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成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形成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为了提升本国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主要发达国家都采取了诸如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政府为创新成果创造市场需求等多种措施推进,其中许多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一、国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
(一)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市场需求
充足的市场需求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为了支持本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美国等国家每年都为其提供一定份额的市场需求,以此调动中小企业创新积极性,有效降低政府采购成本。小企业凭借其灵活的经营、迅速的市场反映,能够对新威胁、新技术、新能力的出现和发展快速做出反应,从而更快速地向市场推出产品;并且,在当前财政紧张条件下,小企业的参与也有利于促进竞争、降低采办成本。
(二)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结成联盟共同研发
科研成果要想实现转化前提是该项科技成果具有产业化的潜力,企业作为生产主体,相对科研机构更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与行业需求,但研发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借助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为其解决技术难题。为此,部分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结成联盟共同研发。如德国通过政策引导,推进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结成密切合作的“创新伙伴”,共同制定创新计划,承担相应的创新项目,从而使政界、科技界和经济界实现统一,科研人员出成果,企业出资本,国家出政策并搭建企业界和科技界之间的桥梁,推进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促使科研单位积极为企业创新服务,使其保持旺盛的创新热情。因此,科研机构选择科研项目,首先想到的是必须为将来的产业化服务。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的整个过程,深入了解这一成果形成过程的设计思路、工程结构和工艺方法等全部细节,也为它的产业化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更有信心发展这一创新产品。
(三)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
为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提升科研与产业的合作率,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主要通过简化政府拨款程序、资金拨付向重在科研与产业合作的项目倾斜,出台鼓励科研人员与产业之间合作的新政,并为其提供总额1.27亿澳元资金支持。此外,还改革了大学研究水平的评价机制,把大学非学术性活动与产业合作作为评估的内容,出台清晰透明的衡量措施。
(四)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创新的主要力量,科研人员的主要工作应该是从事科学研究,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不一定完全由科研人员来承担,应该交给更专业的人士完成,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基于上述理念,以色列等国本着支持科学家专心从事科学研究的原则,特地在该国主要公立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型医院里成立了技术转移公司,通过明确科学家与技术转移公司的关系、分工及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奖励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交给相关专业人士,使其转化为市场产品的效率大幅提高。
二、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许多大专院校都陆续成立了专门负责科技成果的机构,企业也逐渐加强了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明显提升。但经过我们对北京、上海等地区的调研,发现目前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视不足
调研中发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热情并不高,多数科研人员更多地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并不关心科技成果是否能够转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与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中,尚未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其中,致使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推进状况不如人意。此外,在现行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仅仅依靠科研人员自己去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从事该项工作,才能使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二)企业在科研项目设立方面的话语权较为有限
尽管在我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求建立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国家有关科技计划中要能够反映企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并吸纳更多的企业同行参与项目评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在科研项目设立中的话语权普遍不高,许多国家重点科技计划的设立并未充分反映企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部分重大科研项目并不切合企业、产业发展需求,成果根本不具有转化的潜力。
(三)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相对有限
当前,受经济增速减慢、产能过剩等多种因素影响,科技创新的市场需求极度萎缩,尤其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并不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企业创新的动力严重不足,许多科技成果因缺乏市场需求而根本无用武之地,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有力的措施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为其创造必要的市场需求空间。
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
(一)打造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为了更有效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必须摒弃鼓励科研人员自己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传统观念,积极打造较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业态,培养科技复合型人才,增设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师,并对其给予职称评定、人员落户等配套优惠政策,以此调动其成果转化积极性。要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职称评定与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给予其与论文发表、专利获取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此调动科技人员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
(二)提升企业在重大课题研究计划中的话语权
要在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设计中广泛吸纳企业的意见,针对制约行业、产业发展的通用性、关键性技术难题,组织相关科研机构与企业、行业协会联合攻关,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切实将创新驱动战略落到实处。
