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疫情让世界各国闭关锁城,最早关闭和最晚开放的就是各地的影剧院、博物馆等文化场所。但瑞士有一个博物馆是疫情期间提前开放的,因为它完全是露天的,在青山绿水中绵延,这就是巴伦贝格露天博物馆。
巴伦贝格博物馆位于瑞士布里恩茨镇,紧邻两湖风景区,属于首都伯尔尼所在的伯尔尼州,每年4月至10月对公众开放。今年由于疫情,晚开了一个月,5月19日向公众开放(其他博物馆6月19日才重启)。
我们从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家出发。因为这里地处瑞士南部山谷区,如果开车一直走公路,要绕很大的弯路,在九曲十八转的山路上连续上下翻越好几座山峰,费时费力,所以决定先到坎贝-斯泰格镇上的Goppenstein火车站,搭乘一种特殊的渡轮式敞篷火车,穿越勒奇山隧道,到达伯尔尼高原。
这条高山铁路是连接欧洲南部和北部的重要通道,从山腰横穿阿尔卑斯山脉,使得原本难以逾越的险峻雪山开着车就能轻松穿过了。
我们开着车排队,缓缓驶上了有挑高敞篷的火车厢,周围的山景尽收眼底。火车启动,钻入巨大山崖下长达十几公里的勒奇山隧道。
勒奇山隧道也叫阿尔卑斯隧道,是瑞士耗费巨资修建的世纪工程之一,总长34公里,是世界第三长的陆上隧道,最高的地方海拔1240米。想着我们正在阿尔卑斯山的脏腑里疾驶,心情还是有点小激动的。
从黑暗的隧道中钻出来,阳光灿烂的山坡上一小片美丽的村庄映入眼帘,格外让人惊艳。
虽然事先知道这个博物馆是露天的,但想象中还是博物馆的形式,所以当停好车买了门票走过入口,发现完全没有什么博物馆,而是直接走进林中小路,远处一幢民居隐约闪现出来,感觉还是很震撼。
不多的游客很快就被分支的小路引向不同的地方,所以我们一路就像在自然状态的瑞士山间小路上散步。有时远远看到一个屋顶,以为是一个小木屋,等翻过山坡逐渐接近时才发现是一栋有着木质瓦顶的大宅。
这个巨大而独特的博物馆,宗旨就是收集并展示瑞士各州从14世纪到19世纪不同风格的民居。这些民居不但一砖一瓦都是从瑞士各地小心翼翼地拆移重建的,而且连地势地形和自然环境都尽量与之匹配。原来的林中小屋会被重建在一片自然生长的树林中,原来的山居会重建在连坡度和朝向都一样的山坡上,如果是农舍,连原来农场主拥有几头牛几群羊都会被如数复制。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博物馆占地如此之广。超过一百多幢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房屋在瑞士典型的湖光山色中被重建。如果想参观完所有民居,需要大约三天时间;如果时间紧,有一个一日游路线,但也至少要步行四五个小时才能遍览其中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参观者像徒步旅行一样在大自然中穿林爬坡,邂逅一幢幢房屋,里面有在劳作在编织在烘烤面包的生活者,他们当然是博物馆聘请的工作人员,但同时也是真正的传统手工艺制作人。
瑞士国土不大,但地处欧洲中心,与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山水相连,语言和文化多样,加上境内多高山峻岭,有时两个村庄被一座山峰或一道峡谷隔开,鸡犬之声相闻,语言文化却有很大差异,所以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截然不同,各地的建筑风格也多姿而迥异。
建造一个如此规模的民居与民俗博物馆,不是一时之念就可以完成的。
1891年,欧洲第一座露天博物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斯堪森岛建成,之后二十来年北欧陆续有二十多座露天博物馆崭露头角。从那时起,瑞士人就一直在讨论建造露天博物馆的可行性。但不论是在首都伯尔尼的历史博物馆内建造一座瑞士中世纪风格小镇,还是在苏黎世博物馆旁加建一幢民俗风情建筑,最终都没能成功立项。
直到1963年,瑞士联邦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各路专家组成的团队,仔细研究建造国家级露天民俗建筑博物馆的计划。选址时,巴伦贝格因其起伏的丘陵和葱郁的树林构成的丰富山景、邻近著名景区少女峰和因特拉肯的湖光水色以及位于瑞士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最终脱颖而出。
占地66公顷的巴伦贝格露天博物馆1978年开馆,拥有16个典型的瑞士传统建筑。两年后新增25幢,1985年增加到61幢,如今已发展到100多幢。有大户人家的乡间豪宅,有畜牧者的山间小屋,有鸡鸭成群的农庄,也有雕琢雅致的林间夏屋。
今年因为疫情的特殊原因,景区内的多数餐厅、手工艺品商店和作坊都暂时关闭,只有几幢房屋里还有手工艺人在工作。一家木工坊里,一位大叔在做木质屋瓦、编竹筐。与他聊天才知道,原来他真的住在这幢屋子里,就如同这里不是什么博物馆而只是碰巧自家的房子就在这里一样。在一家茶叶店里,女主人很自豪地介绍说,她这里卖的茶都是山上的花茶。仔细看,就是野花晒干直接装袋的,没有叶茶。据说二十多年前甚至有房屋的原主人或后代随着房子迁居到这里,依然继续生活居住在祖屋,延续手艺。不过我们没好意思问他们主要是靠来自博物馆的工资还是靠手艺为生。
春末初夏的瑞士山谷,野花盛开,牛羊成群,湖水倒映着依然有积雪的山峰。瑞士人带着他们不紧不慢的性格和文化基因,如常地工作和生活着,让人忘却2020开年以来的荒诞乱世,如身在历史画卷般徐徐展开的田园牧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