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呼唤提高学生作文素质,新的课程理念给作文教学带来了新挑战,充分发挥学生写作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像、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写作当成学习的一种习惯,一件乐事,这是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和孜孜以求的。
[关键词]新课标 作文教学
新课标说:“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学生搜肠刮肚却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口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的状况。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新的作文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实际进行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养成讲真话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关键在于写作内容要能“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要让学生有一种表达创作的欲望和要求。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方便有利于表达的氛围和情境,搭建平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写作方面所表现的心理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通常是刚入初中抽象思维正日益发展,但思维中的形象思维仍起主导作用,加之生活阅历浅,经验不足,知识不够丰富,要想完成较高形式的抽象概括还很困难,因此,常常借助于直觉形象,所以我们要求学生作文就必须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如写《我的新班主任》《中学里的第一堂语文课》等,学生有话可说,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命题。这样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进行作文训练,又可克服学生畏难心理,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这正如赞可夫所主张的,放手让学生自由创作,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几句就写几句。
文学来源于生活,由于学生生活底子薄,社会阅历浅,理性思考欠成熟,很难要求他们能像作家那样去体验现实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学会观察。平时要逐渐教给学生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对于我们农村学生,就要指导他们收集本地的自然,人文资源,探索自然山水隽秀之美,探索神话传说神奇关系,探索人文古迹沧桑之美,探索本地区经济开发之美。调动学生关心生活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热情,从而养成关心生活,积极向上的品质。
叶老说过:“训练写作的人只须平心静心地问问自己……平时给他们的题目是不是贴切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等,总之是不是贴近他们的生活?借此培植“立诚”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诱之以因,导之以情,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表现,评价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竞争,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要调动这种意识,作为教师要善于铺搭平台,营造氛围,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跳动”“互动”“联动”“振动”。如我曾选择“期中考试后该不该向家长汇报成绩”这个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形式上采用“AB剧”的方式,上课时,学生被自愿分成A、B两个区,人手一纸一笔,教师宣布这节课分作文AB剧场。教师投影:“某中学初三学生小刚,男,爱好广泛,期中考试后,班级实行成绩保密制(排名不公布,只通知本人家长),就在放学前,班主任把成绩单发给学生,要求家长签名,明天一早上交。小刚这次退步较大,路上,小刚一直考虑让不让家长签名,请你为他选择A签,B不签。”教师要求学生作文:展开合理想像,写一段以小刚回家路上心理活动描写为主的文字,200字左右,时间十分钟。还不到规定时间,我就发现已有几个同学踌躇满志,跃跃欲试,A区有同学第一个站起来朗读,B区也不甘示弱。意思都是为父母着想,不想让父母知道,小刚退步较大,有时善意的谎言,也有合理之处,但无论签还是不签,小刚还是回到了家。接着我出示第二则材料:走到家门口听到很大的一声——“嘭”,小刚小心翼翼地打开门,只见妈妈满脸怒气地坐在饭桌前,爸爸双手叉腰,站在窗前脸向外……面对此情此景,小刚该怎么办?A不管——顾自走进房间,关上房门;B管——帮助和解。再次让学生作出选择,提出要求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可侧重神态描写或语言描写或细节描写,大家纷纷低头写作,认真投入,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写好了,等AB区同学代表发言后,我又顺势让大家联系自身谈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问题,同学们争相发言,各抒己见,气氛活跃。
三、捕捉时机,激发学生作文创新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展开想像的能力
指导学生联想,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既为他们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较多的联想余地;又要提供具有必要的思维支点,让学生的思维发散有所依托,这就要我们善于捕捉时机,抓住契机。在教《皇帝的新装》一文后,我让学生展开想像,写一篇游行大典以后的故事,题目是《游行大典后》。从收交上来的习作看,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联想非常丰富,其中不乏闪现出不少有深度的思维火花。有的同学写皇帝不思悔改,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有的同学有颗善良的心,说皇帝经过这次教训后,良心发现,再也不穿什么新装,勤于理政,把国家治理得百姓和乐,国富民强。再授完《我的叔叔于勒》后,我让学生写一篇想像作文,即在哲尔赛岛的游船上与菲利普一家不期而遇的是富翁于勒,将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题目自拟。题目布置以后,同学们的脸上显出兴奋的光芒。我知道这己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结果收效颇丰,学生想像大胆,且合乎情理,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生动形象,且符合人物心理,性格有几位同学的作文还在《作文报》上发表。
