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的是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教学原则是:学生在学习时的活动性质与目标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带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爱好和动机;创建真实情景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把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是一种非常实用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法 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操作性和技能性强并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等特点的新兴学科。它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任务驱动法”能使学生更好地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在完成任务中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能力。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来组织教学效果会更佳。
一、设计的任务要针对教学的目标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含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任务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切不可为了追求任务的完美而偏离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总目标,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学习模块,并使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任务后,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地实现了。
常言道“不下水学不会游泳”,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信息技术课中看的效果绝对比不上练的效果,空洞的讲解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学习目标一般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不同层次,设计“任务”时,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根据以上三个层次把总目标细分成小目标,再把小目标细化成为容易接受“任务”来体现大目标。例如对“Windows下对文件的操作”这个内容,设计出有关新建、复制、移动等几个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动手做就很容易地掌握操作方法。
二、“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在设计任务时“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所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和差异,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当一些学生能完成比较容易的任务的时候,可以再给一些符合部分同学要求的任务来进行强化,而不是全班一刀切。另外,“任务”设计不要把重点和难点集中在一起。在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过多的重点、难点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得“任务”的规模过大,学生容易在完成任务时遇到完不成任务的挫折而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例如,在学习“电子表格的制作”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按要求制作一个简单的二维表格”的任务,这个任务很小,学生大多能轻易完成,然后再可以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附加一些相对复杂表格来让他们巩固,这样效果会更好。
三、“任务”的设计要渗透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这句话告诉我们,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因此,信息技术课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在给学生上PowerPoint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Word中的一些操作方法试着去做,指导后并让他们比较操作方法上的异同点,让学生学会摸索使用新的不熟悉的软件。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行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五、“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设计出适合学生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需要学生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对于协作完成,以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比如“发送电子邮件”一课就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统一的方法,学生设置帐号,制作邮件要求独立完成,发送邮件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让多个同学相互配合以达到发送和接受目的来完成任务。
设计任务时,还应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渗透。小学生辨别能力还不高,容易受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渗透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内容,便可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利用该软件制作班级版报的任务。在学习图像处理软件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制作“教师节贺卡”、“母亲节贺卡”、“节日贺卡”等任务。在学习网络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上网查询“环境保护”、“禁毒”等内容的任务.在学习多媒体制作软件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制作“美丽中山”、“抗洪救灾”等专题的任务。
总之,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时,要重视任务的设计,好的任务才能起到良好的“驱动”作用。要仔细分析教学目标、统筹兼顾,精心思考,这样确定出来的任务才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技能、领悟方法。
参考文献:
[1]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M].人民教育版社。
[2]盛力群.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J].人民教育,2004(5).
[3]艾奉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176.
[4]刘春芝.“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煤炭高等教育,2007(01)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法 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操作性和技能性强并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等特点的新兴学科。它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任务驱动法”能使学生更好地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在完成任务中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能力。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来组织教学效果会更佳。
一、设计的任务要针对教学的目标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含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任务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切不可为了追求任务的完美而偏离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总目标,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学习模块,并使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任务后,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地实现了。
常言道“不下水学不会游泳”,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信息技术课中看的效果绝对比不上练的效果,空洞的讲解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学习目标一般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不同层次,设计“任务”时,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根据以上三个层次把总目标细分成小目标,再把小目标细化成为容易接受“任务”来体现大目标。例如对“Windows下对文件的操作”这个内容,设计出有关新建、复制、移动等几个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动手做就很容易地掌握操作方法。
二、“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在设计任务时“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所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和差异,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当一些学生能完成比较容易的任务的时候,可以再给一些符合部分同学要求的任务来进行强化,而不是全班一刀切。另外,“任务”设计不要把重点和难点集中在一起。在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过多的重点、难点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得“任务”的规模过大,学生容易在完成任务时遇到完不成任务的挫折而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例如,在学习“电子表格的制作”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按要求制作一个简单的二维表格”的任务,这个任务很小,学生大多能轻易完成,然后再可以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附加一些相对复杂表格来让他们巩固,这样效果会更好。
三、“任务”的设计要渗透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这句话告诉我们,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因此,信息技术课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在给学生上PowerPoint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Word中的一些操作方法试着去做,指导后并让他们比较操作方法上的异同点,让学生学会摸索使用新的不熟悉的软件。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行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五、“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设计出适合学生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需要学生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对于协作完成,以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比如“发送电子邮件”一课就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统一的方法,学生设置帐号,制作邮件要求独立完成,发送邮件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让多个同学相互配合以达到发送和接受目的来完成任务。
设计任务时,还应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渗透。小学生辨别能力还不高,容易受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渗透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内容,便可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利用该软件制作班级版报的任务。在学习图像处理软件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制作“教师节贺卡”、“母亲节贺卡”、“节日贺卡”等任务。在学习网络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上网查询“环境保护”、“禁毒”等内容的任务.在学习多媒体制作软件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制作“美丽中山”、“抗洪救灾”等专题的任务。
总之,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时,要重视任务的设计,好的任务才能起到良好的“驱动”作用。要仔细分析教学目标、统筹兼顾,精心思考,这样确定出来的任务才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技能、领悟方法。
参考文献:
[1]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M].人民教育版社。
[2]盛力群.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J].人民教育,2004(5).
[3]艾奉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176.
[4]刘春芝.“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煤炭高等教育,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