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文化的使命现状及出路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dy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党中央对于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向大学这一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对大学文化的使命、现状及出路进行深入思考。
  
  大学文化的使命:辐射源、助推器和孵化器
  
  大学作为探索学术和真理的神圣殿堂、文化创新和知识传承的基地、培育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其文化、精神的培育对于社会文化繁荣、学校改革发展和更好发挥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大学文化:发展社会先进文化的辐射源
  大学作为文化的历史产物及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聚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通过知识传播和文化创新,担负着无可替代的文化使命。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认为“引领文化,是大学的第四功能,而且是大学与生俱来、更为独有、影响更为深远的社会功能。”具体而言,大学文化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主要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引领时代文化来实现。在我国近代史上,北京大学等高校在新文化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就是大学引领时代文化最典型的例子。于丹、易中天、阎崇年等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解读,以及各高校大力推广国学教育,同样引起了社会广泛共鸣,体现了大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我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大学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命。由国家汉办创立,旨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孔子学院,在国内基本上是由高校承办,因为高校在对象国语言及文化研究等方面具备先天的优势。
  2.大学文化:提升学校发展内涵的助推器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颁布,各高校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各高校都在认真地审视学校未来的发展机遇,挖掘发展潜力,探求努力方向。《规划纲要》作为指导全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要“树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这启示我们,在考虑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时,除了一些用数据指标反映的“硬实力”外,还要考虑学校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中反映的“软实力”,并通过大学的文化建设来提高学校发展和竞争的综合实力。例如,面向“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提出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校园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为辅助的“一体两翼”内涵式发展战略。其中,把校园建设,尤其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并提出了努力打造“绿化、美化、数字化、人文化、国际化、低碳化”的精品校园的目标。
  3.大学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孵化器
  《规划纲要》强调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要求我们树立全面发展观,在培养本领过硬的专门人才的同时,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例如,各高校纷纷增设人文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作为人才培养的两大基本途径,从对学生的作用力来讲,文化素质教育较专业课程教学更为间接和无形。正如有学者所言:“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不是课程,而是氛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而是感悟文化精神、沐浴文化传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目前大学文化缺失的突出表现:行政化、功利化、趋同化、平庸化
  
  大学的确担负着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使命,但并不代表大学的所有文化是超脱社会之外的先进文化。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深入,浮躁、功利等一些值得担忧的社会不良风气也逐渐影响着师生的价值观,腐蚀着大学文化。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缺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化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引发了社会对“去行政化”的共鸣和热议。可见,行政化已成为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缺失的主要根源和病症。具体表现为,学术资源配置以行政为中心,要获得学术资源,就必须获得资源配置权;大学组织结构向地方党政关系看齐,以党代政、以政代学已司空见惯。不能不说,这是我国长期封建社会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在作怪。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大学没有充分的自主办学权,教师没有充分的教学研究主动权。“民主”“自由”“独立”“真理”“思想”“个性”等大学精神中最有价值的要素正被“管理”“统一”“完成”“领导”“贯彻”等替代。如果我们把回归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终极任务的话,那么教育体制改革将是决定其是否成功的最为根本的因素。
