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21世纪初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传授公民知识和培养公民意识成为了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中学历史教育日益全面地承担起了公民教育的重要功能。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公民教育。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公民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化程度的近一步提高,在进入21世纪以后,作为人文素养教育主要方面的公民教育也日益成为了各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也不例外。本文试图探讨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能更好的实施公民教育。
一、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1、公民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出现了新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国际上,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国内,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通过对未成年人的公民教育,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公民,从而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加强公民教育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2、公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培养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能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素质的公民,而培养公民就是主要是通过公民教育。因此,公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公民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人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和国家的发展。一般认为,创造性才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一定的内外部环境,即独立自由的人格和独立自由人格所需的民主平等的社会环境。民主的社会环境,独立的主体性人格是产生天才的重要基础之一,进而也是一个民族保持活力的条件之一。纵观人类历史,当政治上相对比较自由,人民公民意识强烈的时代正是人类思想文化繁荣、各类人才辈出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个人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去思考,去实践,从而发展出丰满的个性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当今呼唤人才、需求创新的时代,更应注重培育完善的公民意识,使公民具备独立民主、自尊自信的特征,具有大胆的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的内、外部环境。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公民教育
1、深入挖掘公民教育素材
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主要是通过与公民教育相关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素质。因此,历史老师应当充分把握教材内容,挖掘历史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首先,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意识到“尤其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如果教师不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坚持学科本位、知识灌输,只会历史教学走向“本本主义”的死胡同。其次,历史教学要落在实处,不能抛开历史知识体系而空谈“公民教育”,如此就会“过于淡化的学科性,会让学生的知识认知基于表面而不能深入,会让学生的技能限于操作而实质浮夸”。
2、潜心研究教法
公民教育涉及学科很广,内容极为丰富,又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当前公民教育在我国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将公民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相关学科的教学之中。如何渗透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呢?这就必须讲究渗透的方法,当前历史教学中渗透公民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课堂讲授法、讨论法、对抗式讨论法(辩论)和活动探究法等。例如,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目前它是历史教学中公民教育主要采取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长处是:以教师讲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能够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并且在短时间内,教师可以有计划地传递大容量的信息,加上教师的系统讲述,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清理思路,澄清思想上的混乱,提高分辨美丑、真假、善恶的能力。
3、营造民主公平的教育环境
魏书生常说一句话:“尊人者,人尊之。”实施课堂教学首先要有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某一历史现象、事件、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应允许有多种见解、多种看法。
4、结合乡土特色开展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涵盖了家庭、社区(学校)、家乡、国家民族、国际五个层面,学校、家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土生土长的环境,爱学校、爱家乡是培养学生爱国的重要一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相关文件中也提到“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从这方面而言,校本课程即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通过组织学生了解学校历史、参观博物馆、调查家乡古建筑的来历、开发历史校本课程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大量真实可感的历史文物了解学校、家乡,从而认识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产生深厚的历史感和自豪感,珍惜现有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我家乡、爱我中华的强烈情怀。
5、布置开放性作业
历史本来就是丰富的、多侧面的,因此我们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内课外的资源加以整合。如在讲到文革十年时,布置了“听爷爷奶奶讲文革”的作业。在讲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章时,布置了“我们家的变化”,让同学们通过对身边历史的搜集整理,积累感性知识,从而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历史课外活动中的公民教育途径除了以上方法外,还包括如辅导学生开展制作历史小报,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召开历史主题班会、团日,历史实物(古代货币)小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历史教师应积极重视历史活动课的推进,从而使历史教学进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境地。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与实践中巩固历史知识,发展科学能力和提高思想觉悟,以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政治民主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对公民的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分析中学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之间的关系,探索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公民教育的基本策略和方法,颇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公民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化程度的近一步提高,在进入21世纪以后,作为人文素养教育主要方面的公民教育也日益成为了各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也不例外。本文试图探讨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能更好的实施公民教育。
一、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1、公民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出现了新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国际上,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国内,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通过对未成年人的公民教育,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公民,从而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加强公民教育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2、公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培养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能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素质的公民,而培养公民就是主要是通过公民教育。因此,公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公民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人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和国家的发展。一般认为,创造性才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一定的内外部环境,即独立自由的人格和独立自由人格所需的民主平等的社会环境。民主的社会环境,独立的主体性人格是产生天才的重要基础之一,进而也是一个民族保持活力的条件之一。纵观人类历史,当政治上相对比较自由,人民公民意识强烈的时代正是人类思想文化繁荣、各类人才辈出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个人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去思考,去实践,从而发展出丰满的个性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当今呼唤人才、需求创新的时代,更应注重培育完善的公民意识,使公民具备独立民主、自尊自信的特征,具有大胆的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的内、外部环境。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公民教育
1、深入挖掘公民教育素材
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主要是通过与公民教育相关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素质。因此,历史老师应当充分把握教材内容,挖掘历史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首先,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意识到“尤其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如果教师不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坚持学科本位、知识灌输,只会历史教学走向“本本主义”的死胡同。其次,历史教学要落在实处,不能抛开历史知识体系而空谈“公民教育”,如此就会“过于淡化的学科性,会让学生的知识认知基于表面而不能深入,会让学生的技能限于操作而实质浮夸”。
2、潜心研究教法
公民教育涉及学科很广,内容极为丰富,又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当前公民教育在我国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将公民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相关学科的教学之中。如何渗透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呢?这就必须讲究渗透的方法,当前历史教学中渗透公民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课堂讲授法、讨论法、对抗式讨论法(辩论)和活动探究法等。例如,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目前它是历史教学中公民教育主要采取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长处是:以教师讲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能够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并且在短时间内,教师可以有计划地传递大容量的信息,加上教师的系统讲述,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清理思路,澄清思想上的混乱,提高分辨美丑、真假、善恶的能力。
3、营造民主公平的教育环境
魏书生常说一句话:“尊人者,人尊之。”实施课堂教学首先要有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某一历史现象、事件、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应允许有多种见解、多种看法。
4、结合乡土特色开展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涵盖了家庭、社区(学校)、家乡、国家民族、国际五个层面,学校、家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土生土长的环境,爱学校、爱家乡是培养学生爱国的重要一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相关文件中也提到“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从这方面而言,校本课程即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通过组织学生了解学校历史、参观博物馆、调查家乡古建筑的来历、开发历史校本课程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大量真实可感的历史文物了解学校、家乡,从而认识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产生深厚的历史感和自豪感,珍惜现有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我家乡、爱我中华的强烈情怀。
5、布置开放性作业
历史本来就是丰富的、多侧面的,因此我们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内课外的资源加以整合。如在讲到文革十年时,布置了“听爷爷奶奶讲文革”的作业。在讲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章时,布置了“我们家的变化”,让同学们通过对身边历史的搜集整理,积累感性知识,从而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历史课外活动中的公民教育途径除了以上方法外,还包括如辅导学生开展制作历史小报,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召开历史主题班会、团日,历史实物(古代货币)小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历史教师应积极重视历史活动课的推进,从而使历史教学进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境地。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与实践中巩固历史知识,发展科学能力和提高思想觉悟,以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政治民主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对公民的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分析中学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之间的关系,探索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公民教育的基本策略和方法,颇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