(三)努力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稳定的市场需求空间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基础,对于后起国家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仅靠市场需求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应该在军品采购等方面加大对创新技术和产品的采购力度,在提升我国国防装备现代化水平的同时,为创新产品提供用武之地。
一、国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
(一)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市场需求
充足的市场需求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为了支持本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美国等国家每年都为其提供一定份额的市场需求,以此调动中小企业创新积极性,有效降低政府采购成本。小企业凭借其灵活的经营、迅速的市场反映,能够对新威胁、新技术、新能力的出现和发展快速做出反应,从而更快速地向市场推出产品;并且,在当前财政紧张条件下,小企业的参与也有利于促进竞争、降低采办成本。
(二)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结成联盟共同研发
科研成果要想实现转化前提是该项科技成果具有产业化的潜力,企业作为生产主体,相对科研机构更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与行业需求,但研发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借助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为其解决技术难题。为此,部分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结成联盟共同研发。如德国通过政策引导,推进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结成密切合作的“创新伙伴”,共同制定创新计划,承担相应的创新项目,从而使政界、科技界和经济界实现统一,科研人员出成果,企业出资本,国家出政策并搭建企业界和科技界之间的桥梁,推进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促使科研单位积极为企业创新服务,使其保持旺盛的创新热情。因此,科研机构选择科研项目,首先想到的是必须为将来的产业化服务。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的整个过程,深入了解这一成果形成过程的设计思路、工程结构和工艺方法等全部细节,也为它的产业化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更有信心发展这一创新产品。
(三)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
为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提升科研与产业的合作率,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主要通过简化政府拨款程序、资金拨付向重在科研与产业合作的项目倾斜,出台鼓励科研人员与产业之间合作的新政,并为其提供总额1.27亿澳元资金支持。此外,还改革了大学研究水平的评价机制,把大学非学术性活动与产业合作作为评估的内容,出台清晰透明的衡量措施。
(四)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创新的主要力量,科研人员的主要工作应该是从事科学研究,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不一定完全由科研人员来承担,应该交给更专业的人士完成,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基于上述理念,以色列等国本着支持科学家专心从事科学研究的原则,特地在该国主要公立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型医院里成立了技术转移公司,通过明确科学家与技术转移公司的关系、分工及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奖励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交给相关专业人士,使其转化为市场产品的效率大幅提高。
二、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许多大专院校都陆续成立了专门负责科技成果的机构,企业也逐渐加强了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明显提升。但经过我们对北京、上海等地区的调研,发现目前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视不足
调研中发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热情并不高,多数科研人员更多地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并不关心科技成果是否能够转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与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中,尚未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其中,致使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推进状况不如人意。此外,在现行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仅仅依靠科研人员自己去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从事该项工作,才能使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二)企业在科研项目设立方面的话语权较为有限
尽管在我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求建立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国家有关科技计划中要能够反映企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并吸纳更多的企业同行参与项目评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在科研项目设立中的话语权普遍不高,许多国家重点科技计划的设立并未充分反映企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部分重大科研项目并不切合企业、产业发展需求,成果根本不具有转化的潜力。
(三)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相对有限
当前,受经济增速减慢、产能过剩等多种因素影响,科技创新的市场需求极度萎缩,尤其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并不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企业创新的动力严重不足,许多科技成果因缺乏市场需求而根本无用武之地,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有力的措施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为其创造必要的市场需求空间。
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
(一)打造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为了更有效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必须摒弃鼓励科研人员自己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传统观念,积极打造较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业态,培养科技复合型人才,增设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师,并对其给予职称评定、人员落户等配套优惠政策,以此调动其成果转化积极性。要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职称评定与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给予其与论文发表、专利获取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此调动科技人员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
(二)提升企业在重大课题研究计划中的话语权
要在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设计中广泛吸纳企业的意见,针对制约行业、产业发展的通用性、关键性技术难题,组织相关科研机构与企业、行业协会联合攻关,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切实将创新驱动战略落到实处。
(三)努力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稳定的市场需求空间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基础,对于后起国家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仅靠市场需求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应该在军品采购等方面加大对创新技术和产品的采购力度,在提升我国国防装备现代化水平的同时,为创新产品提供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