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职业高中学生语文基础差、底子薄这一现象,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作者创设了各种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学生只有对语文感兴趣了,才有可能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职业高中语文课堂 有效教学 情境 兴趣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语文教育也不例外。语文教学重在对语文基础、应用能力和做人的培养。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是要抓好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和阵地,利用好这一阵地是关键。
针对职业高中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运用能力比较差、自我约束力散漫这一现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是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才能振奋,对学习才能感兴趣,我们才有可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的现实需求,我们对语文教学作了相应的调整与探索,以便激起学生的兴趣。现将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现身说法,利用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错别字问题
针对学生基础差、经常写错别字这一问题,我们因势利导,让学生意识到写错别字不仅是能力问题,而且是个人道德意识欠缺的表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我就针对学生错别字问题作了如下引导。为了了解学生的爱好,我让学生以写信的形式告诉我他们的爱好,题目是“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结果在称谓上有许多同学写了别字,他们写道“伊老师”。其实我姓“尹”,同学们平时也都称呼我“尹”老师。为什么会出现写错别字的现象呢?我把这两个字写到了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许多同学说,这两个字外形相近,读音也差不多,容易混淆。这时我对同学们说:“这两个字是比较接近,难道因为它们相近我们就可以混用吗?中国有句俗话:‘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意思是说姓名是祖辈赐予的,是不可以随便改的,否则就是对长辈的不尊重。称呼错别人,本身就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尊重。假如别人叫你时也叫错了你的名字,你会有什么想法呢?总之,我们不能把写错别字仅仅当成是我们犯的知识上的错误,还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接着就讲授如何少写或者不写错别字。中国汉字比较多,有许多字外形和读音比较相近,我们在运用时要多加注意,平时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并多加积累,时间长了就能做到少写或不写错别字了。
通过点评,学生意识到,原来写错别字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在以后的学习与运用中就会多加注意。
二、利用故事,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赏析与运用
中国词汇丰富,同义词、近义词比较多,许多同学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词语时,常常隨便拿一个就用,对词语的确切含义和具体功能并不作深入的理解与分析。为了说明词语运用的重要作用,我给学生列举了《中华哲理小故事》中的一个有趣的事例。大意说的是湘军统帅曾国藩带领军队同太平军进行作战,多次失败,连遭挫折。他的师爷在起草给朝廷的奏折中把这个事实写了出来,用到“屡战屡败”这个词,曾国藩看了后,提笔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表面看只不过是调整了一下词语的顺序,表达的还是一样的事实,但给人的感觉却大不一样。前者可以说是体现的一种消极的心态,面对失败事实的一种无奈;后者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虽然失败了,但依然有再战下去的决心与勇气。可想而知,朝廷看到了他的奏折,心里虽有不快但不得不赞扬他这种越挫越勇的精神。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出来,效果却大不一样。同学们在赏析和运用词语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既要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又要讲求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三、以事喻理,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学习
针对学生知识单薄、不喜欢对课文内容的枯燥讲解这一现实,我们主要采用以相关的故事来说理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样就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师说》时,我们结合韩愈的相关历史和史实来解说课文内容。韩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创作要注重内容,反映社会现实。他的这种务实的作风直接体现在他的外在行动上。我们就用韩愈反对唐宪宗迎佛骨这个历史故事来讲解他的务实作风。“道佛”是虚幻的东西,韩愈极力反对,并不惜因此而得罪皇帝。韩愈作《师说》正是他这种积极人生精神的体现。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了解了韩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进而了解了韩愈在《师说》中的观点与认识。
利用故事增强课文内容的丰富性与形象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文讲解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了解,并提高学习效果。
四、幽默说理,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口语交流
口语是职高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上好口语课,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我们探索的一个内容。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工具,人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说话是不可避免的,既是不可避免的,就要想法把话说好。如何把话说好,怎样把话说得有条理呢?在口语中,我们列举了生活中一些典型的口语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在北方地区常说的一句话:“你吃了吗?”许多人都用这句话打招呼,甚至不分何时何地,更有人碰到了刚从厕所里出来的人,也随口说上这么一句。当说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学生都笑了。其实语言无所谓好坏,关键是你怎样去运用它。有些话,说者无心,听者也无意,只把它当作一句平常的话,但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话不能随便乱用,有时运用它是尴尬的。
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和人进行交流,充分考虑交谈对象的身份、知识修养、心理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话说好,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达到说话的目的。
上好课,师生都能取得成就感,共同达到一种心理上的愉悦与满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得多做准备。比如教师要多钻研教材,丰富文化知识。教师之间要互相学习,集多人智慧,增强上课的艺术性。并作好课后小结与反思,哪些地方讲得好,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要充实哪些内容等。长此以往,占有众多的形象材料,我们就能把语文课上得通俗形象,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参考文献:
[1]祝俊风,张依武.有效教学的根本要义: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江苏教育研究,2010,19.
