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低碳智慧城市路径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ebbs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学习日本城市化经验,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不久前赴日本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考察。期间,就智慧城市问题,考察组实地调研了大阪市松下电器有限公司、丰田市智能社区、丰田通商集团报废车辆再利用项目、千叶县柏叶智慧新城,并与日本经济产业省、日中经济协会、三井不动产、日本株式会社日建设计、国际航业集团等进行了交流研讨。本刊择其要以飨读者。
  ——编者
  日本是个能源和资源绝对稀缺的国家,对能源的外部依赖,使得日本社会具有强烈的危机感。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介绍,自2011年大海啸发生核电站事故后,日本核电站已停止供电,全社会用电供应只能依靠石油、天燃气,用电成本因国际价格上涨不断上升,强化了日本的能源危机意识。比如,中央政府严厉推进办公机构节能,在政府办公大楼内实行28摄氏度恒温控制,推广公务员不系领带的“凉爽服装”运动,包括在全社会开展的节能激励和奖励机制等。日本的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以节能减排为主题。
  从服务和满足家庭、社区需求出发,通过使用各种现代技术减少家庭、社会的能源消费开支,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重点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广能源资源需求的智能化、可视化管理。比如通过用电量、燃气、用水量的可视化图像或数字表达提醒人们节约使用;利用太阳能、甲浣气体、地源热泵发电,开发储存转换系统供应家庭生活应急用电;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帮助人们选择更节能的出行方式等。

以人为本,满足家庭和社会需求


  以人为本,使生活更方便、更舒适为重点。
  日本的智慧城市建设,很多技术直接针对家庭和人的生活习惯,与人的需求贴合紧密,生活实用性较强。比如,采用能源消耗可视化软件,方便需求管理。通过卡通冰块面积的变化显示家庭总用电量,很直接,小孩子都可看懂;通过智能操作系统,实现离开房间后可自动断电,3秒内自动启用,外出状态下也可提前调控空调;利用IC磁片人体感应器控制的办公位空调温度调节系统,人走到哪个区域,相应区域的空调都会自动调节至之前设定的温度;将电动车的充电系统与家庭电网对接,便于人们把车里多余电量供给家庭应急使用。
  以民营企业推动为主,更加注重把握市场需求。
  包括丰田、松下电器、日立、东芝集团、三井不动产等在内的民营企业,在日本能源资源紧张和能源价格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基于自身专业技术,均以开发减少能源资源节约的综合智能解决方案为重点,综合考虑降低成本、实现多样性选择,服务家庭社会需求。比如松下电器在腾市打造的可持续智能城市,丰田汽车在丰田市内打造智能低碳示范小区,以三井不动产为主要代表打造的柏叶智慧城市等等,均是以民营企业为主推动的系统性智慧项目。在柏叶智慧城市,通过智能终端系统,可以将每个家庭、每栋楼、整体社区的预测用电量和实际使用量信息及时传递给业主,便于家庭和社区的自我管理。对于节约用电量超过一定标准的家庭,按照节能分值发放可兑换社区内商店的地域贡献积分,由此提高了居民节电的积极性。
  探索智能城市和社区更广泛的服务路径。
  在柏叶市提出的智慧城市三大建设理念:环境共生、健康长寿、新产业创造。并细化出地域能源一元化管理、低碳型交通体系、地区医疗养护网络、创造个体价值的社会参与、开发个人创业空间等九大具体应用主题,充分体现了政府、企业和社区在环保和公共安全方面的关注、居民在个人健康和创业的利益诉求、学术研究机构对研发空间的需求,这些信息为开发企业建造有吸引力的城区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使得智能城市的概念从低碳、降低能源消耗转向更多的社区服务内容。

日本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几大特点


  除了切入点和核心理念的差异,日本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操作过程中也有不少值得我国学习的特点。
  注重整合多个企业、多行业力量综合发挥作用。
  为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目标,必须有整体开发和系统性思维,通过每个企业的单打独斗很难实现。在柏叶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就极大地调动了包括擅长城市开发的三井不动产、以节能技术为主的日立电器、以精密测量为主的国际航业、以建筑设计知名的日建集团等20多家专业企业共同参与,成立了多方参与的“城市设计中心”,其中有千叶县、柏叶市政府、东京大学研究所、千叶大学研究所、当地居民、参与建设的27个企业。以系统整合的方式,从电动汽车、能源、住宅、交通、物流等各种硬件、软件技术,以及智能操作管理系统的综合服务管理功能等方面,全面实现了智慧和低碳的各项技术应用。
  通过智能手段的运用,降低使用成本。
  柏叶智慧城市在这方面提供了全国首个系统性解决方案尝试,比如,在2.7平方公里的城区内,建设统一的智能数据收集中心,将城区内所有建筑的用电量、用水量、周边电车运营数据整合,然后将各种预报信息为租房户免费提供。这样,可以统一调配城区内不同建筑物的资源情况,并综合平衡分配用电量,降低租户使用成本。比如,办公楼工作日是用电高峰,居住区和商业区周末是用电高峰,就可以将两者之间的多余电量调剂平衡。
  通过市场力量形成合力,推动政府改善管理。
  日本的智慧城市首先是靠市场推动的,在市场运行到一定程度,政府的社会服务开始介入。在柏叶市,最开始由三井地产整合企业资源,形成了智慧社区的管理模式,下一步政府将介入,把这个模式放大到周边地区,包括东京大学新校区。从另一方面看,智慧城市建立的节能减排系统,也倒逼了日本政府全方位取消能源价格核准机制。能源供应的完全市场化,也为家庭和社区通过智能管理,降低成本创造了条件。