总之,教师应采用一切有效教学手段,巧借教材资源,大胆进行尝试和探索,以期达到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师的责任,我们要在新课标的理念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的努力。
(作者单位:江都市丁沟镇麾村中学)
编辑/李文亮
[关键词]新课标 作文教学
新课标说:“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学生搜肠刮肚却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口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的状况。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新的作文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实际进行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养成讲真话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关键在于写作内容要能“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要让学生有一种表达创作的欲望和要求。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方便有利于表达的氛围和情境,搭建平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写作方面所表现的心理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通常是刚入初中抽象思维正日益发展,但思维中的形象思维仍起主导作用,加之生活阅历浅,经验不足,知识不够丰富,要想完成较高形式的抽象概括还很困难,因此,常常借助于直觉形象,所以我们要求学生作文就必须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如写《我的新班主任》《中学里的第一堂语文课》等,学生有话可说,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命题。这样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进行作文训练,又可克服学生畏难心理,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这正如赞可夫所主张的,放手让学生自由创作,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几句就写几句。
文学来源于生活,由于学生生活底子薄,社会阅历浅,理性思考欠成熟,很难要求他们能像作家那样去体验现实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学会观察。平时要逐渐教给学生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对于我们农村学生,就要指导他们收集本地的自然,人文资源,探索自然山水隽秀之美,探索神话传说神奇关系,探索人文古迹沧桑之美,探索本地区经济开发之美。调动学生关心生活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热情,从而养成关心生活,积极向上的品质。
叶老说过:“训练写作的人只须平心静心地问问自己……平时给他们的题目是不是贴切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等,总之是不是贴近他们的生活?借此培植“立诚”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诱之以因,导之以情,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表现,评价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竞争,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要调动这种意识,作为教师要善于铺搭平台,营造氛围,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跳动”“互动”“联动”“振动”。如我曾选择“期中考试后该不该向家长汇报成绩”这个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形式上采用“AB剧”的方式,上课时,学生被自愿分成A、B两个区,人手一纸一笔,教师宣布这节课分作文AB剧场。教师投影:“某中学初三学生小刚,男,爱好广泛,期中考试后,班级实行成绩保密制(排名不公布,只通知本人家长),就在放学前,班主任把成绩单发给学生,要求家长签名,明天一早上交。小刚这次退步较大,路上,小刚一直考虑让不让家长签名,请你为他选择A签,B不签。”教师要求学生作文:展开合理想像,写一段以小刚回家路上心理活动描写为主的文字,200字左右,时间十分钟。还不到规定时间,我就发现已有几个同学踌躇满志,跃跃欲试,A区有同学第一个站起来朗读,B区也不甘示弱。意思都是为父母着想,不想让父母知道,小刚退步较大,有时善意的谎言,也有合理之处,但无论签还是不签,小刚还是回到了家。接着我出示第二则材料:走到家门口听到很大的一声——“嘭”,小刚小心翼翼地打开门,只见妈妈满脸怒气地坐在饭桌前,爸爸双手叉腰,站在窗前脸向外……面对此情此景,小刚该怎么办?A不管——顾自走进房间,关上房门;B管——帮助和解。再次让学生作出选择,提出要求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可侧重神态描写或语言描写或细节描写,大家纷纷低头写作,认真投入,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写好了,等AB区同学代表发言后,我又顺势让大家联系自身谈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问题,同学们争相发言,各抒己见,气氛活跃。
三、捕捉时机,激发学生作文创新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展开想像的能力
指导学生联想,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既为他们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较多的联想余地;又要提供具有必要的思维支点,让学生的思维发散有所依托,这就要我们善于捕捉时机,抓住契机。在教《皇帝的新装》一文后,我让学生展开想像,写一篇游行大典以后的故事,题目是《游行大典后》。从收交上来的习作看,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联想非常丰富,其中不乏闪现出不少有深度的思维火花。有的同学写皇帝不思悔改,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有的同学有颗善良的心,说皇帝经过这次教训后,良心发现,再也不穿什么新装,勤于理政,把国家治理得百姓和乐,国富民强。再授完《我的叔叔于勒》后,我让学生写一篇想像作文,即在哲尔赛岛的游船上与菲利普一家不期而遇的是富翁于勒,将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题目自拟。题目布置以后,同学们的脸上显出兴奋的光芒。我知道这己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结果收效颇丰,学生想像大胆,且合乎情理,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生动形象,且符合人物心理,性格有几位同学的作文还在《作文报》上发表。
总之,教师应采用一切有效教学手段,巧借教材资源,大胆进行尝试和探索,以期达到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师的责任,我们要在新课标的理念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的努力。
(作者单位:江都市丁沟镇麾村中学)
编辑/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