  2.功利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追求“科学和真理”为宗旨的象牙塔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物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浸染。年初,温家宝总理在听取各界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座谈时说:“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当下,大学校园依据功利的原则来评价、衡量教育行为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例如,有些大学的领导好大喜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广揽生源和一些形象工程上,而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搁置一边。教师对教育的敬畏感正在逐步削弱,不再专注于教学和科研本职工作,而把多数精力放在社会兼职、课题经费等创收上。更多学生只对掌握专业技能和拿证书感兴趣,就连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也以挣学分、捞荣誉为潜在动力。这种功利办学、功利教学和功利求学之间的恶性循环必然会导致师者尊严的降低、学生的功利成长,使得大学的工具性被无限扩大,最终将导致大学理念的异化和大学文化的式微。
  3.趋同化
  大学建设需要体现主旋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由于每一所大学在历史传统、学科结构、目标定位等方面都有特殊性,在文化上也应体现其个性和特色。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千校一面”、个性不突出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一个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办学特色不鲜明,失之于一般。“一流”“教学科研性”“高水平”等词汇过多地被众多高校作为发展目标使用,而对于支撑目标的路径和模式却很不明确,如有专家对反映一所大学办学传统、人文精神及其个性文化的大学校训进行了分析,在所列举的大学校训中,有近一半是相同或相似的。二是特色没有得到充分认可,甚至在校内都未达成共识。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高校在高呼特色办学的同时,却仍求高、求大、求全,并没有从培养模式、学科建设等实际载体去强化和落实一些特色理念,以至于很多高校的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对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仍未形成明确的感知,更谈不上认同和继承。
  4.平庸化
  大学精神即大学之“道”,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前者旨在“求真”,后者意在“求善”。而当今大学精神的危机也恰恰出现在这里。一是“真”的迷失,缺少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也是“钱学森之问”中提到的困扰整个高等教育界的一大难题。有学者认为:“大学组织正在由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向技术人才与成果的生产基地蜕变。”这种教育模式和氛围直接导致了创新、求疑精神不足。二是“善”的缺席,工具理性和形式主义盛行,如有些大学热衷于“虚名”,为了“扩大影响”,不惜代价聘请对学校教学、科研没有多大帮助的各界明星任客座教授、名誉教授。为单纯迎合社会公众和上级领导口味,有些高校不惜借助作秀、造假、炒作等商业手段,做一些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成为社会不良流俗的追随者。
  
  大学文化的形成:整体性、生成性、独特性、公共性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缺失,有历史原因,有体制原因,也有自身原因。因此,大学文化的建设注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其中,有一个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加深对大学文化形成规律的认识。只有对大学文化形成规律有了明确的认识,大学文化建设才会更加科学、有章可循。
  1.将时间延续与空间结构结合起来,注重大学文化的整体性
  大学文化建设既要考虑空间的广延性,又要考虑时间的连续性,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大学文化体系。从时间上来讲,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假以时日的长期过程,是靠一代代师生在历史积淀中逐渐凝练和聚集起来的。要利用校史馆、开学、校庆等载体和校友资源,对广大师生进行学校历史传统和精神的教育。从结构上来讲,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个从无形到有形的自然显现过程,又是一个从有形到无形的再塑造过程。学界一般将学校文化从内到外依次分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4个层次。精神文化需要通过师生行为的强化、相关制度的保障和物质环境的标识进而得到彰显,否则只会沦为空中楼阁。同样,大学在校园环境营造、开展文化活动等方面,要凸显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达到教育人、激励人的效果。只有建立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环环紧扣的文化建设体系,才能保证大学文化建设的科学性与持久性。
  2.将学校管理和师生参与结合起来,注重大学文化的生成性
  大学文化是不可复制和移植的,也不是大学领导层或哪一个专门机构观念酝酿的产物。大学文化的形成是内生的,是学校一代代领导者和师生一起在长期的积淀中形成和延续的过程。很多大学在文化建设中存在“静态文化多、动态文化少”“预设文化多,生成文化少”的现象,归根结底就是忽略了文化的动态性和生成性,最终难免流于形式。只有让“文”作为载体,“化”成为过程,使其成为教育、激励、鼓舞广大师生的主要动力,才是真正意义的大学文化。因此,大学文化的建设一定要坚持“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在加强学校文化管理的同时,着重发挥广大师生、校友的主体作用,如有些大学,尤其是新校区在对校园建筑物和公共空间命名过程中,不乏一些高雅文气和反映学校特色的名称。然而,文化的塑造不是贴个标签就能完成的。只有通过广大师生的主题行动为这些贴有符号的物理空间不断注入内容和活力,这些文化标识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学校全体成员的认同,并发挥激励教育功能。