对日本智慧城市的几个判断


  从我们考察的总体印象看,智慧城市在日本也仅仅处于试验阶段,关键问题在于成本高、技术需要改进,距离市场化的普及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比较分散,整体而又系统推进的点不多。在全国除了一个柏叶市之外,其他很少有整体推进的项目,基本都不太成型。即使是柏叶市的项目,也只局限于一个公司三井不动产下的资产,2.73平方公里,最多2.6万人左右。目前也只开发了一部分,仅有几个建筑一个酒店。不少规划内容大多停留在设计上,还没有达到大规模可推广的阶段。日本的城市化水平高出我国近40个百分点,日本的智慧城市尚处于初始阶段,而我国一些部门和城市大规模的推进,是否值得斟酌?
  建设和使用成本仍较高。日本柏叶市的智慧城市成本,包括各种太阳能电池、蓄电池、电路在内,比现有日本的其他城市提高了15%左右,企业承担了大约5%-10%,政府补贴占5%,居民也承担了一部分。
  在丰田集团和松下电器考察的时候,两家公司在介绍经验时也说到最大的障碍是成本控制,目前大面积推广还有困难。日本在智慧城市上,明确地考虑到成本因素,以及未来如何通过能源的市场化来获得回报。而我们在研究智慧城市时,是否考虑到成本和收益机制如何建立的问题?
  推动在企业而不在政府。如前所述,日本的智慧城市主要是企业在发挥作用,而且从家庭和社区切入。整个调研过程中,根本没有涉及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的建立。可是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和部门,有了新概念之后,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政府投入和管理上,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我们认为应该及早审慎约束,要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

