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开发数学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想学数学、要学数学、会学数学、学好数学”。作者谈谈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开发数学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探索得出数学结论,让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真正“想学数学、要学数学、会学数学、学好数学”。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自主地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由于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开展探究、讨论、小组竞赛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问题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学生为主体,就应当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从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力水平出发,设置有趣味、可探究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常常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轻松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接受与给予的简单过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传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切实为学生形成合作意识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在探究中建构知识结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真正让学生感到合作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探究是获得新知的有效途径,逐渐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新课标把“是否有问题意识,是否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方面,所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为形成创新意识打好基础,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一)适度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实际出发,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要注意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让每位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得到发展。
(二)针对性。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紧扣主题,无须故弄玄虚,要能明确揭示数学概念或规律,直接解决当堂所研究的课题。设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问题,体现出问题情境的典型性。
(三)启发性。
有时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能否触及问题的本质,是否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必要时作适当引导。教师的启发要符合学生思维的规律,不可强制学生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思考问题。
四、创设问题情境案例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案例1:“算法语句”的教学中,编一个程序,交换两个变量A和B的值,并输出交换后的值。
注:这个问题就像生活中的两瓶红、黑墨水,你想交换两者,只有借助空瓶才能实现,所以这里也应该引进一个变量T。T=A,A=B,B=T。
(二)创设实验式问题情境。
案例2:在“平面基本性质”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取出一支笔和一个三角板。
问题1:谁能用一支笔把三角板水平支撑住,并且能绕教室转一周?
问题2:谁能用两支笔把三角板水平支撑住吗?
问题3:那么用三支笔可以吗?通过实验发现,现在可以了。那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问题4:任意三个点都可以吗?
问题5:那么我们添加什么条件就可以确保能撑住呢?
注: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参与到问题的发现和探索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
案例3: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中,为给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17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
问题1: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即计算1+2+3 +…+100。
问题2:图案中,第1层到第99层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1+2+3+…+99。
问题3:图案中,第1层到第n层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1+2+3+…+n。
问题4:如果数列{a■}是等差数列,求a■+a■+…+a■?
因此,通过四个问题,层层设问,把学生的思维阶梯式引向求知的高度。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组织教学内容,体现数学的价值,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冯斌.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实例.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3]林光来.新课引入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数学教学通讯,2006(4).
[4]应之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1-2).
[5]赵晓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数学教学通讯,2006(1).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开发数学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探索得出数学结论,让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真正“想学数学、要学数学、会学数学、学好数学”。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自主地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由于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开展探究、讨论、小组竞赛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问题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学生为主体,就应当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从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力水平出发,设置有趣味、可探究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常常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轻松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接受与给予的简单过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传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切实为学生形成合作意识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在探究中建构知识结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真正让学生感到合作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探究是获得新知的有效途径,逐渐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新课标把“是否有问题意识,是否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方面,所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为形成创新意识打好基础,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一)适度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实际出发,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要注意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让每位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得到发展。
(二)针对性。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紧扣主题,无须故弄玄虚,要能明确揭示数学概念或规律,直接解决当堂所研究的课题。设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问题,体现出问题情境的典型性。
(三)启发性。
有时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能否触及问题的本质,是否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必要时作适当引导。教师的启发要符合学生思维的规律,不可强制学生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思考问题。
四、创设问题情境案例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案例1:“算法语句”的教学中,编一个程序,交换两个变量A和B的值,并输出交换后的值。
注:这个问题就像生活中的两瓶红、黑墨水,你想交换两者,只有借助空瓶才能实现,所以这里也应该引进一个变量T。T=A,A=B,B=T。
(二)创设实验式问题情境。
案例2:在“平面基本性质”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取出一支笔和一个三角板。
问题1:谁能用一支笔把三角板水平支撑住,并且能绕教室转一周?
问题2:谁能用两支笔把三角板水平支撑住吗?
问题3:那么用三支笔可以吗?通过实验发现,现在可以了。那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问题4:任意三个点都可以吗?
问题5:那么我们添加什么条件就可以确保能撑住呢?
注: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参与到问题的发现和探索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
案例3: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中,为给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17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
问题1: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即计算1+2+3 +…+100。
问题2:图案中,第1层到第99层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1+2+3+…+99。
问题3:图案中,第1层到第n层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1+2+3+…+n。
问题4:如果数列{a■}是等差数列,求a■+a■+…+a■?
因此,通过四个问题,层层设问,把学生的思维阶梯式引向求知的高度。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组织教学内容,体现数学的价值,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冯斌.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实例.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3]林光来.新课引入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数学教学通讯,2006(4).
[4]应之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1-2).
[5]赵晓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数学教学通讯,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