  3.将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结合起来,注重大学文化的独特性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大学的办学特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大学文化问题。从目标定位上来讲,大学需要在把握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和高校自身3个层面的基础上,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优势资源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来确定办学特色。从形成过程来讲,一所大学的文化特色是不会随大溜产生的,而是在继承发扬自身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形成的。特色的打造不是一个简单的闪光点,而是将有别于他校的文化特征,全方位、全员、全程地渗透到一代代学生的潜意识之中,打上学校的文化烙印。其最直接表现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下培养出的人才具备什么特点。
  4.将传统形式和创新载体结合起来,注重大学文化的公共性
  一所大学文化活跃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公共参与性。为此,学校一般会借助党团组织、班集体、学生社团等实体组织,举办一些丰富多彩、主体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师生参与提供公共平台。这已成为目前高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形式。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BBS、博客、微博、飞信等网络平台的普及逐渐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成为他们思想交流、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信息传播和交流实现了空前的拓展,这对传统的文化建设载体提出了严峻挑战。怎样利用这些网络平台,使其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为各高校挖掘文化建设潜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借鉴校内网等社交网站技术启动了“数字北外”工程,在新浪开通了官方网站,好友、粉丝、群组等网络功能为学校师生营造了一个轻松自由的公共空间,提高了广大师生参与文化共建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高校要从社会进步、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学文化的重要使命,增强责任感;要时刻警惕导致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缺失的不良风气,保持文化自觉;要不断加强对大学文化形成规律的认识,科学规划大学文化建设。唯有如此,大学文化才能深入发展,成为引领社会进步、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成为潜移默化的育人载体。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
其他文献
由于当前农村电商发展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我们提出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农村电商发展有很大空间,季节性农产品信息的电商平台的发展很有必要
最近天气愈发寒冷,我愈发地痴爱阳光,每有遇见,免不了浪费光阴奢侈享受一番。只可惜近来阴雨绵绵,即使我愿为“美人儿”一掷“千金”,也难见“美人儿”一笑。  放学后,天气仍是阴沉着。我站在路口踌躇,不肯离去,期盼阳光乍现。但云朵对阳光总是不宽容,一丝也不肯露出,我心里失望极了,慢慢向前走。  人行道上只有一辆三轮车与我为伍,吱吱的声音直钻到耳朵里,我心下嚷道:好烦!抬头一扫,竟让我大吃一惊,骑车的是个
文章运用视频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对吴静钰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中女子57kg级中的四场比赛中的各局得失分、区域得失分、站架得失分、技术使用得失分、战术得失分进行统计分析,了
期刊
这是个多么用心生活着的女人,她用雕琢时光的闲情雅致酿成一壶壶的花茶.让美好的光阴浓缩在一片片姹紫嫣红的花瓣上,细细品味生活的醇香。她的三月,她的桃花,是真正属于她的,而自己
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下行周期    今年年初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等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已伴随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成为当前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的明显标志。一方面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今年以来出口增速下降,贸易顺差缩小,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今年上半年实际出口增长10.8%,由去年20.1%的速度减半;另一方面国内需求存在下滑,特别是住
晨起的公鸡把夜色刚啼破了一个壳,巧祯就迎着第一缕曙色起床了,婆婆忙过来招呼着她,她摆一摆手,穿着衣服,说,妈,不用。巧祯洗漱的动作有些笨拙的臃肿,婆婆就垂着手站在那儿,看着,保持着随时冲上去扶她一把的姿势。她洗完了,说,妈,我想去给花授粉,天天躺这儿,也闷。  婆婆显然没有想到巧祯会要求去地里,一时愣在那里,眼睛就蓦地湿了,转过身,悄悄撩起衣襟。  巧祯喊,妈——婆婆回过神,随着巧祯的手指,赶忙扑
跨境电商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中,可以将全球用户汇集起来,利用即时通讯工具来分享信息、沟通交流、购买,实现了无国界电子商务贸易,改变了全球贸易生态.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国内房地产市场由热转冷,各地政府纷纷出手救市,央行货币政策似有放松之意,中小银行上半年流动性趋紧现象有所缓解,但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问题任然存在。流动性风险特有的突发性,更象令人胆寒的心肌梗塞,瞬间造成心脏供血机能丧失,假若自身融资能力低下、外部救助又迟缓或不力,极易导致中小银行“猝死”,甚至演变成全局性的金融动荡。流动性风险的出现,实际上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
在我们身边,总会有这样一群人:亲人去世后,活着的人仍然不相信他们的离去,以至于影响到自己及其他人的正常生活.rn3年前王太太的丈夫患肺癌去世.她拒绝接受这个事实,一旦有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