日本智慧城市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人口规模巨大,涉及的城镇化人口也是世界第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资源基础条件差异决定了我们的城镇化模式不能过多地走欧美模式,而应该更多地学习日韩国家集约、绿色、低碳、高效的经验。
  吸收借鉴日本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和服务。日本以促进资源节约为切入点,不仅符合国家的能源战略,也因为接近市场需求,始终与家庭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大批企业提供了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是长期可持续的。建议在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中,应从资源节约利用的角度,充分吸收日本的能源资源节约技术和经验。
  智慧城市建设既要针对家庭社会需求,更要考虑如何降低成本。日本从节约能源入手,通过长期降低能源消耗来弥补成本损失。而我国的智慧城市,尚未考虑到政府成本和社会成本,特别是我们的智慧只是从服务入手,还未和降低成本紧密结合,肯定会遇到推广上的麻烦。
  要尊重我国国情和互联网优势,建立适合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日本的智慧城市强调能源和低碳,我们当然要学习。但是我国的互联网以及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的优势和特点,也应该有效发挥。特别是我国居民在城镇化需求方面的多样性,对社会服务要求的广泛性,可以及早利用互联网更方便便捷地实施。特别是智能交通、电视娱乐、社区服务、健康养老的概念,已经在一些企业中植入,关键是通过智慧城市的方式进行整合。
  从家庭和社区入手,应该是我国未来智慧城市的重点。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政府成本,防止新一轮政绩工程的出现。另一方面直接针对社会需求,建立市场化的智慧城市模式,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把智慧城市推进的重点放到家庭上来,从社区切入,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根据社会需求,针对性制定方案,也有利于反过来,在家庭和社区完善的基础上,开放技术接口,倒推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
  稳步推进,以新的社区建设作为样板,形成示范效应。在国内大城市和旧城,推进智慧城市成本较高,涉及因素复杂,目前推广有一定困难。但是在一些特大城市郊区的新社区开发项目、新园区项目上,可以及早植入智慧城市理念。把过去政府和开发商过多关注的视觉理念,转移到宜居、低碳、方便和智慧的理念上来。既可以尽快地形成样板,还可以探索房地产开发由短期行为转向长期智慧服务的模式。稳步推进,则是由小到大,由新到旧,由家庭向社区逐步向政府的智慧管理过渡。
  加强中日民间和企业在城镇化的智慧城市方面进行合作。当前中日关系尚处于不稳定期。但是在日本考察期间,大量的企业并不满意政府和媒体的作为,有特别强烈的合作和交流愿望。我们和日中经济协会、日本海外生态项目推进会进行交流期间,他们希望就中日民间以及企业之间就城镇化问题展开交流,也希望就智慧城市方面的内容作为切入点。
  我们打算,在已经开展的中日城镇化民间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建立市场化的中日城镇化民间和企业推进合作机制。吸取和借鉴日本城市化的经验,引进日本在智慧城市、低碳节能的先进技术,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所用。
其他文献
据统计,世界上80%的企业倒闭,都是由于投资决策失败所致。重大投资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一些领域投资过热,炼油、化工、光伏电池、电解铝、风电设备、多晶硅、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极度过剩。  这种过度乐观的非理性投资方式,不仅使企业及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而且使很多企业经营陷入困局,被迫停产、倒闭或被兼并。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人工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
期刊
随着近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公众从国家统计局那里得到的警示是,经济下行时地方政府在统计数据上造假的可能性会增大。  的确,已经有连续几起地方政府恶性统计数据造假事件被揭发出来了,其中一些地方虚报的工业总产值竟达数倍之巨。为此,国家统计局局长已经反复向企业和统计人员发表公开信,以劝诫的措辞强调完整准确的微观数据对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统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即便如此,公众或许仍然会
期刊
在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下,中央政府进行收入调节,主要税种分成比例倾向于中央财力,导致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不匹配,而地方政府又是经济快速发展和推动城镇化的重要执行者,承担了大量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融资方式一直是地方政府着意探讨的问题。从融资平台、财政部代发代还、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到目前关注度很高的自发自还试点,以及处于发展初期或将快速推进的项目收益债、PPP等方式,地方政府对外融资正在由信用背书逐渐
期刊
中拉关系的迅速发展使中拉之间的交流在各个领域得到全面的提升。然而,随着中拉关系的不断深化,我们却逐渐发现面对一个多元的拉美,我们对其的了解也需要不断深入,国家在拉美的外交谋略和企业在拉美的投资战略都需要更有针对性的细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寻求的目标更接近现实,才能在相互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今天我们往往将拉美视作一个整体而忽视了该地区存在的较大差异。  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拉美国家融入其中的过程为
期刊
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梁启超提笔写道:“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足见甲午战争之重要。重要的历史事件,往往会形成明确的历史之链。梳理历史之链,对历史的认识与反思才会更加深刻。一  战争,尤其是大规模战争,是两国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两国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甚至文化的较量。“天朝上国”被“岛夷”所败,当非偶然。简略对比此时的中日国家制度,日本基本上是“现代国家”,而中国总
期刊
互联网正在重塑一切行业,其中包括金融、制造、物流、零售、教育、医疗,甚至出租车行业等。十几年前谈互联网更多地是指“要上互联网”,即所有行业都要上网;今天谈互联网更多地是指“要在互联网上”,即一切产业都要在互联网上,要以互联网为导向进行经营理念、商业模式、业务流程的结构性调整,这事关一切产业、行业能否在互联网时代存活下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社会变化越来越快。  大数据出现,是应对快速变化的
期刊
中国与拉美的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迅速发展。在此之前,对方在各自的对外关系中都不占重要地位,根本的原因是双方的发展不同步。拉美地区在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通过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尽管这期间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那段时间的增长水平比目前要高,1950年-1980年拉美的平均增长率为5.3%。但是,这一时期的中国,由于战争,由于新中国建立后的极左路线,由于十年“文革”,国
期刊
地缘政治是一个在国际关系领域里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它的基本内涵是:研究政治力量的空间分布以及地理环境对政治力量的影响。  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地缘政治学的历史并不长,只有一个多世纪。但其思想萌芽在2000多年前就出现了。在欧洲,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提出了国家所需要的地理条件,而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对国家理想的地理环境做了概述;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战略,三国时期《隆中对》中描述的诸
期刊
即便我们知道1894年甲午战前,中国的工业化投资总额7770万美元,仅为日本同期8.6亿美元的9%,是导致甲午战败的基本原因。但还是无法解释:为什么被洋枪洋炮打开国门后、同时起步的两个东亚国家,中国怎么会一下子落后了这么多?日本人的拼命精神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实际上,在人类近代史“万花筒”般变化的背后,隐藏着“应激突变”的深层逻辑。屠杀逼出来的“英国工业革命”  很少有人注意到:彻底改变人类
期刊
作为国学大师的钱穆先生,当年为创办新亚书院,倾注无数心力。书院创办之初便困难重重,学生学力程度参差不齐,依余英时的说法,“在国学修养方面更是没有根基……因此钱先生教起课来是很吃力的,因为他必须尽量迁就学生的程度。我相信他在新亚教课绝不能与当年在北大、清华、西南联大时相提并论。”  这些学生不少都是来自难民营,早上干采矿修路的苦活,傍晚赶回学校听课。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我们进教堂,只可以获得半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