[2]朱忠平.语文有效性教学的相关因素.文学教育(下),2010,6.
关键词: 职业高中语文课堂 有效教学 情境 兴趣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语文教育也不例外。语文教学重在对语文基础、应用能力和做人的培养。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是要抓好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和阵地,利用好这一阵地是关键。
针对职业高中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运用能力比较差、自我约束力散漫这一现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是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才能振奋,对学习才能感兴趣,我们才有可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的现实需求,我们对语文教学作了相应的调整与探索,以便激起学生的兴趣。现将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现身说法,利用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错别字问题
针对学生基础差、经常写错别字这一问题,我们因势利导,让学生意识到写错别字不仅是能力问题,而且是个人道德意识欠缺的表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我就针对学生错别字问题作了如下引导。为了了解学生的爱好,我让学生以写信的形式告诉我他们的爱好,题目是“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结果在称谓上有许多同学写了别字,他们写道“伊老师”。其实我姓“尹”,同学们平时也都称呼我“尹”老师。为什么会出现写错别字的现象呢?我把这两个字写到了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许多同学说,这两个字外形相近,读音也差不多,容易混淆。这时我对同学们说:“这两个字是比较接近,难道因为它们相近我们就可以混用吗?中国有句俗话:‘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意思是说姓名是祖辈赐予的,是不可以随便改的,否则就是对长辈的不尊重。称呼错别人,本身就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尊重。假如别人叫你时也叫错了你的名字,你会有什么想法呢?总之,我们不能把写错别字仅仅当成是我们犯的知识上的错误,还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接着就讲授如何少写或者不写错别字。中国汉字比较多,有许多字外形和读音比较相近,我们在运用时要多加注意,平时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并多加积累,时间长了就能做到少写或不写错别字了。
通过点评,学生意识到,原来写错别字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在以后的学习与运用中就会多加注意。
二、利用故事,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赏析与运用
中国词汇丰富,同义词、近义词比较多,许多同学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词语时,常常隨便拿一个就用,对词语的确切含义和具体功能并不作深入的理解与分析。为了说明词语运用的重要作用,我给学生列举了《中华哲理小故事》中的一个有趣的事例。大意说的是湘军统帅曾国藩带领军队同太平军进行作战,多次失败,连遭挫折。他的师爷在起草给朝廷的奏折中把这个事实写了出来,用到“屡战屡败”这个词,曾国藩看了后,提笔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表面看只不过是调整了一下词语的顺序,表达的还是一样的事实,但给人的感觉却大不一样。前者可以说是体现的一种消极的心态,面对失败事实的一种无奈;后者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虽然失败了,但依然有再战下去的决心与勇气。可想而知,朝廷看到了他的奏折,心里虽有不快但不得不赞扬他这种越挫越勇的精神。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出来,效果却大不一样。同学们在赏析和运用词语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既要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又要讲求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三、以事喻理,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学习
针对学生知识单薄、不喜欢对课文内容的枯燥讲解这一现实,我们主要采用以相关的故事来说理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样就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师说》时,我们结合韩愈的相关历史和史实来解说课文内容。韩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创作要注重内容,反映社会现实。他的这种务实的作风直接体现在他的外在行动上。我们就用韩愈反对唐宪宗迎佛骨这个历史故事来讲解他的务实作风。“道佛”是虚幻的东西,韩愈极力反对,并不惜因此而得罪皇帝。韩愈作《师说》正是他这种积极人生精神的体现。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了解了韩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进而了解了韩愈在《师说》中的观点与认识。
利用故事增强课文内容的丰富性与形象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文讲解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了解,并提高学习效果。
四、幽默说理,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口语交流
口语是职高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上好口语课,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我们探索的一个内容。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工具,人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说话是不可避免的,既是不可避免的,就要想法把话说好。如何把话说好,怎样把话说得有条理呢?在口语中,我们列举了生活中一些典型的口语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在北方地区常说的一句话:“你吃了吗?”许多人都用这句话打招呼,甚至不分何时何地,更有人碰到了刚从厕所里出来的人,也随口说上这么一句。当说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学生都笑了。其实语言无所谓好坏,关键是你怎样去运用它。有些话,说者无心,听者也无意,只把它当作一句平常的话,但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话不能随便乱用,有时运用它是尴尬的。
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和人进行交流,充分考虑交谈对象的身份、知识修养、心理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话说好,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达到说话的目的。
上好课,师生都能取得成就感,共同达到一种心理上的愉悦与满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得多做准备。比如教师要多钻研教材,丰富文化知识。教师之间要互相学习,集多人智慧,增强上课的艺术性。并作好课后小结与反思,哪些地方讲得好,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要充实哪些内容等。长此以往,占有众多的形象材料,我们就能把语文课上得通俗形象,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参考文献:
[1]祝俊风,张依武.有效教学的根本要义: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江苏教育研究,2010,19.
[2]朱忠平.语文有效性教学的相关因素.文学教育(下),2010,6.