪底勘探考察,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研究兴建小浪底工程的可行性、必要性,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向社会广泛宣传治河思路。
  1983年,国家计委和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小浪底水库论证会,围绕治理开发黄河方针和兴建小浪底工程展开热烈讨论。王化云率团进京“论战”,他们把用脑汁和血汗灌注了30年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蓝图呈给专家们审视、挑剔。论证会上,王化云阐述精到,对答如流。会后,国家计委负责人在给国务院的《报告》中认为:“兴建小浪底工程在治黄整体规划上是完全必要的。”
  退居二线的王化云繁忙地参与和组织开展更加深入的规划、工程技术试验和科技攻关。1984年4月,受黄委会委托,王化云就《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向中央领导汇报。
  接着,继任黄委会主任的龚时率项目组赴美,与伯克德公司进行小浪底工程联合轮廓设计,对设计方案和技术问题进行深化研究。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小浪底工程进行评估,评估后认定其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1987年初,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关于审批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设计任务的请示》。至此,历经坎坷的小浪底工程终于列入了国家重点基本建设的计划之中。这时,为推进小浪底工程决策的王化云重病缠身,久卧床榻。
  患冠心病住院的王化云坚持看电视新闻节目,当他看到有关黄河的报道,精神总会为之一振。有关黄河的电视片,他便坐在轮椅上聚精会神地注视每一个镜头,对黄河情有独钟。
  当继任黄委会主任袁隆等人来医院探望时,王化云再三嘱咐:“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一定要做好,你们要快向中央写报告,争取快上小浪底工程。”
  1990年11月,国务院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修建小浪底工程。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通过决议,小浪底工程列入国家“八五”规划。接着,小浪底水库前期工程启动。1994年9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小浪底工程正式开工!
  1998年10月28日10时20分,随着最后一车石块抛进黄河,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向中国和世界庄严宣告:“黄河小浪底工程截流成功!”
  王化云的小浪底梦终于圆了,可是他没有等到这一刻。1992年2月,他带着满意的微笑走了。早在1986年妻子去世时王化云就立下遗嘱:我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邙山的妻子墓旁,一部分撒入心驰神往的黄河。王化云那为黄河操劳了一生的魂灵,将永远飘荡在九曲黄河的上空!
  (责编 兴柱)
其他文献
2008年11月4日,从祖国四面八方飞来八只“麻雀”,钻进北京植物园内的一座红顶小木屋,唧唧喳喳叫了三个多小时后离去,在他们的餐桌上只剩下几片猪耳朵肉和五六个水煮饺子,说明这八只“麻雀”的牙口还不错。  60多年前,时任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司令部司令员的贺龙元帅,在整编千军万马和蒋介石、阎锡山、胡宗南决战前夜,他发现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军校——贺龙中学,尚有20多只“小麻雀”平均年龄不到14岁,不能出
期刊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举行反帝示威游行,随后发展成为一场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因为这个运动是从5月4日的游行开始的,所以被称为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    本来,几千学生游行,这在近现代中外历史上并不是罕见的事。在五四运动发生的前一年,北京各大学2000多人和天津少数学生就曾为反对中、日陆海军《
期刊
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研究,首先需要的是资料的梳理,具体语境的把握,然后才可能进行理论的概括和升华。按理说,时至今日,有关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史料已经非常繁浩,方方面面都已经被叙述了许多次,但是,因为对史料和语境问题的忽略所导致的偏颇,仍然时有发生,因而造成不应该有的缺憾。  就以毛泽东对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评价而言,通常的说法都是:毛泽东扬李抑杜,推重李白而排斥杜甫。这样说,当然有相当的根据。毛泽东的浪
期刊
2008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爆发71周年。凡是有点中共党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八年抗战中存在着片面抗战与全面抗战这样两条抗战的路线与实践。片面抗战即政府抗战,全面抗战即全民族抗战(又称“全民抗战”)。政府抗战的第一枪,尽人皆知在卢沟桥打响;而全民族抗战,始于何时何地?至今没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加以标志,这不能不说是“红色记忆”中的一大缺憾。    两条抗战路线和两种抗战实践    抗日战争是一场弱国反
期刊
  
期刊
金门岛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以东约七八海里处的东海中,含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东碇等岛屿,总面积约147平方公里,独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海上枢纽。1958年8月23日傍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集中火力,炮击金门,用呼啸的炮弹粉碎了美国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图谋,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炮击金门的硝烟已然散去、海峡两岸逐步走向争取和平统一、共同发展
期刊
张闻天是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他把整个生命献给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他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持真理的优秀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尊敬和思念。在参观张闻天的旧居时,笔者有幸结识张闻天之子张虹生先生,并有过一番交谈。  今年69岁的张虹生是张闻天的独生子(张虹生还有两个姐姐),但却也饱经风霜。1942年,我党派到新疆工作的一批干部及其家属被军阀盛
期刊
2008年8月24日晚,魏巍同志去世了。  我知道魏老当然是很早了,由于他那篇著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但那时的“知道”,是仅仅由于这篇大作所产生的影响,如同知道某位名人一样。比较真切地知道他,还是近些年的事。由于所学专业的缘故,我知道魏老还经常有作品问世,也读过他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文章,为他的文章激动过,感叹过。  然而我与魏老却素未谋面。魏老是大作家,自己一个无名小卒,拿不出像样的作品就教于魏老
期刊
一个小小的红色信封,历经20多年的风尘辗转来到笔者手中,不能不说是机缘巧合。该信封是用当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生产的毛边纸制作的,宽6.7厘米,长17厘米,底部稍有磨损,信封本身没有任何令人惊异之处,但信封上的内容却演绎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发生的一个个故事。该封信的收信人为万国胜同志,收信人地址为胜利县黄坡村,寄信人为博生县江口区苏维埃政府,信封的左上方盖有“红军家信免贴邮票”印章,信封背
期刊
民族魂  陈嘉庚:心系祖国爱留华夏…………………焦永萍(1.4)  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张家康(3.4)  周巍峙:英雄史诗壮歌人生…………………齐荣晋(4.4)  钱学森:此生惟愿长报国………………………王建柱(5.4)  姚奠中:学者风范赤子情怀…………………钟启元(6.4)  爸爸的养生之道…………………………………力芸(6.11)  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